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古文尚書》辨偽發展之研究
作者:黃世豪
作者(外文):Huang, Shih-Hao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劉兆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古文尚書梅賾閻若璩毛奇齡程廷祚惠棟今文學派Gu Wen Shang ShuMei ZeYan RouquMao QilingCheng TingzuoHui DongJin wen stud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3
本文主要闡釋清代關於《古文尚書》辨偽的發展歷程。《古文尚書》出於西漢孔壁,然其篇卷內容與東晉梅賾所獻晚出《古文尚書》有所出入。晚出《古文尚書》經傳五十八篇,至今全文俱存,是後世學者讀解《尚書》的依據。但此書在流傳過程中,雖經唐人採信作為注疏的底本,然至有宋一朝,則屢受質疑。南宋吳棫最先提出晚出古文在文辭上存在著今文艱澀、古文平易的現象,而後朱熹繼之,提出〈書大序〉與《尚書傳》雖然皆署名孔安國所撰,然而其文筆不似西漢文章。唯對於晚出《古文尚書》經文,猶在疑似之間,未敢輕易直指是偽。由此,遂啟元明以來學者,紛紛致疑晚出古文傳自孔安國的真實性。
清代的閻若璩作《尚書古文疏證》一書,對於揭發晚出古文之偽作用力實深,他除了延續梅鷟對於晚出二十五篇文句之考訂外,同時也提出其辨偽的根本,在於認定西漢孔壁中的逸《書》十六篇即是真《古文尚書》。閻氏之論,引起了毛奇齡撰《古文尚書冤詞》,力辨晚出古文不偽。乾嘉時期,程廷祚、惠棟等皆提出與閻若璩相同的見解,他們由馬融、鄭玄所傳承的杜林漆書《古文尚書》溯源於西漢孔壁《古文尚書》,以證東晉晚出古文之偽。至清中晚期,今文學興盛,宗主伏生所傳《今文尚書》,不僅認為東晉晚出古文是偽,連同西漢孔壁古文亦不可信。此一趨勢,說明了清代《尚書》學在「西漢孔壁古文」、「東漢杜林漆書古文」以及「東晉晚出古文」的認知上,實際上存有不同的見解。本文之撰著即針對此一發展趨勢,敘述其過程與分析其發展的內在成因。
文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前人研究成果之回顧。第二章〈清初學風與《古文尚書》辨偽〉,說明清初的經書辨偽風氣與《古文尚書》辨偽之關係。第三章〈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之辨偽〉,說明閻若璩的辨偽方法及其辨偽成果。第四章〈毛奇齡《古文尚書冤詞》與《古文尚書》不偽之論證〉,說明毛奇齡反駁閻若璩的論點及其論證的方法。第五章〈乾嘉考證與《古文尚書》辨偽的發展〉,說明乾嘉考證學風,尤其是以惠棟為主的考證學派,對於閻若璩論點的接受與發展。第六章〈今文學的興盛與《古文尚書》辨偽的轉變〉,說明清中葉興起的今文學派,對於閻若璩、惠棟等《古文尚書》辨偽學者所提出的反對意見與其解經所持的今文學立場。第七章〈結論〉,總結本文的論述,說明清代《古文尚書》辨偽,其實歷經了從否定東晉晚出古文,到否定西漢孔壁古文的發展歷程。
This study mainly aims at the development of distinguish the authenticity of Gu Wen Shang Shu in the Qing Dynasty.The book was originally found in Kong’s Wall(the wall of Confucius’ homestead)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It’s contents was different from the Gu Wen Shang Shu later found by Mei Ze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In early Qing Dynasty, Yan Rouqu pointed the Gu Wen Shang Shu appeared in Eastern Jin Dynasty was the pseudograph in his Shang Shu Gu Wen Shu Zheng.In his opinion, the Gu Wen Shang Shu in Kong’s Wall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was credible.However, the contemporary scholar Mao Qiling refuted Yan’s argumentation in his Gu Wen Shang Shu Yuan Ci.
In the mid-Qing Dynasty, Cheng Tingzuo and Hui Dong proposed the same argument with Yan Requ. At the same time, the scholars of Jin wen study considered that not only the Book appeared in Eastern Jin Dynasty but also in Kong’s Wall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were the pseudograph.They just recognized the authenticity of Jin Wen Shang shu from Fu Sheng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is study will narrate the process and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rinsic origin.
引用參考書目

