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爾雅》到《釋名》的社會演進與文化發展
作者:黃立楷
作者(外文):Li-Kai Huang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盧國屏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爾雅釋名語言文化EryaShimingLinguistic cul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6
《爾雅》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有系統的詞書,首創以內容性質分類釋詞之體例,依類匯集大量先秦詞語,《釋名》成書較晚,在體例與內容上吸收了前者的優點,分類更加細密。兩書同為詞彙之書,其中所收羅的詞語代表當時社會所見;以成書年代而言,《爾雅》歷經長時間的成書過程,詞彙的編纂由周朝已開始進行,《釋名》則是成書於東漢末,兩本詞書的比較連繫,可以看到先秦至漢代文化變遷在詞語中的反映。本文以「從《爾雅》到《釋名》的社會演進與文化發展」為題,以社會史觀的角度連貫兩書間的詞彙,以下依章節順序說明內容提要:
上篇:詞書與詞彙的社會文化本質
上篇主要內容在討論詞書與詞彙的社會文化本質,依序為第一章「緒論」,敘述本題緣起、研究目的、前人研究成果及檢討,並提示本文研究之內容。第二章「《爾雅》與《釋名》的成書與體例」,整理兩書出現的時代背景、成書時間及作者考、以及說明兩書的訓詁體例及方法。第三章「詞書的文化本質」,解釋語言與文化的共生關係,以及詞彙如何反映社會演進,進而說明詞書的文化本質。第四章「《爾雅》與《釋名》詞彙分類之社會觀」,對兩書的詞彙分類進行比較研究,由篇目、詞彙本身、詞條釋義進行比較,以探求先秦至漢代的整體社會觀。第五章「《爾雅》與《釋名》的基本詞彙與社會演進」,將兩書收錄基本詞彙進行詞條詞彙比較,進而開展基本詞彙與社會演進之關係。
下篇:《爾雅》與《釋名》的社會文化系統
《爾雅》與《釋名》可各自開展其人文觀點的世界,在語言的詞彙體系中,反映出先民的文化系統。而經過兩書間的詞彙體系銜接,將兩部具有時序先後的詞書連貫,從《爾雅》到《釋名》間的文化流變將得以重現,共構出先秦至兩漢的社會演進及文化發展。下篇第一章為「自然天地範疇的文化詮釋」,將兩書在此範疇內的事類篇章,依詞條為單位,進行詞彙的連結與比較,開展兩書在自然天地範疇的文化發展概括。第二章為「食衣住行範疇的文化詮釋」,依範疇內篇章進行詞彙的連結與比較,開展兩書在食衣住行範疇的社會演進面貌。第三章為「生理人倫範疇的文化詮釋」,以兩書在此範疇內的事類篇章為主,再輔以兩書的基本詞彙作為參考,進行詞彙的連結比較,開展兩書在生理人倫範疇的文化詮釋。第四章為「禮樂教化範疇的文化詮釋」,依範疇內事類篇章以及基本詞彙,開展兩書在禮樂教化倫範疇的文化詮釋。第五章「結論」總結以上各章的研究,呈現兩書語言文化建構的研究成果,並提出本文研究之限制及未來延伸方向。
“Erya” is the first systematically written dictionary in the preserved Chinese history; it has set up an innovative style of categorizing word-explanations by their context and properties; it has, accordingly, collected numerous expressions of early-Qin dynasty. “Shiming” was written later on and has taken the merits from “Erya” both in the style and the context, and on top of it, it has even adopted a more sophisticated categorizing system. The two are both books of words and the terms collected in them represent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circumstances. In terms of published time, “Erya” has undergone a long period of writing process and the compiling of expressions has long started from the Zhou dynasty while “Shiming” was written in the 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comparing an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dictionaries can explicate the culture changes reflected in word usages from early-Qin to Han dynasty. This article is titled as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Erya” to “Shiming””, and connects the words in the two books with the perspective from the history of society. The content is briefly described below in subsequent order:
First section: the social cultural essences of the dictionary and the words
The first sec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social cultural essences of the dictionary and the word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describing the origin of the study, the statement of purpose, previous studies and review, and pointing out the content of this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The written and style of “Erya” and “Shiming””, discusses the age background, the written time, the writers, and explains the styles and methods to interpret and make glossaries and commentaries on classic texts in the two books. The third chapter, “The cultural essences of dictionary”, elaborates the symbiosis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how word usages reflect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fourth chapter, “The social perspective of making glossaries in “Erya” and “Shiming””, compares the categorizing systems in the two books. By compar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words themselves, the commentaries of the expressions, this chapt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integral social perspective from early-Qin to Han dynasty. The fifth chapter, “The basic words and social progress in “Erya” and “Shiming””, compares the basic expressions collected in the two books and propo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sic expressions and the social progress.
The second section: The social cultural systems of “Erya” and “Shiming”
“Erya” and “Shiming” can respectively elaborate their own worlds with cultural viewpoints; in the framework of language, they reflect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our ancestors. By connecting the frameworks of the two subsequent dictionaries, the changes of culture from “Erya” to “Shiming” can be re-constructured, and hereby establis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early-Qin to Han dynasty. The first chapter in this section is “The cultural annotation in the category of nature world”. By linking and comparing the dictionary entries categorized in this field, similar expressions are arranged to discuss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ature world field.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cultural annotation in the category of food, clothes, residence, and transportation”. By linking and comparing the words categorized in this field, similar expressions are arranged to discuss the social progress in the daily field of food, clothes, residence, and transportatio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cultural annotation in the category of physiology and human relationship”. This chapter mainly connects and compares the related chapters in the two books and uses the basic words as references to develop the cultural annotations in the physiology and human relationship field.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cultural annotation in the category of etiquette, music, teaching and transformation”. This chapter uses the related chapters in the two book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basic words to develop the cultural annotations in the etiquette, music, teaching and transformation field. The fifth chapter “Conclusion” sums up the aforementioned chapters, demonstrating the results of linguistic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the limit of this study and the potential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
一、《爾雅》專書 (依時代先後)
《爾雅注疏》(晉)郭璞,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初版。
《爾雅音圖》(晉)郭璞,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初版。
《爾雅圖贊》(晉)郭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初版。
《爾雅新義》(宋)陸佃,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初版。
《爾雅鄭註》(宋)鄭樵,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初版。
《爾雅翼》(宋)羅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初版。
《十三經注疏‧爾雅注疏》(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爾雅漢注》(清)臧鏞堂,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初版。
《爾雅補郭》(清)翟灝,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初版。
《爾雅直音》(清)作者不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初版。
《爾雅導讀》王世偉著,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初版。
《爾雅詁林》朱祖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初版。
《爾雅研究》管錫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爾雅校箋》周祖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初版。
《爾雅新探》林寒生,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

