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產業化之研究
作者:魏利祝
作者(外文):Wei, Li-Chu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學術研究所
指導教授:高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教育產業產業化校辦企業市場化新自由主義educational industryindustrializationuniversity-run industrymarketizationNew-liberal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6
從1978年開始在經濟上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到1992年確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大陸擺脫過去由政府包辦一切的「大政府」集權主義模式。本文旨在探究經濟體制轉變,如何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並以「高等教育產業化」為研究焦點,探討中國大陸在經濟體制轉型後,高等教育在經營管理形式上及教育功能上產生的轉變。同時探索目前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產業化產生的現象及發展型態,試圖解釋中國大陸高等教育與經濟的新關係。
本研究具體的研究目的:1.探究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形成產業經營的因素,產業化對高等教育經營的影響。2.分析在中國大陸,形成高等教育相關政策與法令的決策因素,並藉以解釋高等教育形成產業化發展的脈絡。3.透過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具體發展,觀察中國高等教育產業運作狀況。4.檢視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形成產業經營所產生社會各種反應,試圖分析其因果。5.探討中國大陸在經濟改革開放的環境中,高等教育如何透過產業經營方式,達到社會國家所期盼的發展。
經過本研究發現,中國大陸近年來在高等教育經營觀念及方式上的確有所改變,這些變化包括:1.高等教育發展觀念的突破;2.高等教育培育人才功能的轉變;3.高等教育產業經營的形成;4.經改促進高等教育朝產業化的發展;5.高等教育產業經營模式的建立;6.高等院校辦學形式的多元等。在研究建議方面,1.不僅需要增加政府財政預算支出,也需增加各項獎補措施,加強覆蓋範圍部分;2.完善高等院校法人地位,包括公辦大學法人制度的建立,落實民辦大學法人相關規範,建議採行臺灣私校的財團法人制度,對於投資辦學性質者,則採「公益性社團法人」;3.發展民辦高等院校,賦予民辦高校合理地位,另建議發展數位學習網路教育,兼顧教育的公益性與營利性;4.融入國際教育市場,除開放外資投資教育,也要極發展教育輸出。
In economic reform, the Mainland China has performed the Open-up Policy since 1978. Until 1992, the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System has been affirmed, and the ultramontanism “Big Government” that control all the country affairs was gotten rid off. This study mainly intends to explore how the change of economic system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We try to 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the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fter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Meanwhile, we observed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n the argued issues generated by the public opinions. Also, we explore the phenomenon and developing pattern caused by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Mainland China and try to explain the new relation between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economics of the Mainland China.
In this research, there are five concrete purposes as follows: 1.explore the formation fact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 affections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caused by the industrialization. 2.analyze decision facts of policy and enac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ry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veining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caused by the higher education. 3.observe the industrial operations through the concrete develop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Mainland China. 4.observe the reactions of people arisen from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f Mainland China and try 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effects. 5.explore how the higher education achieved the expecte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dustrial management in the Open-up environment of economic of the Mainland China.
In this research, we find that there are several changes in concept and style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t Mainland China recently. The changes are concluded in the following: 1.the breakthrough of concept in development of China higher education. 2. the change of functions in personnel trai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3.th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end to business operating. 4.economic reform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5.establish the industrial management model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6.diversity in model of school-running; As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are the suggestions in our research: 1.increase the educational investment of government, not only in the budget but also the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2.promote the status of legal persons in high education, which include establishing the laws of legal persons of state-run universities, polishing the rules of legal persons of non-state-run colleges, adopting the rules of the juridical person of Taiwan, and ruling the run school proprietor as the nonprofit juridical person. 3.encourage the private-run of high education, and support its legal position to balance the properties of profit and non-profit. 4.affiliate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not only open the market of education but also output the educa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壹、中文書目

