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陳立公羊禮學研究
作者:黎雅真
作者(外文):LI,YA-CHE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鄭卜五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陳立公羊禮學公羊義疏公羊學禮學五禮Chen-LiGongYang-RitualGong Yang YishuGongYangRitualFive ceremon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0
本文以「陳立公羊禮學」為研究主題,主以《公羊義疏》共計七十六卷中,內容牽涉禮制思想的部分作為研究議題,並分為吉、凶、賓、軍、嘉五禮探討。清代乾嘉年間,清儒開始專研會通群經,發揮「經世致用」的理想,其中《公羊》學與禮學的融通,也成為學者琢磨的範疇之一。陳立師承凌曙之公羊禮學,依據《公羊》學說建構禮學體系,會通禮制完成《公羊義疏》,可惜當今學界對陳立《公羊義疏》之評價兩極,導致歷來學者鮮少將陳立與清代《公羊》學之發展作探究,不僅忽略陳立《公羊》學之成果與貢獻,更未能仔細剖析陳立《公羊》學與禮學會通之意涵,故筆者將以陳立公羊禮學思想為主題,作全面性的分析與探討。本文共分八章節進行研究,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與價值,探討今人研究現況與前人文獻回顧,詳述本文研究的版本與方法架構。第二章論述陳立生平事蹟與著作考,依據傳記、方志及生活雜記,篩選與陳立相關之內容參定,經整理、補編刪校而成「陳立生平事蹟年譜」。陳立著作則有《公羊義疏》七十六卷、《爾雅舊注》二卷、《白虎通疏證》十二卷、《說文諧聲孳生述》三卷、《句溪雜著》六卷,其亦參與《舊唐書校勘記》的編撰工作。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別研究陳立《公羊義疏》中,與吉、凶、賓、軍、嘉五禮相關之議題作探討分析,得知《公羊義疏》內容不僅有對禮制的說解、對字義的訓詁、對緯書的使用,其於論述禮學思想時,亦多依據何休《公羊》家法為主軸,並擅於引用眾家說法與論點,來證實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但若引用內容尚有不足或疏漏處,則會附上按語加以說解補充或列舉糾正,不難看出其治學嚴謹的態度,毫無偏頗與偏私,將《公羊義疏》中對禮制的解釋甚為詳盡,加上蒐集文獻材料的完備,不僅將何休言論疏釋的完善,更能使禮學制度與公羊義例會通得宜。第八章總結全文,說明研究成果與價值,以及研究侷限與未來展望。本文研究目的在將《公羊》義例與禮制互證,進而將《公羊》的經世理想,加入禮學思想會通論析,冀望能補足前人研究所遺漏不足之處,使後人可進一步認識陳立公羊禮學思想理念,以期能在目前清代公羊禮學之研究領域,發展出不同面向的新觀點,亦是本文之研究貢獻與價值所在。
In this paper, the theme of "Chen-Li GongYang-Ritual" is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which is divided into Ji, fierce, Bing, Jia, Jia Five ceremony.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Qing Dynasty began to study and study, and played the ideal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Among them, the integration of "GongYang" and ritualism became one of the areas of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GongYang",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ritual system of "Gong Yang Yishu", and the ritual system will be completed. The study of Chen-Li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ong Yang Yishu" in the Qing Dynasty not only ignores the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s of Chen-Li "GongYang", but also failed to analyze Chen-Li "GongYang" and ritual Han, so the author will Chen-Li GongYang analysis of rhetoric as the theme, for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to study,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purpose and value,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 research and predecessors literature review, detailed study of the version and method steps.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life and work of Chen-Li's life, and based on biography, local chronicles and life records, screening and Chen related to the contents of the reference, by finishing, supplement and deleted from the "Chen-Li life deeds". Chen-Li works are "Gong Yang Yishu" seventy-six volumes, "Er Ya old note" two volumes, "white tiger pass Shu card" twelve volumes, "said the text of harmony" three volumes, "sentence mixed with the river "Six volumes, which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old Tang book collation "of the compilation work.The third chapter to the seventh chapter, respectively, study Chen "Gong Yang Yishu", and Kyrgyzstan, fierce, Bin, military, Jia five ceremony related issues for analysis, that "Gong Yang Yishu" content not on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itual system, the exegesis of the word meaning, the use of the weft book, which in the discussion of ritual thinking, also based on what the rest "GongYang" family as the main axis, and good at quoting the public argument and argument To confirm their own views and views, but if the reference content is still inadequate or omissions, it will be accompanied by the words to explain or add to correct, it is easy to see the rigorous attitude of their scholarship, there is no biased and biased, the " Gong Yang Yishu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itual is very detailed, coupled with the collection of literature materials, not only will He Xi speech interpretation of the perfect, but also make the ritual system and GongYang will be appropriate. The eight chapter summarizes the full text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values, as well as research limitations and future prospects. In this pape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bine the "GongYang" and the ritual, and then to study the ideal of the "GongYang" and join the ritual thought, and hope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predecessors We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Chen-Li GongYang ritualism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new viewpoints of different rificies in the field of ritual research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it is also the contribution and value of this research.
參考文獻書目

