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民國史事《易》學類型及其思想研究
作者:石學翰
作者(外文):SHIH,HSUEH-HA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忠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民國《易》學史事《易》學史證易史料易易經經學I-ology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fter 1911the School Adopting Historical Annotation on I Chingthe confirmation of I Ching with historythe confirming I Ching with unearthed historical materialsI Ching or the Book of ChangeChinese Class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民國史事《易》學類型及其思想研究
摘要
「史事《易》學」淵源流長,清代四庫館臣云兩派六宗,雖作一簡明劃分,提供歷代學者鑽研易學史的評論指引,亦為探究《易》學流派與類型的基本依據。然而清末民初,西學東漸,亦使得民國以降,研究易學史,進行《易》學家探論其流派、類型與思想時,遇到不少問題。本文以鄭吉雄提出「傳統」、「歷史」二面向,作為觀察的基礎點;並以黃忠天先生所提出「史事《易》」乃涵括「史證易」與「史料易」類型,依此探論民國四位重要《易》學家之思想,以及其《易》學著作中「史事《易》學」所展現的特色,究竟為何?張其淦、張廷榮主義理,參史事,為「傳統」取向與典型的「史證易」學脈絡,張其淦著有《邵村易說》與《邵村學易》,張廷榮著有《易學講義》,大抵漢宋兼採、融通儒道,為此系譜代表著作;屈萬里深研甲骨文、金文,與出土文物,比如:漢代與魏晉石經等,擴充王國維「二重證據法」校證《周易》,在版本學、考古學與石經學上貢獻良多,又以「史料」參證《周易》,有《讀易三種》之著作,間有「以史證易」者,可以說是吸收清代考據《易》學,與清末民國以「歷史」取向的《易》學主張,而屈氏更進一步以「科學精神為詮釋的主體」來詮釋《周易》,可以說是「史料易」的重要代表;劉百閔則有《周易事理通義》與《易事理學序論》二書,前者兼融「史證易」與「史料易」的思想特色,後者則嘗試以宋學為主體,吸收西學,並將「史事《易》學」擴充為「易事理學」,極有創見。
關鍵詞:民國《易》學、史事《易》學、史證易、史料易、易經、經學
Study in the Era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Genres and Thoughts of the School Adopting Historical Annotation on YiJing (the Book of Changes)
Abstract
It has been a histor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adopting historical annotation on I Ching.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ministers of Siku (四庫) had divided the schools of I Ching into two parties and six sections. Though the division is simple, it is a commentary to guide all scholars of past ages to study the I-ology History and also a basis for researching the schools of I-ology. However,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ill the Republic of China established in 1911, even to now, the diffusion of Western learning have made some problems for those studies on the I-ology History about the schools, types and thoughts of I-ologist.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two aspects--“traditional” and “historical” presented by Prof. Zheng Ji-xiong as the basis for observation. This dissertation is also according to Prof. Huang Zhong-tian’s argument that “the school adopting historical annotation on I Ching” includes two types--“the confirmation of I Ching with history ” and “the confirming I Ching with unearthed historical materials” . So the study will research the though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r important I-ologists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fter 1911.
Zhang Ji-can and Zhang Ting-rong advocated that I Ching is philosophical and can be proved by historical events , so their I-ology belong the type-- “traditional” and “the confirmation of I Ching with history ”. There are the combination of Han-I and Song-I, and the fus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their published books, Zhang Ji-can’s《Shao-chun Talk about I Ching》and《Shao- chun Study I Ching》, and Zhang Ting-rong’s 《The Handbook of I Ching》. Qu Wan-li had devoted his attention to the oracle bones, inscriptions on the ancient bronze and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such as the Han and Wei Jin Shi Ching, etc. He also expanded Wang Guo-wei’s “Dual evidence” to correct《Zhou Yi》and use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examine 《Zhou Yi》. It is a great contribution on bibliology, archaeology and Shi Ching. In his published book《Three Kinds of Reading about I Ching》, he also used “the confirmation of I Ching with history ”. He adopted the I Ching Textual Research in Qing dynasty and historical study on I Ching in late Qing Dynasty till the Republic of China. Qu Wan-li further interpreted I Ching as “science as the feature of interpretation”. So he can be promoted a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type “the confirming I Ching with unearthed historical materials.” Liu Bai-min wrote two books 《Understanding Zhou Yi in Physic and Philosophy》 and《Preface on I Ching in Physic and Philosophy》. The former combined two types “the confirmation of I Ching with history ” and “the confirming I Ching with unearthed historical materials”, while the latter tried to follow the Song school and adsorb the Western learning, in addition to expand “the School adopting historical annotation on I Ching” to “the Physic and Philosophy on I Ching.” It is real great creation.
