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一九九四年臺北市長選舉之預測:「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式之驗證
書刊名:選舉研究
作者:梁世武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ang, Shin-wu
出版日期:1994
卷期:1:2
頁次:頁97-129
主題關鍵詞:臺北市長選舉選舉預測候選人形象預測模式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4) 博士論文(7)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7
  • 點閱點閱:83
期刊論文
1.梁世武(19950100)。民意調查與選舉--學術理論及實際運作之研究。立法院院聞,23(1)=261,2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uchanan, William(1986)。Election Predictions: An Empirical Assessment。Public Opinion Quarterly,50(2),222-227。  new window
3.吳統雄(19940700)。「形象投票」預測模式在臺北市實施的效果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89,4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Patterson, Thomas E.(1989)。The Press and Candidate Imag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1(2),123-135。  new window
5.吳統雄(1986)。薪火與生食--讀陳義彥"我國選舉行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民意,113,3-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義周(19920300)。國民黨責任區輔選活動之參與觀察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4,209-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紘炬(19861200)。七十五年臺北市區域立法委員選舉得票率統計預測與比較。中國統計學報,24(12),11657-116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世敏(19920900)。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行為。新聞學研究,46,149-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紘炬(1984)。七十二年臺北市區域立法委員選舉民意調查。中國統計學報,22(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義彥(1986)。我國選舉行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23(6),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洪永泰(19940500)。選舉預測:一個以整體資料為輔助工具的模型。選舉研究,1(1),93-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胡佛、游盈隆(19831200)。選民的投票取向:結構與類型的分析。政治學報,11,頁225-2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鍾蔚文(1986)。預測投票:線性或然率、洛基、普拉比模式之比較。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會議日期: 9月7日)。台北:中國政治學會。523-5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佛、陳明通(1986)。政治體系與選舉行為:理論架構的建構與探討。「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學術研討會,中國政治學會(主辦) (會議日期: 1986/09/07)。臺北市:中國政治學會。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佛、張佑宗、歐陽晟(1994)。台灣價值分歧的結構及對統獨立場與投票抉擇的影響。民主化、政黨政治與選舉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4/07/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陳義彥(1986)。選民投票傾向的預測--台南縣的實例分析 (計畫編號:NSC75-0301-H-004-01)。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義彥(1993)。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從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探討 (計畫編號:NSC82-0301-H0004-034)。政大選研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統雄(1993)。建構「形象研究」預測模式的研究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 (計畫編號:NSC-82-0301H-128-003-T)。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佛、朱志宏、陳德禹(1971)。台北市選民的選舉行為--民國六十九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之分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世敏(1991)。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行為,台灣地區選民的投票行為--一個理論模式的探討 (計畫編號:NSC83-0301-H004-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義彥(1993)。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從八十二年縣市長選舉探討 (計畫編號:NSC83-0301-H004-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德禹、袁頌西、呂亞力、胡佛、洪永泰(1989)。政治體系與選舉行為--民國七十五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台北:台大政治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雷飛龍、陳義彥、陳世敏、何思因、劉義周、盛杏湲(1991)。台灣地區選民的投票行為--一個理論模式的探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雷飛龍、陳義彥(1987)。轉型期社會中的投票行為:臺灣地區選民的科際整合研究 (計畫編號:NSC76-0301-H004-1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盛杏湲(1989)。國民黨得票率影響因素之趨勢分析:民國六十一年至七十五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之人文區位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雷飛龍(1986)。轉型期社會中的投票行為:臺灣地區選民的科際整合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胡佛、朱志宏、陳德禹(1978)。政治參與的研究--內湖地區的個案研究。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宗桂(1978)。外交關係與報紙塑造他國映象之相關性研究--一項中美外交關係近年來演變期間我國報紙之內容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游盈隆(1982)。系統取向與投票行為(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Gallup, George Jr.(1992)。The Gallup poll: Public opinion 1991。Wilmington, Delaware:Scholarly Resources Inc.。  new window
2.Crespi, Irving(1988)。Pre-election Polling: Sources of Accuracy and Error。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3.Patterson, Thosmas E.(1980)。The Mass Media Election: How Americans Choose Their President。New York:Praeger。  new window
4.陳義彥(1982)。台北市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台北: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雷飛龍、陳義彥、丁庭宇(1985)。民國七十二年台灣地區增額立委選舉的人文區位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佛、陳德禹、陳明通、林佳龍(1980)。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七十五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中央選舉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胡佛、陳德禹、陳明通、游盈隆(1987)。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七十二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曹俊漢、陳義彥、薛敬民(1984)。台北市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從七十二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探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雷飛龍、陳義彥、盛杏援、黃麗秋(1989)。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之人文區位研究--十五年來的趨勢分析。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義周(1991)。國民黨責任區輔選制效果之研究。民主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Strouse, Jomes C.(1975)。The mass media, prblic opinion, and public policy Analysis: Likage Explorations。Columbus, OHIO: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  new window
其他
1.(19921104)。中國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魏鏞(1982)。研究設計。行政研究方法論文集。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義彥、黃麗秋(1992)。選舉預測:民國七十五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的實例分析。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87)。科學研究的基本概念。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