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地方性、族群性與博物館性:試論臺灣原住民地方文物館的當代建構-
作者:楊政賢
書刊名:向部落學習;吳天泰 (主編)
頁次:245-277
出版日期:2013
出版項: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主題關鍵詞:原住民地方文物館臺灣
學門:人類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楊政賢(20130600)。政府組改與博物館治理: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改隸的個案評析。科技博物,17(2),23-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家瑜(20061200)。博物館、人類學與臺灣原住民展示--歷史過程中文化再現場域的轉形變化。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6,94-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高德義、楊政賢(2000)。部落教室、終身學習與文化重建。部落教室與泰雅文化研討會,宜蘭縣政府教育局主辦 。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汪明輝(2007)。創造原住民族的數位空間領域:一個批判性民族論觀點。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承學術研討會。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19-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譽騰(20050000)。博物館學的源流與當代意義。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慶祝漢寶德館長七秩華誕學術研討會。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99-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萬煜瑤(1999)。台灣原住民藝術家在現代藝術潮流中之發展策略研究計畫書。壽豐: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浦忠成(1998)。臺灣原住民文化體系規畫期末報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志興(2012)。「中心」博物館與國家角落--臺東史前與沖繩博美的館脈論述(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Phadnis, Urmila(1989)。Ethnicity and Nation-building in South Asia。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2.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09)。辦理98年度地方原住民文物館活化計畫總成果報告書。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11)。辦理100年度地方原住民文物館活化計畫總成果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莎莉(2007)。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物)館營運行銷手冊十大關鍵秘笈。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撒古流.巴瓦瓦隆(1998)。跨世紀文化扎根運動/部落有教室與部落結合系列--排灣族達瓦蘭特展專輯。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功明(20040000)。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臺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蔡文川(20090000)。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和想像。麗文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Smith, Claire、Ward, Graeme K.(2000)。Indigenous Cultures in an Interconnected World。UBC Press。  new window
9.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譽騰(1994)。走在博物館的時空裡:博物館學論文選集。臺北:稻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嵩山(20030000)。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凌美雪(20100511)。凡稱臺灣 層級最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明堂(20100511)。馬英九重中國輕臺灣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改制降級邊陲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文富(2006)。原住民文化權--相關國際文獻。文化教育:舞動民族教育的精靈--臺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Cohen, Abner(1981)。Variables in Ethnicity。Ethnic Change。Seattle, W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new window
3.謝世忠(2004)。族內異觀與類種族主義的族群關係。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ennett, Tony(1999)。The exhibitionary complex。Representing the nation-a reader: Histories, heritage and museum。Routledge。  new window
5.Wittlin, A.(2004)。A twelve point program for Museum Renewal。Reinventing the museum: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the paradigm shift。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new window
6.Appadurai, Arjun、Breckenridge, Carol A.(1999)。Museums are good to think: Heritage on view in India。Representing the nation, a reader: Histories, heritage and museum。Routledge。  new window
7.黃貞燕(20110000)。博物館與蒐藏的歷史。民俗/民族文化的蒐藏與博物館。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政賢(2011)。空間裡的時間:試論臺灣原住民祭儀樂舞的「體現」及其博物館展示的演繹。博物館展示的景觀。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urcaw, G. Ellis、張譽騰(2000)。今日的博物館。博物館這一行。臺北:五觀藝術管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Clifford, Janies(1999)。Museums as Contact Zones。Representing the Nation--A Reader: Histories, Heritage and Museum。Routledge。  new window
11.Macdonald, S.(1997)。The museum as mirror: ethnographic reflections。After Writing Culture: Epistemology and Praxis in Contemporary Anthropology。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12.劉璧榛(20100000)。文化產業、文化振興與文化公民權:原住民族文化政策的變遷與論辯。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