(一)專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 1992 《毛澤東同志論教育工作》,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198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5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編1999 《教育產業論文選編》,北京:北京教育科研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1999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編1987 《論中國高等教育》,北京:北師大出版社。
毛澤東1977 《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玉民1994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
王如哲1999 《比較教育》,臺北:五南。
朱浤源主編2000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
史秋衡2002 《高等教育産業的特殊性研究》,廈門:厦門大學出版社。
史達林1958 《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岷欽、劉坤億1999 《企業型政府:理念、實務、省思》,臺北:智勝文化。
列寧1959 《列寧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______1986 《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______1995 《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艾豐2000 《托起東方的太陽-教育產業在中國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杜作潤199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制度》,香港:三聯。
吳怡興2000 《教育產業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呂亞力1987 《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
宋占臣、張建勝主編1995 《高校后勤研究與探索》,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宋原放主編1984 《簡明社會主義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余立1994 《中國高等教育史(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吳怡興2000 《教育產業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英明2003 《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臺北:生智出版。
李健正等編1998 《新社會政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李廉水1998 《知識經濟究竟是什麼》,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何東昌1998 《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海口:海南出版社。
汪學文1986 《論析中共教育改革與四化建設之關係》,臺北:正中書局。
周志宏2002 《學術自由與高等教育法制》,臺北:高等文化教育出版。
周陽山1979 《自由主義》,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______ 1982 《文化傳統的重建》,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周愚文,黃烈修,高建民1999 《大陸教育》,臺北:商鼎。
周龍君,尤學輝2001 《教育產業化研究》,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
易君博1991 《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
林文達1986 《教育財政學》,臺北:三民。
林萬億1994 《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恩格斯197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______196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______197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袁振國1992 《教育改革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馬克思1965 《哥達綱領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9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______196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社出版。
______199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高希均1995 《經濟學的世界-經濟觀念與現實問題》,臺北:天下文化。
高希均主編1977 《教育經濟學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高尚全1993 《中國經濟制度的創新:從計劃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輝2002 《轉型中的中共社會主義》,臺北:永業出版社。
____1991 《社會主義再認識:中共「初階論」之研究》,臺北:永業出版社。
問青松2005 《教育產業與經濟發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盛洪主編2003 《現代制度經濟學(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崔寶璐1996 《發展高校校辦產業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
張光興,馬勇1999 《教育產業與教育產業化論綱》,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張志義,李家永2000 《民辦教育的研究與探索-民辦學校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則堯1991 《公共財及受益者付費問題》,臺北:中國經濟月刊社出版。
張建成1991 《民法總則概論》,臺北:張建成發行,東大總經銷。
張健1984 《中國教育年鑒: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一年》,北京:人民教育。
張清溪等1991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臺北:著者發行。
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主編2004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張燕鏡主編1991 《教育學》,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張鐵明1998 《教育產業論-教育與經濟增長關係的新視角》,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社。
