:::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北宋孟學思潮研究
作者:洪靖婷
作者(外文):Jing-Ting Hung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文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北宋孟學孟子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0
北宋孟學思潮研究
﹝摘要﹞
  本論文將北宋孟學發展分為三大思潮:以李覯、司馬光為代表的「非孟」,從「王霸之分」的角度指責孟子「不尊君」而予以非議。以王安石為代表的「尊孟」,從「義利之辨」探討孟子的政治思想、道德修養,並以其為熙寧新政基礎,大幅提高孟子地位。以蘇轍、二程為代表的「研孟」,從「心性之學」析論孟子的內聖工夫,促成宋明理學的誕育。
  北宋孟學在此三波思潮互相轉化與影響下,開宋學一代學風,奠定《孟子》升經基礎,確立孟子於儒學傳承系譜的道統地位。北宋可謂孟學流變的「樞紐時代」,孟子其人其書皆在此時吹奏璀璨新章。
關鍵詞:北宋、孟學、孟子
參考文獻

一、古典文獻(依朝代先後排序)
[周]:《周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周]:《尚書,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周]:《周禮,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周]:《儀禮,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周]傳為左丘明著,竹添光鴻會箋:《左氏會箋》(臺北:新文豐出版,1987年)
[周]傳為左丘明著、韋昭注:《國語》(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周]晏嬰著、孫星衍校:《晏子春秋》(臺北:先知出版社,1976年)
[周]傳為孔子著:《孝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周]孔門弟子編:《論語,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周]公羊高著:《公羊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周]穀梁赤著:《穀梁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周]子思著、黃以周輯解:《子思子》(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周]孟子及其門人:《孟子,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周]荀子著、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2刷)
[秦漢]《爾雅,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毛公傳、鄭玄箋、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漢〕淮南王等:《淮南子》(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劉向:《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漢〕揚雄:《揚子法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漢〕王充:《論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漢〕班固:《漢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5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漢]趙岐:《孟子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漢]趙岐:《孟子題辭》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漢]鄭玄:《周禮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
[漢]鄭玄:《儀禮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
〔三國〕王肅:《孔子家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
[晉]傅玄:《傅子》(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
〔晉〕陳壽:《三國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5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劉宋〕范曄:《後漢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52及25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梁〕蕭統編:《文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1983年)
〔梁〕僧祐:《弘明集》,《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年)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臺北:鼎文書局,2002年)
[唐]陸德明:《抱經堂本經典釋文》(臺北:漢京文化有限公司,1980年)
〔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續修四庫全書》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唐]魏徵等:《隋書》(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
〔唐〕李延壽:《北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6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譯:《史通通譯》(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唐〕柳宗元:《五百家註柳先生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7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李翱:《李文公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8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林慎思:《續孟子》(臺北:臺灣商務書局出版,1978年)
〔五代〕 劉昫:《舊唐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宋太祖等著;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宋〕王堯臣等編,錢東垣輯釋:《崇文總目》(臺北:臺灣商務書局出版,1978年)
〔宋〕王溥:《五代會要》(臺北:臺灣商務,1968年)
〔宋〕柳開:《河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石介:《徂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孫復:《孫明復小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胡瑗:《周義口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胡瑗:《洪範口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歐陽脩:《歐陽脩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宋]歐陽脩、宋祁:《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宋]歐陽脩:《新五代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覯:《李覯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李覯:《盱江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蘇洵:《蘇洵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宋〕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著、(明)呂柟抄釋:《宋四子抄釋》(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曾鞏,《曾鞏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宋〕司馬光:《涑水紀聞》,《全宋筆記》第一編(河南:大象出版社,2008年)
〔宋〕司馬光:《温國文正司馬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書局出版,1967年)
〔宋〕司馬光:《司馬文正公傳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張載著、(明)王夫之注:《張子正蒙注》(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宋〕張載著、朱熹注:《張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宋〕邵雍:《擊壤集》(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宋﹞馬永卿:《元城語錄解》卷六,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宋〕程顥、程頤著,〔宋〕朱熹編:《二程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臺北:河洛圖書,1974年)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上海:中央書店,1935年)
