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體達用之學」── 「宋學」裂變與錢穆清學史新詮
作者:許惠琪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I-CHI HS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夏長樸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錢穆錢賓四清代學術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明體達用宋學Qian MuQian Bin-S iAcademic history of Qing DynastyAcademics History of China of Last 300 YearsMing TI DA YONGSONG XU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9
關於錢穆清學史的研究可謂量多質精,但可惜的是觀點單一,且大多囿限在今日文、史、哲、法、政諸科分域的格局下提出論述。本文之著作動機即嘗試突破學科的疆域,回歸政學不二、體用合一的傳統學術視域,重新探究錢穆論清學的詮解視角。
在論述架構上,本文採先綜論次分述的方式。先就錢穆評騭清學之判準做綜合性的評介,指出錢穆用以衡量清學的「宋學」,乃知識、道德、政治合一的「明體達用之學」,其所欲回應的時代危機,是民初以來知識與道德分離,政治與教化脫鉤的情形,與清代「漢宋門戶」的關聯其實不大。而錢穆所以終身持守「宋學」,也非僅出於對傳統的眷戀,更在思索宋學「天人合一」的宗教情懷,如何面對西方知識與信仰有別,政治合法與宗教神聖二分的文化體系。之後,本文分述錢穆如何把握知識、道德、政治分合的標尺,從宏觀的角度,評價清學流派的整體發展,以及如何藉微觀的透視進退個別學者。錢穆從這個角度論述的清學主題有:考據學與希臘文所說的“Scientia”近似,指包含人文在內的所有客觀知識。常州學術僅求政治上的「時務其用」,未先就「經義其體」下一番修養工夫,有「達用」無「明體」。在論清儒時,錢穆經常以反義對舉的一組人物,彰顯其評價,例如:清初黃宗羲之「讀書之多」與「反求諸心」融通,和顧炎武之「博學於文」與「行己有恥」兩橛,恰好構築知識與道德分合的對照。清中葉戴震「訓詁明而後義理明」的治學進路,與章學誠「言性命必究於史」的主張,正好呈顯躬行實踐的「義理」能否「知識化」的時代課題。晚清曾國藩「經濟之學在義理之中」與捨棄義理養心,移植西方憲政的康有為,正好凸顯德行與政事的分合。而廣東學者陳澧所以得錢穆青眼相看,正因其「注疏、心術、政術」一以貫之的「士大夫之學」,以經典注疏陶育人格,突破近乎「為知識而知識」的乾嘉學術,以良善的道德開啟美好的政治,正契合知識、道德與政治合一的「明體達用之學」。
在研究進路上,本文首重紮實的文獻工夫,盡量廣覽聯經出版公司《錢賓四先生全集》以及清人文集,並輔以西方理論的參照。用意在藉清人文集,以徵錢說之虛實。對於錢穆過度偏護舊學之處,本文亦佐以若干西方觀點,例如: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胡賽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 1859-1938)等詮釋學理論,哲學家韋伯(Max Weber,1864-1920)1920)〈學術
作為一種志業〉、〈政治作為一種志業〉,政治學家羅爾斯(Rawls,1921-2002)、泰勒(Charles Taylor,1931-);法理學家伯爾曼(Harold J. Berman,1918-2007)、德沃金(Dworkin,1949-2005)等人之論述,稍作平衡調整。
在研究貢獻上,錢穆清代學術史的探索,雖不是全新的議題,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領域,但在當今學科分裂下,有相當多的視角是尚未受關注的。清代學術與近現代學術的研究,一直分屬兩個領域,在各自的領域都有卓越的表現,然而兩者交涉不多,因此,關於民初幾本清學史的探討,在論述詮釋視角時,僅以「漢宋門戶之見」或科學�反科學的立場分析之,較未注意講求「實踐性」的「明體達用之學」,裂解為科學知識、「認知型態」的道德哲學以及仰賴法律的政治運作,自然就未能解析此一裂變在錢穆的清學史建構中,有何種程度的投射。且中國政治的理亂是錢穆一生學術的立基點,談論錢穆的學術,不能不留意自康有為戊戌變法,以迄民初以來憲政制度的衝擊,但在現今「文史」與「法政」分科之下,這方面的研究尚有開發空間。因此本文冀望融合各學科,從傳統學術會通的精神看出去,期能得到若干嶄新的觀點,稍有貢獻於學界。
壹、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序)

