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北市新莊區國小高年級使用手機學童之人際關係與人格特質之研究
書刊名:北市大社教學報
作者:陳凱葦
出版日期:2014
卷期:13
頁次:頁190-216
主題關鍵詞:使用行為人際關係人格特質Using behavior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Personality trait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3
  • 點閱點閱:118
期刊論文
1.王佩玲(1994)。父母教師知覺之幼兒氣質與父母教導方式關係之探討。臺北市立師院學報,25,317-3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筑音(2005)。先搞清楚,什麼是3G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俊穎(20030400)。3G-行動電話發展史。華南金控,4,50-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雅琪(20110600)。行動網際網路時代來臨。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4(6)=402,101-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osta, P. T., Jr.、Terracciano, A.、McCrae, R. R.(2001)。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traits across cultures: Robust and surprising finding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1,322-331。  new window
6.Rakow, L.、Navarro, V.(1993)。Remote Mothering and the Parallel Shift: Women Ahmed, Ishfaq; Qazi, Tehmina Fiaz; Perji, Khadija Aijaz。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Review,2(5),229-238。  new window
7.Stokes, J. P.(1985)。The relation of social network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variables to loneli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8(4),981-990。  new window
8.Dodge, Kenneth A.(1983)。Behavioral antecedents of peer social status。Child Development,54(6),1386-1399。  new window
9.簡茂發(19831200)。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Kim, H.、Kim, G. J.、Park, H. W.、Rice, R. E.(2007)。Configurations of relationships in different media: FtF, email, instant messenger, mobile phone, and SMS。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2(4),1183-1207。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許明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美聆(2009)。手機、電玩遊戲與國中生學業表現之相關性研究(碩士論文)。亞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淑美(200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手機使用與親子衝突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家蓉(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碩士論文)。佛光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淑芬(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彭偉峰(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正源(2008)。國中學生人格特質、思考風格與學業成就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惠英(2009)。國民中學生的家庭結構與學業、操行成績及其人格特質之關係(碩士論文)。義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粲倫(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翁明慧(2012)。國小高年級學生使用手機現況、在校影響與自我概念關係調查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高玉樹(2010)。高職學生人格特質、休閒參與對學業成就之關聯--以A學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啟泰(2012)。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生命意義感、與旁觀者的霸凌因應方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郭惠雯(2007)。高雄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人格特質、班級氣氛知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郭德盛(2012)。人格特質對國小學童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龍井區六年級學童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靖分(2005)。國中學生人格特質、自我保護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顏碧伶(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網路沉迷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羅大峯(2009)。學習成就與電玩涉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Kim, S.(1996)。The effects of parenting style, cultural conflict, And relation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among Korean immigrant adolescent(-)。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new window
19.吳靜芳(2005)。國小學童的人格特質、父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目標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雯娣(2000)。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砡琝(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挺毅(2003)。國小兒童偏差行為與人格特質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石文宜(2006)。國中生人格特質、師生互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何明芬(2002)。國小學童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與其人際關係、攻擊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郭啟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洪雅雯(2001)。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洪秀梅(2007)。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碩士論文)。台南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佳煌(2005)。手機社會學。台北:學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行動硏究室社團法人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2011)。2011台灣網路社群親子參與調查報告。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數位化行動研究室社團法人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1)。2011年臺灣兒童手機使用狀況調查。臺北: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2)。2012年兒童使用3C產品現況調查報告。臺北: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義展、沈文钰(2006)。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華格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富邦文教基金會(2009)。2009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査報告。臺北:富邦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Fortunati, L.、Katz, J.、Riccini, R.(2003)。Mediating the human body: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andfashion。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new window
8.Rubin, Zick、吳立嫣(1987)。兒童也需要友誼。臺北市: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以仁(2007)。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生傳(1993)。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國樞、張春興(1990)。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臺北:環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金車教育基金會(2005)。學生使用行動電話情形調查。臺北:金車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報告。臺北:富邦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金車教育基金會(2011)。調査:9成青少年手機焦慮,http://www.kingcar.org.tw/newsDetail.php?id=32, 2011/05/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2)。101年行動通信業務營運概況,http://www.ncc.gov.t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關於4G(2010)。全球一動,http://www.gl.com.tw/about4G.php。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Fortunati, L.(2005)。The mobile phone as a technological artifact。Thumb culture: The meaning of mobile phones for society。Bielefeld:Transcript Verlag。  new window
2.Oksman, V.、Rautiainen, P.(2002)。Perhaps it is a body part. How the mobile phone became an organic part of the everyday liv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case study of Finland。Machines that become u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