〔宋〕王安石:《王臨川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77年)
[宋]王安石等著,程元敏輯:《三經新義輯考匯評》,(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86年)
〔宋〕蘇轍:《老子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蘇轍:《論語拾遺》(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蘇轍:《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蘇轍:《欒城後集》,《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蘇轍:《龍川略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蘇轍:《龍川別志》,《全宋筆記》(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03年)
[宋]呂南公:《灌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楊時:《二程粹言》(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晁說之著,〔宋〕晁子健編:《景迂生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魏泰:《東軒筆錄》(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蘇籀:《欒城遺言》,《續金華叢書》(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廣文出版社,1968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篇》(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詹大和等:《王安石年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邵博:《河南邵氏聞見後錄》(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朱熹:《朱子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0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年)
〔宋〕朱熹:《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余允文:《尊孟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呂祖謙:《東萊博議》(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
〔宋〕陸九淵著:《陸九淵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宋〕葉適:《葉適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宋〕李埴:《皇宋十朝綱要》(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7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黃幹:《勉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楊仲良:《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華文出版社,1964年)
〔宋〕王應麟著,〔清〕翁元圻注:《翁注困學記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元﹞白珽:《湛淵靜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脫脫等,[清]黃虞稷、倪燦編:《宋史藝文志廣編》(臺北:世界書局,2010年)
〔元〕陶宗儀:《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守仁:《傳習錄》(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2年)
〔明〕劉宗周:《劉蕺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清〕黃宗羲著;[清]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書局出版,1965年)
〔清〕王夫之:《宋論》(臺北:金楓出版,1999年)
[清]朱彝尊:《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閻若璩:《四書釋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中華書局,1977年)
〔清〕焦循:《孟子正義》(臺北:臺灣商務書局出版,1967年)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清〕王梓材、馮雲濠著:《宋元學案補遺》(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二、近人專著(依作者筆畫排序)
今關壽:《宋元明清儒學年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方俊吉:《孟子學說及其在宋代之振興》(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方笑一:《北宋新學與文學—─以王安石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王大千:《論語關鍵詞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2002年)
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4年)
王宇:《道行天地:南宋浙東學派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89年)new window
王其俊:《中國孟學史》(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
王瑞明:《宋儒風采》(湖南:岳麓書社,1997年)
王德保:《司馬光與《資治通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王德毅:《宋史研究論集》(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new window
王孺松:《孟子論性與修為學》(臺北:教育文物出版社,1974年)
布魯諾(Bruno Giordano):《論原因、本原與太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平田茂樹:《宋代政治結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田欣:《宋代商人家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任卓宣:《孔孟學說底真相和辨正》(臺北:帕米爾出版社,1977年)
安樂哲:《禮在儒家哲學中的重要性》(臺北: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1988年)
朱漢民:《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new window
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2刷)new window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6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70年)new window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臺彎學生書局,1991年)new window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何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何輝:《宋代消費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克夫:《宋明理學與明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余英時:《中國古代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2004年)new window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
余書麟:《中國儒家心理思想史(共兩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吳叔樺:《蘇轍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new window
吳國武:《經術與性理:北宋儒學轉型考論》(臺北:學苑出版社,2009年)
吳康等:《孟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1982年)
吳萬居:《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之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吳錚強:《北宋:帝國書生意氣》(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
