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典籍文獻中的茅文化研究
作者:李岱融
作者(外文):Tai-Jung Li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浦忠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茅草類植物文化現象原住民文化圈漢文化圈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1
原住民的生態智慧,有很大一部分是環繞著植物而產生的,飲食方面,台灣原住民異於其他南島民族,發展出獨有的小米文化,已有許多前輩學者進行研究與討論;小米之外,原住民族另一種共同的民族植物則是茅草。日常生活中在飲食、建築上可見對茅草的運用,亦能在野外作為地界、柵欄的標記。
茅草的分布範圍廣泛,在中國大陸亦有分布,亦為古人生活中常用的民族植物之一。一如台灣原住民諸族,漢人也發展出多面向的使用方式,除了常見的房屋修葺、飲食及藥物用途之外,千百年來騷人墨客、文人雅士吟詠的作品當中,也會將茅草寫入作品,譬如《詩經》的「野有死麇,白茅包之」、又如白居易的「楓葉荻花秋瑟瑟」,都是耳熟能詳的作品。
較特別的是,無論是漢族或是台灣原住民,茅草還肩負了人神溝通的橋樑,往往作為祭祀、驅邪時所需用的道具;文學方面,漢族韻文中以茅草類植物用來作為描寫秋天的景色,似乎成為一種定式。本文意欲從大規模的資料庫中進行整理與歸納,探循何以不同的文化圈,卻恰好形成類似的文化特色;另外也想要觀察茅草類植物在中國文學與文化裡的遞嬗與變遷,並且討論其中所隱含的文學意象。
一、傳統典籍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釋:《毛詩注疏》(上海市:上海古籍),2013年,初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葉文化)1999年,初版。
(漢)王充原著、韓復智註譯:《論衡今註今譯》(臺北市:編譯館)2005年,初版。
(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郭璞注:《爾雅》(台北,新興書局),1971年,初版,頁21。
(粱)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初版三刷
(明)毛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廣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初版。
(南宋)吳仁傑:《離騷草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王念孫著、鍾宇訊整理:《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二版三刷。
(清)陸文郁:《詩草木今釋》(台北:長安出版社),1975年。
(清)程瑤田:《釋草小記》,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台南,北一出版社),1974年,初版。
(清)陳大章:《詩傳名物集覽》,收於《四庫全書‧經部‧第八六冊》。
(清)劉灝:《御定廣群芳譜‧卷九十》,收錄於《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第847冊。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臺北市:漢京),1985年,初版。
二、現當代專書
Tim Dant著,龔湧慧譯:《物質文化》(台北市:書林)2009年,初版。
《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伝說集》鄒族,卡那卡那富群,陳萬春譯,未刊稿。
《植物學大辭典》(香港,新亞書店),1956年再版。
小川尚義、淺井惠倫著、余萬居譯《原語による臺灣高砂族傳說集》中研院未刊稿。
山田金治著、許君玫譯:《臺灣先住民之藥用植物》(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初版。
尹建中《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4年。new window
巴代《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台北:耶魯國際文化)2009年,初版。
王嵩山《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鄒族之祭儀歌舞》(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78年,初版。
卡希勒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台北:桂冠),2005年,再版一刷。
古野清人著、葉婉奇譯:《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市:原民文化),2000年,初版。
史徒華著,張恭啟譯:《文化變遷的理論》(台北:遠流),1989年,初版。
弗雷澤原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桂冠),1991年,初版一刷。
申小龍:《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初版。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研究:排灣族及雅美族個案》,2008年,未刊稿。
呂紹剛《周易闡微》(台北,韜略出版社),2003年,二版一刷。
李亦園:《文化與行為》(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二版二刷。
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聯經)1982年,初版。new window
李亦園主編:《馬太鞍阿美族的物質與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2年,初版。
李亦園等:《南澳的泰雅人》(台北市: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1963年,初版。
李玲珠:《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初版一刷。new window
李時珍:《本草綱目》(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01年,三版二刷。
李維史陀著,肖聿譯:《廣闊的視野》(台北:桂冠)2004年,初版三刷。
李麗雲等編著:《卑南族的家與植物‧人文篇》(臺東市:臺灣史前博物館),2009年,初版。
阮昌銳:《大港口的阿美族》(台北市: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1969年,初版。new window
拉夫琅斯‧卡拉雲漾、嚴新富編:《山林的智慧:排灣族Tjaquvuquvulj群民族植物誌》(屏東縣:行政院原民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13年,初版。
明立國:〈阿美族豐年祭歌舞類型體系之研究〉,收錄於《音樂的傳統與未來國際會議論文集》,(台北市:文建會)2000年,初版。
科塔克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台北:麥格羅希爾)2009年,二版一刷。
浦忠成:《台灣鄒族的風土神話》(臺北市:臺原出版)1993年,初版。
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業叢書),1989年,三版,頁12。
馬賽爾‧莫斯:《巫術的一般理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初版。
高明註釋:《大戴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社)1993年,初版三刷。
張永勳計畫主持:《臺灣原住民藥用植物彙編》(臺北市:衛生署中醫藥會),2000年,初版。
張玉書等總閱,凌紹雯等纂修,高樹藩重修:《康熙字典》(台北市:啓業),民68年。
清水純著,詹素娟主編,余萬居、吳得智譯:《噶瑪蘭族:變化中的一群人》(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11年,初版,頁163。new window
陳重明等編著:《民族植物與文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初版。
陳玨主編:《超越文本:物質文化研究的新視野》(新竹:清大出版社),2011年,初版
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初版。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初版。
黃啟瑞、董景生:《邦查米阿勞─東台灣阿美民族植物》(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09年,初版。
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04年,初版。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初版一刷。
