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曹元弼易學研究
作者:莊友貴
作者(外文):Chuang Yu-Kuei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莊雅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曹元弼周易學周易鄭氏注箋釋周易集解補釋復禮堂述學詩Cao Yuan-BiStudy of Zhou YiZhou Yi & Zheng's NotesThe Interpretation and Supplement of Zhou Yi’s Total StudyThe Narrative Poems from Resurrectional Manner Hal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
曹元弼易學研究
摘要
曹元弼(1867-1953)字穀孫,號叔彥,晚號復禮老人,江蘇吳縣人。為晚清、民國時期重要的經學家,作品頗為豐富,以《禮經校釋》獲得清廷賜「翰林院編修」銜,曾執教於兩湖書院、湖北存古學堂、江蘇存古學堂任經學總教習。進入民國後,閉門專心治經學。關於《易》學著作,計有《周易學》八卷、《周易鄭氏注箋釋》二十八卷、《周易集解補釋》十七卷等三部,另於《復禮堂述學詩》中亦收錄四十首述《易》詩,論學專主鄭玄,於經義上則求群經之會通。
曹元弼於治《易》的方法上,承續了清代考據、辨源的學風,總結《易》之體例,透過研究惠棟、張惠言、姚配中之學進而得窺鄭玄《易》學之源。在其所著的《易》論中,《周易學》乃據張之洞《勸學篇》之主張,要為經學留書種,而以明例、要旨、圖表、會通、解紛、闕疑、流別為書之架構,以為學堂講學之課本;《周易鄭氏注箋釋》一書則是徵引諸家之說,兼采漢宋,以證鄭玄論《易》之精善;《周易集解補釋》乃曹元弼有感《周易鄭氏注箋釋》過於浩繁,不利初學者,於是取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為底本,採孫星衍所集眾家之說為基礎,申以已意,以為由淺入深之階梯。
本文就曹氏所著《易》學諸書,董理其說,於章節安排上,除緒論外,先論清代《易》學流變,以探究曹氏《易》學的承繼脈絡;次論曹元弼之生平與著述,以達知人論世之效;三論曹元弼易學之淵源以明解經之《易》例;四析曹元弼解《易》之方法而顯其漢宋兼收之宏觀;五論《易》與群經之會通,以明經書之核心價值;末論曹氏《易》學之特色以彰顯曹元弼之價值。
Study on Yi-Xue of Cao Yuan-Bi
Summary
Cao Yuan-Bi (1867-1953)’s style name is ”Gu Sun”, and his pseudonym is “Shu Yan”, another his pseudonym later is “The Resurrectional Manner Elderly”, who is from Wu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in China. He is an important Chinese classical scholar, who has a lot of works, and is active betwee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was awarded the title of "Hanlin Academy" by the Qing Dynasty with a book call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ourtesy Study>. He was a teacher at the Two Lakes College, Cungu School in Hu-Bei Province, and also the general tutoring teacher at Canggu School in Jiang-Su Province. After the Republic of China existed, he devoted himself to the Chinese classic studies. In the "Yi" study area, he has eight volumes of "Study of Zhou Yi", twenty-eight volumes of “Zhou Yi & Zheng's Notes", and seventeen volumes of "The Interpretation and supplement of Zhou Yi’s Total Study". Also he wrote forty poems entitled "Yi" in the book named "The Narrative Poems from Resurrectional Manner Hall". His major idea is from the famous scholar “Zheng Xuan”, who is the master of the classical study and integrates all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scriptures.
Cao Yuan-Bi's method of governing the study "Yi" continued the Qing Dynasty's textual research and the style of learning. He summed up the examples of "Yi", and by studying the theory of Hui-Dong, Zhang Hui-Yan and Yao Pei-Zhong to get a glimpse of Zheng Xuan's "Yi" source. In his volumes of "Yi", the book "Study of Zhou Yi" is based on the ideas of Zhang Zhi-Dong's Book "Encouraging Learning". He thinks it is necessary to reserve the book for the classic study, and to use the clear examples, the keynotes, the charts, the communications, the solutions, the unraveling of doubts, and the defining of the streamlines to form the structures of the book, so he can use these items above to be the textbooks of the lectures. The book "Zhou Yi & Zheng's Notes" is the collection of the scholars’ quotes, which are from Han and Song dynasties, and to prove Zheng Xuan’s great work on the "Yi" area. "The Interpretation and Supplement of Zhou Yi’s Total Study" is that Cao Yuan-Bi feels that "Zhou Yi & Zheng's Notes" is too vast and numerous, which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beginners. Therefore, he took Li Ding-Zuo’s book “Zhou Yi’s Total Study” from the Tang Dynasty as the base, and adopted Sun Xing-Yan's theory of collecting the ideas from other scholars, and then added his own thoughts in this new book for the beginners to understand from the simplest to the most complicated.
