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十年樹木.舊幹新枝--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更新的觀點與策略
書刊名:博物館學季刊
作者:江明珊
作者(外文):Chiang, Ming-shan
出版日期:2022
卷期:36:2
頁次:頁53-72
主題關鍵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更新常設展設計策略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Permanent exhibitionExhibition renovationDesign strateg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57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謝國興、謝明如(20120600)。2010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史研究,19(2),209-2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雪姬(20101000)。臺灣史研究三部曲:由鮮學經顯學到險學。思想,16,71-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淑華(20080300)。論博物館展示方法面面觀。科技博物,12(1),57-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紀蓉(20140100)。博物館發展中的國家力量--臺灣經驗討論。博物館學季刊,28(1),5-27+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中信(19980100)。虛擬實境。博物館學季刊,12(1),25-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瑞樺(20140300)。一方記憶之所的流變與重構:以法國國立移民歷史城創設為核心的考察。文化研究,17,7-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嵩山(20070700)。揭露的與隱藏的:臺灣博物館展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博物館學季刊,21(3),5-35+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崇山(20020900)。博物館展示更新的迷思與省思。科技博物,6(5),4-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志弘、沈孟穎(20060600)。誰的「福爾摩沙」?--展示政治、國族工程與象徵經濟。東吳社會學報,20,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胡家瑜(20061200)。博物館、人類學與臺灣原住民展示--歷史過程中文化再現場域的轉形變化。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6,94-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胡家瑜(20040600)。博覽會與臺灣原住民:殖民時期的展示政治與「他者」意象。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2,3-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江明珊(20180400)。當代國家博物館作為文化治理與後博物館的接觸地帶--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2(2),37-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慧玲(20010700)。從「沙漠中的明珠--敦煌石窟特展」談博物館展示與教育。博物館學季刊,15(3),65-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廖貽柔(2021)。這一次,更厚實且自由:常設展更新大解密。觀臺灣,48,26-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錢乃瑜(2021)。當母語唱名土地:一則表述臺灣「多元性」的製作故事。觀臺灣,48,32-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旭(19930400)。誰殺了黑面琵鷺?--一次特展中展示設計的多向詮釋。博物館學季刊,7(2),75-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子寧(2006)。藏品、歷史與展示政治: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收藏與展示的生命史。文化總會與臺灣歷史協會。113-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正儀(2004)。台灣歷史博物館規劃理念與展示架構研究:意識型態變遷與台灣文化形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翎(2010)。「大洋洲」展演的意義與實踐:環太平洋地區三座博物館的比較(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Li, S.(2016)。New National History and the Shaping of Taiwanese Identity: Representing Taiwan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博士論文)。University of Leicester。  new window
4.Li, Wei-Yi(2008)。Institution des imaginaires collectifs et institutions de memoire a taiwan. Aux origines d'une composition identitaire eclatee (1945-1978)(博士論文)。L'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new window
5.洪秀旻(1999)。藝術史論述、展示子題與展出作品三者間的關係:「意象與美學-台灣女性藝術展」之詮釋分析(碩士論文)。臺南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許功明(20040000)。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臺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晴佳(2002)。臺灣史學50年:傳承、方法、趨向。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obsbawm, Eric J.、Ranger, Terence O.(1983)。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張婉真(20140000)。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年報2012創刊號。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Andrews, Molly、陳巨擘(2015)。形塑歷史:政治變遷如何被敘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許功明(19980000)。博物館與原住民。臺北市: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京燕(2020)。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年報2019。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Connerton, Paul(1989)。How Societies Rememb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謝仕淵(20210519)。面對當代與指向未來的歷史博物館: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ColumnDetail/3700dd0a-81c6-4fad-96d3-f0c8ecc1d95b。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仕淵(20210521)。博物館展示製作的新觀點: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ColumnDetail/21e5fe9c-87fb-47a1-8e02-7b0b524c73e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仕淵(20210526)。專業治理:博物館架構與技術整合--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ColumnDetail/daba80c1-aba2-4ff1-8243-254598fd45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Lavine, Steven D.、Karp, Ivan(1991)。Introduction: Museums and Multiculturalism。Exhibiting Cultures: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Museum Display。Smithsonian Institution。  new window
2.Kaplan, F. E. S.(1994)。[Museums and the Making of "Ourselves": The Role of Objects in National Identity] Introduction。Museums and the Making of "Ourselves": The Role of Objects in National Identity。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