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張惠言易學研究
作者:王宏仁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應裕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張惠言張皋文清代易學象數易學清代學術虞翻虞氏易學虞氏消息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1
張惠言,字皋文,一字皋聞,號茗柯。生於乾隆中葉年間。先世自安徽滁州遷至江蘇武進,自曾祖以下皆為縣學生,張惠言生於書香門第,啟蒙受學,自然奠下深基。惠言四歲父亡,其母守志撫孤,家境甚貧,卻能力爭上游,自幼即展現過人才華。幼年之時受《周易》之學,即能通曉大義,為其日後研究易學之端。十四歲即為私塾講席,於鄉里之中教授。其後於科舉考試屢有斬獲,並曾考取皇室官學景山宮教習之職。嘉慶四年高中進士,受其座師朱珪之薦,改任庶吉士兼實錄館纂修官及武英殿協修官,得參與清代國史文獻編脩,為其中一生事業之高峰。惜天不假年,惠言於嘉慶七年六月初三,因染痢疾逝世,英年早逝,得年四十二。
張惠言生當乾隆、嘉慶之時,因朝廷鼓勵經學研究,舉拔潛心經學、純樸淹通之士,一時上自名公巨儒,下逮博士學究,無不以考訂經籍為己任,而觀乾嘉時代各次會試所錄取之進士,其中不乏著名經學家,而乾嘉學術之經學研究,在科舉考試之提倡下,可謂燦然如日中天。張惠言生當其時,其治學風格自受影響,對照乾嘉之學術氛圍,自不難理解其時代背景。其次,張惠言以研究易、禮,聞名學界,向其請教易、禮者甚多。其一生交游論學之友人,多為滯京期間所結識,或為官學教習同事,或有同鄉之誼,或是學界向問學者,其中尤以惲敬為其知交。
張惠言為學初為詞賦,其後肆力於古文,以為未能明道,三十歲以後轉而鑽研經學,其易學著作多在四十歲前後完成。曾自言悔未能早日致力於經學,對早年肆力於辭賦時文,頗多慨嘆。張惠言之學要歸六經,尤其以《易》、《禮》二經最為深入。張惠言治經以鄭玄易禮入手,其後專攻虞氏易學,卓然有成,並兼及漢易諸家。其《易》學著作頗多,計有十部:其中《周易虞氏義》是以康李鼎祚《周易集解》所提供的虞翻注為主,參考漢易諸家之說,對《周易》經傳文句所作的注疏。其中未引虞氏注者,則依虞氏義加以補充,有虞氏注者則加以疏釋,目的在以注疏的形式,恢復虞氏《易》的全貌;《周易虞氏消息》則闡發虞氏易之原理及其解《易》體例,並將其歸結為「陰陽消息」說;《虞氏易事》解說虞氏注中有關《周禮》的見解;《虞氏易候》是對虞氏卦氣說的闡釋;《虞氏易言》是依虞氏對經文的解說,闡發其中的義理;《易義別錄》與《周易鄭荀義》均為分別整理漢易學者的易學內容,可說是一部簡明的漢代易學史;《易緯略義》則是對繁雜難讀的《易緯》經文加以校定。至於《易圖條辨》一書,則總結自清初學者批判圖書之學的成果,對宋易圖書之學的諸多課題,均有考辨。張惠言的易學著作之中,除《易圖條辨》外,餘均與漢代象數易學有關,尤專宗於虞氏易學。此可見張惠言治易之方向,與專於一家的研究特色。
歸納張惠言之易學著作,反映以下六項特色為:(一)治易專研虞氏義,以虞氏為名之著作頗多,或就虞注加以疏釋,或就虞義未及處,以虞義加以發揮,此充分展現其專宗虞氏學治易之特色。(二)張惠言生當乾嘉之時,其治經學之方法與特色,亦深受其時學術風氣之影響。其易學著作,不論是歸納分析,或甄別源流,或經傳校勘,均具體展現了乾嘉學術的方法與原則(三)易圖考辨自清初以來之學者即構成一綿延不絕之傳統,至胡渭之《易圖明辨》可謂高潮。張惠言《易圖條辨》一書繼續針對宋易圖書之學的諸多課題,予以關注,亦就胡氏考辨之疏,提出新的見解補正。就易圖考辨的歷史觀之,可視為為清代易圖考辨之遺緒。(四)張惠言治六經,尤深易禮,於鄭氏易禮之學頗為留心,其《周易鄭氏學.禮象》、《虞氏易禮》之作,充分表現張惠言治易以禮之學術門徑。(五)縱觀清代經學研究,家學傳承始終是一個重要現象。張惠言之易學研究,後授其子成孫、甥董士錫加以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乾嘉漢學之經學研究,以家學傳承之現象。張惠言治易,承襲惠棟易學,然張氏卻指出惠棟治易雖標榜漢學法,然因欲兼綜各家,而致漢易諸家之義相互牽絆,基於惠棟此種治易之失,張惠言治漢易之探究家法,卻由會通轉向專門,如《周易》即專明虞氏一家之學。此充分展現張氏治易在探究家法與家學傳承上的一大特色。(六)張惠言解經,恪守漢易取象說之傳統,從而於易學著作中,多次批評自王弼以來,乃至宋易之大家程頤《易傳》、朱熹《易本義》取義說易之誤。尤其是宋易,張氏即批評為「宋儒不知觀察,故其說紕謬為甚。」故張氏解易多能理象並重,與王弼以來的易學,偏重於義理的解釋,大相殊異。此亦為其易學的一大特色。
張惠言易學著作頗豐,其治易成績亦相當可觀,可總結歸納為以下七點:(一)以漢易之發展觀之,漢易自王弼義理派解易興起,蒙塵而亡佚。下至清代,由惠棟發其端,治易講求尊漢學、明源流,始留心及漢易虞氏易。張惠言在惠棟的基礎上進行對虞氏易義的全面鑽研,以虞氏為名之著作計有:《周易虞氏義》、《周易虞氏消息》、《虞氏易禮》、《虞氏易言》、《虞氏易候》、《虞氏易事》等五部,均充分闡發虞氏易學之大義,可說對復興虞氏漢易,卓為有功。(二)漢魏易注因年代久遠,往往多有佚失不全,張惠言《易義別錄》一書對前人蒐集輯錄漢魏易家之說,雖其內容尚未臻具足完備,其後之清代學者,雖續補張氏輯存之不足,但惠言之《易義別錄》輯存漢易諸注,當居首創之功。(三)《易義別錄》一書除在輯存漢易諸注,卓有貢獻之外,對繁雜之各派易學,均能辨其異同,梳理流衍,使其條分縷析,綱舉目張,與《周易鄭荀義》合,可謂為簡明之漢代象數易學史。(四)自清初以來學者考辨宋易圖之學,頗有佳績,至胡渭《易圖明辨》一書之成,論者以為圖書考辨定讞之作。張惠言《易圖條辨》續續胡渭之研究,針對胡渭部分未完全考證之處,著力於斯,使易圖考辨更加完備縝密,張惠言之作可謂「後出轉精」之代表作。