T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Cao's "Yi" books and is written by the author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Cao’s ideas. In the chapter arrangement, except for the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first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the "Yi" study in the Qing Dynast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thread of Cao's "Yi" thoughts. Second,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life and writings of Cao Yuan-Bi to reach the effect of better realization for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The third part of discussion is the origin of Cao Yuan-Bi's "Yi" study to reach better understandings. The fourth part is the analysis of the method of Cao Yuan-Bi's solution to "Yi" and the macroscopic view of Han and Song Dynasty. On the fifth part, the author talks about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Yi" and the other groups of the classic studies, in order to show the core values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scriptures. At the end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o's "Yi" study to highlight the value of Cao Yuan-Bi’s thoughts.
一、 曹元弼之著作
《禮經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復禮堂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周易學》,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一輯」,第12-13冊,台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8年。
《周易鄭注箋釋》,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一輯」,第14-22冊,台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8年。
《周易集解補釋》,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一輯」第23-27冊,文听閣圖書公司,2008年。
《大學通義》,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三輯」,台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9年。
《聖學挽狂錄》,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五輯」,台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13年。
《復禮堂述學詩》,北京:古籍網複印本(據民國25年刻本印)
《孝經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禮經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古文尚書鄭氏注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二、 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晉】王弼注,樓宇烈校釋:《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1。
【唐】孔穎達 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宋】周敦頤:《通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程頤:《程氏易傳》,臺北縣:廣文書局,1992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華正書局 1983年。
【宋】王應麟:《周易鄭康成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
【清】牛鈕 等:《日講易經解義》,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年。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羅典:《凝園讀易管見》,長沙:岳麓書社,2013年:
【清】紀昀 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孫星衍:《孫氏周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清】惠棟:《周易述》,台南:大孚書局,1994年。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台北縣:廣文書局,1993年。
【清】姚際恆:《儀禮通論》,北京:中國科學社會出版社,1998年。
【清】胡渭:《易圖明辨》,台北縣:廣文書局,1994年。
【清】焦循:《易學三書》,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惠棟:《周易述》,台南:大孚書局,1994年。
【清】張惠言:《張惠言易學十書》,台北縣:廣文書局,1977年
【清】張惠言著,劉大鈞校點:《周易虞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清】姚配中:《周易姚氏學》,台北縣:廣文書局,1992年
【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清】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証》,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台北縣:漢京文化公司,1987年。
【清】唐晏:《兩漢三國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三、現代論著(依姓氏筆畫排列)
丁四新:《周易溯源與早期易學考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干春松、陳壁生主編:《曹元弼的生平與學術》(經學研究第四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
王孝魚:《周易外傳選要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王居恭:《周易旁通》,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王新春:《周易虞氏學》,台北縣:頂淵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王新春:《易學與中國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王章陵:《周易思辨哲學》,台北縣:頂淵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王博:《易傳通論》,台北:大展出版社,2004年。
王葆玹:《兩漢經學源流》,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王葆玹:《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王泛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再思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7年。
文平:《虞翻易學思想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成中英:《易學本體論》,台北縣:康德出版社,2008年。
任蜜林:《漢代「秘經」緯書思想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余敦康:《易學今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吳偉明:《東亞易學史論—周易在日韓越琉的傳播與影響》,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呂紹綱:《周易闡微》,台北:韜略出版社,1996年。
吳懷祺:《易學與史學》,台北:大展出版社,2004年。
沈志權:《周易與中國文學的形成》,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邢春華:《明中期關中四家易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汪學群、武才娃:《清代思想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汪學群:《清代中期易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杭辛齋《易學筆談》,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