二、《釋名》專書 (依時代先後)
《釋名》(漢)劉熙,臺北:育民出版社,1970年初版。
《辨釋名》(吳)韋昭,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初版。
《釋名疏證》(清)畢沅,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初版。
《釋名補證》(清)成蓉鏡,臺北:新文豐,1985年初版。
《釋名疏證補》(清)王先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臺初版。
《釋名考釋》方俊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釋名研究》李維棻,臺北:大化書局,1979年初版。
《釋名釋天繹》何宗周,臺北:香草山出版社,1981年10月初版。
《音訓與劉熙釋名》方俊吉,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1月初版。
《《釋名》考論》陳建初,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釋名語言疏證》王國珍,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8月初版。
《釋名音證》徐復,南京:金陵大學文學院國學研究班出版,1936年初版。

三、語言學與小學類(民國以後依出版先後)
《說文解字》(漢)許慎撰,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刷。
《百部叢書集成‧玉篇》(南朝)顧野王撰,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2年初版。
《廣韻》(宋)陳彭年等,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16刷。
《續修四庫全書二三四‧經部‧小學類‧正字通十二卷》(明)張自烈撰(清)廖文英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初版。
《文字聲韻訓詁筆記》黃季剛口述,黃焯筆記編輯,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初版。
《高明小學論叢》高明,臺北:黎明文化,1988年。
《訓詁學史略》趙振鐸,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語言學辭典》陳新雄等編,臺北:三民書局出版,1989年10月。
《古代漢語詞彙學》趙學勤,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6月。
《中國語言學史》王力,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初版。
《中國語言學史》濮之珍,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8月。
《訓詁學》楊端志著,殷煥先校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徐超,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8月初版。
《訓詁演繹 漢語解釋與文化詮釋學》盧國屏,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3月初版。

