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通假字研究
作者:呂佩珊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季旭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上博通假楚簡戰國文字訓詁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76
本文即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通假字例研究」為題,探討《上博竹書》的通假現象,透過對材料文本的全面分析,冀能呈現當時的通假情形。
本文整理《上博竹書》通假字研究史,並與之分期;整理並統整「通假」相關說法,定義「通假」一詞。
進行《上博竹書》通假字例的分類工作,使學界更便於應用。本文將《上博竹書》通假字例,依照其對照文獻的有無與性質,分成三大類討論:可與傳世古籍對照通假字例、可與出土文獻對照通假字例、無對照文獻通假字例;並對《上博竹書》通假字例,提出個人的考釋、訂正。收錄正字與借字關係穩定的字例,提出「慣用通假字」,也可以視作楚文字特殊的用字習慣,致力於「楚書楚讀」的理想。
整理《上博竹書》可與古籍對讀資料,歸納為專名通假字例、義近換讀字例。並落實理論於實際操作,嚴格區別通假字與非通假字例;並對《上博竹書》通假字例現象進行細緻分析,分別從字音、字形、字用等三個部分來剖析通假字例所呈現出的現象。
總而言之,本文主要針對《上博竹書》的通假字例作系統的統整,透過對字例的分析,能更清楚掌握當時文字通假的運用情形。而本文透過對《上博竹書》通假字例的研究,將非屬通假的疑例,作了辨識的討論;並對通假字例的字音、字形、字用的分析,統整當時通假的原則與規律,並且:
(一)有助於楚簡釋讀
(二)有助於楚音研究
(三)有助於戰國文字研究
(四)有助於古籍訓詁
(五)有助於先秦古音研究
可以作為日後研究古籍或其他出土文獻的參考。
主要參考書目(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一) 古籍類: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清同治陳昌治據孫星衍本之改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63.12。
〔漢〕許慎撰、段玉裁注〔清〕:《說文解字注》(經韻樓藏版),臺北市:黎明文化公司出版,1974.9。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
〔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先生校訂:《廣韻》(張士俊澤存堂本),臺北市:黎明文化公司出版,1976.9。
〔宋〕夏竦:《古文四聲韻》(碧琳瑯館叢書本),臺北市:學海出版社出版,1978.5
〔明〕陳第:《屈宋古音考》,臺北市:廣文書局,1966.1。
〔清〕王筠:《說文釋例》,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7.12;亦載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2.3。
〔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年徐氏刻、民國四年補刻本影印),載《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2.3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及補遺》,臺灣商務印書館,1959.12。
〔清〕錢繹,李發舜、黃建中點校:《方言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91.11。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編:《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上、中、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9.12。

(二) 楚簡帛資料著錄類:
李 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
荊門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商承柞:《戰國楚竹簡彙編》,齊魯書社,1995。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擎中文系:《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
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北京:中華害局,1993。

(三) 通假專論類:
1. 專著:
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3.4。
王婉芳《《韓非子》通假文字音義商榷》,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5。
孔德明:《通假字概說》,北京廣學院出版社,1993。
全廣鎮:《兩周金文通借字研究》,學生書局,1989。
成蒂:《《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通假字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95.7。
谷曉丹:《古漢語「通假」綜述》,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10/9
李國:《《說文通訓定聲》通假字的聲母(唇、牙喉音)研究》,首都師範大學,2009.4
李琦:《《十經文字通正書》通假字聲母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5
何麗敏《馬王堆史書、醫書通假字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5
河永三《漢代石刻文字異體字與通假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new window
施銘燦《《荀子》通假文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
姜允玉《《尚書》通假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洪颺《古文字考釋通假關係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9。
高本漢著、陳舜政譯:《先秦文獻假借字例》(全二冊),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4。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97。
馬天祥、蕭嘉祉:《古漢語通假字論文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
馬莉麗:《《說文通訓定聲》通假字入聲韻部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5
陳智賢《《荀子集解》之通假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黃素芳《《戰國策》姚、鮑二注本通假字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青松《郭店楚簡通假字初探》,華南師大學碩士論文,2002。
傅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一)通假字淺析》,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劉又辛:《通假概說》,巴蜀書社,1988。
劉鈺、袁仲一:《秦文字通假集釋》,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趙汝真《《詩‧國風》通假字考》,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
趙雲霞:《《說文通訓定聲》通假字的聲母(舌齒音)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5鄭權中著、涂宗濤、王兆祥、崔志遠整理:《通假字萃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1。
錢玄同:〈金文通借釋例一、二〉,《南京師大學報》1986,第2期,頁93-112。
羅仕宏:《西周金文假借字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6。
韓麗亞:《楚簡文書音韻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5
2. 字典:
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2。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
3. 單篇論文:
申紅義:〈近年出土楚簡和典籍中的通假異文與上古聲母研究〉,《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第5期。
何麗敏:〈帛書《五十二病方》通假字形體關係研究〉,《科教文匯》,2007,第1期。
韓麗亞:《楚簡文書音韻研究—以通假字為研究對象》,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李存智:〈郭店與上博楚簡諸篇陰聲韻部通假關係試探〉,《臺大中文學報》, 2008.12,第29期,頁71-124new window
(四) 《說文解字》研究類:
〔南唐〕徐揩:《說文解字系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10。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古籍書店,1983.6。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葉文化,1999。
王寧、黃稀謙不:《〈說文解字〉與漢字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7。
李家浩:《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季旭昇師:《《說文》新證》上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2.10。
:《《說文》新證》下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4.11。
柯淑齡師:〈《說文》形聲商榷〉,《先秦兩漢學術》第三期(《說文專刊》),輔仁大學中文系、香港大學中文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聯合出版,2005.3,頁39~64。
許錟輝師:《說文解字重文諧聲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說文重文形體考》,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73.3
:〈從四體六法說看形聲〉,載《先秦兩漢學術》第三期(《說文專刊》),
輔仁大學中文系、香港大學中文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2005.3,頁123~138
黃 侃:《黃侃國學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5。
商承柞:《說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
張舜徽:《說文解字導讀》,巴蜀書社,1990.1。
蔣善國:《說文解字講稿》,語文出版社,1988.9。
蔡信發:《說文部首類釋》,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1997.8。
:《說文商兌》,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9.9。

(五) 簡帛研究類:
朱淵清、廖名春:《上博館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朱淵清、廖名春:《上博館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李國英:《小篆形聲字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嶽麓書社,1997。
李學勤:《簡帛佚籍典學術史》,第327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李 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三聯書店,2004。
季師旭昇編:《上海博物館楚竹書(一)讀本》,2004.07。
季師旭昇編:《上海博物館楚竹書(二)讀本》,2003.07。
季師旭昇編:《上海博物館楚竹書(三)讀本》,2005.07。
季師旭昇編:《上海博物館楚竹書(四)讀本》,2007.03。
高 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6.5。
黃 焯:《黃侃.說文箋識四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4。
張世超:《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的異文整理》,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劉 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謝維揚、朱淵清:《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沈之傑:《楚簡帛文字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7。

(六) 文字學專論類:
王鳳陽:《漢文字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12。