引用文獻

一、民國史事《易》四家易學專著與相關著作
張其淦:《邵村詠史詩鈔》一,王偉勇主編,《民國詩集叢刊》,第一輯,第45冊,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據民國十六年廣州刻本影印。
張其淦:《邵村詠史詩鈔》二,王偉勇主編,《民國詩集叢刊》,第一輯,第46冊,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據民國十六年廣州刻本影印。
張其淦:《左傳禮說》,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一輯,第43冊,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據民國十五年排印本影印。
張其淦:《邵村易說》(稿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清代稾鈔本‧續編》,第六十五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其淦:《張氏家傳》(稿本),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其淦撰、祁正注:《元八百遺民詩詠》,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第71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張其淦撰、祁正注:《明代千遺民詩詠》上,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66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張其淦撰、祁正注:《明代千遺民詩詠》下,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67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張其淦:《邵村學易》,嚴靈峯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00~101冊,臺北:成文書局,1976年,據民國十五年排印本影印。
張其淦:《松柏山房駢體文鈔》,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張其淦:《左傳禮說》,臺北:臺灣力行書局,1970年,據民國十五年排印本影印。
張其淦:《老子約》,嚴靈峯輯,《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96冊,臺北:藝文印書書局,1970年,據民國十五年排印本影印。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屈萬里:《屈萬里先生文存》共六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屈萬里:《古籍導讀》,臺北:臺灣開明書局,十六版,1983年。
屈萬里:《讀易三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屈萬里:《周易集釋初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69年。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69年。
屈萬里:《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61年。
劉百閔:《周易事理通義》上下冊,臺北:世界書局,2015年。
劉百閔:《經子肄言》,臺北:臺灣遠東圖書,1966年。
劉百閔:《易事理學序論》,香港:學不倦齋,1965年。
劉百閔:《經學通論》,臺北:國防研究院,1960年。
張廷榮:《易學與中醫研究》,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第三版,2008年。
張廷榮:《易學講義》,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第六版,2007年。
張廷榮:《智慧演說學》,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張廷榮:《廣易卦人人占法》,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張廷榮:《清初四大師生命之學》,基隆:法嚴出版社,2000年。
張廷榮:《百法論白話解》,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張廷榮:《船山論養浩然之氣新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二、古籍專書
(一)經部專著(依照朝代與作者年代)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五版。
〔漢〕虞翻原著、〔清〕李翊灼注、鄭同校:《周易虞氏義箋訂》,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年。
〔魏〕王弼:《周易王韓注》,臺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魏〕王弼:《周易略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採四部叢刊宋本,1965年。
〔宋〕胡瑗著、倪天隱述:《周易口義》,長春:吉林出版社,影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2005年。
〔宋〕司馬光:《溫公易說》,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4年。
〔宋〕程頤:《周易程氏傳》,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重印本。
[宋]程伊川原著,黃忠天先生評析,《周易程傳註評》,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
〔宋〕蘇軾:《蘇氏易傳》,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2013年,五版。
〔宋〕李光:《讀易詳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70年,四庫全書文淵閣影印本。
〔宋〕李杞:《用易詳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70年,四庫全書文淵閣影印本。
〔宋〕楊萬里:《誠齋易傳》,台南:靝巨書局,2013年。
〔宋〕方聞一:《大易粹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版,第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宋〕李衡:《周易義海撮要》,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4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呂祖謙:《麗澤論說集錄》,採《呂祖謙全集》版本,第2冊,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趙汝楳:《周易輯聞》,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4年。
〔宋〕王宗傳:《童溪易傳》,馬一浮編選《群經統類》整理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宋〕朱鑑編:《朱文公易說》,《景印四庫全書》版,第1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宋〕馮椅:《厚齋易學》,《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版,第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
〔明〕來知德:《來註易經圖解》,臺北:武陵出版社,2006年,二版。
[明]呂坤:《呻吟語》,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年。
[清]王夫之:《周易內傳》,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王夫之:《周易外傳》,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18冊,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毛奇齡:《仲氏易》,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4年。
