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南唐先主李昪研究
作者:曾嚴奭
作者(外文):Zeng Yan Sh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吉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南唐 先主 李昪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1
南唐先主李昪,出身孤寒,卻在戰亂中為徐溫所收養,方才
有機會展開其不平凡的一生。李昪雖為徐溫所收養,但卻為徐溫諸子們所排擠,致使日後李昪為保其權位,不斷與徐溫諸子們展開爭鬥,終於在徐溫死後,李昪得以順利成為徐溫繼承人,獨掌吳國政權。
李昪在獨掌吳政後,便將眼光放於奪吳建國之上,早在徐溫
執掌吳政時,即有意篡奪吳國,在勢力未穩下,遲遲不敢動手,
終徐溫之世終未能成。李昪在徐溫所建立的基礎下,走向了奪吳
的道路上。雖如此,李昪仍遭遇到了不少問題,最主要的是內部
的派系鬥爭,但在其操控下終使派系得以穩定,也使派系問題得
以暫時解決,卻也由於李昪未能妥善解決此問題,在其子李璟時
終於爆發,李璟個性文弱,根本無法解決派系紛爭,致使南唐終
因派系鬥爭而中衰。
建國後,李昪在面臨國際情況下,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不
過其並不以割據一方而自滿,而是有意北伐一統天下,但在了解
自身實力不足,而不願貿然開啓戰端,一切以發展國內經濟、民
生為主,從而使南唐國勢日漸上昇,成為南方第一大國,隱然有
南北對抗之勢。李昪雖有意北伐,不過一直在等待時機,此時機
終其一生仍未能來臨。
李昪一直為選擇繼承人所苦惱,李璟雖為長子,喜好文藝,
但個性文弱不為李昪所喜,李璟也了解此一情況,表面上呈現不
爭儲位之心,每當李昪迫於臣下壓力而不得以表現欲立李璟為
儲,李璟皆上表拒絕,從而使李昪以為其無爭位之心,但在李昪
重病時,李璟奪位之心大致展現,率先入宮,得以繼位。
一、史料(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文瑩,《玉壺清話》(楊立揚點校,據《知不足齋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初版。
王 溥,《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民國78年4月,五版。
王士禎,《五代詩話》,北京:人民文學,1989年,初版。
王存,《元豐九域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2月,初版。。
王禹偁,《五代史闕文》,收錄於《四庫全書》第40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初版。。
王偁,《東都事略》,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6年1月,臺初版。
王欽若等編修,《冊府元龜》,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70年8月,台三版。
王溥,《五代會要》,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8年2月,四版。
尹繼善,《江南通志》,收錄於《四庫全書》第50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初版。
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世界書局,民國82年9月,初版十一刷。
史溫,《釣磯立談》(虞雲國、吳愛芬點校,據《知不足齋叢書》本),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佚名,《五國故事》(張劍光點校,據《知不足齋叢書》本),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佚名,《江南餘載》(張劍光、孫勵點校,據《四庫全書》本),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佚名,《南唐史》,收錄於《清代稿本百種叢刊》第3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0年,初版。
吳任臣,《十國春秋》(徐敏霞點校,據周昂重刻本),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宋敏求,《春明退朝錄》,收錄於《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6月,初版。
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大化書局,民國66年5月,初版。
李建勳,《李丞相詩集》,收錄於《四部叢刊廣編》第24冊,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3年,初版。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2年2月,四版。
沈葆楨,《光緒重修安徽通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65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初版。
周紹良,《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
周嘉猷,《五代紀年表》,收錄於《二十五史補編》第6冊,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48年6月,臺一版。
胡為何,《民國丹陽縣志補遺》,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第135冊,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3年6月,台一版,
范仲淹,《范文正公政府奏議》,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5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80年7月,台一版。
范垌、林禹《吳越備史》(吳翌鳳、張元濟點校,據《武林掌故》本),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孫光憲,《北夢瑣言》(賈二強點校,據《雲自在龕叢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初版第1刷。
孫甫,《唐史論斷》,百部叢書集成46,學津討原八函,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
徐鉉,《騎省集》,收錄於四部備要集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60年9月,台二版。
馬令,《南唐書》(李建國點校,據《四部叢刊續編》本),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出版社, 2004年5月,初版。
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民國47年10月,初版。
戚光,《南唐書音釋》,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3853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初版。
清聖祖編,《全唐詩》,台北:復興書局,1967年10月,再版。
脫脫,《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5月,台六版。
脫脫,《遼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初版。
陳尚君,《舊五代史新輯會證》,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初版。
陳師道,《後山談叢》,收錄於《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2001年12月,初版。
陳彭年,《江南別錄》(陳尚君點校,據《學海類編》本),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陳霆,《唐餘紀傳》(李建國點校,據馮煥刻本),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陳耀文,《天中記》,收錄於《四庫全書》第96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初版。