盛洪主編2003 《現代制度經濟學(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許滌新1979 《論社會主義的生產、流通與分配》,北京:人民出版社。
許滌新主編1980 《政治經濟學辭典(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陳德昇1992 《中南海政經動向》,臺北:永業出版社。
景杉主編1991 《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湯堯、成群豪2003 《高等教育經營》,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程介明1993 《中國大陸教育實況:進展、局限、趨勢》,臺北:商務。
賀國慶1998 《德國和美國大學發達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馮艷飛2003 《中國高等教育產業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黃右昌1960 《民法總則詮釋》,臺北:黃宏建印行。
黃政傑,歐陽教主編1994 《大學教育的革新》,臺北:師大書苑。.
楊東平主編2006 《2005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楊賢江1982 《楊賢江教育文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楊崇森1981 《財團法人制度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葉至誠2002 《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與遠景》,臺北:揚智文化。
董保城1997 《教育法與學術自由》,臺北:元照出版社。
靳希斌主編1995 《從滯後到超前:20世紀人力資本學說.教育經濟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熊志翔2002 《高等教育制度創新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
蓋浙生2002 《教育經營與管理》臺北:師大書苑。
______ 1999 《教育財政與教育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______ 1996 《教育經濟與計畫》,臺北:五南。
______ 1985 《教育經濟學》,臺北:三民。
劉光主編1990 《新中國高等教育大事記1949-1987》,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國光主編1986 《中國經濟建設的若干理論問題》,淮陽:江蘇人民出版社。
劉勝驥2000 《中國大陸高等學校文科教育現況之研究》,臺北:永業出版社。
______ 1992 《大陸海外留學生面面》,臺北:永業出版社。
厲以寧1995 《經濟學的倫理問題》,北京:三聯書店。
______1986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北京:商務印書局。
樊綱1996 《漸進改革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上海:遠東出版社。
蔣景華、卜中和主編1995 《高等學校后勤管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鄧小平1994 《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______1993 《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2002 《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戴曉霞2006 《世界一流大學之卓越與創新》,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______ 2000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臺北:揚智文化。
謝康、陳禹1998 《知識經濟思想的由來與發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顏學通,孫學峰2001 《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龐元正1998《鄧小平理論精髓》,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顧明遠主編1989《教育大辭典(第3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Alvin Toffler,黃明堅譯1994《第三波》,臺北:時報文化。
Charles Leadbeat,李振昌譯2001《知識經濟大趨勢》,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Derek Bok,徐小洲,陳軍譯2001《走出象牙塔: 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劉毓玲譯1993《新政府運動》,臺北:天下文化。
Earl Babbie,李美華等譯 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時英。
Ellwood Patterson Cubberley,楊亮功譯1970 《西洋教育史》,臺北:協志工業。
Friedrich August Hayek,鄧正來譯1997《自由秩序原理》,北京市:三聯書店。
John Kenneth Galbraith,徐鋒志譯1997《另眼看經濟》,臺北:智庫文化。
John Naisbitt & Patricia Aburdene,尹萍譯1995《2000年大趨勢》,臺北:天下文化。
John S. Brubacher,林玉体譯1990《西洋教育史:教育問題的歷史發展》,臺北:教育文物。
Malcolm Waters,許偉傑譯2000《全球化》,臺北:弘智。
Martin Carnoy編著,閔維方等譯2002 《教育經濟學國際百科全書》,北京:高等出版社。
Milton Friedman,藍科正,黃美齡譯1993 《資本主義與自由》,臺北市:萬象。
Theodore W. Schultz,蔣斌等譯1990 《人力資本投資》,北京:商務印書館。
Ulrich Beck,孫治本譯1999 《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二)期刊、論文

上海教科院發展研究中心2002 〈政府主導多元籌資制度創新—「九五」期間我國教育經費進展情况分析〉,《教育發展研究》,第11期,頁5-34。
王如哲2002 〈學校公辦民營之法律問題與制度設計:以美國為例〉,《教育改革的未來》,2002年12月,頁81-102。
王成稼2004 〈關於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問題〉,《當代經濟研究》,第1期,頁3-10。
王杰2003 〈論高等教育的投入與產出〉,《甘肅高師學報》,第8卷第2期,頁64-65。

王勇、杜學元2005 〈斯坦福大學產學研一體化模式的啟示〉,《教育與現代化》,總第74期,頁24-26。
王建華,鄔大光2000 〈對國有民營二級學院的若干思考〉,《教育發展研究》,第9期,頁23-26。
王英杰1999 〈高等教育不應也不能“產業化”〉,《中國高等教育》,21期,頁18-19。
王剛2006 〈我國高等教育學習蘇聯經驗研究綜述〉,《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28卷第2期,頁84-88。
王素華1995 〈淺論高等教育投資體制改革〉,《廣西高教研究》,第3期,頁53。

王偉2002 〈國外民營教育公司發展對我們的啟示〉,《教育研究》,第23卷第1期,頁32-36。
____2000 〈試論教育集團的模式構想與道路選擇〉,《教育發展研究》,第20卷第6期,頁27-30。
王瑞琦2001 〈高等教育大眾化-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發展之目標〉,《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5期,頁41-60。
王滸1999 〈試論教育產業〉,《中國高等教育》,第13期,頁24-26。
王德廣2005 〈堅持依法治校規範管理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三峽大學合併-五年來依法治校的改革與實踐研究報告〉,《黑龍江高教研究》,總第134期,頁74-76。
_____2001〈也談三峽大學的定位〉,《中國電力教育》,第2期,頁1-4。
史萬兵、婁成武2003 〈政府對大學間接干預的國際比較研究〉,《中國行政管理》,第11期,頁61-63。
白香花,王德勝2003 〈中國高等院校校辦產業情況分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9卷第4期,頁563-568。
白振剛1997〈「後勤」一詞的由來〉,《中國機關後勤》,第1期,頁45。
