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植物扇形矽酸體分析談卑南遺址植物利用與稻作
書刊名:考古人類學刊
作者:康芸甯
作者(外文):Kang, Yun-ning
出版日期:2021
卷期:94
頁次:頁47-88
主題關鍵詞:卑南遺址稻作植物利用植物矽酸體分析農業考古Peinan siteRice cultivationPlant utilizationPhytolith analysis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8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鹿野忠雄(1930)。臺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に就いて。人類學雜誌,45(9),362-3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臧振華(20120400)。南科考古發現的稻米與小米兼論相關問題。中國飲食文化,8(1),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鹿野忠雄(1930)。臺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に就いて。人類學雜誌,45(7),273-2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金關丈夫、國分直一(1957)。台灣東海岸卑南遺跡發掘報告。農林省水產研習所研究報告•人文科學篇,3,47-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姜欽華(1994)。應用植硅石分析鑑定我國史前的稻作農業。農業考古,1994(1),85-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臧振華(19901200)。論臺灣的細繩紋陶文化--兼論臺灣史前文化來源問題研究的概念和方法。田野考古,1(2),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Huan, Xiujia、Lu, Houyuan、Wang, Can、Tang, Xiangan、Zuo, Xinxin、Ge, Yong、He, Keyang(2015)。Bulliform Phytolith Research in Wild and Domesticated Rice Paddy Soil in South China。PLOS ONE,10(10)。  new window
8.藤原宏志(1976)。プラント・オパール分析法の基礎的研究(1)--数種イネ科植物の珪酸体標本と定量分析法。考古学と自然科学,9,15-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洪曉純、楊淑玲、阮金容、飯塚義之、Bellwood, Peter(20120200)。海外出土的臺灣玉及其卑南文化要素。田野考古,15(1),19-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葉美珍(20091200)。略談史前館在卑南遺址的考古工作--以考古現場為例。文化驛站,26,4-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有貝(20061200)。大坌坑的生業模式探討--陶片矽酸體分析方法的嘗試。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6,125-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燦、呂厚遠(2012)。水稻扇型植硅體研究進展及相關問題。第四紀研究,32(2),269-2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匡悌(19920600)。淺談臺灣地區農作栽培的考古學研究。田野考古,3(1),7-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作婷、吳意琳、李匡悌、李坤修(20150600)。臺灣東海岸四千年前栽培稻的起源:矽酸體分析的初步成果。南島研究學報,6(1),25-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呂厚遠(2018)。中國史前農業起源演化研究新方法與新進展。中國科學:地球科學,47(2),181-1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洪濤、楊艷(2009)。世界首株水稻出於萬年。農業考古,2009(4),3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有貝(20090300)。臺灣現生植物與史前陶片的矽酸體分析。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2(1),19-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報章(1997)。植硅石分析與栽培稻起源研究。作物學報,1997(1),114-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報章、王象坤(1995)。水稻穎殼硅石的初步研究及其意義。中國水稻科學,9(4),142-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報章、劉廣民(1995)。植物硅酸體分析在農業考古中的應用。徐州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1),59-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葉長庚(20100600)。卑南二期研究計畫與臺大人類學系學術合作之初步成果。文化驛站,27,10-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志一(2002)。印度也是亞洲稻作農業發祥地之一嗎?。農業考古,2002(1),68-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Deng, Zhenhua、Hung, Hsiao-chun、Carson, Mike T.、Bellwood, Peter、Yang, Shu-ling、Lu, Houyuan(2018)。The first discovery of Neolithic rice remains in eastern Taiwan: Phytolith evidence from the Chaolaiqiao site。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10,1477-1484。  new window
24.He, Keyang、Lu, Houyuan、Zhang, Jianping、Wang, Can、Huan, Xiujia(2017)。Prehistoric evolution of the dualistic structure mixed rice and millet farming in China。The Holocene,27(12),1885-1898。  new window
25.李光周(19831000)。Problems Raised by the K'ken-Ting Excavation of 1977。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3,86-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Lu, Houyuan、Liu, Zhenxia、Wu, Naiqin、Berné, Serge、Saito, Yoshiki、Liu, Baozhu、Wang, Luo(2002)。Rice domestic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 Phytolith evidence from East China。Boreas,31(4),378-385。  new window