(五)《易緯》為漢代象數易學的重要流派,對後世易學家均有很深影響,其中多帶有神祕色彩,頗難理解,加上歷代傳承,隨著象數易學漸湮而亡佚,今日所見,多為斷簡殘篇,後人多苦於其文義晦澀,文字支離破碎,張惠言《易緯略義》重新校訂《乾鑿度》、《稽覽圖》、《通卦驗》等三種《易緯》文字。在易緯文字的整理上,可謂取得初步成績。(六)張惠言作為乾嘉時代的漢學家,其以治《易》名家,對漢《易》的探討與整理、《周易》經傳的校勘和一些文句字義的訓詁,均提供了重要的見解,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縱觀張氏著作,對《周易》經傳訓詁,可謂俯拾即是,處處可見。其在經傳訓詁上的疏釋,能發前人所未發,充分表現出經傳訓詁上成績。(七)清代學者研究虞氏逸象,由毛奇齡首發其端,然其所獲多粗疏闕漏,惠棟於《易漢學》考訂有331個虞氏逸象,張惠言治易步武惠棟,在《易漢學》的基礎上,持續增補,共計得482個虞氏逸象,較惠棟所得為多,此可見張氏治易在虞氏逸象增補工作上之成績。
張氏治易雖稱專家,然仍難免一失,總結其治易待商榷之處,計有五端:(一)張惠言《周易虞氏消息》所言「八卦消息為六十四卦」,後儒李銳於《周易虞氏略例》整理漢易諸家通用的「消息」義,歸結於十二辟卦有消息之義,其餘諸卦均未有言消息者,以此駁張氏「八卦消息成六十四卦」之說,非虞氏易本義。(二)張惠言《周易虞氏消息》釋虞氏「八卦在天」說,可以看出其揉合漢易中各種說法:十干說、五行生成說、卦氣說、納甲說等,若張氏據此追求虞氏義之「條貫」與「統例」,實際上,並不能自圓其說,仍舊是一種失敗的嘗試。(三)張惠言駁鄭注<王制.正義>「一君二民」之義,提出「中國七千里」之說。以六經相關文獻疏理此一命題,可以發現鄭氏所云「二君一民」,僅為一種假設而已,孔穎達深知其意,故以為鄭氏說為假設而云,張惠言批駁鄭說云「外必別有君」,對鄭注與孔疏,皆誤解之甚。(四)干寶注《訟》「離之遊魂也,離為戈兵,此天氣將刑殺。」張惠言釋之注云「四世卦主八月,故天氣將刑殺」,然通觀干寶易注引用京房「世卦起月例」,《訟》卦為《离》卦四世卦,應主二月,張惠言循通例,以八月主刑殺。細究干寶注《訟》,其以《离》四世卦為釋,係取其离有戈兵之象,以釋天氣將刑殺之義,張惠言所云為誤。(五)張惠言於《周易荀氏九家義》卷首「乾坤升降」條,言漢代易學家荀爽之易學主張,將之歸納為「陽升陰降」說或「乾坤升降」說。實際上就荀氏易內容加以歸納有「陽升」、「九二不升」、「陽降」、「陰降」、「六五不降六二」、「陰升」,張惠言所云,對荀氏易學之理解,恐有流於片斷之虞。
總結歷來學者對張惠言之評價,可謂褒貶不一。若以時代區分,清代學者多持肯定讚揚態度者為多,其中尤以阮元、皮錫瑞給予之評價最高,以為張惠言治易頗能專門於一家之研究,對於復興漢易,卓為有功。至於民國學者除梁啟超、柯劭忞外,餘對張惠言治易之評價,多持保留態度,於肯定中亦能點出張氏治易之病。現代學者對張氏治易之評價,與清代學者相比,較能由各種面向加以思考分析,分別加以評價。在理論思維方面,學者多持負面評價,以為水平不高,未能開創體系,建立自身理論;在文獻整理上,以為其能達到精善與其有首創之功,給予了正面評價。純就評價一事而言,近代學者能析理分明,從不同面向給予適切評價,較清代學者為之客觀。整體而言,張惠言治易之成績,學者對其評價,仍是褒多於貶的。
一、張惠言之易學專著
《周易虞氏義》 清.張惠言 續修四庫全書冊26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易虞氏消息》清.張惠言 續修四庫全書冊26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虞氏易言》 清.張惠言 續修四庫全書冊26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虞氏易禮》 清.張惠言 續修四庫全書冊26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虞氏易事》 清.張惠言 續修四庫全書冊26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虞氏易候》 清.張惠言 續修四庫全書冊26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易圖條辨》 清.張惠言 續修四庫全書冊26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易緯略例》 清.張惠言 續修四庫全書冊40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張惠言易學十書》 清.張惠言 台北:廣文書局 民國59年12月
二、歷代易學專著
《易學象數論》 清.黃宗羲 台北:廣文書局 民國70年2月
《易緯.乾鑿度》 鄭玄注 台北:老古出版社 民國70年
《皇極經世》 宋.邵雍 台北市:中華書局 民國70年
《語類》 宋.朱熹 台北:台灣商務 民國71年
《易本義》 宋.朱熹 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71年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易漢學》 清.惠棟 秦皇島市:中華書店 1985年
《圖書辨惑》 清.黃宗炎 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0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75年
《易圖明辨》 清.胡渭 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4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75年