皮江紅2001〈發展教育産業的法律問題初探〉,《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4期,頁93-95。
任慧、李志峰2002 〈從上市公司投資教育產業談我國教育產業化發展〉,《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2期,頁32-33。
朱為鴻2006 〈論中國民辦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變與趨勢〉,《教育發展研究》,第22期,頁40-45。
何秀成2006 〈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專業設置與調整〉,《高教探索》,第3期,頁25-28。
何祖鳳,陳俊榮,陳銘欽1998 〈網路教學系統評估準則之研究〉,《遠距教育》,第7期,頁20-29。
吳天方,樊學良2003 〈新經濟時代下兩岸高等教育產業之比較研究〉,《教育研究資訊》,第11卷第1期,頁1-22。new window
吳志剛2004 〈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模式——獨立學院〉,《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頁140-141。
吳祖勝2003 〈中國大陸「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發展淺析〉,《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7期,頁86-101。
吳紹芬2003 〈民辦教育的辦學模式分析〉,《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第9卷第6期,頁5-7。
吳躍文2000 〈對國有民辦二級學院屬性的幾點認識〉,《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109-111。
李文政1999 〈中國大陸教育基本理論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第12期,頁43-62。
李希揚2003 〈教育公辦民營與教育選擇權之關係探討〉,《國民教育研究集刊》,第9期,頁153-178。
李建良2002 〈論公法人在行政組織建制上的地位與功能-以德國公法人概念與法制為借鏡〉,《月旦法學雜誌》,第84期,頁43-59。
______ 2000 〈公立大學公法人化之問題探析〉,《台大法學論叢》,第29卷第4期,頁15-58。
李鈞2000 〈談成人教育的市場化、職業化、產業化〉,《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合學報》,第2卷第2期,頁18-20。
李靖宇1999 〈列寧與蘇維埃政權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設〉,《東歐中亞研究》,第3期,頁3-11。
李劍萍2002 〈20世紀中國的高等教育: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的張力〉,《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5期,頁109-113,122。
杜海清2001 〈斯坦福大學:創新企業的孵化器〉,《國際人才交流》,第12期,頁57-58。
沈百福2003 〈淺議高等教育的學費、價格與市場〉,《交通高教研究》,第3期,頁15-18。
谷家恆、張一蕃、楊啟航、彭遊、孫思源1998 〈由全面品質管理理念探討技職教育與產業界配合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第6卷第2期,頁1-15。new window
邢暉2000 〈我國民辦教育種類多樣化辨析〉,《民辦教育》,第6期,頁27-28。
周谷平,徐立清2002 〈凱洛夫「教育學」傳入始末考〉,《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6期,頁115-122。
周國寶2003 〈國有民營二級學院的界定及其性質〉,《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4期,頁95-98。
孟明義2000 〈高等教育不是産業,更不能産業化〉,《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頁80-85。
______1999 〈高等教育不能產業化〉,《高等教育研究》,第6期,頁48-51。
______1997 〈市場調節不是實現高等教育資源合理配置的手段〉,《江蘇高教》,第3期,頁11-16。
______1993 〈教育不是商品 不能商品化〉,《高等教育研究》,第3期,頁5-8。
易沓1999 〈教育產業化話題為何升溫〉,《瞭望新聞週刊》,第25期,頁19。

易培強2000 〈論高等教育成為產業的理論依據與特徵〉,《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頁99-105。
東亮1999 〈二級學院與「一校兩制」〉,《教育發展研究》,第5期,頁19-22。
林天祐1998 〈特許學校-公立學校組織再造的新機制〉,《國教月刊》,第45卷第1期,頁46-54。
林本炫2006 〈我國私立大學的設立、經營和合併問題〉,《教育與社會研究》,第10期,頁65-92。
林玉芬1993 〈臺灣省獎助私立高中高職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武毅英 1999 〈高等教育產業化的理論基礎〉,《有色金屬高教研究》,第4期,頁5-7。
邱祖賢1996 〈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在我國教育政策制定的應用〉,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
金勇2005 〈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高等教育産業化〉,《特區經濟》,第1期,頁206-207。
金首典2001 〈教育在知識經濟中的作用〉,《江蘇市場經濟》,第3期,頁94-95。
姜麗娟2005 〈論全球化與跨國高等教育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新啟示〉,《中正教育研究》,第4卷第1期,頁67-98。
姚文元1968 〈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紅旗雜誌》,第2期,頁3-7。
紀寶成2006 〈認清『教育產業化』的理論誤導與實踐危害〉,《中國高等教育》,第9期,頁19-22。
______2000 〈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歷史性變革〉,《中國高等教育》,第11期,頁3-8。
______1998〈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兩個問題〉,《高等教育研究》,第19卷第3期,頁30-33。
胡春光2003 〈試論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因素〉,《煤炭高等教育》,第21卷第3期,頁37-40。
胡玲琳2001 〈關於教育收費與個人教育投資分析〉,《黑龍江高教研究》,第1期,頁5-7。
胡瑞文、陳國良1999 〈大力發展教育産業促進中國教育超常規發展〉,《教育發展研究》,第7期,頁5-11。
范惠瑩2002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演變綜述〉,《高等農業教育》,第1期,頁14-18。
夏剛2005 〈土地承包責任制的歷史作用與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探析〉,《中國科技信息》,第21期,頁70-71。
孫煒2002 〈比較海峽兩岸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度架構〉,《社會文化學報》,第15期,頁125-147。
徐亞芬1999 〈探索教育經濟一體化道路-寧波萬里教育集團的辦學理
念〉,《教育發展研究》,第12期,頁56-57。
______2003 〈論「萬里模式」〉,《教育家》,第1期,頁16-18。
徐旭東2005 〈斯坦福大學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形成研究〉,《現代教育科學》,總第189期,頁47-50。
徐珮淑2005 〈全球治理與兩岸WTO教育服務業的承諾-兼論我國對大陸高等教育學歷認證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
徐學俊1994 〈轉變投資觀念 發展教育產業-學習「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黃石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頁3-7。
袁相碗1999 〈把高等教育作為戰略性的基礎產業來辦〉,《中國高等教育》,1999(15/16),頁32-34。
郝雙才2000 〈試論非義務教育産業化的法律依據〉,《教育理論與實踐》,第20卷第3期,頁33-35。
馬懷德2000 〈公務法人問題研究〉,《中國法學》,2000年第4期,頁40-47。
高耀明、魏志春2001 〈我國教育集團發展的現狀和趨勢〉,《高等教育研究》,第22卷第6期,頁36-42。