一、本篇之編排,依次分為「傳統文獻」、「近人著作」、「學位論文」、「單篇論文」四類。
二、「傳統文獻」之編排,採四部分類法,其子目之先後,參考《四庫全書總目》排序。書名及作者先後從屬,則採「以人類書」方式編排。
三、「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採「以書類人」之方式排序。外文譯著列於該類之末,亦按作者譯名筆畫次序。
四、「學位論文」及「單篇論文」依論文發表年代為序,亦採「以人類書」方式編排。


一、傳統文獻

經部
易類
《周易注疏》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 (唐)孔穎達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影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民國 86年(1997)8月。
《周易述》 (清)惠棟撰 鄭萬耕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9月。

書類
《尚書注疏》 (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疏 (唐)陸德明釋文 台北:藝文印書館影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民國86年(1997)8月。
《書纂言》 (元)吳澄撰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61冊。
《讀書管見》 (元)王充耘撰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62冊。
《尚書譜》 (明)梅鷟撰 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 49冊影南京圖書館藏明鈔本 1997年。
《尚書考異》 (明)梅鷟撰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64冊。
《尚書辨解》 (明)郝敬撰 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四庫存目叢書》經部第52冊影明萬曆郝千秋郝千石刻九部經解本 1997年。
《尚書古文疏證》 (清)閻若璩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乾隆十年眷西堂刻本 1987年12月。
《古文尚書冤詞》 (清)毛奇齡撰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66冊。
《晚書訂疑》 (清)程廷祚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44冊影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乾隆刻本。
《尚書既見》 (清)莊存與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44冊影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五十八年刻本。
《古文尚書考》 (清)惠棟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44冊影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乾隆五十七年宋廷弼刻本。
《尚書後案》 (清)王鳴盛撰 顧寶田、劉連朋校點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6月。
《尚書集注音疏述》 (清)江聲撰 台北:藝文印書館《皇清經解書類彙編》 1977年。
《尚書今古文集解》 (清)劉逢祿撰 台北:藝文印書館《續經解尚書類彙編》 1986年6月。
《書序述聞》 (清)劉逢祿撰 台北:藝文印書館《續經解尚書類彙編》 1986年6月。
《尚書略說》 (清)宋翔鳳撰 台北:藝文印書館《續經解尚書類彙編》 1986年6月。
《尚書譜》 (清)宋翔鳳撰 台北:藝文印書館《續經解尚書類彙編》 1986年6月。
《尚書大傳疏證》 (清)皮錫瑞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經部55冊影復旦大學藏清光緒二十二年刻師伏堂叢書本。
《今文尚書考證》 (清)皮錫瑞撰 盛冬鈴、陳抗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2004年2月。
《尚書古文疏證辨正》 (清)皮錫瑞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51冊影湖北省圖書館藏光緒二十三年思賢講堂刻本。
《古文尚書冤詞平議》 (清)皮錫瑞撰 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未收書輯刊》第4輯第3冊影清光緒二十二年思賢書局刻本。

詩類
《詩經注疏》 (漢)毛亨傳 (漢)鄭玄箋 (唐)孔穎達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影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民國86年(1997)8月。
《詩集傳》 (宋)朱熹撰 趙長征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2011年1月。

禮類
《周禮注疏》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影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民國86年(1997)8月。
《禮記注疏》 (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影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民國86年(1997)8月。
《大戴禮記補注》 (清)孔廣森撰 王豐先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2013年1月。

春秋類
《左傳注疏》 (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影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民國86年(1997)8月。
《左氏春秋考證》 (清)劉逢祿撰 顧頡剛校點 收於顧頡剛主編《古籍考辨叢刊》第一集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1月。

五經總義類
《經典釋文彙校》 (唐)陸德明撰 黃焯彙校 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7月。
《經問》 (清)毛奇齡撰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91冊。
《九經古義》 (清)惠棟撰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91冊。
《經學通論》 (清)皮錫瑞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180冊影清光緒三十三年思賢書局刻本。
《新學偽經考》 (清)康有為撰 朱維錚、廖梅編校 收於錢鍾書主編《中國近代學術名著》 北京:三聯書店 1998年6月。

四書類
《論語注疏》 (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影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民國86年(1997)8月。
《四書章句集注》 (宋)朱熹撰 北京:中華書局 2008年11月。
《大學知本圖說》 (清)毛奇齡撰 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173冊影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西河合集本。