吳龍燦:《天命、正義與倫理:董仲舒政治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吳懷祺:《宋代史學思想史》(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
呂世榮、劉象彬、趙永成:《義利觀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之鑒:《王安石哲學思想初探》(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李仁群:《道家與中國哲學: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孝悌:《中國的城市生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new window
李昌憲:《司馬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明輝:《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公司,2001年)
李金山:《司馬光:自信不疑的保守派》(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9年)
李祥俊:《道通于一:北宋哲學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雲光:《三禮鄭氏學發凡》(臺北:嘉興水泥文化基金會,1964年)new window
李裕民:《司馬光日記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2003年)new window
杜正勝:《編戶齊民》(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杜敏:《趙岐、朱熹《孟子》注釋傳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邢舒緒:《陸九淵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周林根:《中國古代禮教史》(基隆:臺灣省立海洋學院,1966年)
周淑萍:《兩宋孟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周瀚光、王貽梁:《發明的國度:中國科技史》(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
林安梧:《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new window
林素芬:《北宋中期儒學道論類型研究 》(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new window
林漢仕:《孟子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林慶彰編輯:《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林繼平:《宋學探微》(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年)
金中樞:《宋代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公司,1989年)
金霞:《依禮求利:李覯經世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侯外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侯外廬:《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姜建懷:《帝國的臉譜》(湖南:岳麓書社,2013年)
姜國柱:《李覯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姜國柱:《李覯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洪漢鼎:《中國詮釋學》(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
胡玉縉:《石渠禮論跋》(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范立舟:《理學的產生及其歷史命運》(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凌琴如:《蘇軾思想探討》(臺北:中華出版社,196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宋明儒學思想之發展》(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唐君毅:《心悟與人生》(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夏長樸:《李覯與王安石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徐洪興:《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徐洪興:《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13刷)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new window
徐遠和:《洛學源流》(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
桑子:《宋代文官集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涂美雲:《朱熹論三蘇之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new window
真大成:《中古史書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高明:《三禮鄭氏學發凡序──高明經學論叢》(臺北:黎明書局,1978年)
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new window
張分田:《中國帝王觀念:社會普遍意識中「尊君─罪君」文化範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6年)
張祥浩、魏福明:《王安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勝德:《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年)
張義德:《葉適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鳴、黃君良、郭鵬:《宋代都市文化與文學風景》(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3年)
張懷承、唐凱麟:《成人與成聖──儒家倫理道德精粹》(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梁啟超:《諸子考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
梁濤:《儒家道統說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許宗興:《孟子的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許倬雲:《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1990年)
許倬雲著、鄒水杰譯:《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郭學信:《北宋士風演變的歷史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陳大齊:《孟子的名理思想及其辯說實況》(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陳大齊:《荀子學說》(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正雄:《蘇轍學術思想述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陳立夫:《孟子之政治思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
陳立驤:《宋明儒學新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陳戍國:《先秦禮制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陳廷湘:《宋代理學家的義利觀》(北京:團結出版社,1999年)
陳來、楊立華、楊柱才:《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臺北:允晨文化,2006年)new window
陳來:《有無之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1993年)
陳明:《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以中古士族現象為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陳效鴻:《中國古代禮治主義觀念的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陳訓章:《孟子管窺》(臺北:黎明文化,1984年)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陳詠明:《儒學與中國宗教傳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new window