[清]惠棟:《周易述》,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沈啟元:《周易孔義集說》,《景印四庫全書》版,第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清〕朱彝尊:《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清〕阮元校:《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焦循:《易學三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再版。
〔清〕焦循著、陳居淵主編:《雕菰樓經學九種》上中下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清〕焦循著、陳居淵主編:《雕菰樓易學五種》上下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
〔清〕沈竹礽:《周易易解》,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
〔清〕曹為霖:《易學史鏡》,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0年。
〔清〕閻汝弼:《晚清四部叢刊‧周易爻徵廣義》,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

(二)史部專著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新陸出版社,1964年。
〔宋〕劉昫等:《舊唐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台二版。
〔宋〕歐陽脩:《新五代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台二版。
〔宋〕歐陽脩:《新唐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台二版。
〔元〕脫脫:《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三)子部專著
〔先秦〕老子原著、〔漢〕河上公注、臺灣開明書店編輯部:《老子正詁》(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6年,臺六版。
〔先秦〕莊子原著、〔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清]朱駿聲原著、樊波成校證:《經史答問校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清〕陳澧:《漢儒通義》,《續修四庫全書》版,第95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續修四庫全書》版,第116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孔毓圻編、〔清〕齊召南批校、〔魏〕王肅原著:《孔子家語》,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2009年。

(四)集部專著
〔宋〕石介:《徂徠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宋〕鄭思肖:《鐵函心史》,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

(五)總目與年譜
〔明〕陳第:《世善堂藏書目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王懋竑:《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三、近人專著(依照作者姓氏筆畫)
[美]理查德‧E.帕爾默著、潘德榮譯:《詮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今注二十四史》編委會:《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彙編‧史記》第十冊,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丁四新:《周易溯源與早期易學考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丁亞傑:《清末民初公羊學研究──皮錫瑞、廖平、康有為》,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丁偉志:《中國近世文化思潮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于省吾:《雙劍誃易經新證》,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
于省吾:《雙劍誃易經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三版。
文潔華主編:《粵語的政治:香港語言文化的異質與多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4年。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王國維:《王國維集》第一冊,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王國維:《王國維集》第二冊,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王國維:《王國維集》第三冊,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王國維:《王國維集》第四冊,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王國維:《王國維講國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王德毅:《王國維年譜》,臺北:蘭臺出版社,2013年。
王銳:《章太炎晚年學術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王獻唐:《那羅延室稽古文字》,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王獻唐:《國史金石志稿》,青島:青島出版社,2004年。
史冷金:《圖釋易經的故事》,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
史革新:《晚清理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6年。
安井小太郎等、林慶彰等翻譯:《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成中英:《易學本體論》,新北:康德出版,2008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四卷,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朱伯崑主編:《易學基礎教程》,臺北:志遠書局,2004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八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初版二刷。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第四版。
余英時:《未盡的才情:從《顧頡剛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8年,第二版。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吳怡:《易經繫辭傳解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二版。
吳偉明:《易學對德川日本的影響》,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偉明:《東亞易學史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吳雁南等主編:《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吳懷祺:《易學與史學》,臺北:大展出版社,2004年。
