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由中美貧窮線現制之檢討論我國貧窮線之研擬
書刊名: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作者:李淑容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 Shu-jung
出版日期:1996
卷期:2
頁次:頁161-182
主題關鍵詞:貧窮貧窮線社會救助公共救助PovertyPoverty lineSocial assistancePublic assista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48
  • 點閱點閱:69
     本文旨在擬議新的貧窮線,作為我國社會救助政策改進之參考。本文首先探討貧窮的問題及成因,針對對貧窮成因的不同看法說明不同的濟貧觀點及策略,討論貧窮界定的三個方式,包括:(1)絕對的貧窮;(2)相對的貧窮;與(3)主觀的貧窮。接著討論美國貧窮線的現制、缺失與擬議的改變。並進一步討論台灣現行貧窮線界定所存在的問題,如:過分嚴苛,未符合最低生活標準;未周詳考慮家庭人口規模,形成不公;採行不同貧窮線倍數作為補助標準,造成混淆等,並討論學者專家所擬議的改變。最後,作者試著研擬一新的較能符合生活現況的貧窮線,作為一全國通行的貧窮線。此一貧窮線除更能反應低收入生活實際需要外,可依等值量表(equivalent scale)按戶內人口數、成人小孩分別予以調整;並可依各地都市化程度分為都市、城鎮、鄉村,而將該貧窮線分別乘上1.1,0.9 和 0.7等倍數,以符合地區性物價水準的差異。
期刊論文
1.萬育維(19920400)。貧窮問題與社會救助之間的關係探討:臺北市、高雄市低收入戶界定標準與社會救助措施之比較研究。輔仁學誌. 法管理學院之部,24,107-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正(19940100)。社會救助、家庭人口規模與貧窮水準測定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叢,13,69-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王永慈(1995)。貧窮與資產調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行政院主計處(1994)。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八十二年個人所得分配調査報告。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萬育維、林萬億、李鍾元(1994)。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評估--社會救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萬億、古允文(1991)。「社會救助法」修正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震(1989)。我國社會救助體系整體規劃之研究。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蔡宏昭(1991)。生活經濟學。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Ruggles, Patricia(1990)。Drawing the Line: Alternative Poverty Measur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Policy。Washington, DC:The Urban Institute Press。  new window
3.孫建忠(1995)。台灣地區社會救助政策發展之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琇惠(1986)。訂定貧窮線之方式與標準之探討。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ommittee on Ways and Means,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1992)。Overview of Entitlement Programs (1992 Green Book)。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new window
6.林萬億(19940000)。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Rein, M.(1970)。Problems in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Poverty。The Concept of Poverty。London:Heinemann。  new window
2.Danziger, Sheldon(1987)。Poverty。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MA: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