史部
正史類
《史記》 (漢)司馬遷撰 (南朝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 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3月。
《漢書》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 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11月。
《漢書補注》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 (清)王先謙補注 台北:藝文印書館二十五史刊本 民國85年8月。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撰 (唐)李賢等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73年8月。
《漢紀》 (漢)荀悅撰 張烈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6月。
《隋書》 (唐)魏徵等撰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69年(1980)6月。
《清史稿》 趙爾巽等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91年1月。

雜史類
《國語集解》 徐元誥撰 王樹民、沈長雲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6月。

傳記類
《李塨年譜》 (清)馮辰、劉調贊撰 陳祖武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88年9月。
《閻若璩年譜》 (清)張穆撰 鄧瑞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6月。
《國朝漢學師承記》 (清)江藩撰 鍾哲整理 北京:中華書局 2008年12月。

目錄類
《四部正偽》 (明)胡應麟撰 顧頡剛校點 收於顧頡剛主編《古籍考辨叢刊》第一集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1月。
《古今偽書考》 (清)姚際恒撰 顧頡剛校點 收於顧頡剛主編《古籍考辨叢刊》第一集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1月。
《經義考》 (清)朱彝尊撰 北京:中華書局縮印《四部備要》本 1998年11月。
《點校補正經義考》 (清)朱彝尊撰 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張廣慶編審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古籍整理叢刊3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民國86年(1997)6月。
《鄭堂讀書記》 (清)周中孚撰 黃曙輝、印曉峰標校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9年1月。

子部
《桓子新論》 (漢)桓譚撰 (清)孫馮翼輯 北京:中華書局影《四部備要》據嘉慶初所刻問經堂叢書本。
《新輯本桓譚新論》 (漢)桓譚撰 朱謙之校輯 北京:中華書局 2009年9月。
《孔叢子校釋》 舊題(漢)孔鮒撰 傅亞杰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 2011年6月。
《朱子語類》 (宋)黎靖德編 王星賢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9年6月。
《潛邱札記》 (清)閻若璩撰 北京:學苑出版社《清代學術筆記叢刊》影大成齋重刊本。
《荀子集解》 (清)王先謙集解 沈嘯環、王星賢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4月。

集部
《王陽明全集》 (明)王守仁撰 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
《震川先生集》 (明)歸有光撰 周本淳校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9月。
《小山草》 (明)郝敬撰 濟南:齊魯出版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53冊影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天啟三年刻本。
《西河合集》 (清)毛奇齡撰 台北:國家圖書館藏康熙三十八年蕭山城東書留草堂原刊本。
《西河集》 (清)毛奇齡撰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20-132 1冊。
《榕村全集》 (清)李光地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60冊影清乾隆元年刻本 2010年。
《思復堂文集》 (清)邵廷采撰 祝鴻杰點校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0年1月。
《解舂集文鈔》 (清)馮景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18冊影清乾隆盧氏刻抱經堂叢書本。
《李塨文集》 (清)李塨撰 鄧子平、陳山榜點校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1年6月。
《後甲集》 (清)章大來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20冊影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2010年。
《全祖望集彙校集注》 (清)全祖望撰 朱鑄禹彙校集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12月。
《穆堂初稿》 (清)李紱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32冊影清道光十一年奉國堂刻本 2010年。
《方苞集》 (清)方苞撰 劉季高校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3月。
《松崖文鈔》 (清)惠棟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84冊影清光緒劉氏刻聚學軒叢書本,2010年。
《果堂集》 (清)沈彤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64冊影清乾隆刻本 2010年。
《青溪集》 (清)程廷祚撰 宋效永校點 安徽:黃山書社 2004年12月。
《道古堂文集》 (清)杭世駿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26-1427冊影清乾隆四十一年刻光緒十四年汪曾唯增修本。
《勉行堂文集》 (清)程晉芳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33冊影華東師範大學藏清嘉慶二十五年冀蘭泰吳鳴捷刻本。
《珍藝宧文鈔》 (清)莊述祖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75冊影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刻本。
《揅經室集》 (清)阮元撰 鄧經元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6月。
《樸學齋文錄》 (清)宋翔鳳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504冊影清嘉慶二十五年浮谿精舍叢書刻本。
《拾遺補藝齋文鈔》 (清)莊綬甲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12冊影道光年間拾遺補藝齋遺書本 2010年。
《劉禮部集》 (清)劉逢祿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501冊影浙江圖書館藏道光十年思誤齋刻本。
《魏源全集》 (清)魏源撰 長沙:岳麓書社 2011年2月
《龔自珍全集》 (清)龔自珍撰 王佩諍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6月。
《越縵堂文集》 (清)李慈銘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詩文集彙編》第713冊影民國十九年北平圖書館鉛印本 2010年。
《鄦齋叢書》 徐乃昌編 嚴一萍選輯 原刻景印叢書集成三編 台北:藝文印書館。