四、文化學 (依出版先後)
《中國古代社會史》李宗侗,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9月3版。
《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許進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9月初版。new window
《中國古代服飾史》周錫保,臺北:南天書局,1989年。new window
《中國飲食文化》林乃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初版。
《中國古代交通》王崇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0月。
《讖緯略論》鍾肇鵬,臺北:洪業文化出版社,1993年。
《中國古輿服論叢》孫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二版。
《黎明創建時代》馮作民,臺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初版。
《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沈錫倫,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
《文化與修養》李亦園,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語言文化學》周慶華,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new window
《中國農業史》李根蟠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爾雅語言文化學》盧國屏,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漢語詞彙與文化》常敬宇,臺北:文橋出版社,2000年初版。new window
《漢字和文化問題》周有光,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初版。
《語言與社會生活》陳原,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
《在語詞的密林裡》陳原,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

五、其他書籍 (依經史子集分類) 
(一)經
《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十三經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清)阮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14刷。

(二)史
《國語》(周)左丘明,台北:九司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初版。
《戰國策》(漢)劉向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臺2版。
《史記》(漢)司馬遷,臺北:宏業書局,1995年4月再版。
《漢書補注》(漢)班固,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版。
《乾隆御覽摛藻堂本二十四史‧後漢書》,瀋陽:遼海出版社,西元2000年初版。
《乾隆御覽摛藻堂本二十四史‧三國志》,瀋陽:遼海出版社,西元2000年初版。
《乾隆御覽摛藻堂本二十四史‧隋書》,瀋陽:遼海出版社,西元2000年初版。
《乾隆御覽摛藻堂本二十四史‧舊唐書》,瀋陽:遼海出版社,西元2000年初版。
《百部圖書集成‧報經堂叢書‧逸周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初版。
《中國上古史綱》張蔭麟,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
《中國字典史略》劉葉秋,臺北縣:源流出版社,1984年3月初版。
《中國通史(二)》陳致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2月修訂1版。
《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費正清,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11月第6次印行。
《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北京: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年。

(三)子
《新編諸子集成‧管子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老子道德經》,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孫子校正白文》,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晏子春秋校注》,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莊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韓非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呂氏春秋新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黃帝內經》,臺南:光田出版社,1969年初版。
《新編諸子集成‧揚子法言》,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新編諸子集成‧淮南子》第七冊,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5版。
《百部叢書集成‧風俗通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初版。
《西京雜記》(漢)劉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8月初版。
《萬有文庫薈要‧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1月初版。
《四部叢刊初編縮本書錄及附張‧子部‧黃帝內經》王雲五主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65年。

(四)集
《文心雕龍注》(南朝齊)劉勰,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2月再版。
《楚辭集校集釋》崔復章、李大明主編,武漢:湖北出版社,2003年初版2。
《全唐詩》(清)聖祖御製,台北:宏業書局,1982年2版。