周予同:《孔子、孔聖和朱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6年。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林慶彰:《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林忠軍編:《歷代易學名著研究(上、下)》,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林忠軍:《易學源流與現代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台北:鼎文書局,2002年。
林義正:《《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周漢光:《張之洞與廣雅書院》,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
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台北縣:韜略出版社,2003年。
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胡自逢:《周易鄭氏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胡自逢:《五經治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胡樸安著,汪學群點校:《周易人生觀》,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2012年。
馬振彪遺著,張善文整理:《周易學說》,廣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
施維主編:《易經圖釋大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
姜海軍:《程頤易學思想研究---思想史視野下的經學詮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柯紹忞等:《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侯敏:《易象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5年。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徐芹庭:《易經源流》,上海:上海書店,2008年。
徐芹庭:《漢易闡微》,北京:中國書店,2010年。
徐芹庭:《周秦兩漢五十三家易義》,北京:中國書店,2011年。
唐明邦、汪學群:《易學與長江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唐紀宇:《程頤周易程氏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唐文治:《十三經提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桑兵:《晚清民國的學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桑兵:《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莊師雅州《夏小正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陳伯适:《漢易之風華再現—惠棟易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
陳伯适:《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元明清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陳壁生 編:《國學與近代經學的解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章權才:《兩漢經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5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張濤:《經學與漢代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濤:《秦漢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張濤:《易學、經學、史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文智:《孟、焦、京易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2013年。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7年。
張其成:《象數易學》,台北:志遠書局,2003年。
張朋:《春秋易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庹永:《蔡元定、蔡沈父子易學思想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程石泉:《易學新論》,台北:文景書局,1996年。
章秋農:《周易占筮學》,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陸建華:《先秦諸子禮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梁韋弦:《清人易學二種:惠棟《易漢學》王夫之《周易大象解》評解》,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黃慶萱:《新譯乾坤經傳通釋》,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台北縣:花木蘭出版社,2007年。
葉國良:《經學側論》,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賈豐臻:《易之哲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
雷寶:《周易卦爻辭釋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楊自平:《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楊自平:《《易》學十家之類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楊效雷:《詮釋學視野下的易學》,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年。
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管正平:《春秋禮學》,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鄭萬耕:《易學源流》,台北:大展出版社,2002年。
鄭萬耕:《易學與哲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年。
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劉大鈞:《周易概論》,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劉秀蘭:《宋代史事易學之義理風華》,高雄:麗文文化公司,2011年。
劉震:《周易導讀帛書易傳》,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6年。
劉百閔:《周易事理通義》,台北:世界書局,2009年。
潘雨廷:《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潘雨廷:《易學史叢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潘雨廷:《周易虞氏易象釋、易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潘斌:《二十世紀中國三禮學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錢鍾書:《管錐編》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賴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台北縣:花木蘭出版社,2007年。
簡博賢:《魏晉四家易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謝保成:《增訂中國史學史—晚清至民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羅熾、蕭漢明:《易學與人文》,北京:中國書店,2004年。
羅聯添等編:《國學導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嚴壽澂:《百年中國學術表微.經學編》,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12年。
蘭甲雲:《周易卦爻辭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蘭甲雲:《周易古禮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蘇永利:《易學思維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顧寶田注譯、葉國良校閱:《新譯穀梁傳》,台北:三民書局,2016年。


四、論文及期刊
(一)學位論文
賴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許維萍:《宋元易學的復古運動》,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王宏仁:《張惠言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康全成:《清代易學八家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張敬煜:《曹元弼禮學思想研究--以《禮經學》為考察重點》,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陳詠琳:《姚配中《周易姚氏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二)期刊:
林忠軍:〈試析鄭玄易學天道觀〉,《中國哲學》,2003年第3期。
葉純芳:〈鄭玄《周禮注》從違馬融《周官考》--兼論漢人師法、家法之議與曹元弼〈子鄭子非馬融弟子考〉〉《中國文哲通訊》,第19卷1期,2009年3月。
張付東:〈曹元弼的孝經學研究〉,《湖北工程學院學報》,第32卷6期,2012年12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