二、近人著作

王家儉撰:《魏源年譜》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21 民國56年(1967) 11月。
王俊義撰:《清代學術探研錄》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年8月。
王葆玹撰:《今古文經學新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年11月。
古國順撰:《清代尚書學》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70年(1981)7月。
皮名振撰:《清皮鹿門先生錫瑞年譜》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70年(1981)12月。
李 瑚撰:《魏源詩文繫年》 北京:中華書局 1979年3月。
余培林撰:《詩經正詁》 台北:三民書局 民國84年(1995)10月。
呂廟軍撰:《周公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年8月。
何銘鴻撰:《皮錫瑞尚書學研究》 收於林慶彰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七編第7冊 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10年3月。
周秉鈞撰:《尚書易解》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年6月。
吳通福撰:《晚出古文尚書公案與清代學術》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6月。
林慶彰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79年(1990)3月。
林慶彰撰:《清代經學研究論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民國93年(2004)12月。
屈萬里撰:《尚書集釋》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
屈萬里撰:《書傭論學集》 收於《屈萬里先生全集》第14冊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73年(1984)7月。
姜廣輝撰:《義理與考據》 北京:中華書局 2010年1月。
晁福林撰:《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年6月。
梁啟超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台北:里仁書局 民國84年(1995)2月。
張西堂撰:《尚書引論》 台北:崧高書社 民國74年(1985)9月。
陳夢家撰:《尚書通論》 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6月。
許華峰撰:《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的辨偽方法》 收於潘美月、杜潔祥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初編第21冊 台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 2005年12月。
黃懷信撰:《古文獻與古史考論》 濟南:齊魯書社 2003年6月。
游均晶撰:《蔡沈書集傳研究》 收於林慶彰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七編第6冊 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10年3月。
張廣慶撰:《武進劉逢祿年譜》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7年9月。
賀廣如撰:《魏默深思想探究》 《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國88年(1999)6月。
董俊彥撰:《桓子新論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78年(1989)9月。
錢 穆撰:《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年8月。
錢 穆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5年9月。
蔣善國撰:《尚書綜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3月。
劉起釪撰:《尚書學史》 北京:中華書局 1989年6月。
戴君仁撰:《閻毛古文尚書公案》 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民國68年(1979)2月再版。
陳祖武撰:《清儒學術拾零》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6月。
陳祖武、朱彤窗撰:《乾嘉學派研究》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年9月。
張舜徽撰:《清儒學記》 濟南:齊魯書社 1991年11月。
楊緒敏撰:《中國辨偽學史》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年6月。
趙銘豐撰:《惠棟古文尚書考研究》 台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古典文獻研究輯刊》七編第3冊 2008年9月。
鄧駿捷撰:《劉向校書考論》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年8月。
劉兆祐撰:《中國目錄學》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3月。
(美)本杰明‧艾爾曼(Benjamin Elman)撰、趙 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5年9月。
(美)本杰明‧艾爾曼(Benjamin Elman)撰、趙 剛譯:《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8年3月。
(美)本杰明‧艾爾曼(Benjamin Elman)撰:《經學‧科舉‧文化史——艾爾曼自選集》 北京:中華書局 2010年4月。
(日)本田成之撰、孫俍工譯:《中國經學史》 桂林:漓江出版社 2013年1月。


三、學位論文

《劉逢祿及其春秋公羊學研究》 張廣慶撰 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86年(1997)6月。
《尚書在古史辨思潮中的新發展》 林登昱撰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87年(1998)。
《常州莊氏學術新論》 蔡長林撰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89年(2000)6月。
《朱子尚書學研究》 陳良中撰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 2007年。
《清代文獻辨偽學研究》 佟大群撰 天津:南開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 2010年。
《清代尚書學若干問題研究》 史振卿撰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 2011年。


