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伊凡的少年時代》中的時間性
作者:賴雯淑 引用關係
書刊名:(洞)見:視覺文化與美學;馮品佳, 趙順良 (主編)
頁次:242-267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臺北:書林
主題關鍵詞:塔可夫斯基伊凡的少年時代時間性Tarkovsky
學門:藝術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期刊論文
1.施偉隆(20090300)。從現象學的觀點對質性研究的省思。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1),127-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陳麗貴、李泳泉(1993)。雕刻時光: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反思。臺北:萬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瑪雅•圖瑞夫斯可亞、邱芳莉、邱怡君(1996)。時空的軌跡:塔可夫斯基的世界。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奧古斯丁、徐玉芩(1985)。奧古斯丁纖悔錄。臺北: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Tarkovsky, Andrei、Hunter-Blair, Kitty(1989)。Sculpturing in Time: Reflections on the Cinema。Texas:U of Texas P。  new window
5.Tarkovsky, Andrei、Powell, William、Synessios, Tatasha(1999)。Andrei Tarkovsky collected Screenplays。New York:Faber and Faber。  new window
6.Sokolowski, Robert、李維倫(2004)。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Barthes, Roland、許綺玲(1997)。明室.攝影札記。臺灣攝影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Ricoeur, Paul、McLaughlin, Kathleen、Pellauer, David(1984)。Time and Narrativ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9.卡爾.榮格、龔卓軍(1999)。人及其象徵。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Simms, Karl(2003)。Paul Ricoeur。Routledge。  new window
其他
1.陳韻琳(20101008)。伊凡的少年時代,http://cpes.fhl.net/Movies/art11/Ivan.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Tarkovsky, Andrei,Natanson, G.(1962)。Ivan's Childhood,Criterion Collection。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