常國芳2005 〈淺析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的變革〉,《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卷第l期,頁9-11。
張正國2002 〈本科專業建設的比較、思考與實踐〉,《中國高等教育》,第3、4期,頁34-36。
張岩峰2001 〈應進一步深化我國高等教育投資體制改革〉,《中國高等教育(半月刊)》,2001年第7期,頁30-32。
張建華、許宏1999 〈教育產業化問題辨析〉,《高等教育研究》,第6期,頁57-60。
張桂萍2004 〈論鄧小平教育思想〉,《南昌高專學報》,第19卷第3期,頁12-13。
張維平、石連海2003 〈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化及其啟示〉,《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6期,頁72-75。
梁大中1995 〈試析通才教育思想及其對高等學校專業設置的影響〉,《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總第73期,頁8,37-41。
梅其君、龐丹2003 〈論高校的孵化器功能〉,《科技與經濟》,第16卷第4期,頁56-58。
梅萌、徐井宏、羅建北、范德清2004 〈大學科技園建設的幾點思考〉,《科技成果縱橫》,第1期,頁20-23。
許憲春2002 〈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回顧與展望〉,《統計研究》,第7期,頁8-11。
陳士衡2000 〈試論我國教育產業及其經營管理的意義〉,《江蘇高教》,第2期,頁54-56。
陳建敏、李子和、夏亮輝2001 〈世界大學科技園建設模式比較研究〉,《高教探索》,第1期,頁58-61。
陳剛、周婷婷2006 〈我國高校後勤改革的歷史回顧及問題分析〉,《西北醫學教育》,第14卷第2期,頁165-166。
陳愛娟、萬威武2001 〈高等教育產業特徵分析〉,《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頁161-167。
陳德昇1998 〈中共「十五大」經濟政策取向與政治意涵〉,《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2期,頁3-15,74。
陳德靜2006 〈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公平與效率關係研究〉,《雲南社會科學》第6期,頁44-47。
陳學飛2002〈高等教育國際化與中國大陸公派留學教育的成效〉,《澳門理工學報》,第5卷第1期,頁9-10。
陳麗珠1992 〈教育財政系統公平性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書。
章泓2001 〈中國教育產業超級大金礦〉,《商業新聞周刊》,第32期,頁82,85-87。
彭慧鸞2000 〈資訊時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5期,頁1-15。
彭懷祖2002 〈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後勤改革〉,《教育研究》,南通師範學院,總第265期,頁3-7。
曾小軍2006 〈民辦教育集團化經營的經濟學分析〉,《民辦教育研究》,第7期,頁128-130。
曾祥仁、韓力、田海燕1999 〈對調整專業目錄的思考〉,《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78-79,91
曾德傳2003 〈高考改革促進教育公平〉,《理工高教研究》,第22卷第1期,頁30-31。
閔維方1998 〈收費上大學與教育成本補償理論〉,光明日報,第三版,1998年12月29日。
馮一下2003 〈經濟全球化與全球經濟一體化辨析〉,《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第5期,頁16-19。
黃文彬2001 〈對高等教育「補償性盈利」的思考〉,《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第20卷第6期,頁30-31。
黃桂鳳2005 〈教育與經濟對教育產業化的影響〉,《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第15卷第5期,頁142-143。
黃俊傑1995 〈當前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及其展望〉,《通識教育季刊》,第2卷第2期,頁23-50。
黃群騰1989 〈教育產業化:我國教育面臨的重大抉擇〉,《教育研究》,第11卷第6期,頁62-65。
黃維賢2000 〈國民中小學公辦民營之可行性〉,《中等教育》,第51卷第6期,頁64-73。
黃德平、魏志春2003 〈教育集團:成因、類型及現狀〉,《教育探索》,第9期,頁35-37。
塗端午2006 〈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變遷中的權力結構演化〉,《現代大學教育》,第1期,頁60-65。
楊文鑄2005 〈從經濟學角度看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第四屆兩岸產業發展與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
楊宇2005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領域引入產業化問題的探索〉,《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月增刊,頁20-23。
楊明2003 〈高等教育中的政府調節失靈及其矯正〉,《江蘇高教》,第6期,頁21-23。
______2006 〈論高等教育中政府調節的職能定位與調節失靈現象〉,《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4期,頁32-41。
楊東平2003 〈新中國「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徵〉,《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第24卷第1期,頁9-16。
楊洲松2002 〈教育哲學研究新議題-全球化理論初探〉,《教育研究月
刊》,第93期,頁119-120。
楊素滿1993 〈我國與德國大學法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法研所。
楊國賜1998 〈高等教育改革與國家發展〉,《教育資料集刊》,第23輯,頁149-169。
楊景堯2000 〈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發展速度之探討〉,《臺研兩岸前瞻探索》,第21期,頁43-58。
楊煥成1999 〈大學興辦科技園區探討〉,《交通高教研究》,第1期,頁44-47。
楊德廣1999 〈發展高等教育產業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高等教育研究》,第6期,頁51-56。
楊德廣、張興2001 〈建立一主多元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教育發展研究》,第2期,頁14-19。
溫如春、鍾炎君、曾祺林2004 〈高校校辦產業發展模式探析〉,《科技創業月刊》,第10期,頁64-65。
溫波2005 〈淺論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制度變遷〉,《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頁35-39。
鄔大光、王建華2005 〈對高等教育介入資本市場的反思-營利與非營利的視角〉,《教育發展研究》,第8期,頁54-57。
鄔大光、林莉2005 〈教育服務:現代教育交流中的一種異化〉,《教育研究》,第26卷第6期,頁48-53。
鄔大光2002 〈我國高等教育大衆化的基本特徵與政府的責任〉,《教育研究》,第23卷第3期,頁24-27。
萬彭軍、單佳平2005 〈機制與戰略-教育集團成功經營要素分析〉,《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頁73-75。
葉之紅2000 〈發展教育產業的概念內涵及其政策取向〉,《教育發展研究》,2000年第2期,頁15-20。
葉文憲2000 〈教育產業化革除教育政治化的有力舉措〉,《探索與爭鳴》,第1期,頁25-28。
董秀華2002 〈國外教育集團發展與運行簡析〉,《開放教育研究》,總第36期,頁8-13。
靳希斌2003 〈論教育服務及其價值〉,《教育研究》,第24卷第1期,頁44-47。
寧凱、周宏偉1994 〈私立學校何以重現〉,《哈爾濱師專學報》,第4期,頁124-125。
廖九如1998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經濟中勞動力商品化問題〉,《財經理論與實踐》,第1期,頁58-62。
蓋浙生2004 〈臺灣高等教育市場化政策導向之檢視〉,《教育研究集刊》,第50輯第2期,頁32。
歐陽教2005 〈教育的淑世與特化〉,《教育資料與研究》,第64期,頁169-183。