《尚書》,周何主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第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禮記》,周何主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第11、12冊。
《左傳》,周何主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第13冊,533-534。
《論語》,周何主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第19冊,
《孟子》,周何主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第20冊。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
【漢】班固:《漢書•儒林傳》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宋】王安石:《周官新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宋代傳記資料叢刊》,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6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62年。
【宋】陸九淵:《陸象山先生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
【清】黃宗羲:《南雷文案》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無錫孫氏藏初刻印本」。
【清】顧炎武:《亭林詩文集》,《顧炎武全集》,第2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顧炎武全集》,第18冊。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清】萬斯同:《石園文集》,合肥:黃山出版社據「民國二十五年張氏約園刻《四明叢書本》」影印。
【清】王鳴盛著、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清】戴震:《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台北:頂淵文化,2002年。
【清】凌廷堪:《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焦循:《論語通釋》,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論語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阮元:《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姚鼐:《惜抱軒詩文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方東樹:《漢學商兌》,《漢學師承記外兩種》,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清】龔自珍:《龔自珍全集》,台北:河洛圖書,1975年。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曾國藩,《曾國藩全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
【清】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1975年。

貳、錢穆原著

錢穆:《國學概論》,《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錢穆:《四書釋義、論語文解》,《全集》,第2冊。
錢穆:《論語新解》,《全集》,第3冊。
錢穆:《孔子與《論語》》,《全集》,第4冊。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全集》,第8冊。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全集》,第9冊。
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劄、陽明學述要》,《全集》,第10冊
錢穆:《朱子新學案》(一)—(五),《全集》,第11-15冊。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全集》,第16冊。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二)》,《全集》,第17冊。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全集》,第18冊。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全集》,第19冊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全集》,第20冊。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全集》,第21冊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全集》,第22冊。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九)》,《全集》,第23冊。
錢穆:《中國思想史、中國思想通俗講話、學籥》,《全集》,第24冊。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現代中國學術論衡》,《全集》,第25冊。new window
錢穆:《國史大綱》,《全集》,第27、28冊。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中國歷史精神》,《全集》,第29冊。
錢穆:《國史新論》,《全集》,第30冊。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研究法》,《全集》,第31冊。new window
錢穆:《中國史學發微、讀史隨劄》,《全集》,第32冊。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全集》,第33冊。
錢穆:《文化學大義、民族與文化》,《全集》,第37冊。
錢穆:《中國文化十二講、中國文化精神》,《全集》,第38冊。
錢穆:《湖上閒思錄、人生十論》,《全集》,第39冊。
錢穆:《政學私言、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與中國文化》,《全集》,第40冊。new window
錢穆:《文化與教育》,《全集》,第41冊。
錢穆:《歷史與文化論叢》,《全集》,第42冊。new window
錢穆:《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全集》,第43冊。
錢穆:《中國文化論叢》,《全集》,第44冊。
錢穆:《中國文學論叢》,《全集》,第45冊,
錢穆:《雙溪獨語》,《全集》,第47冊。
錢穆:《晚學盲言》,《全集》,第48、49冊。
錢穆:《新亞遺鐸》,《全集》,第50冊。
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全集》,第51冊。

參 、清代學術史經典著作

章太炎著、徐復注《訄書詳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new window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華正書局,1994年。new window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胡適:《戴東原的哲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肆、現代學者之研究成果

