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的能動性: 獅子鄉大龜文王國之研究
作者:蔡宜靜
作者(外文):TSAI,YI-JING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指導教授:高承恕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原住民文化館國立原住民族博物館文化政策文化復振大龜文王國indigenous cultural centerNational Indigenous Museumcultural policycultural revitalizationthe Kingdom of Tjaquvuquvulj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臺灣現有不同類型、規模、營運型態的公私立博物館、美術館、地方文物館將近750座,公立和國家博物館分別隸屬中央政府各部會與各縣市政府。其中經經過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認定的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共有29座。這些遍佈全臺灣的原住民文化館,共同扮演著臺灣原住民族歷史文物的典藏與展示場域。原住民族委員會於2016年正式宣布規劃興建國立原住民族博物館,從管理地方型的文化館躍升為規劃興建國家級博物館,此政策的社會基礎與社會關係為何?而原民館的存在究竟對原住民社會,乃至全臺灣有何文化上之意涵?
本研究主要透過屏東縣獅子鄉文化館建構一段幾乎佚失的排灣族史之案例,對照原民會當前的文化政策,探討其間所存在的權力互動模式、資源分配與運作成效等關聯性。研究方法採取歷史研究法,從文獻整理與回顧的過程論述歷史事件,探索臺灣原住民族政策的歷史背景與演變,並評論現行的文化政策走向;藉由耆老口述與地方重要人士的訪談,提供不同角度觀察地方文化館處理歷史課題的特質。尤其是,資源匱乏的獅子鄉文化館在文化復振的過程中,透過歷史文獻與重返舊社等途徑,勾勒出一個「未入青史」的「大龜文王國」輪廓,已然引起各界注目;本研究同時探討臺灣、日本設立國家級原住民博物館的政策發展過程,強化對原住民類型館舍的研究與論述能力,參考不同國家面對原住民議題的相關解決方案與經驗。
文化的展示,是權力關係的延伸。原住民地方文化館需要連結更緊密的社會網絡,注入更多的公共關懷與資源,未來之營運型態應跳脫博物館形式的窠臼,以創意與熱忱積極走入部落,以服務社區、部落為基本目標,營造出涵蓋部落族群歷史的文化特色,發揮社區經濟、文化傳承等多元面向的總體文化空間功能。
There are 29 Indigenous Cultural Centers in total acknowledged by the Council for Indigenous Affairs. Those centers jointly are the fields for reservation and exhibition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history and artifacts at local level. The Council for Indigenous Affairs announced the plan for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 Indigenous Museum in 2016 with the hope of upgrading its capabilities of managing the local centers to the level of a national museum. What are its social basis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of this policy?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Indigenous Cultural Centers and Museum to the indigenous communities? And what are their cultural implications to entire Taiwan?
This research studies a case of the Indigenous Cultural Center of Shi-Zi Township, Pingtung County, Taiwan on its expl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a nearly obliterated history of Paiwan Trib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urrent cultural policies by the Council for Indigenous Affairs, their interaction model, resource allocation, effect of execution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is mainly historical study by means of recollecting and reexamining documentary materials to articulate in retrospect certain historical incidents. In the meantime, the research presents its critical viewpoints o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policy by depicting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ransitions of Taiwan’s indigenous policies at different stages. Furthermore, community elders and local key figures were interviewed to gathe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bout the ways the local indigenous cultural center handles historical issues and their overall evaluation about its function. This research highlights the underfinanced Indigenous Cultural Center of Shi-Zi Township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activities presenting historical evidence and returning to the ancient deserted villages, and as a result, outlining a vague, undocumented image of the Kingdom of Tjaquvuquvulj, which draws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from all works of life. This research also compares the respective policy-making procedur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lanning and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indigenous museums in Taiwan and Japan, aiming at enhancing capability of
research and articulation on similar issues.