______1994 〈論文化變遷與教育思潮演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35輯,頁25-46。
劉平2006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投資體制多元化改革問題的探討〉,《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頁47-48。
劉桂玲,楊曉明2006 〈影響教育政策議程建立的因素分析〉,《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0卷第3期,頁93-96。
劉偉2000 〈開發教育產業拉動經濟增長〉,《中國高等教育》,第1期,頁22-23。
劉勝驥2006 〈中國大陸教育改革:1978-2006年〉,《教育資料集刊》,第32輯,頁61-88。
______2002 〈中共教育路線變遷與教育政策發展〉,《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3期,頁143-173。
______2000 〈鄧小平教育政策的持續與變遷〉,《遠景季刊》,第1卷第3期,頁51-78。
______1995 〈中共十年來教育經費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1期,頁5-19。
______1993 〈大陸高等教育之改革〉,《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11期,頁31-56。
劉漣2002 〈高等院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模式研究〉,《科技與管理》,哈爾濱,第1期,頁111-112,115。
劉德富、張朔2002 〈論合併組建的地方綜合大學的跨越式發展—兼論三峽大學跨越式發展的戰略目標與對策〉,《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2期,頁5-10。
劉樂山2000 〈發展教育產業促進經濟增長〉,《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頁33-34。
劉離生2005 〈高校校辦産業發展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第25卷第3期,頁15-16。
樂俊時1996〈關於普通高校專業設置和調整的思考〉,《有色金屬高教研究》,第4期,頁21-24。
厲以寧2002 〈加入WTO對我國教育、經濟的影響〉,《北京教育研究》,第2期,頁2-4。
______2000 〈21世紀高等教育和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投資與合作》,第8期,頁119-120。
______2000 〈關於教育産業的幾個問題〉,《高教探索》,第4期,頁14。
______1999 〈關於教育産業化的幾個問題〉,《中國培訓》,第9期,頁25-28。
______1999 〈關於教育産品的性質和對教育的經營〉,《教育發展研究》,第10期,頁21-24。
______1992 〈論教育外部不經濟的補償〉,《教育研究》,第2期,頁3-7。
潘懋元、鄔大光2001 〈中國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的變化與走向分析〉,《教育科學研究》,頁16-20。
蔡培村2001 〈全球化趨勢與成人教育之發展〉,《成人教育》,第64期,頁2-8。
盧明俊1999 〈高等教育與最適學費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
盧秉君2000 〈論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的實質和內容〉,《丹東師專學報》,第22卷第1期,頁92-93。
盧曉東2001 〈中美大學本科專業設置比較〉,《比較教育研究》,第2期,頁18-23。
蕭全政1999 〈政府再造與企業家精神〉,《暨大學報》,第3卷第1期,頁321-355,391。
蕭玲、孫道進、祝青山2005 〈高校科技創新創業的典範-美國斯坦福大學案例分析〉,《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頁432-434。
閻光才2003 〈斯坦福的矽谷與矽谷中的斯坦福〉,《教育發展研究》,第9期,頁87-91。
戴曉霞2000〈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展望: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集刊》,第44集,頁35-61。
______1999〈市場導向及其對高等教育之影響〉,《教育研究集刊》,第42集,頁233-254。
薛煥玉1999〈試論高等教育的產業性和產業化管理〉,《教育發展研究》,第10期,頁15-19。
謝卓君2004〈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描繪:以我國教育基本法為例〉,《教育研究資訊》,第12卷第5期,頁3-31。
謝萬華2000〈論我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改革〉,《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2卷第4期,頁59-64。
謝維和、陳超2006〈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走向分析-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教育政策數量變化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第27卷第3期,頁1-8。
韓宗禮1990 〈我國教育投資的經濟效益探析〉,《教育研究》,第1期,頁23-33。
______1989〈教育產業化 產業教育化-試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下的教育趨勢〉,《教育與經濟》,湖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第44卷1期,頁41-60。
韓宗禮、李志興1991〈淺議我國高等教育投資的社會經濟效益〉,《教育研究》,第9期,頁69-70。
韓野2003〈國外大學科技園-發展模式的比較研究〉,《改革與發展》,第2期,頁60-62。
韓琪1999 〈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經濟學思考〉,《管理現代化》,第4期,頁17-21。
魏貽通1995〈國外私立高等教育的模式與作用研究〉,《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104-109,30。
鐘麗萍2002〈建設大學科技園促進高技術産業發展〉,《科學進步與對策》,武漢,第4期,頁56-57。
顧新,張義正2002 〈大學科技園-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孵化器〉,《研究與發展管理》,第14卷第5期,頁64-67。
龔放1999 〈大學的國際化和民族特色-海峽兩岸高等教育面臨的共同課題〉,《跨世紀海峽兩岸高等教育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及教育部主辦。
天野郁夫(Ikuo Amano),顏佩如譯2000 〈日本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從計劃到市場模式〉,《教育研究資訊》,第8卷第4期,頁1-16。new window

貳、西文書目
(一)BOOKS
Altbach, Philip G. & Robert O. Berdahl & Patricia J. Gumport 1998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l, Stephen J. 1990 Politics and Policy Making in Education: Explorations in Policy Sociolog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Barnett, Ronald 1990 The Idea of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Beck, Ulrich 2000 What is Globaliza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ll, Daniel 1973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Berne, Robert & Leanna Stiefel 1984 The measurement of equity in school finance: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empirical dimension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laug, Mark 1970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Middlesex, Eng: Penguin Books.