王 輝:《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3.4。
王 寧:《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何九盈:《漢字文化學》,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1。
孫雍長:《轉注論》,嶽麓書社1991.9。
劉樂賢:〈論形聲字元的通用及其釋讀問題〉,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87。
趙 誠:《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11。
魯實先:《轉注釋義》,臺北市:黎明文化公司出版,2003.12。

(七) 文字學通論類:
王鳳陽:《漢文字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12。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北京:中華書局,1985.5。
林 尹:《文字學概說》,臺北市:正中書局出版,1971.12。
林義光:《文源》,林氏寫印本,1920。
邱德修:《文字學新撢》,臺北市:合記圖書出版社,1995.9。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市:三民書局出版,1960.9。
高 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台灣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印行(原北
京:文物出版社出版),1993.12。
唐 蘭:《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
:《古文字學導論》,齊魯書社,1981。
孫均錫:《中國漢字學史》,學苑出版社,1991.1。
許錟輝師:《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3。
許進雄:《簡明中國文字學》,臺北市:學海出版社,2000.7。
黃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11。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魯實先:《文字析義》,臺北市:魯實先全集編輯委員會,1993.6。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科學出版社,1959。
:《積微居小學述林》,卷一一卷三(形聲之語源),北京:中華書局,1983。
:《楊樹達文集之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
劉又辛、方有國:《漢字發展史綱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
蔣善國:《中國文字之原始及其構造》,武漢古籍書店影印,1987.9。
龍宇純《中國文字學》,臺北市:五四書店,1996.9。

(八) 金文論著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6~1996。
《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10。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7。
王 輝:《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
周法高:《金文詁林》,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10。
:《金文詁林補》,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5。
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等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6.4

(九) 戰國文字論著: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9.4。
《戰國文字通論(訂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許學仁師:《戰國文字分域與斷代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10。
許文獻:《戰國楚系多聲符字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6。
陳昭容:《秦系文字研究──從漢字史的角度考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7。new window
湯餘惠:《戰國銘文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9
葉其峰:《古璽印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9
趙學清:《戰國東方五國文字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
饒宗頤、曾憲通:《楚帛書》,香港:北京: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5.9。

(十) 字典字書類:
于省吾:《甲骨文字話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5。
《戰國楚簡文字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2。
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2。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
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林尹、高明:《中文大辭典》,臺北市: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出版),1962.11。
松丸道雄、高島嫌一(日本):《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束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
故宮博物院編:《古璽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0。
《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2。
孫海波:《甲骨文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65.9。
高 明:《古文字類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11。
高 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 7。
容 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7。
容 庚,張振林與馬國權摹補:《金文編》(第四版),北京:中華書局,1985.7。
徐中舒:《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8。
徐中舒、蔡宗陽:《漢語大字典(繁體字版)》,臺北市:建宏出版社,1998.10。
陳漢平:《金文編訂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9。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出版,1992.5。
張世超、孫淩安、金國泰、馬如森:《金文形羲通解》(全三冊),中文出版社,1996。
湯余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12。
《漢語大字典》,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12。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十一) 古音研究類:
丁啟陣:《秦漢方言》,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2。
王 力:《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1981.6。
:《同源字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出版,1991.10
:《清代古音學》北京:中華書局1992.8。
:《漢語語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4。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2.7。
:《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0.6
王本瑛:《湘南土話之比較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5。new window
王文耀:《殷周文字聲類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7。
余迺永:《上古音系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1985。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0.7。new window
李新魁:《古音概說》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5。
李 玉:《秦漢簡牘帛書音韻研究》,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10。
李存智:《秦漢簡牘帛書之音韻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6。
沈兼士主編、 井健一校訂:《廣韻聲系(校訂本)》,臺北市:大化書局,1984.10。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6.9。new window
林尹著、林炯陽注釋《中國聲韻學通論》,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1982. 9。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出版,1991. 7。new window
吳建偉:《戰國楚音系及楚文字構件系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8。
高本漢(瑞典):《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40.9。
:《漢文典(修訂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997.11。
,王力〔譯〕:《詩經注釋》,,。
孫海波:《古文聲系》,臺北市:進學書局,1968.12。
許進雄:《古文諧聲字根》,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95.9。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出版,2001. 1。
耿振生:《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9。
陳復華、何九盈:《古音通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陳新雄師:《音略證補》,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8.9。
:《古音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出版,1999.4。
陳 鴻:《戰國文字諧聲系統與古音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4。
陳立中:《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6。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7。
張斌、許威漢:《中國古代語言學資料匯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4。
張玉金:《20世紀甲骨語言學》,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2003.2。
詹伯慧:《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8。
詹伯慧著、董忠司校:《現代漢語方言》,臺北市: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1.9。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4.12。
:《漢語音韻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8.10。
蒲立本(加拿大),潘悟雲、徐文堪[譯]:《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北京:中華書局,1999.12。
趙 彤:《戰國楚方言音系》,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5
劉鈞杰:《同源字典補》,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99.8。
:《同源字典再補》,北京:語文出版社出版,1999.10。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
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1958.11。