六、學位論文 (依出版先後)
《爾雅義疏指例》蔡謀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1年。
《漢代天文學與陰陽五行說之關係》王璧寰,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釋名研究》徐芳敏,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清代爾雅學》盧國屏,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爾雅》《毛傳》異同考》丁忱,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88年。
《爾雅‧釋訓研究》李建誠,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爾雅與毛傳之研究與比較》盧國屏,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new window
《《爾雅》〈釋詁〉、〈釋言〉、〈釋訓〉同訓詞研究》詹文君,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漢代詞書與社會文化──由《爾雅》、《方言》與《釋名》觀察》陳芬琪,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兩晉南北朝《爾雅》著述佚籍輯考》王書輝,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郝疏《爾雅》〈釋詁〉、〈釋言〉、〈釋訓〉假音、假借字檢證》林義益,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說文解字》人類與自然部首之文化詮釋》薛榕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釋名語言文化研究》黃立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西周禮治文化探討》王瑞傑,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new window
《漢代家庭研究──以家庭結構、繼承、婚姻、教育為探討》陳明儀,嘉義大學史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七、單篇論文 (依出版先後)
(一)《爾雅》相關研究單篇論文
〈群雅說〉孫人和,《國學叢編》1931年第1期。
〈《爾雅》與六經的關係〉吳繼輝,《文學研究》1939年第1期。
〈《方言》與《爾雅》的關係〉濮之珍,《學術月刊》1957年12月號。
〈《爾雅》釋詞撮例〉李法白,《鄭州大學學報》1963年第4期。
〈中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葛萃華,《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年。
〈世界最早的百科全書──《爾雅》〉方衍,《學習與探索》1979年第4期。
〈三十年來春秋戰國鐵器發現述略〉雷從雲,《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0年2期。
〈讀我國的第一部訓詁書《爾雅》〉沈鎮高,《松遼學刊》1984年第4期。
〈揚雄《方言》是對《爾雅》的發展〉趙振鋒,《社會科學研究》1979年第4期。
〈我國的第一部詞典──《爾雅》〉左民安,《語文學習》1980年第10期。
〈《爾雅》研究的回顧和前瞻〉張清常,《語文研究》1984年第1期。
〈《爾雅》的時代與性質〉何九盈,《語言研究》1984年第2期。
〈郭璞《爾雅》簡論〉趙振鋒,《語言研究》1985年第1期。
〈《爾雅》郭璞述略〉黃敏,《辭書研究》1985年第4期。
〈《爾雅》釋義方法淺析〉李開,《揚州師範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
〈《爾雅》與雅書〉傅鑒明,《成都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
〈《爾雅》義訓法淺探〉鄒酆,《辭書研究》1986年第5期。
〈論合訓〉徐朝華,中國訓詁學會1987年會論文。
〈《爾雅》與百科全書〉蔡聲鏞,《辭書研究》1981年第1期。
〈爾雅研究評述〉董恩林,《湖北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
〈《爾雅》親宮器樂天地丘山水釋例〉趙伯義,《辭書研究》1987年第2期。
〈《爾雅》的詞義辨析〉張覺,《辭書研究》1987年第5期。
〈論《爾雅》在訓詁方面的價值〉張川林,《湖北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爾雅‧釋詁》的訓釋方法〉李志高,《楊州師專學報》1989年第1期。
〈《爾雅‧釋親》說略〉王安節、周殿龍,《山西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
〈爾雅研究的前瞻與回顧〉宛志文,《辭書研究》1989年第4期。
〈論《爾雅》的釋義特色〉宛志文,中國訓詁學會1991年年會論文。
〈《爾雅》《方言》簡析〉殷孟倫,《山東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論《爾雅》的詞典屬性〉宛志文,《辭書研究》1991年第3期。
〈論《爾雅》的經典性質〉張林川,《江漢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從《爾雅》看周秦文化〉郭蘭蘭,《鄭州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爾雅》《說文》之異同〉顧竹侯,《文藝會刊》1992年第6期。
〈「爾雅」版本考略〉王世偉,《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1994年12月 第2期。new window
〈《爾雅》及其系統字書考〉王英,《山西圖書館學報》1995年第1期。
〈《爾雅》之作者及其成書年代》周祖謨,《問學集》下冊,中華書局1996年。
〈《毛傳》與〈爾雅‧釋訓〉〉胡繼明,《古籍整理學刊》1996年第3期。
〈「爾雅」「林、烝,君也」辨疑〉郭鵬飛,《嶺南學院中文系系刊》1996年第3期。
〈《爾雅》分卷與分類的再認識──《爾雅》的文化學研究之一〉許嘉璐,《中國語文》1996年第5期。
〈王國維「爾雅草木蟲魚鳥獸名釋例」研究〉孔維寧,《黎明學報》1996年11月第10期。
〈論「爾雅」產生的時代背景〉胡錦賢,《孔孟月刊》第5期,1997年1月。new window
〈論「爾雅」篇目編次的名義〉胡錦賢,《孔孟月刊》第6期,1997年2月。new window
〈試釋黃侃論辭書訓詁語文義訓詁的區別──兼談《爾雅郝疏》箋識的訓詁學價值〉王慶元,《武漢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爾雅》中〈釋詁〉、〈釋言〉的解詞法簡論〉王有,《內蒙古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
〈《爾雅》訓詁術語淺探〉林寒生,《廈門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從爾雅看古漢與詞彙研究〉殷孟倫,《爾雅詁林敘錄》,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爾雅‧釋詁》中詞義內部語義聯繫現象探微〉多洛肯,《新疆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
〈《爾雅‧釋詁》合疏詞義關係之考察〉左林霞,《湖北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
〈《爾雅‧釋親》札記──論“姐、哥”詞義的演變〉張清常,《語言文字學》1998年第5期。
〈論《爾雅》的歷史侷限性〉趙伯義,《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陳鴻森〈郝氏「爾雅義疏」商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9年3月第1期。new window
〈由字異訓異義同例看「爾雅」與「毛傳」之關係〉盧國屏,《淡江大學中文學報》1999年6月第5期。
〈論《爾雅》方言詞的詞匯特點〉華學誠,《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4期。
〈從「爾雅」到「爾雅詁林」〉郭濤,《中國文化月刊》2000年10月第247期。
〈「方言」引「爾雅」考〉黃文傑,《中國語文通訊》2000年12月第56期。new window
〈《爾雅》漢注的學術價值〉林寒生,《廈門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爾雅‧釋詁》中非同義訓釋無共同義素現象發微〉多洛肯,《新疆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論《方言》對《爾雅》古今語的記述〉陸華,《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3期。
〈《爾雅》對漢語詞匯研究的貢獻〉林寒生,《廈門大學語言學論文集》2002年。
〈《段注》與《釋名》〉毛毓松,《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2期。
〈《爾雅》與漢語語源學的研究方法〉方懷海,《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爾雅》與漢族古代文化〉林寒生,福建語言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2002年12月。
〈《爾雅》重出條目淺析〉林麗,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漢語史研究期刊》2002年第5輯。
〈《爾雅》動物專名的原始特徵〉王建莉,《漢學文化》,2003年第2期。
〈《爾雅》時期漢語顏色詞匯的特徵〉潘峰,《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3月第10卷第2期。
〈「爾雅」注釋文獻的衍生方式及特點〉楊薇,《孔孟月刊》2004年12月第4期。new window

