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孫中山民生經濟學說的知識來源及其在臺灣地區知識擴散之研究
作者:林志龍
作者(外文):Lin, Chih-Lung
校院名稱: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萬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孫中山民生經濟學說民生主義知識來源知識擴散國防政策Dr. Sun Yat-SenLivelihood Economic DoctrineMin Sheng Chu-I(the principle of economic equality)Knowledge OriginalityKnowledge GeneralityGovernmental Polic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1
孫中山於〈民族主義第一講〉中曾云:「大凡人類對於一件事,研究當中的道理,最先發生思想;思想貫通以後,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所以主義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後完全成立。」其中的思想本質上就是指一種知識,而知識乃積累而成,難能憑空擬造;再者,《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因此,基於對孫中山思想的傳承、中華民國憲法的遵行、表達對一位開國先鋒的景仰及因應兩岸分隔、分治的事實,寄藉孫學研究重啟新頁的氛圍,思考民生經濟發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而予當代研究孫中山思想之研究,提供較為科學且有力的支持,且期望能促進民生經濟的認知,提升國防與民生結合成效,使國家永續經營,兩岸和平、共榮共存。
基於如是的考量,本研究乃聚焦於孫中山「民生經濟學說」的知識來源探究及其知識擴散的檢證;借用圖書資訊學科之「知識來源與知識擴散」概念,採取歷史研究途徑,並實施文獻內容分析與書目計量分析研究方法,目的在了解孫中山「民生經濟學說」的知識來源(因襲、規撫與獨創),以及探討其在1949年後臺灣地區學術面向與政策面向之知識擴散學科分布與政策範疇。
研究結果得知,民生經濟學說的知識來源因襲吾國固有思想者計有孔子等13項、規撫歐洲學說事蹟者計有工業革命等18項、獨自創獲者計有民生主義等7項;學術面向的知識擴散分布至少有社會學等15學科,政策面向的知識擴散範疇至少有法律政策等6類,亦證實「民生經濟學說」不只在學術領域,更在政府政策範疇產生知識擴散的影響。另研究發現孫中山的民生經濟發展具有先後次序,其次發現孫中山對於三民主義各主義的重視程度以民生主義為最,且其知識來源的影響以西方比例高於中國,並與孫中山接受中西方教育時間比例相近。
Dr. Sun Yet-Sen once said in his lecture: “When one reasons on a certain thing, he first develops thoughts. After his thoughts are articulated, he creates a faith and thereby force is produced. A doctrine, therefore, begins with thought, is then vitalized by the creation of faith, and finally is established by the production of force”. The thought which he mentioned about basically is a kind of knowledge. Knowledge was often accumulated through time and experience and could not made up without any foundation. Furthermore,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ticle 1 provides: “The Republic of China, founded on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shall be a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people, to be governed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Therefore, based on the grounds of inheritance from the ideas of Dr. Sun, compliance to the Constitution, expression of admiration to the funding father and reaction to the fact of separation of Cross-strait, this research would trying to refresh landscape of the study of Sunology. Thinking of the livelihood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form past to the future, this research would provid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support to the contemporary study of Dr. Sun Yet-Sen,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livelihood and economy, enlarg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livelihood and national defense toward the nation's sustainable operation as well as peace and prosperity among the Cross-strait.
According to the mentions above, this research aimed to the study of the knowledge originality of Dr. Sun's livelihood economic doctrine and verification of its knowledge generality. It applied the concept of the knowledge originality and knowledge generalit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dopted historical approach with the methodology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bibliometric stud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originality of Dr. Sun's livelihood economic doctrine, and to discuss its knowledge generality on the academia and governmental policy categories in Taiwan area from 1949 to nowadays.