羅肇錦:《言與思》,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12。
羅昕如:《湘南土話詞匯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十二) 雜著類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59.6。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92.5。
李 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4。
:《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10。
巫聲惠編著:《北京:中華姓氏大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6。
周法高:《周秦名字解詁彙釋》,臺北市:北京: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7。
:《周秦名字解詁彙釋補編》,臺北市:北京: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4.10。

(十三) 期刊類
Ting Pang-hsin(丁邦新):“Some aspects of tonal development in Chinese Dialects”,《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三本第四分,1982.12,頁629 ~645。
王國維:〈最近二、三十間中國新發現之學問〉,女師大《學術季刊》第1卷第4期,1925。
王小寧:〈從形聲字聲旁的表音度看現代漢字的性質〉,《清華大學學報》1999.1。
王以公:〈詞的音義關系—從右文說到同源詞〉,《鐵嶺教育學院院刊》(綜合版),1986.1。
白兆麟:〈右文說是對早期聲訓的反動—關于右文說的再思考〉,《安徽大學學報》,1988.3。
朱維德:〈略談同聲旁諧聲字的音變〉,《湖南語言研究通訊》(湘潭大學)1984.1。
杜青山:〈六書細目發微〉,《南都學報》,1987.2。
何久盈:〈《說文》省聲研究〉,《語文研究》 1991.1。
何琳儀:〈舒方新證〉,《安徽史學》,1999第4期,15頁~16頁,22頁。
李法信:〈論形聲字聲中有義的範圍和右文說的局限〉,《山東師大學報》,1989。
李孝定:〈從六書的觀點看甲骨文字〉,臺北市:聯經出版社出版,1997.10,頁1~42。
李海霞:〈形聲字造字類型的消長—從甲骨文到《說文》小篆〉,《古漢語研究》,1999。
李學勤:〈釋戰國楚簡中的「 」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集,頁250-256,北京:中華書局,2006.11。
辛介夫:〈略談六書的起源、書名及其它〉,《銀力師專學報》1987.3
汪學旺:〈《說文解字》形聲字甲骨文字源字考—論形聲字的形成途徑〉,《古漢語研究》2000.2。
季旭昇師:〈從戰國文字中的「」字談詩經中「之」字誤為「止」字的現象〉
周祖漠:〈漢代竹書和帛書中的通假字與古音的考訂〉,《音韻學研究》第一輯,1984.3。
周 萌:〈古文字劄記二則〉,《漢字文化》,1990.3
周同科:〈六書「形聲」異說〉,《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3。
周有光:〈漢字型文字的綜合觀察〉,《中國社會科學》,1998.2。
金鐘贊(韓) :〈《說文》亦聲字與許慎的會意、形聲字之歸類〉,《語言研究》,1996。
洪 波:〈關于《說文》諧聲字的幾個問題〉,《古漢語研究》1999.2。
邱德修:〈《說文》「假借」段注新箋〉,《師大學報》,2007,52,1-17。new window
孟 君:〈許慎形聲說獻疑〉,《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4.4。
吳永章:〈論楚刑法〉,《楚文化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9,頁180~190。
吳長安:〈漢字走上形聲化道路的社會文化原因〉,《東北師大學報》1998.5。
胡雙寶:〈聲旁的表義作用〉,《語文研究》1985.1。
袁家麟:〈漢字純雙聲符字例証〉,《南京師大學報》1988.2
徐莉莉:〈論《馬王堆漢墓帛書》(肆)的聲符代替現象及其與古今字的關係〉,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4。
馬育良:〈關於漢字一早期形聲化現象的再認識〉,《安徽大學學報》1999.11
許文獻:〈《說文解字》省體字研究〉,八十七學度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研究
生第一次學術研討會,1999。
:〈《說文》古文之來源與性質再探──對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之幾項修正意見〉,第十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中國文字學會與高雄師範大學主辦,2005.4;載入《文字論叢》第三輯。
許學仁師:〈楚地出土文獻與《楚辭》研究之「宏觀」「微觀」考察〉,《先秦兩漢學術》第六期,2006.9,頁89 ~105。
秦 楠:〈從形聲字看漢字未來的走向〉,《漢字文化》,2000.2。
班吉慶:〈建國50來《說文解字》的研究〉,《揚州大學學報》,2000.5
陳振裕:〈從湖北發現的秦墓談秦楚關係〉,《楚文化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9,頁200 ~216。
陳玉:〈秦簡詞語劄記〉,《安徽師大學報》,1985.1。
陳新雄師:〈從形聲立場看六書體用與造字之本說〉,載《先秦兩漢學術》第三期(《說文專刊》),輔仁大學中文系、香港大學中文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聯合出版,2005.3,頁139~170。
陳松長:〈帛書《陰陽五行》甲篇的文字釋讀與相關問題〉,《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頁265,2002.11,巴蜀書社。
陳麗紅:〈帛書《易經》卦名通假字研究〉,《問學》,民92.03,頁129-151。new window
黃錫全:〈古文字中所見楚官府官名輯證〉,《文物研究》第七輯,合肥:黃山書社,1991.12,頁208 ~236。
黃德寬:〈論形聲結構的組合關係、特點和性質〉《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第三期。
黃德寬:〈漢字構形方式:一個歷時態演進的系統〉,《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3。
:〈論形聲結構的組合關系、特點和性質〉,《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1997.3。
:〈同聲通假:漢字構形與運用的矛盾統一〉,《中國語言學報》第九期,商務印書館,1999。
黃金貴:〈《說文》形聲定義辨正〉,《杭州大學學報》,1997.9。
黃文傑:〈秦漢時期形聲字音近聲符換月J例析〉,《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
喻世一長:〈用諧聲關系擬測上古聲母系統〉,《音韻學研究》第一輯,1984.3。
楊靜:〈形聲字淺說〉,《武漢教育學院學報》(哲社版),1987.2。
張玉金:〈漢字造字法新探〉,《古漢語研究》,1999.4。
張鴻魁:〈漢語語音史學科的形成和發展〉,《東嶽論叢》,2000.1。
馮勝君:〈從出土材料談今本《老子》中“孩”字的釋讀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第2期,頁27~29。
曾昭聰:〈從形聲系統與同源系統的關系看聲符示源問題〉,《貴州文史叢刊》,1992.2。
:〈形聲字聲符的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義〉,《汕頭大學學報》,1999.5。
:〈形聲字聲符示源現象中的若干特點〉,《福州大學學報》,2001.1。
齊元濤:〈《說文》小篆構形系統相關數據的計算機測查〉,《古漢語研究》,1996,第一期。
趙 誠:〈上古諧聲和音系〉,《古漢語研究》,1996.1。
:〈商代音系探索〉,《音韻學研究》第一輯,1984.3。
趙平安:〈形聲字的歷史類型及其特點〉,《河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88.1。
萬業馨:〈形聲化—漢字結構方式的簡化〉,《語文建設》,1996.11。
劉彬徽:〈楚郢都建制考〉,《楚文化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9,頁102~117。
劉又辛:〈古漢語複輔音說質疑〉,《音韻學研究》第一輯,1984.3。
劉宗德:〈右文說探討〉,《嘉興師專學報)) 1981.2。
蔡永貴、李岩:〈右文說新探〉,《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8.1。
黎新第:〈形聲字讀音類化現象探索〉,《音韻學研究》第一輯,1984.3。
:〈古文字階段形聲字的能動作用〉,《鄭州大學學報》,1989.6。
潘悟雲:〈諧聲論〉,《文字與文化》叢書,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12。
聶中慶:〈郭店楚簡《老子》通假字研究〉,《語言研究》,2005,第2期。

十四、註釋引用書目
二劃:
丁四新:〈楚簡《恆先》章句釋義〉,簡帛研究網,2004.7.25。
三劃:
于省吾:〈釋古文字中附劃因聲指事字的一例〉,頁458。(未收之三)
于省吾:〈「鄂君啟節」考釋〉,《考古》1963.第8期,頁444。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6,頁2850。
凡國棟:〈上博六《景公瘧》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7。
凡國棟:〈也說《凡物流氣》之「月之有軍(暈)」,簡帛網,2009.1.3。
四劃:
孔仲溫:〈郭店楚簡緇衣字詞補釋〉,《古文字研究》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
清‧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臺北市:明文,1988.),頁32-33。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0,頁97。
王輝:〈郭店楚簡釋讀五則〉,《簡帛200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
王輝:〈《上博楚簡(五)》讀記〉,《中國文字》,新32期,2006.12,頁27-28。new window
王晶:〈釋《上博五‧三德》簡十六〉,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6。
王蘭:〈「牪爾正○(从示從工)」句釋〉,簡帛網,2005.12.10。
王蘭:〈上博五《三德》編聯〉,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4.15。new window
王貴元:〈上博五札記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3。
王化平:〈讀上博五《季康子問於孔子》札記六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6.26。
王晨曦:《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德》研究》,復旦大學出土文獻所碩士論文,2008.6,頁41。
井上:〈《內豊》篇與《昔者君老》篇的編聯問題〉,簡帛研究網,2005.10.16。
方勇:〈釋上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中的「悒悁」一詞〉,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12.23。
五劃:
白於藍:〈《郭店楚墓竹簡》釋文正誤一例〉,《吉林大學學報》1999,第二期
白於藍:〈《包山楚簡文字編》校訂〉,《中國文字》新二十五期,1999.12,頁180、199。new window
白於藍:〈《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一)》釋注商榷〉,簡帛研究網,2002.1.8;又見於《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第5期。
白於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容成氏〉「凡民俾者」考》,《文物》,2005第11期。
白於藍:〈上博簡《曹沫之陣》釋文新編〉,簡帛研究網,2005.4.10。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頁315。
田煒:〈讀上博竹書(四)瑣記〉,簡帛研究網,2005.4.3。
史傑鵬:〈上博竹簡(三)注釋補正〉,簡帛研究網,2005.7.16。
六劃:
全廣鎮:《兩周金文通假字研究》(臺灣:學生書局,1989.10),頁23-24。
余培林:《詩經正詁(下冊)》,臺北市:三民書局,1993,頁100。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宏業書局,1974.,頁148。
朱德熙:〈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2),頁101。
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2),頁101。
朱賜麟:《曹劌之陣思想研究-及其在春秋兵學思想史上的意義》,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6,頁39。
朱淵清:〈釋「悸」〉,簡帛研究網,2002.2.15。
江寧:〈郭店楚簡《緇衣》文字補釋〉,簡帛網,2002.9.12。
七劃:
唐‧李鼎祚撰、李一忻點校:《周易集解》(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3),頁384。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頁68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頁117。
李學勤:〈糾正我在郭店《老子》簡釋讀中的一個錯誤〉