一、古籍部分 (依朝代先後排序)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影印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第6冊。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影印清阮元刻
《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第1冊。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影印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第7冊。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漢﹞董仲舒撰,﹝清﹞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影印清阮元刻
《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第3冊。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影印清阮元刻
《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第4冊。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影印清阮元刻
《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第5冊。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影印清阮元刻
《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第8冊。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影印清阮元刻
《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第8冊。
﹝宋﹞王安石:《周官新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清﹞孔廣森:《經學卮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清﹞孔廣森、崔冠華校點:《春秋公羊經傳通義》。收入《清代經學著作叢刊》,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清﹞包世臣:《安吳四種》。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0輯,臺北:文海出版社,
1968年。
﹝清﹞江藩著、漆永祥箋釋:《國朝漢學師承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岑建功:《舊唐書逸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28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收入,《中國學術名著》第三輯第二冊,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清﹞金鶚:《求古錄禮說》。收入《孔子文化大全》經典類第60冊,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2年。
﹝清﹞凌曙:《春秋公羊禮疏》。收入《咫進齋叢書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光緒姚覲元校刊,臺北:
藝文印書館,1968年。
﹝清﹞桂文燦:《經學博采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14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76年。
﹝清﹞張紹棠修、蕭穆纂:《中國方志叢書:江蘇省續纂句容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4年。
﹝清﹞清國史館原編:《清史列傳》。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104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陳立:《白虎通疏證》,《皇清經解續編》第18冊,影印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本,臺北:
復興書局,1972年。
﹝清﹞陳立:《公羊義疏》,《皇清經解續編》第18冊,影印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本,臺北:
復興書局,1972年。
﹝清﹞陳立:《公羊義疏》,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清﹞陳立:《句溪雜著》。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3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清﹞楊峴:《藐叟年譜》。收入《年譜叢刊》163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列傳》。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94冊,臺北:明文書局,
1985年。
﹝清﹞劉文淇:《句溪雜著》。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3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12月。
﹝清﹞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臺北:京華書局,1970年。
﹝清﹞劉師培:《左盦外集》。收入錢玄同編次:《劉申叔先生遺書》,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清﹞劉師培:《左盦題跋》。收入錢玄同編次:《劉申叔先生遺書》,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清﹞劉師培:《左盦外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7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12月。
﹝清﹞劉逢祿:《公羊春秋何氏解詁箋》,《皇清經解》第22冊,清光緖十四年點石齋石印本。
﹝清﹞劉逢祿:《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劉逢祿:《春秋公羊釋例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劉文淇:《春秋左傳舊注疏證》,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清﹞錢大昕:《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繆荃孫纂錄:《續碑傳集》。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119冊,臺北:明文書局,
1985年。

二、專書部分 (依姓氏筆畫排序)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
皮錫瑞:《經學通論》經學叢書初編5,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朱維錚:《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艾爾曼:《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宋鼎宗:《春秋左氏傳賓禮嘉禮考》。收入《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第四編第20冊,臺北: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宋豔萍:《公羊學與漢代社會》,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李幸長:《蜚雲閣凌曉樓先生學術論叢》,臺中: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
周何:《春秋吉禮考辨》,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70年。
周何:《春秋公羊傳著述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周德良:《白虎通暨漢禮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林慶彰主編:《晚清常州地區的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祁龍威、林慶彰主編:《淸代揚州學術硏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孫春在:《清末的公羊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0月。new window
翁銀陶:《公羊傳漫談》,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徐士昌:《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張以仁:《春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張廣慶:《武進劉逢祿年譜》,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new window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1月。new window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出版社,1983年。
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陳大康整理:《張文虎日記》,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章太炎:《國學概論》,基隆:法嚴出版社,2000年。
程發軔:《國學概論》下冊,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
湯志鈞:《經學史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彭林:《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開國:《清代今文經學的興起》,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黃開國:《公羊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楊向奎:《繹史齋學術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楊晉龍主編:《清代揚州學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趙友林:《春秋三傳義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鄭卜五:《清代中葉經今文家之公羊學述論》,高雄:復文書局,2005年。
劉師培:《經學教科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鄧聲國:《清代儀禮文獻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蔡長林:《從文士到經生-考據學風潮下的常州學派》,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new window
錢基博:《古籍舉要》,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錢基博:《經學通志》經學叢書初編6,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戴君仁:《春秋辨例》,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8年。
濱久雄:《公羊学の成立とその展開》,東京:國書刊行會,1992年。
龐樸主編:《中國儒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1月。