As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in the knowledge originality of Dr. Sun's livelihood economic doctrine, there are 13 items such as Confucianism was following the Chinese philosophical heritage, 18 items such as Industrial Revolutions was imitated from European theory and achievement, and 7 items such as the “Min Sheng Chu-I” (the principle of economic equality) was original discovered by Dr. Sun himself. In the knowledge generality of Dr. Sun's livelihood economic doctrine, there are 15 disciplines such as social science in academia as well as 6 categories such as legal policy in governmental policy. This research also has prov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Dr. Sun's livelihood economic doctrine's knowledge generality not only did effect in academia, but also in governmental policy. Besides, the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r. Sun's livelihood economic doctrine has its sequence and Dr. Sun emphasized the “Min Sheng Chu-I” the most among his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And the influential ratio of his knowledge originality from western country is higher than his mother country, which is closed to the length of his overseas education.
壹、中文資料
一、書籍
中文圖書分類法(2007年版)修訂委員會。中文圖書分類法2007年版類表編。台北:國家圖書館,2007。
丁一倪。蔣中正先生與臺灣的農業改革。台北:黎明文化,1991。new window
丁介民。蔣中正先生與臺灣建設。台北:黎明文化,1991。new window
于宗先主編。經濟學百科全書(2)。台北:聯經,1986。
中央文化工作會主編。經濟建設。台北:正中書局,1984。
王士敏。民生史觀-兼對唯物史觀之批判。台中:精粹出版社,1984。
王昇。「國防政策」。三民主義與國家政策。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編。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印行,1984。
王昇。國父思想。台北:黎明文化,1967。
王松茂。「中山先生科技思想與臺灣科技發展經驗」。中山思想與臺灣經驗(下冊)。劉真主編。台北:臺灣書店,1995。
王保健。圖解政治學。台北:書泉,2008。
王海峰、林勇斌。管子的智慧。台北:智慧大學,2003。
王開府。「程顥、程頤」。中國歷代思想家(十)。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王壽南主編。台北:臺灣商務,1999。
王壽南。「中國古代政治的兩個層面」。中華文化復興論叢(第六集)。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編。台北: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1974。
王曉波編著。孫中山思想研究。台北:問津堂,2003。
田震亞。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安格爾。近代經濟學說。台北:三民書局,1985。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
江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先秦卷)。台北:文津,1993。
何光國。圖書資訊組織原理。台北:三民書局,1990。new window
吳家昌。平均地權之理論與實務。台北:青桑,1985。
吳朝富。領袖蔣公之建軍思想。台北:正中書局,1986。
吳森。比較哲學與文化(第二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
吳榮義。均富的涵義與實踐。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1992。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7。new window
呂秋文。如何撰寫學術論文—以「政治學方法論」為考察中心。台北:臺灣商務,2007。
巫光亞。民生主義經濟思想體系的研究。台中:昌文書局,1954。
李永安。三民主義重要名詞英文翻譯之商榷。台北:正中書局,1981。
李玉彬。民生主義經濟制度。台北:帕米爾書店,1982。
李玉彬。民生主義經濟研究。台北:黎明文化,1974。
李在光。「從孫中山民生主義的角度看韓國社會福利的諸問題」。建國百年:孫中山思想與國家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姜波英編。台北:國父紀念館,2011。
李酉潭。「孫中山民主思想與台海兩岸和平發展」。南洋華僑與孫中山革命。曾一士總編。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10。
李英明譯。紅色的天堂夢-馬克思。台北:時報文化,1983。
李康五。三民主義與禮運大同思想。台北:幼獅文化,1992。
沙燕昌。「交通政策」。三民主義與國家政策。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編。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印行,1984。
沈宗瑞。國父對儒家哲學與科學思想之融合。台北:正中書局,1986。
沈宗瑞編著。先總統蔣公與中國國防現代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6。
肖飛、陳國亮。「孫中山民本思想對傳統重民思想之繼承和發展」。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孫中山基金會、中國孔子基金會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谷瑞照。三民主義與臺灣建設。台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76。
周世輔。三民主義的哲學體系。台北:黎明文化,1983。
周世輔。三民主義要義。台北:五南,1987。
周伯達。中山先生思想與中華道統。台北:臺灣學生,1999。
周道濟。談國父學說的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0。
周體健編。簡明天文學。新竹:凡異文化,1995。
林有土。民生史觀概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
林武彥。蔣中正戰爭哲學思想研究。台北:大航家企業,2000。
林家有。孫中山與中國現代化道路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林勝義。國父進化論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3。
林鐘雄。臺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邱創煥。「土地政策」。三民主義與國家政策。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編。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印行,1984。
邱創煥。「社會政策」。三民主義與國家政策。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編。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印行,1984。
邱榮舉、黃玫瑄。「論孫中山與東南亞客家華僑-以馬來西亞檳城為探討中心」。南洋華僑與孫中山革命。曾一士總編。台北:國父紀念館,2010。
