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 : 北臺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豐年祭儀參與及文化認同
作者:謝世忠 引用關係劉瑞超
出版日期:2007
出版項: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ISBN:9789860123289
主題關鍵詞:阿美族豐年祭文化認同部落組織
學門:人類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4)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
期刊論文
1.謝世忠(20000300)。傳統與新傳統的現身:當代原住民的工藝體現。宜蘭文獻雜誌,44,7-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莎莉(20041200)。藝術與心性--臺灣原住民文化的新時代價值。國立臺灣博物館年刊,47,25-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巫銘昌(19980200)。都市原住民就業輔業措施之建議。原住民教育季刊,9,59-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宏夫(19940900)。現代阿美族豐年祭的含意與舞蹈象徵的功能。山海文化雙月刊,6,100-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丁洪學(1978)。秀姑巒阿美族的農曆與農業祭祀。臺灣文獻,29(1),159-1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來旺(1987)。共識豐年祭後的展望。原住民,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來旺(1987)。豐年祭的演變和宗教意義概説。原住民,7,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佩瑜(19970600)。原住民的都市集居現象及其生活適應--以樹林鎮西山里社區為例。臺灣人文. 臺灣師範大學,1,157-1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謝世忠、蘇裕玲(19980900)。傳統、出演、與外資--日月潭德化社邵族豐年節慶的社會文化複象。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3,145-1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謝世忠(20020400)。「國族--國家」、共同體、及其解構--評泰國與中國少數族群的人類學研究。亞太研究通訊,16,3-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崧興(19610900)。馬太安阿美族之宗教及神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2,107-1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謝世忠(19890600)。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以北美與臺灣為例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4,139-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Panai Mulu(20000800)。祖靈的豐年祭。山海文化雙月刊,23/24,152-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Moerman, Michael(1965)。Ethnic Identity in a Complex Civilization: Who are the Lue?。American Anthropologist,67(5),1215-1230。  new window
15.黃美英(19850700)。都市山胞與都市人類學:臺灣土著族群都市移民的初步探討。思與言,23(2),82-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Keyes, Charles F.(1976)。Towards a New Formul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thnic Group。Ethnicity,3(3),202-213。  new window
17.李亦園(19570900)。南勢阿美族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135-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奇祿(19591100)。猫公阿美族的製陶、石煑和竹煑。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13/14,125-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慧端(19950600)。由儀式到節慶--阿美族豐年祭的變遷。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0,54-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羅素玫(20050600)。性別區辨、階序與社會:都蘭阿美族的小米週期儀式。臺灣人類學刊,3(1),143-1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美英(1994)。貧窮與歧視間的掙扎:臺灣原住民婦女的都市經驗。原住民文化會議。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sieh, Shih-chung(2005)。Really Need a Temple?--The Lue as Flexible Buddhists。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會議日期: 2005/04/03-06)。Dekalb: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new window
3.李怡燕(2004)。阿美族「年齡階級」的互動與情感:以港口部落為例。海的記憶:海洋、族群與文化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海洋(2002)。公民、居民、城鄉、貧窮與族群:對涼山彝族貧困農民百發遷居困境的應用人類學分析。「依山依水:族群文化與社會發展」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2/12/14-12/15)。國立東華大學文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世忠(2005)。從歷史國家到國族國家--跨國境泰語系Lue族群的政治思維。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5/11/24-11/25)。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羅素玫(2007)。食物與性別研究--以阿美族的小米為例。性別與飲食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7/05/18)。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張慧端、高德義(1996)。「臺灣省原住民社會發展方案」評估報告書。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世忠、郭倩婷、楊鈴慧、劉瑞超、李韋誠(2007)。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査、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第二期委託研究--泰雅族與太魯閣族。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功明、黃貴潮(1998)。阿美族的物質文化:變遷與持續之研究。國立自然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邱怡薇(1998)。都市原住民青少年之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以台北縣市阿美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石興華(2001)。從Vetsik(徽號)看排灣族社會文化之變遷:以Chivetskadan部落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瑞明(1984)。台灣高山族社會流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倩婷(2002)。族群性與文化認同--池上阿美族豐年節慶的重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豪哲(1988)。阿美族山胞城鄉遷移與生活調適之研究:以原住地東部富田社區及移住地臺北近郊山光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貴潮(1998)。阿美族豐年祭之旅。