三.易學.思想
《先秦漢魏易例述評》 屈萬里 台北:學生書局 民國58年
《兩漢易學史》 高懷民 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民國59年
《清儒易經彙解》扶經心室主人 楊家駱主編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61年
《外書》 宋.程顥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64年
《淮南子》 台北:新文豐 民國67年
《談易》 戴君仁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1982年2月第7版
《莊子纂箋》 錢穆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75年9月再版
《周易鄭氏學》 胡自逢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79年7月
《易學哲學史》 朱伯崑 台北:藍燈出版社 民國80年9月
《周易研究史》 廖名春等三人 長沙:湖南出版社 1991年7月
《白話帛書周易》 張立文 中州古籍 1992年
《周易辭典》 呂紹剛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2年4月
《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 賴貴三 台北:里仁書局 民國83年
《周易新釋》 黎翔鳳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4年
《象數易學發展史》 林忠軍 濟南:齊魯書社 1994年7月
《易學精華》 鄭萬耕主編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6年2月
《走出理學》 姜廣輝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7年5月
《易學源流》 鄭萬耕 瀋陽:瀋陽出版社 1997年5月
《兩漢象數易學研究》 劉玉建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7年9月
《周易大傳新注》 徐智銳 濟南:齊魯書社 1998年
《周易大傳今注》 高亨 濟南:齊魯書社 1998年4月
《周易與曆法》 常秉義 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1999年1月
《周易虞氏學》 王新春 台北縣:頂淵出版社 民國88年
《周易象說》 錢世明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9年1月
《周易見龍》 謝祥榮 成都:巴蜀書社 2000年10月
四、經學.經學史.學術史
《皇清經解》 阮元纂 夏修恕校勘 台北:藝文印書館,不著出版年代
《通志堂經解》徐乾學輯 納蘭成德校訂 台北:漢京文化,不著出版年代
《周易正義》 孔穎達疏 《十三經注疏》冊一 台北:藝文印書館
《尚書注疏》 孔穎達疏 《十三經注疏》冊一 台北:藝文印書館
《周禮注疏》 賈公彥疏 《十三經注疏》冊三 台北:藝文印書館
《儀禮注疏》 賈公彥疏 《十三經注疏》冊四 台北:藝文印書館
《禮記注疏》 孔穎達疏 《十三經注疏》冊六 台北:藝文印書館
《儀禮圖》 清.張惠言 續修四庫全書冊90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經典釋文》 唐.陸德明 通志堂經解本 台北:漢京出版事業公司
《升菴經說》 楊慎 收錄於《函海叢書》冊14 台北:宏業出版 民國61年
《續修四庫全書提要》 柯劭忞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61年3月
《中國經學史》 馬宗霍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66年1月
《四書纂疏》 清.趙順孫 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69年9月
《經義考》 清.朱彞尊 台北:中華書局 民國70年
《詩經今注》 高亨 台北:里仁書局 民國70年10月
《經學歷史》 清.皮錫瑞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 民國72年9月
《春秋左傳會注》 不著作者 高雄:復文書局 民國77年1月
《經學通論》 清.皮錫瑞 北京:中華書局 1989年4月
《中國經學史》 日.本田成之 台北:廣文書局 民國79年9月
《經學研究論叢》 楊國榮 台北:聖環圖書公司 1994年4月 
《兩漢經學史》 夏傳才 台北:萬卷樓出版社 民國84年5月
《清代思想史》 陸寶千 台北:廣文書局 民國67年3月
《中國學術思想論叢》 錢穆 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67年7月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啟超 台北:華正書局 民國77年8月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 台北:華正書局 民國77年8月
《清代學術史研究》 胡楚生 台北:學生書局 民國77年2月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錢穆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79年10月