陳鐘凡:《兩宋思想述評》(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陶文鵬:《兩宋士大夫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陶晉生:《中國近古史》(臺北:東華書局,1979年)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3年)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匯評:周禮》,(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彭向前:《西夏文《孟子》整理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曾棗莊:《蘇轍評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甯慧如:《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新北:知書房,1996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年)new window
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臺北:聯經公司,2001年)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黃俊傑:《孟子》(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
黃俊傑:《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7年)
黃源盛:《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臺北:五南圖書,1998年)
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2006年)
楊伯峻:《孟子譯注》(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楊朝明:《儒家文獻與早期儒學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2年)
楊儒賓、黃俊傑:《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996年)new window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1993年)new window
楊樹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溫偉耀:《成聖之道--北宋二程修養工夫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葉平:《三蘇蜀學思想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葉坦:《大變法》(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1970年)new window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董根洪:《司馬光哲學思想述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雷飛龍:《漢唐宋明朋黨的形成原因》(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new window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漆俠:《宋學的發展與演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趙益:《王霸義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趙國雄:《兩宋孟子著述考》(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
劉子健:《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轉向》(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香港:新亞書店,1963年)
劉玉敏:《心學源流:張九成心學與浙東學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澤華:《先秦禮論與君主專制主義》(北京:三聯出版社,1987年)
劉靜貞:《北宋前期皇帝和他們的權力》(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
潘英:《資治通鑑司馬光史論之研究-─資治通鑑之中心思想》(臺北:明文出版,1987年)
蔡仁厚:《孔門弟子志行考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3刷)new window
蔡方鹿:《程顥程頤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版社,1996年)
蔡世明:《歐陽修的生平與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蔣介民:《中國禮學史芻議》(新東方雜誌第一卷第九期,1940年)
蔣年豐:《文本與實踐: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圖書,2000年)new window
蔣伯潛《理學纂要》(北京:正中書局,1948年)
諸橋轍次著、唐卓群譯:《儒學之目的與宋儒之活動》,(南京:首都女子學術研究會,1937年)
鄧克銘:《張九成思想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1990年)
鄧廣銘:《宋史十講》(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鄭卜五等編:《孟子著述考(一)》(臺北:國立編譯館編,2003年)
黎活仁等編:《宋代文學與文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黎活仁等編:《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文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盧國龍:《宋儒微言》(臺北:華夏出版社,2007年)
盧連章:《程顥、程頤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賴建誠:《年鑑學派管窺》(臺北:左岸文化,2003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1977年)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1977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市:蘭臺,2001年)。
錢穆等:《論孟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1981年)
駱建人:《孟子學說體系探賾》(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鮑國順:《荀子學說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鮑國順:《儒學研究集》(高雄:復文書局,2002年)
薑鵬:《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謝善元:《李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91年)
謝貴安:《宋實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韓星:《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羅雅純:《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臺北:秀威出版,2012年)
鐵愛花:《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三、單篇論文(依作者筆畫排序)
丁原明:〈兩漢孟學研究及其思想價值〉,臺北:《臺大文史哲學報》(2000年第2期)
孔祥華:〈李覯的人才思想初探〉,華南:《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3期)
尤銳:〈新舊的融合:荀子對春秋思想傳統的重新詮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2003年)new window
周寶珠:〈義利之辨對兩宋社會的影響〉,鄧廣銘、漆俠主編:《中日宋史研討會中方論文選編》(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1年)
金中樞:〈李覯的經學初探〉,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002年第16號)new window
金生楊:〈王安石《易解》與《孟子》的關係芻議〉,《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頁85-88,2002年9月。
范立舟:〈從「合天下於一」到「居天下之正」:宋儒正統論之內容與特質〉,《中國文化月刊》,第230期,1999年5月
夏長樸:〈司馬光疑孟及其相關問題〉,臺大:《臺大中文學報》(1997年6月第9期)new window
夏長樸:〈近人有關李覯與王安石關係諸說之商榷〉,《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12月。new window
夏長樸:〈尊孟與非孟──試論宋代孟子學之發展及其意義〉,《中國哲學》第二十四輯《經學今詮三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徐洪興:〈宋學的由來及其過程〉,《孔孟月刊》(1996年第34卷第6期)new window
徐洪興:〈經學更新運動中的一個轉折點—論慶曆之際社會思潮〉,上海:《復旦學報》(1988年第6期)
徐洪興:〈論唐宋間的孟子升格運動(上)(下)〉,《孔孟月刊》(1993年第32卷第3期及第4期)new window
陳國鈞:〈李覯的哲學思想簡記〉,江西:《江西師範學報》(1983年第4期)
曾建林:〈宋初經學的轉型與歐陽修經學的特點〉,《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頁157-159,2002年3月。
馮至剛:〈孟子升格的關鍵文本—析論宋余允文《尊孟辨》〉,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與社會學報》(2011年第2卷第8期)