27.姜欽華(1994)。花粉分析與植硅石分析的結合在考古學中的應用。考古,1994(4),86-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益昌(2012)。東臺灣海域人群互動與交流--以玉器為中心。《臺灣與亞洲:與福建文化的交流為中心》國際研討會會議,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12/12/14-1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董倫道(2011)。卑南遺址地物探測與考古議題整合第一期研究計畫工作報告。2010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研討會,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會議日期: 2011年5月28-30日),(6-Ⅱ)1-(6-Ⅱ)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作婷、鄭建文(2009)。鵝鑾鼻第二史前遺址的植矽石分析:史前稻作農業的相關考察。『2008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 (會議日期: 3月28-29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宋文薰、連照美(1986)。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報告第三卷:遺址堆積層次及文化層出土遺物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文山(2011)。卑南遺址陶質標本成份分析第一期研究計畫:陶質標本委託切片與初步分析研究計畫結案報告書。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士強、楊鳳屏、劉益昌(1999)。臺北兒童主題公圓圓山遺址考古調查研究計畫。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益昌、顏廷伃、魏弘宜、蔣秉真、黃惠婷、郭意嵐、何冠儀(2011)。東西向快速公路北門玉井線西寮遺址搶救發掘工作成果報告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映皓(2007)。臺灣出土古稻米粒的初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美珍(1987)。卑南文化農業型態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作婷(2010)。台湾先史社会における稲作農耕の展開に関する研究--プラント・オパールと石製収穫具を中心に(博士論文)。國立九州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彭佳鴻(2010)。從植物遺留談古環境重建與植物利用:以台南縣石橋遺址之蔦松文化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士強(1984)。臺北芝山巖遺址發掘報告。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2006)。《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現專輯。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連照美、宋文薰(2006)。卑南遺址發掘1986-198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美珍(2004)。卑南遺址與文化:概要及書目彙編。臺東:臺東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湯卓煒(2004)。環境考古學。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Piperno, Dolores R.(2006)。Phytoliths: 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Archaeologists and Paleoecologists。Lanham, MD:AltaMira press。  new window
7.臧振華、李匡悌(2013)。南科的古文明。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臧振華、劉益昌(2001)。十三行遺址:搶救與初步研究。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亦園(19620000)。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臺北:中研院民族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新華(2002)。稻米部族:河姆渡遺址考古大發現。浙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俞為潔(2007)。飯稻衣麻:良渚人的衣食文化。浙江攝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俞為潔(2010)。中國史前植物考古--史前人文植物散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有貝、邱水金、李貞瑩(20080000)。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遺物篇。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連照美、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2003)。臺灣新石器時代卑南研究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潘富俊(1991)。草木。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Piperno, Dolore R.、姜欽華(1994)。植硅石分析:在考古學和地質學中的應用。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宋文薰、連照美(2004)。卑南考古發掘1980-1982--遺址狀況、堆積層次及生活層出土遺物分析。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Chang, Kwang-chih、Lin, Chao-chi、Stuiver, Minze、Tu, Hsin-yuan、Tsukada, Matsuo、Pearson, Richard、Hsu, Tse-min(1969)。Fengpitou, Tapenkeng, and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9.臺東縣文獻委員會(1983)。臺東文獻。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永吉、呂厚遠(1993)。植物矽酸體研究及應用。北京市:海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杉山真二(2000)。植物珪酸體(プラント.オパ一ル)。考古學と植物學。東京:同成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宋文薰(1980)。由考古學看臺灣。中國的臺灣。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宇田津徹朗(2005)。プラント‧オパール。環境考古學マニュアル。東京:同成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