Cultural display is an extension of power relations. It takes a much closer social network to support the operation of local indigenous cultural centers by putting in more social care and resources, jumping out of the status quo constraint, entering local communities with creativity and passion for serving local villages as their main objective. They are supposed to cover all possible tribal historical distinctions and function as a multi-faceted overall cultural space to promote community economy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一、中文部分
王嵩山,《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臺北:稻鄉,1992年。
王嵩山,《博物館、思想與社會行動》,台北:遠足文化,2015年。
王嵩山,《博物館蒐藏學:探索物、秩序與意義的新思維》,台北:原點,2012年。
王嵩山,《博物館與文化》,台北:遠流,2012年。
王志弘、李秉霖、李家儀,Cultural Governance and the Politics of Space《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新北:群學出版,2011[民100]。
王慧玲著,《論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歷程與省思》(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6月。
王學新,《風港營所雜記》,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年。
石計生,《社會學理論-從古典到現代之後》,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
呂孟璠,〈「大館帶小館」策展模式的再提升-記臺博館與屏東縣獅子鄉 文物陳列館的合作策展〉《獅鄉情-獅子鄉排灣族古文物返鄉特展圖錄》,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14年12月。
艾比斯,費德廉、羅效德編譯,<福爾摩沙:民族學誌>《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台北市:如果出版,2006年。
宮本延人,<台灣排灣族五年祭見聞記>,移川子之藏等著,楊南郡譯著,《台灣百年曙光》,台北:南天書局,2005年。
高承恕著,《理性化與資本主義—韋伯與韋伯之外》,台北:聯經,1989〔民78年〕。
涂爾幹著,許德衍譯,《社會學方法論》,台北:臺灣商務,1999年。
夏鑄九、王志宏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2002年12月。
許傳陽,《傳播-新博物館與地方》,新北:韋伯文化,2014年。
許嘉猷主編,《社會學新論--藝術與文化》,台北:唐山出版社,2015 年11月。
黃仁宇著,《放寬歷史的視界=Broadening the horizons of Chinese history》,台北:允晨文化,1999[民88]。
黃叔璥著,《臺海使槎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8年6月。
黃樹民、章英華主編,《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99年。
黃俊傑、何寄澎著,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aiwan toward the 21st century《臺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台北:台灣大學出版,2007[民96]。
黃應貴著,《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2010[民99]。
張譽騰,《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博物館學譯文選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4[民83]。
張維安、何金樑、河合洋尚著,《博物館與客家研究》,臺北:桂冠圖書、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尚未出版。
漢寶德著,《漢寶德談文化》,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6[民95]。
漢寶德,《中國建築文化講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潘志華,〈人權、法治與道德之關係〜以排灣族tjuauvuuvulj大龜文 王國的社會為例〉《 2009大龜文王國學術研究論文發表會》,屏東:屏東縣獅子鄉公所,民99年2月。
劉益昌、趙金勇、王嵩山、林會承、林修澈、李台元等合著,《永續社會系列:文化保存》,台北:五南圖書,2014[民103]。
劉義昌等,《台灣原住民舊社遺址調查研究》,台北:中國民族學會,2000年。
葉神保,《排灣族caqovoqovolj (內文)社群遷徙與族群關係的探討》,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陳佳俐,《邊緣與再現: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廖仁義、王嵩山,《當地方遇上博物館:臺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2012年。
賴瑛瑛編,《21世紀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台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15年。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三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年。
鄭維中,《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台北:大雁文化, 2006年。
鄭安晞,《2012年臺灣原住民族傳統舊社與古道研究成果》,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15年。
劉還月,《貫穿東西的歷史大道-琅嶠•卑南道》,屏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民108年1月〕。
蔡光慧,《排灣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1630-1894)》,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8。
蔡宜靜,《荷據時期(1624-1662)大龜文王國形成與發展之研究》(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6月。
譚昌國,《排灣族》,原住民叢書,(台北:三民書局,2007)。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原住民與博物館、類博物館-臺灣的例子會議論文集》,2016年。
二、日文部分:
小內透編著,《現代アイヌの生活と地域住民》,東京都;東信堂,2018年3月。
上野征洋編,《文化政策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京都:世界思想社,2008年。
村山皓,《施策としての博物館の実践的評価》,東京:雄山閣,2001年。
金山喜昭,《博物館と地方再生》,東京:同成社,2017年。
宮島喬,《文化的再生產の社会学-ブルデユ-理論からの展開》,東京:藤原書店,2017年。
武田ひろ也,《フ-コの美学--生と芸術のあいだで》,東京:人文學院,2014年。
常本照樹,落合研一編,《台湾の原住民政策-民族認定と博物館》,日本札幌:北海道大學アイヌ.先住民研究センタ-,2015年4月。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高砂族調查書(5)蕃社概況迷信》,台北:南天書局,昭和13年刊行,1994年二刷。
三、英文部分
Blussé, Leonard; Everts, Natalie; & Frech, Evelien, eds.,《The Formosan Encounter: Notes on Formosa’s Aboriginal Societ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 Volume I: 1623-1635》(Taipei: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1999).