(二)《釋名》相關研究單篇論文
〈劉熙和他的《釋名》〉趙德宣,《中國語文》1956年第11期。
〈釋名考〉胡楚生,《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1964年第8期。
〈釋名複聲母研究〉竺家寧,《中國學術年刊》1979年6月第3期。new window
〈說文與釋名聲訓比較研究〉林尹,《木鐸》1980年11月第9期。
〈《釋名》聲訓所反映的古聲母現象〉張清常,《訓詁研究》1981年第1期。
〈釋名新略例〉楊述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科學出版社,1983年。
〈《釋名》的聲訓及其訓詁價值〉崔棠華,《遼寧大學學報》1985年第6期。
〈劉熙《釋名》在中國語言學史上的地位〉趙振鋒,《語文園地》1985年第12期。
〈《釋名》聲訓與漢代音系〉祝敏徹,《湖北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釋名》聲訓所反映的古音現象〉李茂康,《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釋名》語言學價值新論〉盧烈紅,《武漢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釋名》聲訓的文化意涵〉盧烈紅,《中州學刊》1991年第5期。
〈從《釋名》看劉熙在詞源學上的成就與局限〉張希峰,《古籍研究整理學刊》1992年第6期。
〈從《釋名》看漢人的思維特徵即其文化背景〉劉興均,《文教科學》1993年第4期。
〈劉熙《釋名》中的東漢方言〉李恕豪,《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
〈《釋名》聲訓的詮釋方法和釋訓條例〉劉興均,《煙台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
〈書劉熙釋名後〉周祖謨,《問學集》,中華書局,1996年。
〈對《釋名》的重新認識與評價〉劉興均,《南都學壇》1996年第1期。
〈《說文》與《釋名》聲訓之比較研究〉黃宇鴻,《武漢教育學院學報》 1996年第2期。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從聲訓系聯中看《釋名》在名物探源上的創見〉劉興均,《四川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
〈釋論《釋名》中可取的聲訓〉李茂康,《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6期。
〈《釋名》訓釋條例略說〉吳新丑,《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論《釋名》含聲訓字複音詞〉陳煥良、王君霞,《中山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釋論《釋名》中不合理的聲訓〉李茂康,《廣州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10期。
〈《釋名》的聲訓與推源〉郝士宏,《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釋名研究述略〉李振興,《中華學苑》1999年8月第53期。new window
〈《釋名》中構成聲訓二詞間的意義聯繫〉李茂康,《古集整理研究學刊》1999年第4期。
〈中國古代喪葬儀禮結構之分析〉崔昌源,《古師大學報》1999年6月第二十八卷第3期。
〈淺論《釋名》的語源學價值〉侯麗英,《松遼學刊》2000年第1期。
〈試論《釋名》中同義詞的收錄和說解〉芮東莉,《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試論《釋名》的語源學價值〉王衛鋒,《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1期。
〈中國古代詞源學的建立與劉熙《釋名》的地位和影響〉鄭文彬,《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說文》、《釋名》中所反映的漢代方言現象〉江敏華,《臺大中文學報》2002年6月第16期。new window
〈建國以來對《釋名》的研究〉趙奇棟,《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1期。
〈論《釋名》的方言研究〉華學誠,《揚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