李學勤:〈詩論與詩〉,北京:清華簡帛講讀班,2002.1.4。
李學勤:〈《詩論》「隱」字說〉,北京清華大學「簡帛講讀班」第12次研討會論文,200.10.19。
李學勤:〈試解郭店簡讀「文」之字〉,《孔子‧儒學研究文叢(一)》(齊魯書社,2001),頁117-120。
李學勤:〈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詩論》分章釋文〉,簡帛研究網,2002.1.16。
李學勤:〈《詩論》說《關雎》等七篇釋義〉,《齊魯學刊》,2002.第2期,總167期。
李學勤:〈《詩論》說《宛丘》等七篇釋義〉,《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主辦,2002.3。
李學勤:談《詩論》「詩無隱志」章〉,〈《清華簡帛研究》第二輯,2002.3,頁26-27。
李學勤:〈楚簡《恆先》首章釋義〉,簡帛研究網,2004.4.23;後又收於《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3期。
李學勤:〈古文字與古文明:21世紀初的認識與展望〉,原載於《中國文物報》2004.12.10,後收入李學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頁39。
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第9期,頁91。
李學勤:〈《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文物》2006年第9期,頁92。
李學勤:〈談楚簡《慎子》〉,《中國文化》第25、26期合刊,2007.2,頁43-44。
李學勤:〈古文字學的現狀與展望〉,《清華歷史講堂續編》(清華大學歷史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編輯部合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7),頁87-88。
李存智:《秦漢簡牘帛書之音韻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6,頁24-28。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9),頁22。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9),頁1322。
何琳儀:〈滬簡詩論選釋〉,簡帛研究網,2002.1.17。
何琳儀:〈滬簡二冊選釋〉,簡帛研究網,2003.1.14。
何琳儀、程燕:〈滬簡《周易》選釋〉,簡帛研究網,2004.5.16。
何琳儀:〈貴尹求義〉,《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博簡卷》,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6,頁131-132。
何有祖:〈讀上博簡《容成氏》偶得〉,簡帛研究網,2003.7.10。
何有祖:〈上博三《仲弓》小札〉,簡帛研究網,2004.5.12。
何有祖:〈竹書《周易》補證一則〉,簡帛研究網,2004.6.6。
何有祖:〈上博楚竹書(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4.15。
何有祖:〈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試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19。
何有祖:〈《季庚子問於孔子》與《姑成家父》試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19。
何有祖:〈上博五《三德》試讀〉,簡帛網,2006.2.20。
何有祖:〈上博五《三德》試讀(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1。
何有祖:〈上博五零釋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3。
何有祖:〈「百糧重命」補說〉,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6.7
何有祖:〈《慎子曰恭儉》劄記〉,簡帛網,2007.7.5。
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9。
何有祖:〈上博六《景公瘧》初探〉,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1。
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三)〉,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3。
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四)〉,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4。
李家浩:〈戰國 布考〉,《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11),頁160-165。
李家浩:〈信陽楚簡「澮」字及从「 」之字〉,《中國語文學報》第一期,1982.12。
李家浩:〈楚大 鎬銘文新釋〉,《語言學論叢》22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頁98-99
李家浩:〈五六號墓竹簡釋文與考釋〉,《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9.),頁146。
李家浩:〈卜辭「雉眾」補釋〉,《語言學論叢》第二十六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頁238-239。
李家浩:〈戰國楚簡〈民之父母〉中的「才辯」〉,《第四屆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10,頁583。
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五輯,頁139-162。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頁455-542。
李零:〈上博楚簡校讀記(之一)《子羔》篇「孔子詩論」部分〉,簡帛研究網,2002.1.4。
李零:〈上博楚簡校讀記(之二)《緇衣》〉,《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頁408-416。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3),頁63-83
李零:〈為什麼說曹劌和曹沫是同一人—為讀者釋疑,兼談兵法與刺客的關係〉,《讀書》2004.第9期,頁131-132。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7.8,頁143。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7.8,頁143。
沈培:〈卜辭「雉眾」補釋〉,《語言學論叢》26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沈培:〈上博簡緇衣篇「 」字解〉,《新出楚簡與儒學》,頁210-214。
沈培:〈上博簡《緇衣》篇「 」字解〉,《華學》,2006.6,第6輯,頁68-72。
沈培:〈周原甲骨文裡的「囟」和楚墓竹簡裡的「囟」或「思」〉,《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6,頁345-366。
沈培:〈上博簡〈姑成家父〉一個編聯組位置的調整〉,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2。
沈培:〈《上博(六)》字詞淺釋(七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0。
李守奎:〈古文字辨析三組〉,《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週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12),頁82-83。
李守奎:〈楚簡《孔子詩論》中的《詩經》篇名文字考〉,簡帛研究網,2002.7.8。
李守奎:〈〈說文〉古文與楚文字互證三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468。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12,頁380。
李守奎:〈《曹沫之陣》支隸定與古文字隸定方法初探〉,《漢字研究》第一輯(中國文字學會主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6),頁496。
李守奎:〈《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博簡卷》,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6,頁28。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2。
李銳:〈上博楚簡續札〉,《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主辦,2002.3。
李銳:〈讀上博簡劄記〉,《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4,頁397-402。
李銳:〈上博館藏楚簡(二)初劄〉,簡帛研究網,2003.1.6。
李銳:〈讀上博館藏楚簡(二)《子羔》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1.10。
李銳:〈《彭祖》補釋〉,簡帛研究網,2004.4.19。
李銳:〈《仲弓》補釋〉,confucius2000網,2004.4.18。
李銳:〈《仲弓》新編〉,confucius2000網,2004.4.22。
李銳:〈《仲弓》續釋〉,confucius2000網,2004.4.24。
李銳:〈《恆先》淺釋〉,簡帛研究網,2004.4.23。
李銳:〈《曹劌之陣》釋文新編〉,簡帛研究網,2005.2.25。
李銳:〈《曹劌之陣》重編釋文〉,簡帛研究網,2005.5.27。
李銳:〈讀《季康子問於孔子》札記〉,confucius2000網,2006.2.26;又見於簡帛研究網,2006.3.6。
李銳:〈讀上博(五)補札〉,confucius2000網,2006.2.28。
李銳:〈《孔子見季桓子》新編〉,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1。
李銳:〈《孔子見季桓子》札記〉,簡帛研究網,2008.3.27。
李銳:讀〈《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8.22。
李天虹:〈《包山楚簡》釋文補正〉,《江漢考古》,1993.2,頁85。
李天虹:〈釋楚簡文字「」〉,《華學》第四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頁85-88。
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頁194。
李天虹:〈上博《競》、《鮑》篇校讀四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19。
李天虹:〈讀〈季康子問於孔子〉劄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02.24。
李天虹:〈再談《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中的「息」字〉,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1。
李天虹:〈《景公虐》校讀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6。
李天虹:〈《季庚子問於孔子》「訿」字小議〉,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8.21。
李天虹:〈上博六《景公瘧》字詞校釋〉,張光裕、黃德寬主編:《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4),頁336-337。
李綉玲:〈〈彭祖〉譯釋〉,收於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5.10。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叢考(一)〉,《古漢語研究》,1996.3,頁9;又見於《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7.10),頁105-106。
邱德修:《上博楚簡〈容成氏〉注譯考證》,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頁178。
宋華強:《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北京大學中文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7.5,頁229,註851。
宋華強:〈《上博(七)‧凡物流形》劄記四則〉,簡帛網,2009.1.3。
呂佩珊:〈戰國文字「土旁與立旁形近互作」說檢討〉,發表於「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收錄於《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05。
八劃:
季師旭昇:〈說皇〉,第六屆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系,1995.4.30
季師旭昇:〈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卡、絕偽棄座、民復季子〉,《中國文字》新24期,頁129-134。
季師旭昇:〈讀郭店上博五題:舜、河滸、紳而易、牆有茨、宛丘〉,《中國文字》新27期,頁120。