Blussé, Leonard; Everts, Natalie, eds,《The Formosan Encounter: Notes on Formosa’s Aboriginal Societ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 Volume II: 1636-1645》(Taipei: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2000).
Blussé, Leonard; Everts, Natalie, eds,《The Formosan Encounter: Notes on Formosa’s Aboriginal Societ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 Volume III: 1646-1654》(Taipei: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2006).
Campbell,WM,《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台北:南天書局 1992年1月影印)。
Carneiro, Robert L., , 《Science, Vol. 169 ,21 August 1970,》
Carneiro, Robert L.,
,《Studies in Social Theory No. 3》(Menlo Park, CA: Institute for Humane Studies, 1977).
Carneiro, Robert L., , The 53rd Alfred Karzybski Memorial Lecture, The General Semantics Bulletin 72, 2005.
Faure, David, , David Faure, ed.,《In Search of the Hunters and Their Tribe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Taipei: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2001).
Johnson, Allen & Earle, Timothy,《How Chiefs Come to Pow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in Prehistor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Montanus, Arnoldus, ,《Natives of Formosa: British Reports of the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 1650-1950》, Henrietta Harrison, ed, (Taipei: Shun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2001).
North, Douglass C., Wallis, John Joseph, and Weingast, Barry R., < The Natural State:The Political-Economy Of Non-Development >, UCLA, March 2005
Rappaport, Roy, 《Ecology, Meaning and Religion》(Berkeley: North Atlantic Books , 1979).
Tathje, William,《Lowland Classic Maya Socio-Political Organization Degree and Form hrough Time and Space》Thesis (Ph.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1971).
Service, Elman,《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New York: W. W. Norton & Co. Inc. 1975).
Swinhoe, Robert, , Henrietta Harrison, ed,《Natives of Formosa: British Reports of the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 1650-1950》(Taipei: Shun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2001).
Swinhoe, Robert, , Henrietta Harrison, ed,《Natives of Formosa: British Reports of the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 1650-1950》(Taipei: Shun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2001).
Tonio Andrade,《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四、中文翻譯書目:
Alex Callinicos艾力克斯.柯林尼可斯,萬毓澤譯,《創造歷史-社會理 論中的行動、結構與變遷》,台北:群學出版,2007[民96]。
Anthony Giddens安東尼.紀登斯著,李康、李猛譯,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社會的構成》,台北:左岸文化,2007。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等譯,《文化研究與理論實踐》,台北:五南圖書,2004年。
Clifford Geertz 克利弗德.紀爾茲著,楊德睿譯,《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北:麥田人文,2007年。
Clifford Geertz克利弗德.紀爾茲,《後事實追尋: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家》台北:群學,2009年。
Clifford Geertz,韓莉譯,《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2017年2月。
Conrad Phillip Kottak科塔克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台北:麥格羅希爾&巨流圖書,2014。
David Beetham比瑟姆著,鄭樂平譯,《科層制》,台北:桂冠,1992年。
David Walton 著,駱盈伶譯,《文化研究入門-生活體驗與實踐》,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2010年。
Ernesto Laclau拉克勞 & Chantal Mouffe莫菲著,陳墇津譯,Hegemony & ocialist Strategy:Toward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台北:遠流出版,1994[民83]。
Hugn H.Genoways修‧傑諾威斯 & Lynne M.lreland琳恩‧愛爾蘭著,林潔盈譯,Museum Adm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博物館行政》,台北:五觀藝術,2007[民96]。