金基洞。中國歷代兵法家軍事思想。台北:幼獅文化,1987。
侯家駒。「中山先生利用外資思想與臺灣工業發展」。中山思想與臺灣經驗(上冊)。劉真主編。台北:臺灣書店,1995。
侯家駒。民生經濟思想。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
俞諧。世界思潮之主義:三民主義之由來、形成及其瞻望。台北:正中書局,2000。
姜新立、陳家輝。「現代化、全球化與孫中山思想」。「中山思想與現代化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國父紀念館編。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03。
姜新立。分析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理論典範的反思。台北:五南,1997。new window
姜新立。新馬克思義與當代理論。台北:結構群,1991。
姚耀宇。國父講演圖解析論。台北:六國出版社,1993。
姚蘊慧。「民生主義的時代意義-風險社會中的生存與生活」。南洋華僑與孫中山革命。曾一士總編。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10。
施建生。偉大經濟學家李嘉圖。台北:天下遠見,2011。
施敏雄、李庸三。「臺灣工業發展方向與結構改變」。臺灣工業發展論文集。馬凱主編。台北:聯經,1994。
段昌國、何萍編著。俄國史。台北蘆洲:國立空中大學,1999。
洪禎國。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一個簡要的評介。台北:文津,1984。
胡文川。民生主義經濟制度特質與實踐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88。
胡平生。「梁啟超」。中國歷代思想家(二十一)。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王壽南主編。台北:臺灣商務,1999。
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述評。台北:文史哲,1995。
孫中山。「三民主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三民主義之具體辦法」。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三民主義自序」。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三民主義為造成新世界之工具」。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三民主義與中國民族之前途」。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上李鴻章陳救國大計書」。國父全集(第四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大亞洲主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女子要明白三民主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工兵計晝計畫宣言」。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中日經濟界應互相提攜」。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中國之鐵路計劃與民生主義」。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中國存亡問題」。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中國革命史」。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中國國民黨北伐宣言」。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中國發展經濟實業與日本有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中國實業當如何發展」。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中華民國之意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五族協力以謀全世界人類之利益」。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五權憲法」。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五權憲法講演錄」。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1989。
孫中山。「今當提倡民生主義」。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平均地權乃以土地之利還之大眾」。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打破舊思想要用三民主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民生主義之實施」。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民生主義有四大綱」。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民生主義第一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1989。
孫中山。「民生主義第二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民生主義第三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1989。
孫中山。「民生主義第四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民生主義與社會革命」。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一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三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四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六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民報發刊詞」。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一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二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民權主義第四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民權主義第六講」。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共和的意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共和須以兵力為保障」。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同胞要同心協力做建設事業」。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地權不均則不能達多數幸福之目的」。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自由之真諦」。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自傳」。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利用外資以振興中國工商業」。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求學在立志救國」。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言語文字的奮鬥」。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和平統一化兵為工」。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社會主義之派別及方法」。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附錄:軍人須明順逆識本務」。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勉勵各軍維持秩序進謀國家統一」。