季旭昇師:《《說文》新證》上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2.10。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4.7。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3.7。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5.10。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7.3。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 上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4.10),頁121。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 下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4.11),頁121。
季師旭昇:〈從《新蔡葛陵》談戰國楚簡「 」字-兼談《周易》「十年貞不字」〉,東海大學,《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2004.3,頁88-98。
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零釋七則〉,簡帛研究網,2004.4.24。
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需」卦說〉,簡帛研究網,2004.5.3。
季師旭昇:〈上博二小議(三):魯邦大旱、發命不夜〉〉,簡帛研究網,2003.5.21。
季師旭昇:〈上博四零拾〉,簡帛研究網,2005.2.15。
季師旭昇:〈上博(四)〈佚詩‧交交鳴烏〉補釋〉,簡帛研究網,2005.2.15。
季師旭昇:〈上博五芻議(上)〉,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18。
季師旭昇:〈上博五芻議(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18。
季師旭昇:〈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卡、絕偽棄座、民復季子〉,《中國文字》新24,頁129-134。
季師旭昇:〈《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篤歡附忨」解—兼談「錢器」〉,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6。
季師旭昇:〈《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試讀〉,《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博簡卷》,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6,頁18。
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訟卦》二題:懥、其邑三四戶〉,《中國文字》新三十輯,2006.11,頁25-36。
季師旭昇:〈說「婁」、「要」〉,《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485-487。
季師旭昇:〈孔子詩論新詮〉,臺北市:學生書局《經學研究論叢》13輯,2005.12。
季師旭昇:〈上博七芻議(二)‧凡物流形〉,簡帛網,2009.1.2。
季師旭昇:〈上博七芻議三‧凡物流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1.3。
吳振武:〈陳曼瑚「逐」字新證〉,《吉林大學古籍所建所十五週年紀念文集》,吉林:吉林大學,1998.12,頁46-47。
吳振武:〈假設之上的假設-金文「 公」的文字學解釋〉,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2003.10。
吳國源:〈《上博七‧凡物流形》零釋〉,confucius2000網,2009.1.1。
周鳳五:〈上博《性情論》小箋〉,《齊魯學刊》2002.第4期,頁13-16。
周鳳五:〈《孔子詩論》新釋文及注釋〉,簡帛研究網,2002.1.16。
周鳳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劄記〉,簡帛網,2003.1.10。
周鳳五:〈上博四〈昭王與龔之脽〉新探(初稿)〉,中國古文字理論與實踐國際研討會,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2005.5,頁6。
周鳳五:〈上博楚竹書〈曹沫之陣〉研究〉,九十五學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周波:〈竹書《周易》考釋三則〉,簡帛研究網,2004.6.6。
孟蓬生:〈上博竹書(二)字詞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1.14。
孟蓬生:〈上博竹書《周易》的兩個雙聲符字〉,簡帛研究網,2004.3.31。
孟蓬生:〈上博竹書(三)字詞考釋〉,簡帛研究網,2004.4.26。
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簡帛硏究網,2005.2.15。
孟蓬生:〈上博竹書閒詁續〉,簡帛硏究網,2005.3.6。
孟蓬生:〈《彭祖》字義疏證〉,簡帛研究網,2005.6.21。
孟蓬生:〈〈三德〉零詁(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8。
孟蓬生:〈《三德》零詁(續)〉,《簡帛》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0),頁187-195。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東海大學博士論文,1997.12,頁168。new window
林素清:〈探討包山楚簡在文字學上的幾個課題〉,《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四分,1995.12。new window
林素清:〈利用出土戰國楚竹書資料檢討《尚書》異文及相關問題〉,《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北市:學生書局,2002.,頁95。
林素清:〈郭店、上博《緇衣》簡之比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語言文字組91年度第13次講論會論文,頁20。
林素清:〈上博楚竹書《昔者君老》釋讀〉,第一屆應用出土材料國際學術研討會,苗栗:育達商業技術學院,2003.4。
林素清:〈釋「匱」--兼及〈內豊〉新釋與重編〉,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系所,「中國文字學的方法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5。
林素清:〈讀上博楚竹書(五)札記六則〉,《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論文集(上博簡卷)》(湖北:武漢大學,2006.6),頁134-136。
林碧玲:「上博四〈逸詩‧多薪〉導讀」,第八次簡帛資料文哲讀書會,2006.12.9,臺大哲學系201室,其演講內容可參見http://homepage.ntu.edu.tw/~d93124002/index-new.html。
林宏明:《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臺北市:臺灣古籍,2003.8),頁307-308。
林志鵬:〈上博楚竹書《競建內之》重編新解〉,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5。
林志鵬:〈戰國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剚民獵樂」試解〉,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12.9。
林志鵬:〈戰國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考釋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4.10。
林志鵬:〈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3。
林宛臻:《《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六)》疑難字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6,頁
林文華:〈三德新詁三則〉,簡帛研究網,2007.12.10。
林文華:〈《三德》簡12、20新解〉,簡帛研究網,2007.12.11。
胡平生:《阜陽漢簡詩經初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頁58。
胡平生:〈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詩論》劄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海:上海書店,2002.4),頁277-289;後又轉發於簡帛研究網,2002.6.4。
邴尚白:〈上博楚竹書《曹沫之陣》注釋〉,《中國文學研究》第二十一期,2006,頁33。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3,頁183。
房振三:〈釋諧〉,《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郭店‧其他簡卷)》,湖北:武漢大學,2006.6,頁307-309。
金俊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疑難字研究》,2006.7,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房振三:〈釋諧〉,《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6,頁178。
九劃: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葉文化,1999.11),頁。
南懷瑾、徐芹庭:《周易今註今譯》(臺北市:商務印書館,2004.5),頁249。
侯乃鋒:〈《仲弓》篇「 析」試解〉,confucius2000網,2004.4.24;又見於簡帛研究網,2004.5.3。
侯乃鋒:〈《昭王與龔之誰》第九簡補說〉,簡帛研究網,2005.3.20。
侯乃鋒:〈讀上博五《三德》劄記四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7。
侯乃鋒:〈上博(五)幾個固定詞語和句式補說〉,簡帛網,2006.3.20。
胡平生:〈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詩論》劄記〉,《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2002.3),頁286-287。
胡海瓊:〈上博五《三德》第6簡「慮」字新探〉,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7。
胡 :〈上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釋讀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5.8。
范毓周:〈《詩論》第三枚簡釋讀〉,簡帛研究網,2002.5.7。
范常喜:〈《上博五‧競建內之》簡2「彝」字試說〉,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0。
范常喜:〈《上博五‧三德》札記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4。
范常喜:〈《上博五‧三德》劄則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4。
范常喜:〈試說《上博五‧三德》簡1中的「暝」〉,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9。
范常喜:〈《上博五‧三德》劄記六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5.18。
范常喜:〈《弟子問》、《季庚子問於孔子》札記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8.2。
范常喜:〈《上博五‧三德》簡12、20補議〉,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4.28。
范常喜:〈讀《上博六》札記六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5。
洪淑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孔子見季桓子》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論文,2009.6。
晁福林:〈上博簡《仲弓》疏證〉,《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2005.3.,頁13-14。
姚小鷗:〈《孔子詩論》第六簡釋文考釋的若干問題〉,簡帛研究網,2002.6.24。
十劃:
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4,頁84。
馬序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卷二十八。
高本漢著,董同龢譯:《詩經注釋‧序》(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0.7初版,1979.2再版),頁4。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頁280。
袁國華:〈《包山楚簡》文字考釋〉,《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10,頁434-435。new window
袁國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字句考釋〉,大阪大學學術研討會「戰國楚簡與中國思想研究」報告,2004.3。