一、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new window
王汎森:《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new window
方朝暉:《『中學』與『西學』——重新解讀現代中國學術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
古清美:《黃梨洲之生平及其學術思想》,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78年。new window
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左玉河:《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成中英:《科學真理與人類價值》,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
朱維錚:《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朱維錚:《走出中世紀二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new window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new window
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new window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新加坡: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6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new window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new window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new window
吳懷祺:《宋代史學思想史》,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
李木妙:《國史大師錢穆教授生平及著述》,香港:新亞研究所,1994年。new window
李帆:《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清學史著述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李惠宗:《憲法要義》,台北:元照出版社,2006年。
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汪學群:《錢穆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汪學群、武才娃:《大家精要——錢穆》,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
林安梧:《中國人文詮釋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new window
林毓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周質平:《胡適叢論》,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周輔成:《西方著名倫理學家評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new window
侯外廬:《近代中國思想學說史》(上冊),上海:生活書店,1947年。
侯宏堂:《「新宋學」之建構——從陳寅恪、錢穆到余英時》,合肥:安徽教育出
版社,2009年。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
徐國利:《錢穆史學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夏長樸先生主編《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下)清代學術思潮》,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

夏長樸先生:《王安石新學探微》,台北:大安出版社,2015年。
夏長樸先生:《北宋儒學與思想》,台北:大安出版社,2015年。
許紀霖:《智者的尊嚴——知識份子與近代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
許紀霖:《中國知識分子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郭齊勇:《錢穆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編著:《經學通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柱:《公羊家哲學》,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陳祖武:《清儒學術拾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梁淑芳:《錢穆文化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new window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附補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
黃見德等著:《西方哲學東漸史》,南京:武漢出版社,1991年。
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
黃進興:《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2年。new window
黃源盛:《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台北:黃若喬出版,2007年。
黃源盛:《中國法史導論》,台北:元照出版社,2012年。
湯一介、杜維明主編:《百年中國哲學經典——新文化運動時期卷(1915—
1928)》,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
湯德宗:《違憲審查與動態平衡》,台北:天宏出版社,2014年。
張舜徽:《史學三書平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轉型》,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new window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new window
景海峰編:《拾薪集——「中國哲學」建構的當代反思與未來前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雷頤:《時空遊走: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馮天瑜、黃長義:《晚清經世實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
蔣慶:《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發展》,台北:養正堂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
劉昶:《人心中的歷史——當代西方歷史理論述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劉夢溪:《傳統的誤讀•學術獨立與中國現代學術傳統》,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劉龍心:《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蕭公權著、汪榮祖譯:《康有為思想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new window
薩孟武:《中華民國憲法新論》,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薩孟武:《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
盧鐘鋒:《中國傳統學術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戴景賢:《錢賓四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4年。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羅志田主編:《20世紀的中國 :學術與社會(史學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羅志田:《國家與學術:清季民初關於『國學』的思想論爭》,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羅志田:《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二、學位論文(依年代先後排序)

(一)台灣地區

張冠茹:《梁啟超、錢穆對清代學術史的研究比較—以《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為核心》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new window
鄭素芬:《錢穆『教學』研究》台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12年。

(二)大陸地區

郭盛:《梁啟超、錢穆兩部同名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的比較研究》西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new window
張笑龍:《錢穆、余英時的清代學術思想史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姜虹:《錢穆的清代學術史著作研究》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劉嫄嫄:《文化衛道的困境與理想:錢穆「傳統政治非專制論」考評》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new window
劉俊:《論錢穆對「士」精神的認知、堅守與傳承》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劉海靜:《二十世紀前半期的清學史研究——以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錢穆為中心》上海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張笑龍:《錢穆對明清學術思想史的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三、專書�會議�期刊論文(依年代先後排序)