四、單篇論文

〈古文尚書冤詞再平議〉 戴君仁撰 《東海學報》第2卷第1期 1960年6月。
〈第一個蒐輯證據證明偽古文尚書的人—梅鷟〉 戴君仁撰 《新時代》第1卷第2期 1961年1月。
〈古文尚書作者研究〉 戴君仁撰 《孔孟學報》第1期 1961年4月。
〈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駁議〉 王保德撰 《中華雜誌》第7卷第9期--第12期 1969年9月—12月。
〈關於古文尚書孔安國傳之公案〉 胡秋原撰 《中華雜誌》第7卷第9期 1969年9月。
〈對閻若璩疏證古文尚書道統的反考證〉 劉善哉撰 《學園》第5卷第4期 1969年12月。
〈書經日食與中國歷史文化之天文學性—論閻若璩之虛妄與李約瑟中國科學史天文篇〉 胡秋原撰 《中華雜誌》第8卷第1期 1970年1月。
〈閻若璩攻擊大禹謨皋陶邁種德之評議〉 劉善哉撰 《學園》第5卷第12期 1970年8月。
〈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駁議續論〉 王保德撰 《中華雜誌》第8卷第10期 1970年10月。
〈古文尚書非偽作的新考證〉 王保德撰 《文壇》第124期-129期 1970年10月-1971年3月。
〈閻若璩疏證攻擊胤征的評議〉 劉善哉撰 《學園》第6卷第3期 1970年11月。
〈對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的反考證:旅獒篇〉 劉善哉撰 《學園》第5卷第9期 1970 年12月。
〈閻若璩以孔傳尚書用七世廟為偽文的反考證〉 劉善哉撰 《學園》第6卷第5期 1971年1 月。
〈從編訂年曆總譜:再論古文尚書非偽作的新考證〉 王保德撰 《建設》第26卷第8期-第27卷第3期 1978年1月-8月。
〈論朱子未嘗疑《古文尚書》偽作〉 劉人鵬撰 《清華學報》新二十二卷第四期 民國81年(1992)12月。
〈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辨偽方法評析〉 于語和撰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年第5期。
〈全祖望論毛奇齡〉 鄭吉雄撰 《臺大中文學報》第七期 1995年4月。
〈論閻若璩「虞廷十六字」辨偽的客觀意義——與余英時先生商榷〉 趙 剛撰 《哲學研究》1995年4月。
〈毛奇齡與明末清初的學術〉 黃愛平撰 《清史研究》 1996年04期。
〈王鳴盛的經史學〉 王樹民撰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3期1998年7月。
〈毛奇齡經學論著及其學思歷程〉 陳逢源撰 《東吳學報》第六期 2000年5月。
〈毛奇齡與乾嘉經學典範的重塑〉 陳居淵撰 《浙江學刊》第3期 2002年。
〈尚書研究〉 蔣秋華撰 收於林慶彰主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5月。
〈辨偽學的歧途——評《尚書古文疏證》〉 楊善群撰 《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年3月。
〈毛奇齡《古文尚書冤詞》探微〉 閆寶明撰 《古籍整理研究季刊》第6期 2005年11月。
〈皮錫瑞《經學歷史》並非經學史著作〉 吳仰湘撰 《史學月刊》第3期 2007年。
〈皮錫瑞《經學家法講義》稿本的內容及其價值〉 吳仰湘、姚茂軍撰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 2008年3月。
〈戊戌前後湖南今文經學的學術播遷及其影響——以王闓運和皮錫瑞為始末〉 彭平一撰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5期 2009年9月。
〈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國史儒林傳》與道光年間顧祠祭的成立〉 王汎森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九本第一分 民國97年(2008)3月。
〈從惠棟《古文尚書考》的「閻君之論」探析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抄本的傳布〉 趙銘豐撰 《國家圖書館館刊》 民國97年(2008.06)第一期。
〈魏源經學評說〉 黃開國撰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年第6期。
〈程廷祚尚書古文疏證辨述評〉 趙銘豐撰 《國家圖書館館刊》 民國99年(2010.06)第一期。
〈駁張岩先生對《尚書古文疏證》的『甄別』〉 房德鄰撰 《清史研究》第2期 2011年5月。
〈閻若璩與汪琬禮學論爭考述〉 李聖華撰 《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04期。
〈惠棟的學術思想及其對乾嘉漢學的多重影響〉 孫邦金撰 《船山學刊》 2012年03期。
〈馮景《淮南子洪保》與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撰作關係考論〉 黃世豪撰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二十六期 民國102年(2013)4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