李申:《易圖考》,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8年。
李申:《易學十日談》,臺北:建宏出版社,2000年。
李尚信、施維整理:《周易圖釋精典》,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李炳海:《周易古經注解考辨》,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年。
李玲如、湯圓圓編:《浙江省教育志》,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零:《《周易》的自然哲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李鏡池:《周易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李鏡池等:《周易辯論集》,嚴靈峯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94冊,臺北:成文書局,1976年,據民國二十年排印本影印。
杜保瑞:《中國哲學方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85年,七版(增訂版)。
汪林茂:《晚清文化史》,合肥: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汪榮祖:《史學九章》,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汪榮祖:《康有為》,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汪學群:《清代中期易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沈心慧:《胡樸安生平及其易學、小學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杭辛齋《學易筆談‧讀易雜識》,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東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東莞市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林忠軍:《周易鄭氏學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林忠軍:《易學源流與現代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林忠軍:《歷代易學名著研究》上下冊,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林義正:《《周易》《春秋》詮釋原理與運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林慶彰主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3年。
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周易》, 臺北:漢學硏究中心,1989年。(待查)
林麗真:《義理易學鉤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金生楊:《漢唐巴蜀易學》, 成都:巴蜀書社,2007 年。
南懷瑾:《易經雜說》,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二版。
南懷瑾:《易經繫辭傳別講》上下冊,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洪國樑:《王國維之經史學》,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洪漢鼎:《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健國主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一輯,新北:國史館,1988年,頁611-628。
胡健國主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十七輯,新北:國史館,1998年,頁491-492。
胡健國主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三十四輯,新北:國史館,2009年,頁611-628。
胡楚生:《經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2年。
胡楚生:《經學研究續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7年。
孫劍秋:《易理新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再版。
徐世昌等編:《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徐芹庭:《易經源流:中國易經學史》上下冊,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徐芹庭:《易圖源流︰中國易經圖書學史》,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
徐復觀:《徐復觀論經學史二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晁岳佩選編:《民國期刊資料彙編‧經史關係》上下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秦孝儀主編:《革命人物誌》,第二十三冊,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秦孝儀主編:《革命人物誌索引》,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袁江玉:《康雍乾三朝易學研究》,北京:現代出版社,2014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臺北:樂天出版社,1974年。
高亨:《周易古經通說》,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
高亨:《周易雜論》,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高明:《大戴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常秉義、常松合著:《六十四卦與歷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張承緒:《周易象理證》,臺北:武陵出版社,1991年。
張政烺:《論易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張政烺著、朱鳳瀚等整理《張政烺批註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張昭軍:《晚清民初的理學與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張善文:《周易──玄妙的天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張善文:《周易漫談》,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張善文:《歷代易家考略》,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張善文:《歷代易學要籍解題》,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張舜徽:《清儒學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耀鑫、劉媛:《康有為大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梁韋弦:《易學考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合刊》,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9年。