楊天保、徐規:〈走進學術生成的社會知識背景-王安石學術淵源考中的一種轉向〉,《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頁234-242。
楊天保:〈簡論王安石與宋代儒學之復興〉,《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3期,2003年9月,頁16-20。
楊世文:〈北宋經學改革與經學變古〉,《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頁116-122。
楊世文:〈論宋初的文化憂患意識〉,《四川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頁100-107。
楊世利:〈試論王安石內聖外王之道〉,《中州學刊》2000第4期,頁149-153。
楊柱才:〈王安石性命學說〉,《撫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2期,2001年6月,頁42-47。
楊柱才:〈李覯的禮論及其現實意義:兼論對王安石的影響〉,北京:《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1期)
楊遜:〈略論唐代孟學復興的歷史背景和封建思想的演變〉,《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5卷第4期,頁101-107,2001年8月。
萬斌生:〈王安石「禮義治國」的思想與實踐〉,《撫州師專學報》第21卷第3期,頁1-4,2002年9月。
萬斌生:〈解讀司馬光《與王介甫書》兼論王安石回信〉,《閩江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2003年6月,頁55-58。
葉平:〈蘇軾、蘇轍的「性命之學」〉,《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頁86-92。
鄔國義:〈王安石《宋贈尚書都官郎中司馬君墓表》一文-─兼論溫公、荊公之關係〉,《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23卷第1期,2001年。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文史哲》,1995年第1期。
劉成國:〈王安石與蘇軾關係新論〉,《撫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2期,2001年6月,頁29-36。
劉振維:〈論象山讀孟-象山與孟子學思的差異〉,《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9卷第2期,頁115-135,2000年12月。
樂文華:〈李覯和王安石的哲學思想比較〉,《撫州師專學報》第21卷第4期,頁68-72,2002年11月。
諸葛憶兵:〈范仲淹與北宋士風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鄧廣銘:〈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學派中的地位〉,《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鄧廣銘:〈略談宋學〉,《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鄭曉江:〈論王安石的學術思想與變法實踐〉,《求索》2005年第3期,頁173-177年。
冀小斌,〈北宋積貧新解—─試論「國用不足」與王安石新法之爭〉,收於《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2002年)
賴井洋:〈略論李覯對荀子〈禮論〉的繼承和發展〉,廣東:《韶關大學學報》(1999年第20卷第6期)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筆畫排序)
王君萍:《余允文尊孟辨之思想研究》(臺北:世新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王師志楣:《從《弘明集》看佛教中國化》(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5年)
王師志楣:《《維摩詰經》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0年)
王治平:《蘇轍《古史》中的歷史思想》(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1996年)
王書華:《荊公新學初探》(保定市:河北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1年)
石櫻櫻:《王安石經心與經世思想述論》(臺中:逢甲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0年)new window
汪師中文:《西周冊命金文所見官制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1988年)
汪師中文:《儀禮鄉射禮儀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80年)
吳依凡:《《三經新義》與王安石新學的形成》(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吳叔樺:《蘇轍學術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new window
李師進益:《明清小說對日本漢文小說影響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2年)
李慧雯:《兩宋反孟思潮之研究──以李覯及葉適的觀點為進路》(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林師文欽:《周易時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1995年)
林師文欽:《易傳之變異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84年)
林師晉士:《北朝散文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9年)
林師晉士:《洛陽伽藍記之文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4年)
林素芬:《北宋儒學道論研究——以范仲淹、歐陽修、邵雍、王安石為探討對象》(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5年)
林師啟屏:《先秦儒法思想中的血緣問題與國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4年)
林師啟屏:《孔孟文學觀念中的道德反省及其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9年)
林師登順:《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臺北:文化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4年)
林裕學:《王安石尊孟思想與北宋孟學》(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
林漢文:《士論與道理:試由宋代士人政治之發展解釋理學的興起脈絡》(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8年)
施輝煌:《王安石與北宋孟子學》(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年)
胡文豐:《李覯生平及其富國思想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史語所碩士論文,1988年)new window
胡彩紋:《李覯禮學析論》(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0年)
夏長樸:《王安石的經世思想》(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80年)new window
陳芳明:《北宋史學的忠君觀念》,(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73年)
陳盈瑞:《宋代王霸思想研究--以心性觀點為主軸的探討》(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逢源:《毛西河四書學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5年)new window
陳薇:《王安石人性論研究》(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所碩士論文,2012年)
黃立人:《孟子心性說與宋明理學之關係》(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論文,2005年)
趙麥茹:《漢唐《孟子》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
劉師文強:《春秋時代封建制度的解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2年)
劉昌佳:《宋代理學「理一分殊」思想及方法論──以周張二程朱陸為論述中心》(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7年)new window
蔡宜汎:《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桃園:中央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戴景賢:《北宋理學周張二程綜合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76年)
鍾彩鈞:《二程聖人之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0年)new window
魏惠美:《張九成四書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