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良知與希天--論羅近溪與中江藤樹思想中天人關係之異同
書刊名:臺大中文學報
作者:王矞慈
作者(外文):Wang, Yu-tzu
出版日期:2019
卷期:65
頁次:頁69-71+73-115
主題關鍵詞:羅近溪中江藤樹良知王陽明心體Jin-xi LuoNakae TojuConscienceWang YangmingXint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96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陳暁傑(2011)。中江藤樹の思想と信仰--「我」と「上帝」をめぐって。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4,129-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克武(2004)。梁啟超與儒家傳統:以清末王學為中心之考察。歷史教學,484,18-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崑將(20081200)。近代中日陽明學的發展及其形象比較。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5(2),35-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崔在穆(1990)。中江藤樹における王畿思想の受容。倫理学,8,63-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鈴木保實(2005)。中江藤樹と神道思想。宗教研究,79(4),1121-1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震(2017)。關於「東亞陽明學」的若干思考--以「兩種陽明學」問題為核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13-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路易(2018)。中江藤樹の「太虚」。岡山大学大学院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紀要,45,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鍋島亞朱華(20170600)。由《大學》三綱領的詮釋探討日本江戶初期的儒學發展--以藤原惺窩治經方法為中心。漢學研究,35(2)=89,159-1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本村昌文(1999)。二つの『気』--中江藤樹の人間観と修養論。季刊日本思想史,54,83-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月惠(20051200)。陽明後學的「克己復禮」解及其工夫論之意涵。法鼓人文學報,2,161-2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孟謙(20140300)。晚明心學成聖論述的變化--以羅近溪、管東溟為主要線索。臺大中文學報,44,103-105+107-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淑齡(1995)。明代心學中「光景論」的發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矞慈(2015)。李贄的倫理思想研究--以其論儒釋道三教為考察對象(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忠達(2017)。擁抱禪悟--晚明越中地區王學的思想與佛教信仰(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中江藤樹、山井湧(1982)。中江藤樹。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君勱(1955)。比較中日陽明學。臺北:中華文化事業出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宗羲、沈芝盈(2012)。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侯潔之(20120000)。晚明王學由心轉性的本體詮釋。臺北:政大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震(2005)。羅汝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溝口雄三、龔穎(2011)。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展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鍾人傑(1995)。性理會通。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汝芳、方祖猷(2007)。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崔在穆、錢明(2011)。東亞陽明學的展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彭國翔(2003)。良知學的開展--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宗義(2009)。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溝口雄三、李曉東、孫軍悅(2014)。李卓吾.兩種陽明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崑將(20110000)。陽明學在東亞:詮釋、交流與行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rokaw, Cynthia J.、杜正貞、張林、趙世瑜(1999)。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崑將(20070000)。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崑將(20160000)。電光影裏斬春風:武士道分流與滲透的新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吳孟謙(2017)。融貫與批判:管東溟的思想及其時代。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荒木見悟、廖肇亨(2017)。佛教與儒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木村光徳(1971)。藤樹学の成立に関する研究。風間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畿、吳震(2007)。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古清美(2004)。慧菴論學集。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月惠(20050000)。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朱熹、朱人傑(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Anderson, Benedict、加藤剛(2009)。ヤシガラ椀の外へ。東京:エヌ・ティ・ティ株式会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酒井直樹、孫歌、杜可科、董子云(2018)。普遍與特殊:何為亞洲性?。北京:中間美術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中江藤樹、藤樹編集委員会(1940)。藤樹先生全集。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吉田公平(2000)。陽明学が問いかけるもの。東京:研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高柳俊哉(2004)。中江藤樹の生涯と思想:藤樹学の現代的意義。東京:行人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高瀬武次郎(1898)。日本之陽明学。東京:鐵華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狭間直樹(1999)。共同研究梁啟超:近代西洋思想受容と明治日本。東京:みすず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吳震(20090000)。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荒木見悟(1972)。明代思想研究:明代における儒教と仏教の交流。創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龔鵬程(1994)。晚明思潮。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牟宗三(2003)。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魏月萍(20160000)。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呂妙芬(20110000)。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荻生茂博(2008)。近代.アジア.陽明学。東京:ぺりかん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加地伸行(1974)。「孝経啓蒙」の諸問題。中江藤樹。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巫仁恕(20180000)。節慶、信仰與抗爭--明清城隍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行為。近代中國的宗教。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妙芬(20130000)。明清之際儒學生死觀的新發展。近世中國的儒學與書籍:家庭.宗教.物質的網絡。臺北:中央研究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