(一)專書論文

羅思鼎:〈評乾嘉考據學派及其影響〉,《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頁444-467。
劉巍:〈從新亞書院看錢穆先生教育思想〉,朱漢民、李弘祺主編:《中國書院》第1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頁178-195。
夏長樸先生:〈試論與戴震學術淵源有關的一個問題〉,《文化的餽贈——漢學國際會議論文集(哲學卷)》,北京:北京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頁231-236。
強世功:〈法律移植、公共領域與合法性——國家轉型中的法律(1840-1980年)〉,蘇力、賀衛方主編:《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法學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頁47-171。
李貴連:〈中國現代法學的百年歷程(1840-1949)〉,蘇力、賀衛方主編,《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法學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頁214-319。
林啟屏:〈乾嘉義理學的一個思考側面——論「具體實踐」的重要性〉,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頁41-102。
任劍濤:〈倫理學的誕生〉,陳少明主編:《現代性與傳統學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366-388。
黃俊傑、古偉瀛:〈中國傳統史學與後現代主義的挑戰:以「事實」與「價值」的關係為中心〉,《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頁400-429。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頁311-351。new window
張壽安:〈龔自珍論乾嘉學術:「說經」、「專門」與「通儒之學」——鉤沈一條傳統學術分化的線索〉,《中國學術思想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頁275-308。
張壽安:〈六經皆史?且聽經學家怎麼說——龔自珍、章學誠「論學術流變」之異同〉,《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頁273-310。
王應憲:〈錢穆「常州之學原本惠氏」說檢討〉,陳勇、謝維揚主編:《中國傳統學術的近代轉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頁435-440。
江宜樺:〈西方「政治」概念之分析〉,《公民社會基本觀念》,台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2014年,頁285-334。new window

(二)會議論文

張灝:〈宋明以來儒家經世思想試釋〉,《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頁3-19。。
夏長樸先生:〈王官學與百家言對峙——試論錢穆先生對漢代學術發展的一個看法〉,《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2001年,頁45-80。
盧鐘鋒:〈錢穆與清代學術研究〉,《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2001年,頁231-243。
胡楚生:〈錢穆先生《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讀後〉,《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2001年,頁245-262。
陳祖武:〈錢賓四先生論乾嘉學術——讀《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扎記〉,《紀念錢穆先生逝世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2001年,頁263-286。
陳啟雲:〈錢穆師之「思想文化史學」〉,《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25-38。
陳祖武:〈錢賓四先生對清代學術的貢獻——讀《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札記〉,《錢賓四先生百齡紀念會學術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3年,頁277-290。
黃文斌:〈「民族本位」與「學術經世」——論析錢穆學術思想的歷史成因(1904-1950)〉,《錢穆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錢穆故居主辦,2005年10月。
吳展良:〈錢穆先生學術的現代意義〉,「香港中文大學的當代儒者——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國際學術會議,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4年12月20日-23日。
吳龍燦:〈秦政成敗決在人道——錢穆政治哲學管窺〉,《錢穆研究暨當代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錢穆故居管理處,2010年,頁69-92。
陳清秀:〈社會動盪不安,應從淨化人心救起〉,《國政評論•憲政》,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4年7月4日。