Bond, Sheryl & Lemasson, Jean-Pierre (Eds.) 1999 A New World of Knowledge: Canadian Universities and Globalization. Ottawa: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Boyer, Robert & Drache, Daniel (Eds.) 1996 States against markets: the limits of 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lege.
Bozeman, Barry & Straussman, Jeffrey D. 1990 Public management strategies: guidelines for managerial effectiven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rennan, John (Eds.) 1999 What Kind of University.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Burbules, Nicholas C. & Torres, Carlos A. (Eds.) 2000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 Routledge.
Clark, Burton R. & Neave, Guy R. (Eds.) 1992 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 National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Clark, Burton R. 1983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lark, Colin G. 1951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 London: Macmillan.
Coombs, Hall Philip 1985 The world crisis in education: the view from the eight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nison, Edward Fulton 1962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lternatives before us. New York: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Drucker, Peter Ferdinand 1969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Guidelines to Our Changing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 Row.
Dworkin, Ronald 2000 Sovereign Virtu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ye, Thomas R.
1998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Easton, David 1965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Etzkowitz,Henry & Leyesdorff, Loet.(Eds.) 2005 Universities and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 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Ltd..
Haag, Ernest Van Den 1956 Education as an Industry. New York: Kelley.
Fisher, Allen G. B. 1935 The Clash of Progress and Security. London: Macmillan.
Flexner, Abraham 1930 Universit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iedman, Milton 1962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Phoenix Book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yek, Friedrich August 1960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______ 1944 The road to serfdo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use, Random 1999 Random House Webster’s Concise College Dictionary.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Kerr, Clark 1991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960-1980.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Kuznets, Simon Smith 1966 Modern Economic Growth : Rate, Structure, and Sprea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ester, James P. & Stewart, Joseph Jr. 2000 Public policy: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Australia United States: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Machlup, Fritz 1962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alcolm, Waters 1995 Globaliza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Martin, Will & Winters, L. Alan (Eds.) 1996 The Uruguay Round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x, Karl. Translated with a foreword by Martin Nicolaus 1973 Grundrisse: foundations of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McMullen, M.S., Mauch, J. & Donnorrummo, R. (Eds.) 2000 The Emerging Markets an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New York: RoutledgeFalmer Press.
Newman, John H. Cardinal 1996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ohn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New York: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Richmond, W. Kenneth 1969 The Education Industry. London: Methuen and Company Ltd.
Robertson, Roland 1992 Globalization. London: Sage.
Schumpeter, Joseph Alois 1976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5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
Scott, Peter 1998 The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laughter, Sheila & Leslie, Larry L. 1997 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olo, Robert A. (Ed.) 1955 Economic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Tan, Jee-Peng & Mingat, Alain 1992 Education in Asia. Washington, D.C. : The World Bank.
Task Force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0 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eril and Promise. Washington, D.C : The World Bank.
Thurow, Lester C. 1999 Building wealth: the new rules for individuals, companies, and nations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NY: Harper Collins.
Tooley, James 2000 The global education industry: lessons from private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ondon : IEA Education and Training Unit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Internat.
Walberg, Herbert J.& David W. Chapman 1992 Advances in educational productivity: International per- spectives on educational productivity. London : JAI.
Warner, David & Palfreyman, David (Eds.) 1996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 key elements. SRHE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
World Bank 1994 Higher Education: The lessons of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______ 1999 Knowledge for 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8/1999.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ARTICLES

Altbach, Philip G.2004 “Globaliz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Myths and Realities in an Unequal World,”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Vol. 10. No. 1. (March), pp. 3-25.
________2001 “Why Higher Education Is Not a Global Commodity,”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11 May, 2001.