陸心源,《唐文拾遺》,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1年11月,初版。
陸游《南唐書》(李建國點校,據《四部叢刊續編》本),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陶岳,《五代史補》(顧薇薇點校,據《豫章叢書》本),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陶穀,《清異錄》,收錄於《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曾慥,《類說》,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
路振《九國志》(吳在慶、吳嘉麒點校,據《叢書集成初編》本),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民國67年6月,二版。
劉崇遠,《金華子雜編》,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第2840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新1版。
歐陽修,《新五代史》,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年10月,初版。
歐陽修,《新唐書》,台北:鼎文,民國68年9月,二版。
鄭麟趾,《高麗史》,漢城:亞細亞文化社,1972年9月25日,初版。
鄭文寶,《江表志》(張劍光、孫勵點校,據《墨海金壺》本),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鄭文寶,《南唐近事》(張劍光點校,據《中華野史》本),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出版社, 2004年5月,初版。
龍衮,《江南野史》(張劍光點校,據《豫章叢書》本),收錄於徐吉軍等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薛居正,《舊五代史》,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年10,初版。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京都,中文出版社,1975年4月,初版。

二、一般論著(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中國唐史研究會編,《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中國唐史學會編,《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西安第一刷。
王夫之,《宋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五月,台一版。
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漢京文化,2004年3月,初版。
王吉林,《唐代南詔與李唐關係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65年7月,初版。
王恢,《中國歷史地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65年,初版。
王壽南,《唐代政治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4月,二版。new window
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民國58年11月,初版。new window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12月,初版。
任爽,《南唐史》,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任爽,《五代十國典制考》,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初版。
朱玉龍,《五代十國方鎮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5月,初版。
吳廷燮,《唐方鎮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第一版。
吳楓、陳伯岩,《隋唐五代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台北:九思出版社,民國66年12月,臺一版。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2月,北京第二刷。
李伯重,《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北京第一刷。
李斌城,《中國農民戰爭史-隋唐五代十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北京第一刷;
杜文玉,《五代十國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杜文玉,《南唐史略》,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
沈起煒,《五代史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5年3月,北京第二版,北京第二刷。
林天蔚,《隋唐史新論》,台北:東華書局,民國67年9月,初版。
林瑞翰,《五代史》,台中:民智出版社,民國52年4月,初版。
夏承燾,《南唐二主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1955年版。
夏瞿禪《南唐二主年譜》,台北:世界書局印行,民國51年。
張澤咸,《唐五代賦役史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0月,第一版,北京第一刷。
許輝、郭黎安,《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西安第一刷。
郭武雄,《五代史料探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3月,初版。
郭武雄,《五代史輯本證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8月,初版。
陶懋炳,《五代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一版,北京第一刷。
章群,《唐代蕃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5年3月,初版。
章群,《唐代蕃將研究續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9年9月,初版。
傅樂成,《隋唐五代史》,台北,長橋出版社,民國69年8月,三版。
曾昭燏,《南唐二主陵發掘報告》,南京:文物出版社,1957年。
楊志玖,《隋唐五代史綱要》,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5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楊遠,《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化之向南發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0年3月,初版。
鄒勁風,《南唐國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初版二刷。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6月,初版。
諸葛計,《南唐先主李昪年譜》,杭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4月,初版。
鄭滋斌,《陸游《南唐書本紀》考釋及史事補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6年6月,初版。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10月,再版。
鄭學檬,《五代十國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一版,常熟第一刷。