章太炎:《國學述聞》,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章太炎:《國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章太炎:《國學說略》,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年。
章太炎:《章氏叢書》正續編上下冊,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章太炎:《章炳麟論學手札》,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0年。
章太炎:《新方言》,《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72冊選「章氏叢書」本,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章太炎:《新方言》,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95冊,「經部‧小學類」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章太炎原著、王小紅選編:《章太炎儒學論集》上下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年。
章太炎等:《易學論叢》,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
章太炎等:《國學研究法》,臺北:西南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臺北:民文出版社。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手抄影印本,1934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陳居淵:《周易今古文考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陳政揚:《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陳祖武編選:《晚清名儒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陳湛銓:《周易講疏》,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4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三修六刷。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修訂版五刷。
陳鼓應:《道家易學建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初版一刷。
陳鼓應等:《周易注譯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陳榮華:《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陳睿宏:《宋代圖書易學之重要輯著:《大易象數鈎深圖》與《周易圖》一系圖說析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年。
陳睿宏:《惠棟易學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陳睿宏:《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 : 朱震易學硏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陳睿宏:《漢易之風華再現:惠棟易學研究》上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陳鴻祥:《王國維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麥仲貴:《宋元理學家著述生卒年表》,香港九龍:新亞研究所,196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四冊 ,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四版。
曾華東:《以史證易──楊萬里易學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程元敏:《漢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程石泉著、俞懿嫻編:《中國哲學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增訂版。
黃仁宇:《新時代的歷史觀:西學為體,中學為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黃忠天:《二程易說》,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2016年。
黃忠天:《中庸釋疑》,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15年。
黃壽棋著、黃高憲編:《黃壽祺論易學》,臺北:學易齋,2003年。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06年。
黃慶萱:《周易讀本》,臺北:三民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黃慶萱:《乾坤經傳通釋》,臺北:三民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考佚》,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2年。
黃黎星:《易學與中國傳統文藝觀》,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愛新覺羅‧毓鋆:《毓老師周易筆記》,臺北:奉元書院,2016年。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毓老師說孟子》,臺北:奉元書院,2016年。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毓老師說易傳》,北京:中信出版集團有限股份公司,2016年。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毓老師說易經》卷一,臺北:奉元書院,2016年。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毓老師說論語》上冊,臺北:奉元書院,2016年。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毓老師說論語》下冊,臺北:奉元書院,2016年。
楊立誠編著、嚴靈峯輯:《四庫目略》,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0年。
楊自平:《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臺北:國立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楊自平:《清初至中葉《易》學十家之類型研究》,臺北:國立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
楊家駱主編:《歷代人物年里通譜》,臺北:世界書局,1993年。
楊慶中:《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楊樹達:《周易古義‧老子古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葉國良:《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臺北:國立臺大出版中心,2008年。
葉國良等:《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董金裕主編:《十三經論著目錄(一)》,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0年。
雷紹峰:《王國維的治學方法》,臺北:新視野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廖名春、康學偉、梁書弦等著:《周易研究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修訂版),香港:香港中和出版社,2017年。