James Clifford詹姆斯.克里弗德,林徐達、梁永安譯,《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臺北:桂冠圖書,2017年3月。
Jeffery C. Alexander杰夫瑞‧C‧亞歷山大 & Steven Seidman 史蒂芬‧謝德門著,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台北:立緒出版,1997[民86]。
Jeffrey C. Alexander傑弗里•亞歷山大著,吳震環譯,《文化社會學:社會生活的意義》,台北:五南圖書,2008[民97]。
Ken Morrison著,國家教育研究主譯,《古典社會學巨擘-馬克思、涂爾幹、韋伯》,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2012年9月。
Kees Zandvliet (冉福立),江樹生譯註,《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上冊)》,台北:英文漢聲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9月。
Laura Desfor Edles著,國立編譯館主譯、陳素秋譯,《文化社會學的實踐》,台北:韋伯文化,2006[民95]。
L.E. Harrison哈瑞森 & S.P. Huntington杭廷頓著,李振昌、林慈淑譯,《為什麼文化很重要》,台北:聯經出版,2008年4月。
Michel Foucault傅柯,The Archaelogy of Knowledge 1972《知識考掘學》,台北:麥田,民82年。
Micharl Suk-Young Chwe崔時英,張慧芝、謝孝宗譯,《理性的儀式:文化、協調與共通認知》,台北:桂冠圖書,2004[民93]。
Patrice Bonnewitz朋尼維茲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市:麥田出版,2011年11月。
Philip Smith著,林宗德譯,《文化理論面貌導論》,台北:韋伯文化,2008年。
Pierre Moulinier著、陳羚芝譯、張譽騰審訂,《44個文化部-法國文化政策機制》,台北市,五觀藝術事業,2010年
Stephen E.Weil史蒂芬‧威爾著,張譽騰譯《博物館重要的事》,台北: 五觀藝術,2015[民104]。
小島由道,(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著,1922)《蕃俗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三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4年。
村上直次郎日文譯註、中村孝至日文校註、程大學中文翻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三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年。
五、期刊:
王嵩山,<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的回顧與前瞻>,《原教界》第59期,2014年。
李子寧,〈舊傳統與新契機─臺博館原住民收藏與文物返鄉合作策展〉, 《原住民族文獻期刊24期》,2015年12月。
李子寧,〈從「民族誌物件」到「文化資產」-臺博館藏原住民文物「返鄉」意義的探討〉《2014第六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復原與回春:博物館學的透視》,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編印,2014年。
李莎莉,〈從「活化」到「優化」-原民館輔導計畫〉《原住民族族地方文物館》,台北:原教界第59期,2014年10月號。
李威宜,〈族群展示的反思:後威權臺灣的觀察〉《考古人類學刊》第80期,2014年6月。
林崇熙,〈文化政策對地方文化館的反挫〉,《博物館與文化》第 6 期。
施正峰,<台灣政治史的重新建構>,《台灣史學雜誌》第4期,2008年6月
施正峰,<原住民族的歷史重建>發表於現代文化基金會主辦「台灣原住民歷史重建研討會」,台北,2002年3月
孫大川,〈神話之美-概談臺灣原住民神話〉《原住民族文獻第五輯》,臺北,2016年
張君玫,〈思考歷史能動力:原住民立足點與批判的展演政治〉,《臺灣社會學刊》第61期,2017年6月。
陳介英,〈社區營造與文化資源的創造〉,《庶民文化研究》第12期,2015年。
張維安,〈多元文化與客家文化公民權:客家電視台設立之社會學分析〉,《2004年客家電視研討會》論文。行政院客委會。
蔡光慧,<荷蘭威武下的排灣原住民(1635-1662)>,《原住民教育季刊》第23期,2001年8月。
鍾興華,〈原民館的規劃與營運-打造成部落的文化中心〉《原住民族族地方文物館》,台北:原教界第59期,2014年10月號。
韓家寶(Pol Heyns),<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人在大員一帶的經濟關係(1625-1640)> 《漢學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年6月。
Albrecht Herport,周學普譯,<台灣旅行記>,《台灣經濟史三集》,叢刊第34種,1956。
James W. Davidson 原著、陳政三譯著<荷治時代的福爾摩沙(1644~1661)>,《台灣風物》第55卷第4期,2005年12月。
Jared M. Diamond, <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 《Nature》volume 403,2000。
六、網路資源:
http://www.international.ucla.edu/cms/files/PERG.North.pdf
https://udn.com/news/story/7327/3576017?from=udn-ch1_breaknews-1-99-news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21002000875-260115?chdtv
http://www.gutenberg-e.org/andrade/andrade04.html.
https://www.facebook.com/taiban.sasala/posts/1816718708344854
http://www.chickasawculturalcenter.com/
https://mocfile.moc.gov.tw/ntmhistory/1e8179c6-aefb-4755-b60e-5928767f0eb8.pdf
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58881.html
https://www.facebook.com/tzuning.li.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5689#s1
http://www.kantei.go.jp/jp/singi/ainusuishin/symbolic_space.html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21120000693-260115?chdtv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4870
https://www3.nhk.or.jp/news/html/20190215/k10011815881000.html#wrapper
https://www3.nhk.or.jp/news/html/20190215/k10011815881000.html#wrapper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