Apple, Michael W. 1999 “Freire, neo-liberalism and education,” 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 Vol. 20. No.1.(April), pp.5-20.
Arrow, Kenneth, J.1962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29. No. 2. (June), pp.155-173.
Becker, Gary S.1960 “There Under-investment in College Education?,”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No. 5., pp.346-354.
______ 1993 “Government,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Industry of Free China. No.6., pp.47-56.
Bell, Daniel 1987 “The World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3,” Daedalus. Vol. 116. No. 3(Summer), pp.1-31.
Blaug, Mark 1982 “The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higher education subsidie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Vol. 2, No. 3(Summer), pp.209-231.
Cooper, Michael D. 1989 “A Cost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Book Storage Strategies,” Library Quarterly. Vol. 59. No. 3 (Jul.), pp.239-260.

Edvinsson, Leif & Sullivan, Patrick
1997 “Developing a Model for Management Intellectual Capital,”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9. No. 5., pp.358-364.
Eggenhuizen, E. M. 1990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Democrat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Vol. 3. No. 1., pp.153-173.
Elton, Lewis 1995 “Enterprise in Higher Education: Issues in Evaluation,”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Vol. 49. No. 2(April), pp.146-161.
Geske, T.G. & Davis, D.R. & Hingle, P.L. 1997 “Charter schools: A viable public school choice. optio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Vol. 16. No. 1. pp. 15- 23.
Gould, William Scott 1987 “Debt Issues in the Nonprofit Private Sector of the Education Industry,”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Ed. D dissertation in 1986, Copyright 1987.
Haveman, R. & Wolfe, B. 1984 “Education and Economic Well-Being, the Role of Non-Market Effect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Vol. 19. No. 3(March), pp.377-407.
Haigh, M. J. 2002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ing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a Small World,”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Vol. 26, No. 1., pp. 49-66.
Heim, John Joseph 1973 “The Application of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Analysis to the Public Education Industry to Determine Efficient Pattern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 Ph.D dissertation in 1972,Copyright 1973.
Holland, John and S. Quazi 1975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dustry across the municipalities of Ontario,” Educational Planning. Vol. 2. No. 1.(May), pp.88-113.
Kerr, Clark 1987 “A Critical Age in the University World: Accumulated Heritage versus Modern Imperatives,”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 22. No. 2., pp. 183-193.
Levitt, Theodore 1983 “The Globalization of Marke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61, No.3 (March,), pp.92-102.
McBurnie, Grant 2000 “Pursu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s a Means to Advance the Academic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An Australian Case Study,”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Vol. 25. No. 1., pp.63-73.
Michael, Claude Roger 1974 “An Examination of Oregon’s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y on Selected Performance Criteria Assuming a Quasi-Market System of Resource Allocation,” University of Oregon, Ph. D dissertation in 1973,Copyright 1974.
Mok, Ka-ho and K. Y. Wat 1998 “Merging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Boundary: Education and the Market Plac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Vol. 18, No. 3, pp.255-267.
Moore, Peter G. 1989 “Marketing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Vol. 43. No. 2(Spring), pp.108-24.
OECD 1999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 Set of Facts and Figures,” A statistical compendium prepared for the Meeting of the Committee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licy at Ministerial level. (June), pp.19-20.
Patrinos, Harry Anthony 2000 “Market Forces in Edu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 35. No. 1. pp.61-80.
Robbins Report 1963 “Higher Education,” Committee on Higher Education.
Psacharopoulos, George 1994 “Returns To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 Global Update,” World Development. Vol. 22. No. 9(Sep), pp. 1325 - 1343.
Rosenau, James N. 1995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lobal Governance. Vol. 1. No. 1 (Spring), pp.13-42.
Sautman, Barry 1991 “Politicization, Hyperpoliticization, and Depolitic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Vol. 35. No. 4 (November), pp.669-689.
Schultz,Theodore W 1961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1. No.1(March), pp.1-17.
Strosnider, Kim 1997 “An Aggressive, For-Profit University Challenges Traditional Colleges Nationwide,”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No.43.(June), pp. A32-A33.
Stokey, Nancy L. 1988 “Learning by doing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Good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6. No. 4., pp.701-707.
Tomlin, Michael. E. 1994 “Redefining the Public Education Industr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7 047, pp.2-3.
Trow, Martin 1974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for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General Report on the Conference on Future Structur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OECD. pp. 55-101.
Vinke, A. A. & Snippe, J. & Jochems, W. 1998 “English- medium Content Courses in Non-English Higher Education: A Study of Lecturer Experience and Teaching Behaviors,”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No. 3. pp.383-395.
Wende, Marijk van der Wende 2001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in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What has Changed in Europe in the Last Five Years,”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 36. No. 4(Dec), pp. 431-441.
Yang, Rui 2002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Its Meanings, Rationales and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Vol. 13, No. 1., pp. 81-95.

藤田宙靖 1999 「国立大学と独立行政法人制度〉,ジュリスト,第1156期,頁109-12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