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建國大綱」。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建築鐵路目的在求富強」。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政見之表示」。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致廖仲凱告所著國防計劃目錄函」。國父全集(第五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軍人之本分」。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軍人的責任即在國防」。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軍人精神教育」。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軍人應貫徹主義為國犠牲」。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軍政府宣言」。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軍警界之責任」。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革命成功個人不能有自由團體要有自由」。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1989。
孫中山。「革命軍不可想升官發財」。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借外國資本以開發中國富源」。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修築全國鐵路乃中華民國存亡之大問題」。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修築馬路是便利交通的好方法」。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孫文學說自序」。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孫文學說第二章」。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孫文學說第三章」。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孫文學說第四章」。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孫文學說第五章」。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孫文學說第七章」。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振興實業以促進教育之計劃」。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消納軍隊實為軍民分治之要著」。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耕者要有其田」。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國民以人格救國」。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國民黨政見宣言」。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國民黨奮鬥之法宜注重宣傳不宜專注重軍事」。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救中國之貧弱必自擴充鐵路始」。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救國救民之責任在革命軍」。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教育經費支絀與實業借款的需要」。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望報界倡公理別是非以中國之真統一為己任」。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欲改造新國家當實行三民主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欲解決外交問題須門戶開放主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欲興商業必從製造業下手」。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組織正式政府之必要」。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速修鐵路以立富強之基」。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造成共和因果及國民責任」。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報界應鼓吹借款修築鐵路」。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提倡民生主義之真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提倡國家社會主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裁兵的重要與處置方法」。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裁兵禁賭港澳外交及交通實業教育之發展」。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裁兵築路」。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解決民生問題」。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解決農民自身問題非耕者要有其田不可」。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農功」。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道路為建設著手之第一端」。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實業計畫第一計畫」。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實業計畫第五計畫」。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實業計畫結論」。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對時局的意見」。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與某日人的談話」。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廢督裁兵問題」。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論均田之法」。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學生須以革命精神努力學問」。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築路與借債」。國父全集(第一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興船政以擴充海軍」。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謝曉鐘著『新疆遊記』序」。國父全集(第九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1989。
孫中山。「關於民生主義之說明」。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黨員須宣傳革命主義」。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黨務進行當以宣傳為重」。國父全集(第三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鐵路批與外人戰時運輸平時賃金均有軍令法律規範之」。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鐵路計劃」。國父全集(第二冊)。秦孝儀主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孫中山。建國方略。台北:黎明文化,1990。