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續論》,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2年。
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漆俠:《宋學的發展與演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廣文書局,2017年,三版。
趙中偉:《《周易》「變」的思想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趙中偉:《易經圖書大觀》,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趙中偉:《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趙爾巽等:《清史稿》,臺北:鼎文出版社,1981年。
劉大均等:《周易經傳白話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劉大鈞:《今、帛、竹書《周易》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劉大鈞:《周易概論》,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釋》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劉玉平:《易學思維及其文化價值》,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年。
劉仲敬:《近代史的墮落:劉仲敬評點近現代人物──民國文人卷》,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劉兆祐:《屈萬里先生年譜》,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1年。
劉秀蘭:《宋代史事《易》學之義理風華》,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劉思白:《周易話解》,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
劉思白:《周易話解》,臺北:弘道出版社,1977年。
劉恒:《王國維評傳》,南昌:百花州文藝出版社,2010年。
劉師培:《清儒得失論》,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八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年。
廣東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東省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
蔡尚思:《十家論易》,長沙:岳麓書社,1993年。
蔣伯潛:《經學纂要》,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蔣秋華主編:《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1912-1949)經學研究》第1冊,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頁1-336。
鄭吉雄、林永勝主編:《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鄭吉雄、張寶三編:《東亞傳世漢籍文獻譯解方法初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鄭吉雄主編:《周易經傳文獻新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賴貴三:《臺灣易學人物志》,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賴貴三:《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臺二版。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臺二版。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蘭臺書局,2001年。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錢穆:《國史大綱》上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修訂十二版。
錢穆:《國史大綱》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修訂十二版。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第五十一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素書樓餘瀋》,第五十三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龍向洋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民國文獻叢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戴君仁:《談易》,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5年。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鄺士元:《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增訂三版。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增訂二版。
羅振玉:《殷虛書契前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羅聯添編:《國學論文選集》,臺北:臺灣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譚家哲:《周易平解》,臺北:漫遊者文化出版,2016年。
嚴靈峯:《易學新論》,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嚴靈峯:《馬王堆帛書易經斛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嚴靈峰:《老子達解》,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
蘇永利:《易學思維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顧頡剛:《顧頡剛日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龔鵬程主編:《八卦城談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四、單篇論文(依年代由近至遠)
陳志峰:〈史料甄別、運用與年代考定──論王國維、傅斯年到屈萬里之史料觀點及《詩》、《書》研究之發展〉,《政大中文學報》,第29期,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所,2018年6月,205-234頁。
曾華東:〈論「史事宗」的確立與楊萬里為該派易學做出的學術貢獻〉,《周易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易學文化研究中心,2017年,頁219-236。
劉秀蘭:〈「高尚其事」的張良──論《周易》留侯形象之歷代生成及時代意義〉,《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 23期,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所,2016年01月,頁127-159。
詹海雲〈屈萬里《易》學研究〉,《孔學堂》,第2期,總7期,貴州: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2016年,頁87-135。
詹海雲:〈論屈萬里先生《周易》研究的價值〉,《周易研究》,第4期,總138期,濟南:山東大學易學中心,2016年,頁38-48。
黃忠天:〈明清史事易學的衍異──談史料易的發展與轉變〉,「宋明清學術的類型與流變學術研討會」,中壢: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2016年,頁1-11。