三、學位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玉華:《清代春秋公羊學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王海傑:《陳立與揚州學派研究》,香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強:《蘇輿春秋繁露義證研究》,湖南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09年。
李江輝:《晚清江浙禮學研究─以揚州、浙東、常州為中心》,西北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李幸長:《凌曉樓學術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胡凱閔:《孔廣森春秋學探究-以春秋公羊經傳通義為論》,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張運宗:《劉逢祿與常州學派》,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張廣慶:《何休春秋公羊解詁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張廣慶:《劉逢祿及其春秋公羊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陳玉臺:《陳立白虎通疏證之禮學研究─以白虎通引三禮類為範疇》,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new window
博士論文,1999年。
曾東元:《孔廣森公羊學要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黃世豪:《陳立公羊義疏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佳駿:《孔廣森經學思想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new window
黃聲豪:《清代公羊禮學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楊君:《晚清今文禮學研究》,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鄭卜五:《凌曙公羊禮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蔡長林:《常州莊氏學術新論》,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new window
劉平:《王闓運春秋公羊傳箋學術思想研究》,湖南大學專門史博士論文,2008年。

四、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李幸長:〈凌曉樓禮論略鈔觀點探析〉,《經學研究集刊》,第10期,(2011年4月),頁97─102。new window
李幸長:〈凌曉樓四書典故覈析論〉,《人文與社會學報》,第3卷第1期,(2012年12月),頁123─141。new window
林慶彰:〈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的辨偽方法〉,《清代經學研究論集》,new window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頁403─430。
張啟煥:〈五經異義的內容及其影響〉。收入《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頁333─337。
張壽安:〈清代揚州學派研究展望〉,《漢學研究通訊》,第19卷第4期,(2000年11月),頁619─624。new window
張壽安:〈清儒的考證經世與禮制重建〉。收入《學術思想評論》,第10輯,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34─52。
張高評:〈臺灣近五十年來《春秋》經傳研究綜述 上〉,《漢學研究通訊》,
第23卷第3期,(2004年8月),頁1─18。
張高評:〈臺灣近五十年來《春秋》經傳研究綜述 下〉,《漢學研究通訊》,
第23卷第4期,(2004年11月),頁1─10。
張勇:〈孔廣森與公羊家法〉,《中國史研究》,第4期,2007年,頁157─172。
陸振岳:〈孔廣森的公羊學〉,《孔子研究》,第4期,1987年,頁85─89。
陳冬冬:〈清代《公羊》學者論三科九旨〉,《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5期(2014年5月),頁159─163。
湯仁澤:〈清代今文經學諸問題-兼論莊存與和今文學派〉,《學術月刊》,第2期,2002年,頁45─51。
黃開國:〈孔廣森與何休的經學之異〉,《齊魯學刊》,第2期,2006年,頁11─15。
黃開國:〈析劉逢祿論語述何及治學方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7年,
頁81─86。
黃復山:〈陳立早期的讖緯學─白虎通疏證引讖解經考論〉。
收入林慶彰:《晚清常州地區的經學》,臺北:學生書局,(2009年5月),頁675─713。
程克雅:〈怨、讎、叛、逆:劉逢祿與公羊禮學的價值闡釋〉。
收入林慶彰:《晚清常州地區的經學》,臺北:學生書局,(2009年5月),頁559─600。
楊濟襄:〈孔廣森公羊通義與何休公羊解詁釋經觀點之異同〉,《經學研究集刊》,第13期,new window
(2012年10月),頁69─101。
鄭卜五:〈凌曉樓春秋繁露注探析〉,《第五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年,頁131─163。
鄭卜五:〈凌曙公羊禮學的得失及影響〉,《周虎林先生六秩榮慶論文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9年,頁175─192。
鄭任釗:〈清代公羊學的奠基人-劉逢祿〉,《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
(2008年3月),頁20─27。
蔡長林:〈從「以春秋當新王」到「春秋託王於魯」-公羊學三統說及其歷史際遇〉,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3期,(2007年9月),頁179─199。
賴貴三:〈清代乾嘉揚州學派經學研究的成果與貢獻〉,《漢學研究通訊》, 第19卷第4期,new window
(2000年11月),頁588─595。

五、網路資料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臺灣大學圖書館:http://www.lib.ntu.edu.tw/。
故宮寒泉檢索:http://210.69.170.100/s25/index.htm。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96%E9%A1%B5&variant=zh-tw。
教育部國語辭典: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杜保瑞的中國哲學教室:http://homepage.ntu.edu.tw/~duhbauruei/index.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