(三)期刊論文

黃克武:〈錢穆的學術思想與政治見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5期(1987年6月),頁393-412。new window
曾昭旭:〈論王船山在學術史上之地位問題——兼論清代學術之性格與梁著、錢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觀點〉,《鵝湖》第15卷第6期(1989年12月),頁1-6。new window
鄭吉雄:〈論章學誠的「道」與經世思想〉,《臺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2年6月),頁303-328。new window
何澤恆:〈素書樓的回憶——流落人間者,泰山一毫芒〉,《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78-84。
戴景賢:〈錢賓四先生事略〉,《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創刊號(1993年6月),頁109-111。
翁有為:〈錢穆政治思想研究〉,《史學月刊》1994年第4期,頁62-67。
王汎森:〈「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之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本�第2分(1994年6月),頁333 -373。new window
丘為君:〈清代思想史「研究典範」的形成、特質與義涵〉,《清華學報》第24卷第4期(1994年12月),頁452-474。new window
王晴佳:〈中國二十世紀史學與西方——論現代歷史意識的產生〉,《新史學》第9卷第1期(1998年3月),頁55-83。new window
劉巍:〈二三十年代清學史整理中錢穆與梁啟超胡適的學術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為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1999年8月)頁63-72。
許倬雲:〈傅先生的史學觀念及其淵源〉,《大陸雜誌》第97卷第5期(1998年11月)頁1-8。
余啟定:〈錢穆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述要〉,《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2卷第1期(1999年1月),頁30-42。
許育典:〈學校的宗教規範問題與學生的自我實現權:從德國現行宗教法治與學校法制加以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57期(2000年2月),頁70-71。new window
周國棟:〈兩種不同的學術史範式——梁啟超、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比較〉,《史學月刊》2000年第4期,頁110—117。
陳勇:〈不知宋學,則無以平漢宋之是非——讀錢穆先生《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賓四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專刊》(2000年12月),頁194-205。
黃俊傑:〈錢賓四史學中的「國史」觀:內涵、方法與意義〉,《臺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頁1-37。new window
吳展良:〈學問之入與出:錢賓四先生與理學〉,《臺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 ,頁63-98。new window
王晴佳:〈錢穆與科學史學之離合關係〉,《臺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頁121-149。new window
汪榮祖:〈錢穆論清學史述評〉,《台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頁99-119。new window
路新生:〈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幾個值得商榷的問題〉,《歷史教學問題》2001年第3期,頁13-16。
李廷勇:〈錢穆與中國古史考辨〉,《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02年7月),頁96-101。
路新生:〈理解戴震——錢穆余英時「戴震研究」辨正〉,〈理解戴震——錢穆余英時「戴震研究」辨正(續)〉《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03年1月),第35卷第2期(2003年3月)頁48-53。
路新生:〈錢穆戴震學研究平議——兼與余英時先生商榷〉,《孔孟學報》第81期(2003年9月),頁193-215。new window
吳展良:〈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普遍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台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年6月),頁71-95。new window
呂翊欣.:〈論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兼與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的比較〉,《西安聯合大學學報》第7卷第4期(2004年8月),頁50-53。
胡文生:〈梁啟超、錢穆同名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比較〉,《中州學刊》第1期(2005年1月),頁157-162。new window
翁有為:〈求真乎?經世乎?——傅斯年與錢穆學術思想之比較〉,《文史哲》2005年第3期,頁121-122。
陳麗平:〈梁啟超、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的著述思想之辨異〉,《廊坊師new window
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5年9月),頁80-84。
楊一鳴:〈從胡適與錢穆的學術論爭,看現代學術思想的轉型〉,《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第1期(2005年10月),頁209-229。new window
王花英:〈梁啟超、錢穆同名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比較〉,《湖南科技學new window
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06年3月),頁100-102。
陳東輝、錢谷:〈經世致用與宏博會通——錢穆治學精神之精髓〉,《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頁176-179。
羅志田:〈道咸「新學」與清代學術史研究——《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導讀〉,《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 期,頁5 -15。
蔡長林:〈論常州學派的學術淵源——以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的評論為起點〉,《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8期(2006年3月),頁171-217。new window
許松源:〈專家與通識——章學誠的學術思路與錢穆的詮釋〉,《台大歷史學報》第37期(2006年6月),頁267-300。new window
武少民,閻玉環:〈論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成書原因〉,《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2006年9月),頁54-56。
閻鴻中:〈職分與制度—錢賓四與中國政治史研究〉《台大歷史學報》第38期(2006年12月),頁105-158。new window
夏聯委.:〈梁啟超與錢穆對清代學術不同認識之初探〉,《天府新論》2007年第51期,頁221-222。
陳勇:〈錢穆與新考據派關係略論——以錢穆與傅斯年的交往為考察中心〉,《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5期(2007年9月),50-58。
楊一鳴:〈走入民國的書院——書院復興與近代學術變革〉,《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9期(2007年9月),頁75-124。new window
陸玉芹:〈錢穆的大學教育觀〉,《歷史教學問題》2008年第5期,頁71-74。
王曉黎:〈君子不器——錢穆「士」思想研究〉,《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2期(2009年3月),頁36-40。
王慧茹:〈梁啟超、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寫作範式探析〉,《鵝湖》第34卷第12期(2009年6月),頁56-62。new window
許炎初:〈試比較錢穆與胡適兩家治學方法與成果與對通識教育之啟發〉,《止善》第6期(2009年6月),頁31-59。new window
侯宏堂:〈錢穆對「宋學」的現代詮釋〉,《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6期,頁48-67。
陳啟雲:〈中國人文學術的近代轉型——胡適、傅斯年和錢穆個案〉,《河北學刊》第30卷第1期(2010年1月),頁1-7。
歐陽仕文:〈錢穆教育思想新論——以《新亞遺鐸》為中心的考察〉,《教育評論》2010年第2期,頁156-159。
許剛〈宋學精神與漢學工夫——錢穆與張舜徽清代學術史之比較〉,《齊魯學刊》2011年第4期,頁55-59。
李寶紅:〈「虛心」與「懷疑」:錢穆、胡適對朱子讀書法的不同體認〉,《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頁27-34。
李寶紅:〈半個亭林,「半之中又失其半焉」——胡適、錢穆對顧炎武學術思想的闡發〉,《社會科學》,2011年第8期,頁157-163。
姜淑紅:〈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特論陳澧之原因析論〉,《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4期(2011年8月),頁46-69。
崔蘭海:〈梁啟超、錢穆同名作品《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主旨對比〉,《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2期(2012年2月),頁109-112。new window
李長銀:〈梁啟超、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平議〉,《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1期(2014年1月),頁61-65。new window
梅樂:〈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專論曾國藩之原因探析》〉,《江蘇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3期(2014年.3月),頁76-79。
李長銀:〈錢穆清代學術史的寫作歷程與轉變—從《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到《清儒學案》〉,《鵝湖》第39卷第10期(2014年4月),頁32-40。new window
簡承禾:〈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對龔自珍的評論及其意義〉,《書目季刊》第48卷第4期(2015年3月),頁37-51。new window
孫綺虹:〈梁啟超、錢穆同名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論顧炎武學術地位之異同分析〉,《藝術科技》2015年第2期,頁15-18。new window
陳勇、孟田:〈錢穆與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以「傳統政治非專制論」為考察核心〉,《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