黎 傑,《隋唐五代史》,台北:九思出板公司,民國67年9月,臺一版。
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5月,第二版,北京第二刷。
韓國磐,《隋唐五代史論集》,北京:三聯書店,1979年10月,第一版,北京第一刷。
藍文徵,《隋唐五代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9年4月,台二版。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上海第一刷。
嚴耕望,《中國歷史地理-隋、唐、五代十國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72年6月,新一版。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安春,《宋齊丘評傳》,南昌:江西師範大學文旅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5月。
王德權,《唐五代(712-960AD))地方官人事遞嬗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2年6月。
朱祖德,《唐代淮南道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何永成,《十國創業君主個案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周義雄,《五代時期的吳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陳鏘澤,《南唐基本國策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謝昭南,《五代時期各國關涉契丹史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0年6月。
黄淑雯,《唐五代太湖地區社會經濟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4年6月
黄靜,《〝五鬼〞辨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4月。

四、中文期刊(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弓英德,〈南唐族氏考略〉,青島:《勵學》,第三期,民國24年4月,頁34-37。
毛漢光,〈五代政治延績與政權轉移〉,台北:《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51本,民國69年6月,頁233-280。new window
王永平,〈略論南唐烈祖李昪〉,揚州:《揚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2期,頁148-154。
王永平,〈關於南唐的統一方略及其流產〉,揚州:《揚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2期,頁124-129。
王仲章,〈南唐後主李煜〉,台北:《自由談》,第30卷第7期,民國68年7月,頁32-34。
王吉林,〈契丹與南唐外交關係之探討〉,台北:《幼獅學誌》,第5卷第2期,民國55年12月,1-16。
王秀南,〈五代閩國的興亡史〉,廣州:《華夏月刊》,1982年4月。
王定璋,〈南唐三主的人品及政治〉,成都:《天府新論》,2001年5期,頁72-78。
王炎平,〈從政治與經濟的關係看三國至五代南方經濟的發展〉,收錄於《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8月,頁283-298。
王炎平,〈略論三世紀以來長江下游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原因芽〉,收錄於《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8月,頁54-66。
王壽南,《從藩鎮之選任看安史之亂後唐中央政府對地方之控制》,台北:《政大歷史學報》,第2期,民國77年9月;頁1-18。new window
任爽,〈五代分合與南唐的經濟文化〉,長春:《史學集刊》,1995年2期,頁29-35。
全漢昇,〈唐宋時代揚州經濟景況的繁榮與衰落〉,收錄於 《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年8月,第一冊,頁128。new window
何劍明,〈南唐時期安徽區域經濟發展論要〉,揚州:《揚州大學學報》,第9卷第1期,2005年1月,頁93-96。
何劍明,〈南唐時期江蘇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論要〉,南京:《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3期,頁124-129。
何劍明,〈南唐國黨爭與唐宋之交的社會轉型〉,蘇州:《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六期,2005年11月。
何劍明,〈南唐崇儒之風與江南社會的文化變遷〉,天津:《歷史教學》﹙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年10期,頁31-35。
何劍明,〈南唐經濟發展及相對性探要〉,南京:《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2期,2002年3月,頁55-59。
吳楓、任爽,〈五代的分合與南唐的歷史地位〉,長春:《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年5期,頁31-56。
杜文玉,〈南唐六軍與侍衛諸軍考略〉,合肥:《學術界》(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1997年4期,頁29-35。
周臘生,〈南唐貢舉考略(修訂稿)〉,孝感(湖北):《孝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0年3期,頁59-64。
張一雄,〈南唐狀元張確籍貫仕歷考〉,孝感(湖北):《孝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卷第1期,2003年3月,頁62-63。
張世賢,〈五代國體政體之研究〉,台北:《政治學報》,第六期,民國66年12月,頁135-189。new window
張興武,〈南唐黨爭:唐宋黨爭史發展的中介〉,漳州:《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1期,頁68-74。
梁勵,〈李昪與南唐政局論述〉,徐州:《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卷3期,2003年7月,頁78-81。
傅啟學,〈五代時期與契丹的關係〉,台北:《復興崗學報》,第6期,民國58年6月,頁35-49。new window
黃俊亨,〈五代十國貨幣之發行〉,台北:《今日中國》,第87期,民國67年7月,頁82-96。
諸葛計,〈南唐先主李昪行事述略〉,上海:《學術月刊》,1983年第12期,頁55-62。
趙榮蔚,〈南唐登科記考〉,鹽城(江蘇):《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3年5月,頁91-97。
蔣君章,〈唐宋間後五代之亂與宋的歷史地位〉,《東方雜誌(復刊),第19卷第6期,1984年2月,頁23-28。
魏良弢,〈南唐士人〉,南京:《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2期,頁85-89。
魏良弢,〈南唐先主李昪評說〉,南京:《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2年1期,頁105-114。

四、日文期刊(按作者漢字姓氏筆劃排列)
伊藤宏明,〈淮南藩鎮の成立過程──吳.南唐政權の前提〉,名古屋:《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4期,1976。
伊藤宏明,〈吳.南唐政權の諸問題〉,名古屋:《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研究論集(史學)》34期,1988年。
西川正夫,〈吳、南唐兩朝の國家權力の性格〉,東京:《法制史研究》,9期,1959年8月。
清木場東,〈吳.南唐の地方行政變遷と特徵〉,東京:《東洋學報》,56卷2、3、4號,1975年3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