《乾嘉考據學研究》 漆永祥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年
五、傳記.史料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 台北:華文書局 1968年
《國朝學案小識》 清.唐鑑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02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清儒學案小傳》 徐世昌纂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06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文獻徵存錄》 清.王藻編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11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 支偉成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12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儒林集傳錄存》 清.阮元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13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己未詞科錄》 清.秦瀛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16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桐城文學源流考》 劉聲木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17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舊聞隨筆》 姚永僕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19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國朝詩人徵略》 清.張維屏輯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22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昭代名人尺牘小傳》 清.吳修編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31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國朝臣工言行記》 清.梁章鉅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55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國朝書畫家筆錄》 清.竇鎮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82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皇清書史》 李放纂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83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國朝書人輯略》 清.震鈞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85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書林藻鑑清代篇》 馬宗霍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86 台北: 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清史稿列傳》 趙爾巽等撰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94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碑傳集》 清.錢儀吉纂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113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國朝耆獻類徵》 清.李桓輯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150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清朝先正事略》 清.李元度纂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193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清代毗陵名人小傳》 張惟驤 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冊197 台北:明文書局 民國74年
《德清胡朏明先生渭年譜》 夏定域 台北:商務印書館 民國67年6月
《新校本史記集注并附編》 楊家駱主編 台北:鼎文書局 民68年2月
《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 楊家駱主編 台北:鼎文書局 民68年2月
《新校本後漢書集注并附編》楊家駱主編 台北:鼎文書局 民68年2月
《新校本隋史集注并附編》楊家駱主編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68年2月
《新校本新唐書集注并附編》楊家駱主編 台北:鼎文書局 民68年2月
《東都事略》 宋.王偁 台北縣:文海出版社 民國68年7月
《陽湖張惠言先生手稿》 莊鶴礽藏  沈雲龍主編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69輯  台北:文海出版社 民國79年
六、文集
《考信錄提要》 清.崔述 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 台北:藝文印書館
《劉申叔先生遺書》 劉師培 台北:大新出版社 民國54年
《茗柯文編》 清.張惠言 台北:中華書局 民國55年3月
《潛揅堂文集》 清.錢大昕 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初編》冊386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56年
《抱經堂文集》 清.盧文弨 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初編》冊385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56年
《曝書亭集》 清.朱彞尊 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初編》冊40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56年
《白田草堂存稿》 清.王懋竑 收錄於《國學集要》冊9 台北:文海出版社 民國57年
《定香亭筆談》 清.阮元 台北:廣文書局 民國57年7月
《書傭論學集》 屈萬里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民國58年3月
《九曜齋筆記》 清.惠棟 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59年
七、書目、辨偽、輯佚
《郡齋讀書志》 宋.晁公武 收錄於《國學基本叢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57年
《黃氏逸書考》 清.黃奭 京都:中文出版社 民國75年
《玉海》 宋.王應麟 京都:中文出版社 民國75年
《文獻通考》 元.馬端臨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76年
《清初的群經辨偽學》 林慶彰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79年3月
《玉函山房輯佚書》 清.馬國翰 京都:中文出版社 民國79年
《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 清.王仁俊 京都:中文出版社 民國79年
《直齋書錄解題》陳振孫 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 1995年
《遂初堂書目》 尤袤 收於《叢書集成初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5年
八、期刊論文、學位論文
<德清胡朏明先生年譜>夏定域 《文瀾學報》第2卷第2期 1936年1月
<說文引易宗孟氏考> 黃永武 《東吳學報》第1卷 民國60年9月
<論清代經學> 陸寶千 《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期 民國64年2月
<漢易之發展與學派(上)>徐芹庭 《孔孟學報》第48  1984年9月
<漢易之發展與學派(下)>徐芹庭 《孔孟學報》第52期 1986年9月
<兩漢《易》學之傳承>李煥明 《中華易學》8卷8期 民國76年10月
<論張惠言的《易》學理論> 楊向奎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第5期 1990年
《鄧完白書法篆刻研究》 劉滌凡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82年
<宋翔鳳的生平與師友> 鍾彩鈞 《第一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民國82年11月
<李鼎祚《周易集解》略論> 許維萍 收錄於《經學研究論叢》第一輯 1994年4月
<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 楊國榮 收錄於《經學研究論叢》第一輯 1994年4月 
《胡渭經學研究》 王宏仁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83年6月
《宋代史事易學研究》 黃忠天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84年5月
<乾嘉漢學形成的主要因素探析> 鄭卜五 《海軍軍官學校學報》第6期 民國85年10月 
<清代的家學與經學-兼論乾嘉漢學的成因> 陳居淵 《漢學研究》第16卷第2期 民國87年12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