葛劍雄主編,吳松弟著:《中國人口史‧第三卷》,(上海:復旦大學),2005年,初版。
董景生、王光玉、林麗君著:《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 》(臺北市:農委會林務局),2010年,二版一刷。
董景生、黃啟瑞、邦卡兒.海放南:《走山拉姆岸—中央山脈布農民族植物》(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8年,初版。
網路資源: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文化大辭典,編寫者: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辭條:菅芒草。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6年,初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0年,初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三卷‧賽夏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8年,初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鄒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1年,初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三冊》(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4年,初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四冊》(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4年,初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一冊》(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7年,初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二冊》(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7年,初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三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5年,初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四冊》(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11年,初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五冊》(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12年,初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六冊》(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8年,初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七冊》(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10年,初版。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高砂族調查書‧蕃社概況》(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11年,初版。
劉其偉編著:《蘭嶼部落文化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2002年,三版。
撒古流‧巴瓦瓦隆:《祖靈的居所》(屏東:原民會文化園區),2006年,初版。
歐陽脩著,黃進德批注:《六一詩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初版。
潘富俊:《中國文學植物學》(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12,二版。
潘富俊:《楚辭植物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2010年二版。
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2010年二版。
衛惠林等《台灣省通志稿‧同冑志‧曹族篇》(台北:台灣省文獻會),民國40年,初版。
衛惠林等《臺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布農族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初版。
鄭依憶:《儀式、社會與族群—向天湖賽夏族的兩個研究》,(台北:允晨文化)2004年,初版。new window
鄭漢文、呂勝由:《蘭嶼島雅美民族植物》(台北市:地景)2000年,初版。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市:三聯書店),2008年,初版。
三、單篇論文
王煒昶:〈白芒花開的盛宴—卑南族年祭的傳統與更新〉,《經典》第54期,2003年1月。
王錫華:〈我國的民族植物學研究〉,《濰坊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6年。
白雪:〈論中國鬼神文化之唾液趨避術〉,《談古論今》,2009年第7期。
何秀蘭:〈阿美族太巴塱社染料植物之研究〉,收錄於劉炯錫等:《東臺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論文集》(台東,東臺灣研究會),2000年6月。
李瑞宗:〈芒草-挑戰民族植物學〉,《大自然》第63期,1999年4月。
李躍霞、上官鐵梁:〈五台山民族植物的經濟文化價值研究〉,《五台山研究》,2005年4月。
吳力勇、王元林:〈古代封禪神物「三脊茅」探微〉,《農業考古》,2011年1月。
周明儀:〈古典詩文中蘆芒菅茅之文化意涵探討〉,《台南科大學報》第25期,2006年10月。
邦卡兒.海放南:〈布農族社群民族植物利用之初步調查〉,《台灣原住民研究季刊》,2009年第2期。
林美容、雷霆:〈認知人類學的現況、回顧與展望〉,《中國民族通訊》第26期,1989年。
林二郎:〈gilabus:大巴六九部落喪葬後的禳祓除祟巫儀〉,《當代情境中的巫師與儀式展演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8年12月。
林素珍:〈日治時期文獻與口述史中生活領域的界定與行使權——從長光阿美族土地利用談起〉,楊南郡先生及其同世代台灣原住民研究與台灣登山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10月。
邱志郁:〈飄浪天涯的俠客:芒草〉,收錄於《科學月刊》457期,2008年1月。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靈物與一般辟邪方法〉,《歷史月刊》第242期。
胡家瑜:〈食物符碼與儀式行動〉,《民俗曲藝》第166期,2009年12月。
孫大川:〈從言說到書寫〉,收錄於《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初版。new window
海樹兒•犮剌拉菲:〈傳說與月亮的約定——布農族祭事曆Islulusan〉,《原住民族文獻》第14期,(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5年4月。
郭華仁:〈台灣民族植物學資料庫的建立:1900-2000〉
淮虎銀、哈斯巴根、王雨華、羅鵬、裴盛基:〈民族植物學認識的幾個誤區〉,《植物學通報》,2005年第4期。
黃宣衛:〈「語言是文化的本質嗎?」-從認知人類學的發展談起〉,《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53期,1998年。new window
鄒豔:〈論唾液驅鬼避邪〉,《安徽文學》,2008年第9期。
趙宏〈「包茅」補釋與民族文化〉,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月。
趙新〈漢英植物文化的社會差異〉,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4月。
劉炯錫:〈民族生態學概論〉,《東臺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論文集》(台東,東臺灣研究會),2000年6月。
劉學禮〈中國近代植物學的萌芽與發展〉,收錄於《科學月刊》第267期,1992年3月。
鄭志明:〈巫術文化的哲學省思〉,《鵝湖月刊》第28卷第11期,民國92年5月。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