伍、外文譯著(依據英文姓名字首排序)

【加】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著,韓震等譯:《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
【德】弗里德里希•包爾生(Friedrich Paulsen)著,何懷宏、廖申白譯:《倫理學體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英】威廉•葛德文(Godwin William)著,何慕李譯:《政治正義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美】伯爾曼(Harold J. Berman)著,梁治平譯,《法律與宗教》,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
【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Hans-George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第1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德】夏瑞春編,陳愛政等譯:《德國思想家論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英】洛克(Lock)著,瞿菊衣等譯:《政府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英】洛克(Lock)著,吳雲貴譯:《論宗教寬容:致友人的一封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法】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哲學的生命》,嚴鋒譯:《權力的眼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德】韋伯(Max,Weber)著,錢永祥編譯:《學術與政治》,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美】Ronald Dworkin(1978). Liberalism.Stuart Hampshire (ed.),Public and Private Morality.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德】魏德士(Rüthers)著,丁曉春、吳越譯:《法理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美】邁克爾•桑德爾(Sandel,1953-)著,萬俊人等譯:《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
【德】文德爾班(Wilhelm Windelband)著,羅達仁譯:《哲學史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
【加】威爾•金里卡(Will Kymlicka)著,應奇、葛水林譯:《自由主義、社群與文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日】伊藤正己編:《外國法と日本法》,東京:岩波書社,1973年。
【日】大西直樹編:《歷史のなかの政教分離:英米におけるその起源と展開》,東京都,彩流社,2006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