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宣衛(2005)。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臺北市:南天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金泡(1981)。都市山胞生活狀況調査研究紀實。南投: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福春(2005)。老相片說故事暨長光部落文集。臺東:長光教會附設石坑文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1988)。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東京都:凱風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貴潮、黃宣衛(1989)。宜蘭阿美族三個儀式活動的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士範(2005)。礦坑、海洋與鷹架:近五十年的臺北縣都市原住民底層勞工勞動史。臺北:唐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鄧憲卿(1997)。北宜地區都市原住民探訪專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來旺、吳明義、黃東秋(1992)。牽源--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阿美族民俗風情。臺東:交通部観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許木柱(1987)。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斌雄、丘其謙、石磊、陳清清(1965)。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宣衛(2005)。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謝世忠(19940000)。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阮昌銳(19690000)。大港口的阿美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亦園(1962)。馬太鞍阿美族的物質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20010000)。臺灣原住民史: 阿美族史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宣衛、羅素玫(20010000)。臺東縣史:阿美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士範(20060000)。阿美族都市新家園:近五十年的臺北縣原住民都市社區打造史研究。臺北:唐山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珣(20030000)。文化媽祖: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古野清人、葉婉奇(2000)。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原民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Keyes, Charles F.(1992)。Who are the Lue? Revisited: Ethnic Identity within the Nations of Laos, Thailand, and China。  new window
其他
1.(2004)。臺北三峽原住民豐年祭活動以全場高喊“法輪大法好”結束,http://www.falunasia.info/infocenter/article/2004/9/18/36548.html, 2005/03/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040907)。臺北三峽豐年祭,http://big5.huaxia.com/tw/jtzdtw/csxc/00240582.html, 2005/03/23。  new window
3.王貴郎(20060827)。基隆豐年祭祭天謝神15部落大團圓 2006/08/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怡燕(20060612)。阿美族捕魚祭開創新時代意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玉棋(2006)。原住民聯合豐年祭千人同樂,http://www.ettoday.com/2006/08/27/329-1983039.htm, 2006/08/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家群(20060821)。林口、大溪豐年祭千人起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慧娟(20040919)。北縣ilisin豐年祭--五場次同日熱鬧登場,http://www.tpc.gov.tw/web/News?command=showDetail&postId=115978, 2005/04/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0041031)。環球新聞報,http://home.kimo.com.tw/taiwannews1/93-10.31-15.htm。  new window
9.辜國瑭(1996)。他們在畫布上寫下心靈的地址,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489/article047.html, 2005/04/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曹俊漢(20060910)。桃縣原住民聯合豐年祭千人比舞 2006/09/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聰明(20060820)。瑞字頭五部落豐年祭登場與遊客聯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獻隆(20060601)。新城鄉原住民捕魚祭明在七星潭沙灘登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獻隆(20060604)。吉安鄉•捕魚祭為各部落豐年祭揭開序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葉文杰(20060618)。為豐年祭暖身壽豐鄉聯合捕魚祭規模一年強過一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彭淵燦,劉愛生(20060911)。桃竹聯合豐年祭遇雨更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國樑(20051009)。原住民豐年祭桃縣「針」有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顔建國(20060903)。光復鄉阿美族花蓮慶豐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Keyes, Charles F.(1981)。The Dialectics of Ethnic Change。Ethnic Change。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new window
2.Wurlig, Borchigud(1996)。Transgressing Ethnic and National Bouddaries: Contemporary 'Inner Mongolian' Identities in China。Negotiating Ethnicities in China and Taiwa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3.Smith, Frank(1994)。Cultural Consumption: Cambodian Peasant Refugees and Television in the 'First World'。Cambodian Culture Since 1975: Homeland and Exile。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張慧端(1994)。阿美族的認定分布與變遷。臺灣原住民族群分布之研究。臺北:內政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亦園(1982)。都市中高山族的現代化適應。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Nagata, Judith A.(1981)。In Defense of Ethnic Boundaries: The Changing Myths and Charters of Malay Identity。Ethnic Change。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new window
7.傅仰止(1993)。原住民移入人口的社區生活:以汐止鎮山光社區為例。台北縣移入人口之研究。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