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化不利與文化不力:博物館的反身式觀點
書刊名:科技博物
作者:林崇熙
作者(外文):Lin, Chung-hsi
出版日期:2022
卷期:26:1
頁次:頁5-28
主題關鍵詞:文化平權供給缺陷模式需求增益模式協力增生Cultural rightsSupply-defect modelDemand-uplift modelCo-produc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3
  • 點閱點閱:7
期刊論文
1.翟本瑞(20111000)。從社區、虛擬社區到社會網絡網站:社會理論的變遷。資訊社會研究,21,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崇熙(20080700)。文化再生產:一個無形文化資產哲學芻議。文資學報,4,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崇熙(20131200)。文化政策對地方文化館的反挫:並論社群營造之為另類方案。博物館與文化,6,3-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崇熙(20081000)。揭露的緊張:博物館科學展示的想像與神話化。科技、醫療與社會,7,23-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旭(20151000)。遮蔽與敞開--報導攝影與展示設計的一場對話。博物館學季刊,29(4),87-107+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Ames, Peter J.、林美齡(19950400)。博物館行銷--使命的運用或主導?。博物館學季刊,9(2),29-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易君珊(20161200)。障礙文化與社會正義:博物館無障礙可及性服務的實踐與服務關係中的權力議題。博物館與文化,12,5-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麗娟(20190700)。從小眾客製化走向全人細緻化的文化近用實踐--以國立臺灣美術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3(3),71-95+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潔琪(20191100)。「2018文化平權在亞洲:博物館教育新趨勢國際論壇」觀察紀錄。歷史臺灣,18,213-2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康綉蘭(20191200)。文化平權在故宮:文化是權利不是福利。博物館與文化,18,37-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庭瑜(20200813)。誰最可能取代抖音?用戶十億的最強模仿者IG。商業周刊,1709,82-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少強(20200430)。石油世紀,再見!。商業周刊,1694,57-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謝佩如(20200813)。「慢慢來比較快」的連鎖店,大學眼科淨利三年翻1.5倍。商業周刊,1709,78-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崇熙(20010300)。沈默的技術--嘉南平原上的拼裝車。科技、醫療與社會,1,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曾信傑(19990700)。博物館行銷時代的來臨。博物館學季刊,13(3),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Davies,Andrew、李惠文(19990400)。博物館行銷與非觀眾。博物館學季刊,13(2),63-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McLean,Fiona Combe、張譽騰(19950400)。如何行銷﹖--博物館特殊情境的分析。博物館學季刊,9(2),35-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崇熙(2006)。文化雲林:一個文化動力學的觀點。第五屆雲林研究「省思雲林」學術研討會,雲林縣社區希望聯盟協進會(主辦)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崇熙(2021)。如何在地。2021年第二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國立屏東大學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漢寶德、陳尚盈、曾信傑(2011)。我國國立博物館組織定位與經營模式之研究 (計畫編號:RDEC-RES-099-009)。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俐容(2020)。文化平權政策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van der Ryn, Sim、Cowan, Sturat、郭彥銘(2009)。生態設計學。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其南(2008)。世紀臺博‧近代臺灣。國立臺灣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Christensen, Clayton M.、Anthony, Scott D.、Roth, Erik A.、李芳齡(2005)。創新者的修練。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ryant, Jonathan(1988)。The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A Guide for Museums。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Museums。  new window
5.Toffler, Alvin、黃明堅(1994)。第三波。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Habermas, Jürgen、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杰(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韋康博(2015)。工業4.0:從製造業到「智」造業,下一波產業革命如何顛覆全世界?。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趙小菁、陳怡宏(2017)。地震帶上的共同體:歷史中的臺日震災。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Clifford, James、Kolas Yotaka、張瀠之、林徐達(2019)。路徑:20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川勝平太、鄭天恩(2020)。文明的海洋史觀。八旗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文化部(2021)。2021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文化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石文誠、胡佳君、王政中(2021)。離人‧離島:臺灣離島的多重變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崇熙(2007)。臺灣產業史博物館展示規劃。國立臺灣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嬋娟、林洛慇、梁庭瑋(2013)。文化平權新住民的文化參與成果專輯。高雄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曾婉琳、鍾如、葉萱萱、張瀛之(2019)。《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展覽特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羅欣怡(2016)。大家的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圓夢計畫2014-2015活動回顧。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杜偉誌、張銘宏、傅鈺淇、黃茂榮、黃瀞慧、葉前錦、鄭勤思、魏雅蘋、陳靜寬(2019)。瘋文物,這樣保存舊對了!看得懂、學得會、用得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