袁國華:〈上博竹書(四)〈昭王毀室〉新釋〉,《第三屆簡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文化大學主辦,2005.5,頁4。
袁金平:〈讀《上博(五)》劄記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6。
徐在國:〈讀《楚系簡帛文字編》札記〉,《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第5期,頁79。
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三考〉,《簡帛200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
徐在國:〈上博竹書《子羔》瑣記〉,簡帛研究網,2003.1.11。
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2003.1.14。
徐在國:〈上博竹書(三)《周易》釋文補正〉,簡帛研究網,2004.4.24。
徐在國:〈上博五文字考釋拾遺〉,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7。
徐在國、黃德寬:《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緇衣〉〈性情論〉釋文補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第2期,頁1-6。
徐在國:《楚帛書「厭」字輯考》,饒宗穎教授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香港大學主辦,2006.12。
徐在國:〈上博(六)文字考釋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3。
秦樺林:〈上博簡《魯邦大旱》虛詞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2.15。
秦樺林:〈楚簡逸詩《交交鳴 》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2.18。
秦樺林:〈楚簡《昭王與龔之脽》補釋〉,confucius2000網,2005.2.24。
秦曉華:〈上博(五)《三德》釋讀一則〉,簡帛網,2006.2.27。
唐洪志:〈上博(五)劄記兩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8。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7,頁289。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齊魯書社,1998.。
高佑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沫之陣》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6,頁438。
高佑仁:〈《孔子見季桓子》劄記(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9.8。
高佑仁:〈談楚系「親」字的一種特書寫法—兼釋《上博三‧仲弓》「宥過舉親」〉,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9.25。
洪淑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孔子見季桓子》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2009.6。
郝士宏:〈初讀《上博簡(六)》〉,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1。
倪薇淳:《《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競公瘧》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6,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5,頁175。
十一劃:
郭沫若:《卜辭通纂》,頁29。
陳新雄師:《古音研究》,臺北市:五南,1999.4,頁455。
陳高志:〈郭店楚墓竹簡緇衣篇部分文字隸定檢討〉,《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市:學生書局,1999
陳劍:〈孔子詩論補釋一則〉,《國際簡帛研究通訊》,2002.1第2卷第3期。
陳劍:〈上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注76,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國南方文明研討會」論文,2003.5;其後又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7.31。
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簡帛研究網,2003.1.8。
陳劍:〈上博簡《容成氏》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簡帛研究網,2003.3.1。
陳劍:〈郭店簡補釋三篇〉,《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週年論文集》,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11,頁114-131。
陳劍:〈上博竹書〈仲弓〉篇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4.4.18。
陳劍:〈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解〉,《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頁74-94。
陳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從政〉篇研究(三題)〉(第三屆國際簡帛研討會論文,2004.4,Mount Holyoke College,頁23-25),其後又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2.28。
陳劍:〈據楚簡文字說「離騷」〉,《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4),頁138。
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5.2.12。
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2005.2.15。
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19。
陳劍:〈《上博(五)》零劄兩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1。
陳劍:〈《三德》竹簡編聯的一處補正〉,簡帛網,2006.4.1。
陳劍:〈釋「琮」及相關諸字(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7.12.8。
陳劍:〈釋「琮」及相關諸字(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7.12.21。
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3.22。
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8,頁31-32。
陳偉:〈郭店楚簡《六德》諸篇零釋〉,《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第5期,頁32。
陳偉:〈郭店簡書《人雖有性》校釋〉,《中國哲學》2000年第4期。
陳偉:《郭店竹書別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頁189-190。
陳偉:〈上博、郭店二本〈緇衣〉對讀〉,《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419。
陳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從政》校讀〉,簡帛研究網,2003.1.10。
陳偉:〈讀《魯邦大旱》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1.27。
陳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零釋〉,簡帛研究網,2003.3.17。
陳偉:〈竹書《容成氏》所見的九州〉,《中國史研究》,2003.第三期,頁42。
陳偉:〈竹書〈容成氏〉零識〉,《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10.15),頁295-300。
陳偉:〈關於楚簡「視日」的新推測〉,簡帛研究網,2005.3.6。
陳偉:〈上博《三德》初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19。
陳偉:〈楚簡牘為「次」字補說〉,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11。
陳偉:〈《季康子問於孔子》零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0。
陳偉:〈《競建內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零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2。
陳偉:〈〈苦成家父〉通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6。
陳偉:〈《競建內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零識(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5。
陳偉:〈《季康子問於孔子》零識(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2。
陳偉:〈《簡大王泊旱》新研〉,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11.22。
陳偉:〈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初讀〉,簡帛網,2007.7.5。
陳偉:〈讀《上博六》條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9。
陳偉:〈讀《上博六》條記之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0。
陳偉:〈《孔子見季桓子》22號簡試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4。
陳偉:〈讀上博楚竹書〈景公瘧〉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語古文字研究中新編《出土文獻語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8,頁148。
陳偉:《新出楚簡研讀》,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3,頁142-143。
陳偉武:〈上博藏簡識小錄〉,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2.3,頁2。
陳偉武:〈讀上博藏簡第四冊零札〉,《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11,頁276-277。
陳立:《楚系簡帛文字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6,頁429。
陳嘉凌:《楚系簡帛字根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頁74
陳嘉凌:〈〈昔者君老〉譯釋〉,收入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3.7,頁87-102。
陳嘉凌:〈〈魯邦大旱〉譯釋〉,收入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3.7,頁41-52。
陳嘉凌:《《楚帛書》文字析議》,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6,頁
陳斯鵬:〈論周原甲骨和楚系簡帛中的「囟」與「思」-兼論卜辭命辭的性質〉,《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2003.10,頁393-413。
陳斯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曹沫之陳》釋文校理稿〉,簡帛研究網,2005.2.20。
陳斯鵬:〈初讀上博(四)文字小記〉,簡帛研究網,2005.3.5。
陳斯鵬:《戰國簡帛文學文獻考論》,第四節「戰國簡帛散文文本校理舉例之二-《曹沫之陣》校理」,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6。
陳斯鵬:〈讀《上博竹書(五)》小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4.1。
陳霖慶:〈性情論〉譯釋,收於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4.7),頁152-221。
陳爻:〈竹書《周易》需卦卦名之字試解〉,簡帛研究網,2004.4.29。
陳美蘭:〈〈從政〉譯釋〉,收於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3.7),頁71。
陳立:〈段玉裁「之、脂、支」分立說的商榷—試以出土的戰國時期材料為例〉,育達商業技術學院主辦,《第一屆應用出土資料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3,頁。
陳惠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周易》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5.8,頁69。