賈士蘅:〈臺灣經學第一人:緬懷恩師屈萬里教授〉,《傳記文學》,107卷3期總號640,2015年,頁34-37。
黃忠天:〈劉鈺《易經卦爻辭本事考》述要〉,《周易研究》,第6期,總134期,濟南:山東大學易學中心,2015年,頁57-66。
許振興:〈劉百閔的經學著述〉,《嶺南學報》,第四輯,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頁119-142。
林忠軍:〈近六十年來中國大陸易學研究述評〉,《哲學與文化》,第42卷12期,2015年12月,頁19-35。
車行健:〈〔山東省圖書館、魚臺縣政協編〕《屈萬里書信集》(濟南市:齊魯書社,2002)所收王夢鷗函札的繫年問題,《國文天地》,31卷7期,總號367,2015年,頁79-81。
李皇穎:〈試論明遺吳曰慎之史事易學〉,《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 22期,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所,2015年07月,頁167-205。
楊權:〈張其淦《東莞詩錄》〉,《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廣州:中山大學,2014年,頁39-48。
趙飛鵬:〈屈萬里先生之經學文獻學初探〉,《臺大中文學報》,40期,2013年,頁331-366。
黃忠天:〈溯源與奔流──跨世紀經學家愛新覺羅毓鋆與奉元書院教育〉,《漢學研究通訊》,32卷1期,總號125,臺北:國家圖書館,2013年,頁38-49。
黃忠天:〈清儒《詩》《易》互證會通的學術意義與價值初探〉,《國文學報》,54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2013年,頁33-56。
黃忠天:〈清末民初臺灣鸞書中的易學訊息〉,《經學研究集刊》,14期,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13年,頁127-142。
黃忠天:〈《易經》《詩經》動植物象徵義涵與兩書互動關係比較研究〉,《文與哲》,23期,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3年,頁1-39。
丁常春、吳振亞:〈張其淦《老子約》思想略論〉,《社會科學研究》,第2期,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3年,頁135-138。
蔡鴻江:〈金士升《易內傳》史論──以西漢史事為例〉,《經學研究集刊》,第13期,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12年10月,頁51-66。
劉秀蘭:〈《周易》論趨吉避凶之道──以宋代史事《易》學為義理驗證〉,《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8卷,第2期,高雄:高雄應用科技大學,2011年12月,頁213-235。
賀廣如:〈心學《易》流別之始──《童溪易傳》定位商榷〉,《漢學研究》,第29卷第3期,總第66期,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11年,頁267-302。
曾華東:〈以史證易與誠齋易學〉,《周易研究》,第6期,總100期,濟南:山東大學易學中心,2011年,頁84-89。
張琬瑩:〈學術年譜的典範──劉兆祐先生編著《屈萬里先生年譜》〉,《國文天地》,27卷7期,總號319,2011年,頁116-119。
黃忠天:〈試論《二程易說拾遺》在易學史上之價值〉,《經學研究集刊》,8期,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10年,頁99-113。
趙飛鵬:〈屈翼鵬先生『以民俗解經』之經典詮釋方法初探──以《屈萬里先生文存》為考察中心〉,《山東圖書館學刊》,第3期,濟南:山東省圖書館,2009年,頁111-115。
黃忠天:〈南北朝經學盛衰評議〉,《政大中文學報》,12期,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2009年,頁89-119。
黃忠天:〈二程易說的編纂與研究〉,《嘉大中文學報》,1期,嘉義:嘉義大學中文系,2009年,頁49-80。
屈世釗:〈屈萬里專題:不可一日無此君〉,《山東圖書館學刊》,第3期,濟南:山東圖書館,2009年,頁116-117。
何淑蘋:〈近三十年屈萬里研究論著目錄〉,《書目季刊》,43卷2期,2009年,頁99-121。
何淑蘋:〈臺灣經學的領航者──屈萬里先生〉,《山東圖書館學刊》,第3期,濟南:山東省圖書館,2009年,頁110。
黃忠天 :〈世變與易學──清初史事《易》學述要〉,《經學研究集刊》,5期,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08年,頁125-143。
張曉芬:〈屈萬里先生的學識與為人(3)〉,《孔孟月刊》,46卷5/6總號545/546,2008年,頁38-45。
黃忠天:〈史事宗易學研究方法析論〉,《周易研究》,第5期,總85期,濟南:山東大學易學中心,2007年,頁39-52。
曾華東:〈以史證易與史事宗〉,《大易集釋》上,「2005年易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頁325-340。
張曉芬:〈屈萬里先生的學識與為人(2)〉,《孔孟月刊》,46卷3/4總號543/544,2007年,頁47-53。
張曉芬:〈屈萬里先生的學識與為人(1)〉,《孔孟月刊》,46卷1/2總號541/542,2007年,頁47-53。
劉謹銘:〈宋代史事《易》探究──以李光與楊萬里為核心的展開〉《漢學研究集刊》,2卷,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所,2006年,頁99-125。
黃忠天:〈劉沅《周易恆解》述要〉,《經學研究集刊》,2期,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06年,頁1-17。
黃忠天 :〈宋代史事派易學的道家色彩〉,《高雄道教學院學報》,2期,高雄:中華經典學會,2006年,頁1-11。
陳鴻森:〈考據的虛與實〉,《經學研究集刊》,第2期,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06年10月,頁125-139。
曾華東:〈楊萬里治易考〉,《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3期,大連:遼寧師範大學,2005年5月,頁125-128。
劉秀蘭:〈《用易詳解》論述〉,《經學研究論叢》,第12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12月,頁81-96。
劉兆祐:〈屈萬里先生之文獻學〉,《國家圖書館館刊》,第 2 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4年,頁 6-10。
劉兆祐:〈屈萬里先生之文獻學〉,《國家圖書館館刊》,93卷2期,2004年,頁1-25。
黃忠天:〈彭作邦「周易史證」述要〉,《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17期,高雄:高雄師範大學,2004年,頁159-172。
黃忠天 :〈「伊川易傳」對宋代史事派易學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16期,高雄:高雄師範大學,2004年,頁201-218。
劉兆祐:〈屈萬里先生之學術成就及對中國圖書館事業之貢獻〉,《應用語文學報》,臺中:臺中科技大學,第 2 期,2003年, 頁 16-186
劉兆祐:〈屈萬里先生之學術成就及對中國圖書館事業之貢獻〉,《應用語文學報》,5期,2003年,頁1-26。
黃忠天 :〈論「伊川易傳」的價值與得失〉,《文與哲》,3期,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頁247-266。
高志成:〈吳曰慎易學述論〉,《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臺中:臺中科技大學,2003年06月,頁37-57。
劉述先:〈從發展觀點看《周易》時間哲學與歷史哲學之形成〉,《臺大歷史學報》,第27期,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2001年6月,頁17-18。
黃忠天 :〈周易與上古史的關係〉,《高雄師大學報》,11期,高雄:高雄師範大學,2000年,頁55-76。
丁原基:〈王獻唐與傅增湘、傅斯年、屈萬里等往來書札標注〉,《應用語文學報》,2期,2000年,頁51-76。
黃忠天:〈談卦爻辭中的動物及其象徵意義〉,《中華學苑》,52期,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1999年,頁75-95。