陳惠玲:〈〈周易〉譯釋〉,收於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5.10),頁1-174。
陳思婷:〈試釋《上博四‧采風曲目》「狗(苟) (吾)君母(毋)死」〉,簡帛研究網,2005.10.30。
陳思婷:《《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采風曲目、逸詩、內豊、相邦之道》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6,頁。
陳思婷:〈〈逸詩〉譯釋〉,收於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7.3),頁103-124。
陳思婷:〈〈內豊〉譯釋〉,收於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7),頁103-124。
陳雅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三德》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8.1,頁。
陳秉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補釋〉,《東南文化》,2003.第9期,頁80。
陳仁仁:《戰國楚竹書《周易》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3,頁235。
陳峻誌:〈《競公瘧》「聽獄」與《左傳》「治言」之疏通〉,簡帛網,2008.7.8。
黃德寬:〈《戰國楚竹書》(二)釋文補正〉,簡帛研究網,2003.1.21。
黃德寬、徐在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釋文補正〉,《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第2期。
黃錫全:〈楚簡續貂〉,《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頁77-82。
黃錫全:〈讀上博楚簡(二)劄記(壹)〉,簡帛研究網,2003.2.25。
黃錫全:〈讀上博楚簡(二)劄記(貳)〉,簡帛研究網,2003.3.6。
黃錫全:〈讀上博楚簡(二)劄記(三)〉,簡帛研究網,2003.3.23。
黃錫全:〈讀上博楚簡(二)劄記(四)〉,簡帛研究網,2003.5.16。
黃錫全:〈讀上博楚簡札記〉,《新出竹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2002.3),頁26-32。
黃錫全:〈讀上博《戰國楚竹書(三)》劄記六則〉,簡帛研究網,2004.4.29。
黃錫全:〈讀上博《戰國楚竹書(三)》札記數則〉,簡帛研究網,2004.6.22。
黃人二:〈郭店竹簡〈窮達以時〉考釋〉,《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頁122。
黃人二、林志鵬:〈上博藏簡第三冊仲弓試探〉,簡帛研究網,2004.4.23。
黃人二:〈讀上博藏簡第四冊內禮書後〉,發表於臺灣楚文化研究會主辦「新出土戰國楚竹書研讀會」,2005.3.12;另收錄於《出土文獻論文集》,臺中:高文出版社,2005.,頁283。
黃人二:〈上博藏簡第五冊競建內之和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試釋〉,發表於台灣大學中文系「戰國學術研究計畫」系列演講,2006.10.18。
黃鳴:〈采風曲目零拾〉,簡帛研究網,2005.12.30。
曹建敦:〈讀上博藏楚竹書《內豊》篇雜記〉,簡帛研究網,2005.3.4。
曹峰:〈《三德》與《黃帝四經》對比研究劄記(一)〉,簡帛網,2006.3.22;又發表於簡帛研究網,2006.3.23。
曹峰:〈《三德》零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4.6;又載於曹峰:《上博楚簡思想研究》,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12,頁199-200。
曹峰:〈《三德》零釋(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4.8。
曹峰:〈《三德》零釋(三)〉,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4.11。
曹峰:《上博楚簡思想研究》,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12,頁。
曹峰:〈《凡物流形》中的左右之情〉,簡帛研究網,2009.1.4。
曹建國:〈讀上博簡《子羔》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1.12。
許全勝:〈孔子詩論零拾〉,《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3),頁366-368。
許全勝:〈宛與智—上博《孔子詩論》簡二題〉,《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2002.3。
許全勝:〈《容成氏》補釋〉,簡帛研究網站,2003.1.14。
許無咎:〈上博楚竹書(五)《競建內之》篇札記〉,簡帛研究網,2006.2.25。
許慜慧:《《上海博物館時戰國楚竹書(五)‧季庚子問於孔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6,頁126-127。new window
許子濱:〈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小識〉,《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2002.3。
梁靜:〈《景公瘧》與《晏子春秋》的對比研究〉,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8。
梁靜:〈《孔子見季桓子》校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3.4。
連德榮:《《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仲弓》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7,頁117-118。
連德榮:〈〈仲弓〉譯釋〉,收於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5.10),頁191。
〔日本〕淺野裕一:〈上博楚簡《曹沫之陳》的兵學思想〉,簡帛研究網,2005.9.25。

十二劃:
張光騫:〈卜辭 弗通用考〉(《燕京學報》,第28期)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1,頁508。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下)》,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1,頁508。
張立文:《帛書周易注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頁508。
張富海:〈上博簡《子羔》篇「后稷之母」節考釋〉,簡帛研究網,2003.1.17。
張富海:〈讀楚簡札記五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357-359。
張富海:〈說矣〉,《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205-504。
張富海:〈上博簡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5.10。
張富海:《郭店楚簡〈緇衣〉研究》,頁29。
張桂光:《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10),頁251。
張新俊:〈說譆〉,簡帛研究網,2004.4.29。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5.4,頁34。
張崇禮:〈釋《景公瘧》中的「敷情不偷」〉,簡帛研究網,2007.7.24。
張崇禮:〈《景公瘧》第九簡解詁〉,簡帛研究網,2007.7.28。
張繼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昭王毀室 昭王與龔之脽》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頁180。
張繼凌:〈〈昭王毀室‧昭王與龔之脽〉譯釋〉,收入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7,頁69。
張心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凡物流形〉》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6,頁63。
張通海:〈上博簡(三)《仲弓》散記〉,《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頁552-553。
彭裕商:〈讀《戰國楚竹書》(一)隨記〉,簡帛研究網,2002.4.12。
彭林:〈論郭店楚簡中的禮容〉,簡帛研究網,2003.5.31。
程燕:〈上海楚竹書(二)研讀記〉,簡帛網,2003.1.13。
程燕:〈「豈」、「 」同源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461-463。
程燕:〈讀上博六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4。
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5。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學生讀書會:〈攻研雜志(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學生讀書會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1.9。
復旦大學讀書會:〈《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12.31。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頁31。
單育辰:〈佔畢隨錄之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1.1
十三劃: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從(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13-14。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與考釋〉,《曾侯乙墓》上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7。
裘錫圭:〈說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8,頁117-121。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頁372-373。
裘錫圭:〈談談上博簡和郭店簡中的錯別字〉,《新出竹簡與儒學》,頁13-25。
裘錫圭:〈關於孔子詩論〉,《國際簡帛研究通訊》,第二卷第三期,2002.1。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頁190,注釋25。(裘錫圭按語)
裘錫圭:〈讀上博簡〈容成氏〉劄記二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314-316。
董珊:〈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簡帛研究網,2005.2.20。
董珊:〈讀《上博(六)》雜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0。
董珊:〈讀《上博(六)》雜記(續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1。
董珊:〈讀《上博(六)》雜記(續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10。
董珊:〈出土文獻所見「以諡為族」的楚王族—附說《左傳》「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的讀法〉,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2.17。
董蓮池:〈《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解詁(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2。
楊澤生:〈郭店簡幾個字詞的考釋〉《中國文字》新 27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12)頁166。楊澤生:〈上海博物館所藏楚簡文字說叢〉,簡帛研究網,2002.2.3。new window
楊澤生:〈上博竹書第三冊零釋〉,簡帛研究網,2004.4.29。
楊澤生:〈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3.24。
楊澤生:〈《上博五》劄記兩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8。
楊澤生〈說上博簡「宋穆公者,天下之亂人也」〉,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10。
楊澤生:〈《上博五》零釋十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20。
楊澤生:〈讀《上博六》劄記(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10。
楊澤生:〈說《上博六‧競公瘧》中的「欽」字〉,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0。
楊懷源:〈讀上博簡(三)《中弓》劄記四則〉,簡帛研究網,2004.8.7。