李振興:〈評介屈萬里教授的「周易集釋初稿」、「學易劄記」和「周易批注」〉,《孔孟月刊》,35卷6期,總號414,1997年,頁13-15。
李振興:〈評介屈萬里教授的「周易集釋初稿」、「學易剳記」和「周易批注」〉,《孔孟月刊》, 35 卷 6 期,臺北:中華民國孔孟學會,1997年,頁 13-15。
黃忠天:〈敦煌「周易王弼注」殘卷的學術背景與價值〉,《高雄工商專校學報》,25期,高雄:高雄工商專,1995年,頁455-470。
黃忠天 :〈南北朝經學之消長與統一〉,《孔孟月刊》,30卷8期總號356,臺北:中華民國孔孟學會,1992年,頁20-28。
黃忠天 :〈「周易」與歷史哲學〉,《中國文化月刊》,166期,臺中: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1992年,頁72-90。
屈萬里先生治喪委員會:〈屈翼鵬先生行述〉,《大陸雜誌》,78卷3期,1989年,頁48。
劉兆祐:〈屈萬里先生著述年表〉,《中國書目季刊》,18卷4期,1985年,頁212-238。
劉兆祐:〈屈萬里先生〉,《中國地方文獻學會年刊》,民74.04,1985年,頁137-140。
林慶彰:〈屈萬里先生和他的「龍門集」:編輯「屈萬里先生文存」的意外發現〉,《傳記文學》,46卷3期,總號274,1985年,頁82-86。
劉兆祐:〈懷念一生獻身學術著作如林的「書傭」:屈萬里院士其人其書〉,《新書月刊》,4期,1984年,頁73-79。
劉兆祐:〈屈翼鵬先生與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6卷1期,1983年,頁37-41。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71)尤列、王瑚、宋達、屈萬里、莊嚴、李先聞、劉尚清、唐式遵、姚永樸、梁鼎芬、熊式輝、張敬堯〉,《傳記文學》,37卷2期,1980年,頁141-148。
徐芹庭:〈六十年來易學〉,《六十年來之國學(一)》,臺北:國立編譯館編輯、正中書局印行,1972年,頁1-209。
徐芹庭:〈民國以來象數與義理派之易學〉,《孔孟學報》,第40期,臺北:孔孟學會,1980年09月,頁261-315。
屈萬里:〈屈萬里先生手批老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卷4期,1980年,頁749-796。
丁邦新:〈屈萬里先生學術論著簡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卷4期,1980年,頁809-814。
劉兆祐:〈屈翼鵬(萬里)先生對中國圖書館事業的貢獻〉,《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31期,1979年,頁86-89。
鄒豹君:〈悼老友經學大師屈萬里教授〉,《山東文獻》,5卷1期,1979年,頁24-29。
費海璣:〈屈萬里先生軼事及遺志〉,《民主憲政》,51卷7期,1979年,頁24-25。
山東文獻社:〈屈翼鵬先生事略〉,《中國地方文獻學會年刊》,1979年,頁99-101。
山東文獻:〈屈翼鵬先生行述〉,《山東文獻》,4卷4期,1979年,頁6-8。
丁邦新:〈屈萬里先生學術論著簡目〉,《書評書目》,73期,1979年,頁126-133。
劉兆祐:〈屈翼鵬(萬里)先生七十著述年表〉,《幼獅月刊》,48卷6期,1978年,頁60-71。
屈萬里:〈載書播遷記〉下,《山東文獻》,2卷4期,1977年,頁133-152。
屈萬里:〈載書播遷記〉上,《山東文獻》,2卷3期,1976年,頁6-24。
Mote,Fredericlk W.:〈屈萬里撰《普林斯敦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藏中文善本書志》序〉,《中國書目季刊》,9卷3期,1975年,頁83-86。
徐復觀:〈與陳夢家屈萬里兩先生商討周公旦曾否踐阼稱王的問題〉,《東方雜誌》,6卷7期,1973年,頁38-49。
高明:〈劉百閔《經學通論》〉,《華月學報》,3卷,1972年,頁12-15。
孫如:〈中央圖書館館長屈萬里先生的著作〉,《書目季刊》,1卷2期,1966年,頁87-88。
中國圖書館學會:〈國立中央圖書館館長屈萬里先生簡歷及著作〉,《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18期,1966年,頁13-14。
和聲:〈古籍導讀 (屈萬里編著)〉,《現代學苑》,2卷4期,1965年,頁38-39。

五、學位論文(依照作者姓氏筆畫)
王汝華:《熊十力易學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1年。
吳淑銘:《屈萬里《詩經詮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皇穎:《明遺史事《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13年。
李慈恩:《李鏡池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李慈恩:《高亨易學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6年。
林立雯:《李光史事《易》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洪國樑:《王國維之經史學》,臺北:國立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孫劍秋:《清代吳派經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3年。
康雲山:《南宋心學易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5年。
康雲山:《劉蕺山及其理學》,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77年。
許書齊:《屈萬里先生《尚書》學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所碩士論文,2008年。
馮慶東:《屈萬里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5年。
黃忠天:《楊萬里易學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8年。
葉國良:《宋代疑經改經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趙中偉:《周易『變』的思想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趙憶祺:《由《周易》與《黃帝內經》探討理象數術之養生及其應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秀蘭:《以經學為心學──論慈湖之經學思想與理學之創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劉秀蘭:《宋代史事《易》學之義理分析》,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9年。
蕭怡君:《屈萬里之《詩經》古史學》,臺北:私立世新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2年
賴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4年。
賴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
鐘曉婷:《屈萬里先生甲骨文字研究── 以《殷虛文字甲編考釋》為例》,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

六、網路資源
〔清〕李兆賢:《易史易簡錄》四卷,哈佛燕京圖書館線上古籍──
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16766409$14i 瀏覽日期:2017.11.19。
〔清〕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述學術次第》,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會印行,1937年。有善本收藏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遠東圖書館,線上網址為:http://storage.lib.uchicago.edu/pres/2014/pres2014-0746.pdf。瀏覽日期:2017.06.0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