鄒濬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緇衣》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6,頁85。
鄒濬智:〈〈緇衣〉譯釋〉,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4),頁77-151。
鄒濬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昭王毀室》校注—兼談楚昭王的歷史形象〉,《東方人文學誌》,2005.9,頁43。
福田哲之:〈上博五《季康子位於孔子》的編聯與結構〉,《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博簡卷》,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6,頁62。
彭浩:〈試說「畝纆短,田纆長,百糧」〉,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4.2。
十四劃:
趙平安:〈夬的形義和它在楚簡中的用法-兼論其它古文字資料中的夬字〉,香港中文大學:《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1997.107,頁11-723。new window
趙平安:〈從楚簡娩的釋讀談到甲骨文的娩 〉,《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55-59。
趙平安:〈上博藏〈緇衣〉簡字詁四篇〉,《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442。
趙平安:〈「進芋明(从人)子以馳于倪廷」解〉,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31。
虞萬里:〈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上)〉《史林》2002.第2期,頁9。
虞萬里:〈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拾遺〉,《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429。
趙彤:〈對楚簡 二字隸定的一點意見〉,簡帛研究網,03/03/21。
趙炳清:〈上博三《彭祖》補釋〉,簡帛研究網,2005.1.26。
趙炳清:〈上博簡三《仲弓》的編聯及講譯〉,簡帛研究網,2005.4.10。
趙苑夙:〈論《孔子見季桓子》之「盈」於人〉,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6.28。
趙建偉:〈讀上博簡(一)札記二則〉,簡帛網,2003.8.2。
廖名春〈上博簡〈關雎〉七篇詩論研究〉(《中州學刊》,2002第1期,頁70-76)讀。
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第6期。
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劄記〉,簡帛研究網,2002.7.3。
廖名春:〈郭店簡從“ ”之字考釋〉,「郭店楚簡考查‧高級研究班」論文,2003.1,湖北荊門市博物館;《華學》第6輯,頁81,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6。
廖名春:〈上博簡《魯邦大旱》札記〉,《清華簡帛研究》第二輯(北京: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2002.3)
廖名春:〈楚簡《周易》校釋記(一)〉,簡帛研究網,2004.4.23。
廖名春:〈楚簡《周易》校釋記(二)〉,簡帛研究網,2004.4.23。
廖名春:〈楚簡《周易‧頤掛》試釋〉,簡帛研究網,2004.4.24。
廖名春:〈楚簡《周易‧大畜》卦再釋〉,簡帛研究網,2004.4.24。
廖名春:〈上博藏楚竹書《恒先》簡釋(修訂稿)〉,confucius2000網,2004.4.22。
廖名春:〈楚簡《逸詩‧交交鳴鳥》補釋〉,簡帛研究網,2005.2.12;又載於《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頁5-9。
廖名春:〈荊門郭店楚簡與先秦儒學〉,《中國哲學》第20輯,頁41。
廖名春:〈楚簡《逸詩‧多薪》補釋〉,簡帛研究網,2005.2.12。
廖名春:〈讀楚竹書《內豊》篇劄記(一)〉,簡帛研究網,2005.5.20。
廖名春:〈讀楚竹書《內豊》篇劄記(二)〉,簡帛研究網,2005.5.20。
廖名春:《楚簡〈周易〉遯卦六二爻辭新釋》,《周易研究》,2005.第四期。
廖名春:〈楚簡《季康子問於孔子》研究〉,韓國:中國古中世史學會編:《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16輯,2006.8,頁22。
廖名春:〈郭店簡「訇」、上博簡「 」字新釋〉,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9.6;又見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8.7。
廖名春:〈《凡物流形》校讀零劄(一)〉,confucius2000網,2008.12.31。
廖名春:《新出竹簡試論》,臺北市:古籍出版社,2001.5,頁89。
十五劃: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頁1039。
鄧澤宗:《孫臏兵法注釋》,解放軍出版社,1986。
劉釗:〈讀郭店楚簡字詞劄記〉,《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劉釗:〈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劄記〉,《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291。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頁96。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頁139。
劉信芳:〈荊門郭店楚簡老子文字考釋〉,《中國古文字研究》,1999.1,頁104。
劉信芳:〈郭店楚簡文字考釋拾遺〉,《江漢考古》,2000.1,頁45-46
劉信芳:〈郭店簡《緇衣》解詁〉《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5)頁170-173;又見於簡帛研究網,2001.7.28。
劉信芳:《子彈庫楚墓出土文獻研究》,藝文印書館,2002,頁227。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3.1),頁131。
劉信芳:《孔子詩論述學》,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1,頁249-250。
劉信芳〈上博楚竹書試讀〉(簡帛研究網,2003.1.9。
劉信芳:〈上博藏楚簡《從政》「四毋」補釋〉,簡帛網,2003.2.3。
劉信芳:〈竹書《柬大王泊旱》試解五則〉,簡帛研究網,2005.3.4。
劉信芳:〈上博藏五試解七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1。
劉信芳:〈上博藏五試解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20。
劉樂賢:〈九店楚簡日書補釋〉,《簡帛研究》第三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12,頁84。
劉樂賢:〈讀上博簡劄記〉,簡帛研究網,2002.1.1。
劉樂賢:〈讀上博簡劄記〉,《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386。
劉樂賢:〈讀上博簡《民之父母》等三篇札記〉,簡帛研究網,2003.1.10。
劉樂賢:〈讀上博簡《容成氏》小劄〉,簡帛研究網,2003.1.13。
劉樂賢:〈上博簡《魯邦大旱》簡論〉,《文物》2003.5。
劉樂賢:〈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2.15。
劉樂賢:〈楚簡《逸詩‧多薪》補釋一則〉,簡帛研究網,2005.2.20。
劉樂賢:〈讀上博五《競建內之》劄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0。
劉昕嵐:〈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箋釋〉,《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5),頁352。
劉昕嵐:〈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箋釋〉,《郭店楚簡論文集》,頁330-354。
劉國勝:〈上博(五)零札(六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3.31。
劉國勝:〈上博(五)零札(六則)〉,《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博簡卷》,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6,頁154。
劉洪濤:〈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校讀〉,簡帛網,2007.7.6。
蔡丹:〈上博四《曹沫之陣》試釋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1.3。
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劄(一)〉,簡帛研究網,2006.2.24。
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劄(二)〉,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2.26。
鄭玉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6,頁478。
鄭玉姍:〈讀《上博(三)》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4.15。
鄭玉姍:《出土與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經文考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6,頁478。
鄭偉:〈釋〉,簡帛研究網,2006.2.25。
十七劃:
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4。
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十八劃:
魏宜輝:《楚系簡帛文字形體訛變分析》,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3.,頁14-16。
魏宜輝:〈讀上博楚簡(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3.10。
顏世炫:〈郭店楚簡散論(一)〉,《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7。
顏世鉉:〈楚簡「流」、「讒」字補釋〉,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4),頁150-154。
顏世炫:〈上博楚竹書散論(二)〉,簡帛研究網,2002.4.8。
顏世炫:〈上博楚竹書散論(三)〉,簡帛研究網,2003.1.19。
顏世炫:〈讀楚簡札記二則〉,簡帛研究網,2004.3.21。
顏至君:《《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競建內之〉與〈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6,頁268-270。
十九劃:
龐樸:〈上博藏簡零箋(一)〉,簡帛研究網,2001.12.25。
羅凡晸:《古文字資料庫建構研究—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10,頁253-254。new window
羅小華:〈《凡物流形》所載天象解釋〉,簡帛網,2009.1.3
廿劃:
饒宗穎:〈竹書《詩序》小箋(一)〉,簡帛研究網,2002.2.22。
蘇建洲:《上博楚竹書(二)考釋四則》,簡帛研究網,3003.3.8。(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sujianzhou05.htm)
蘇建洲:〈〈容成氏〉譯釋〉,收入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市:萬卷樓,2003.7,頁178-179。new window
蘇建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3.6,頁425。
蘇建洲:〈《上博(四)‧曹沫之陣》劄記〉,confucius2000網,2005.3.7。
蘇建洲:〈《上博(四)‧曹沫之陣》三則補議〉,簡帛研究網,2005.3.10。
蘇建洲:〈楚文字考釋四則〉,簡帛研究網,2005.3.14。
蘇建洲:〈《上博楚簡(五)》考釋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12.1。new window
蘇建洲:〈讀《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筆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7.24。
蘇建洲:〈楚簡「融」字再議〉,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12.16。
蘇建洲:《《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市:萬卷樓,2008.2,頁18-23。new window
廿一劃:
顧史考:〈上博竹書〈三德〉篇逐章淺釋〉,國家圖書館、史語所、臺灣大學主辦,《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9,頁2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