孫克難。「臺灣地區獎勵投資條例及其經濟效益之評估」。臺灣工業發展論文集。馬凱主編。台北:聯經,1994。
孫廣德。中國政治思想史專題研究集。台北:桂冠,1999。new window
孫穗芳主編。國父孫中山先生紀念集。第六版。香港:國際中華文化藝術協會,2010。
徐光明。國父思想。台北:臺灣東華,2003。
徐培根。中國國防思想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75。
徐蕙萍。新莽政治改革之研究-從形象塑造探王莽之移易漢祚及其託古改制。台北:翰蘆圖書,2000。
袁穎生。光復前後的臺灣經濟。台北:聯經,1998。
馬若孟。「民生主義的多重涵義」。孫中山思想與當代世界。張斌、曾虹編譯。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
馬壁。國父學術思想新評價。台北:帕米爾書店,1969。
國立國父紀念館編。「中山思想與現代化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03。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小組。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國防報告書(修訂版)。台北:國防部,1992。
張玉法。「章炳麟」。中國歷代思想家(二十一)。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王壽南主編。台北:臺灣商務,1999。
張弦。民生主義與中西經濟思想。台北:帕米爾書店,1965。
張弦。民生主義與現代經濟思想。台北:政工幹部學校政治作戰研究班教材未出版,年不詳。
張特生。「韓愈」。中國歷代思想家(八)。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王壽南主編。台北:臺灣商務,1999。
張益弘。孫學體系新論述(上冊)。台北:張益弘與中華大典編印會合作出版,1997。new window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上冊)。台北: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等自行出版,2000。
張篤勤。藍圖-孫中山的心靈建構。台北:新視野圖書,2001。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重訂編點符號手冊(修訂版)。台北:教育部,2008。
教育部統計處編。中華民國教育程度及學科標準分類(第4次修正)。台北:教育部,2007。
莊政。孫文思想與政略。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
陳正順。「進口替代工業化:結論之探討與臺灣之實證研究」。臺灣工業發展論文集。馬凱主編。台北:聯經,1994。new window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允晨文化,2010。
陳賢雄。先總統蔣公經濟思想之研究。台北: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碩士論文獎助出版委員會,1981。
陳賢雄。先總統蔣公經濟思想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81。
陳頤之、劉薏蓉、黃文忠、蔡明明、林美惠、劉倩君。微生物學。台北:華騰文化,2005。
陶淵明。陶淵明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
彭立忠。「追求富而好禮的和諧(公民)社會」。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孫中山基金會、中國孔子基金會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彭延光。《資本論》選讀解說。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費景漢。「臺灣經濟發展政策的演變過程」。臺灣工業發展論文集。馬凱主編。台北:聯經,1994。
黃宇和。孫逸仙在倫敦,1896-1897:三民主義思想探源。台北:聯經,2007。
黃明同、張冰。「孫中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超越-『孫中山儒學情結』課題組的思考主線」。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孫中山基金會、中國孔子基金會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黃明同。「民生主義及其當代訴求-兼議孫中山思想的超前意義」。建國百年:孫中山思想與國家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姜波英編。台北:國父紀念館,2011。
黃城、匡思聖。「孫中山和平思想與兩岸關係的發展」。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孫中山基金會、中國孔子基金會編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黃城。「孫中山『後發優勢理論在大陸改革開放中的印證-以高鐵建設為例』」。南洋華僑與孫中山革命。曾一士總編。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10。
黃城。「孫中山實業發展策略與大陸改革開放」。「中山思想與現代化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國父紀念館編。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03。
黃彥。孫中山研究和史料編纂。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黃紀法。孔孟學說與國父思想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
黃紹祖。國父因襲固有民權思想。台北:五南圖書,1982。
黃鈺堤。政治學方法論與行政分析立場。台北:翰蘆圖書,2007。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1999。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2000。
葛建業。臺灣政治改革之芻議。新北市:葛建業,2013。
詹哲裕。中山哲學專題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未出版講義,2005。
賈嵩麗。三民主義的學說與建設。台北:幼獅,1979。
廖吉郎。「王安石」。中國歷代思想家(十)。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王壽南主編。台北:臺灣商務,1999。
趙守博。「中山思想與我國社會福利建設」。中山思想與臺灣經驗(上冊)。劉真主編。台北:臺灣書店,1995。
趙淑德。「憲法中有關土地政策之研議」。新時代平均地權之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土地改革協會編。台北:中國土地改革協會,2005。
劉真主編。中山思想答問。台北:臺灣書店,1994。
劉高陳編。三民主義與各種主義比較研究。台北:黎明文化,1996。
劉興華、劉仁坤。孫中山思想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
歐陽勛、黃仁德。經濟學。台北:三民書局,1992。
潘錫堂。「總理、總裁的國防思想與黃埔建軍」。中國國民黨與國防建設。中央文化工作會主編。台北:正中書局,1984。
蔣一安。孫學闡微(上)。台北:黎明文化,1993。
蔣中正。「土地國有的要義」。蔣總統思想言論集(卷五)。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編。台北: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1966。
蔣中正。「中國經濟學說」。先總統蔣公全集(第一冊)。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先總統蔣公全集編簒委員會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
蔣中正。「中國經濟學說」。蔣總統思想言論集(卷二)。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編。台北: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1966。
蔣中正。「社會建設與民生哲學之要義」。先總統蔣公訓詞提要。臺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南投:臺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2。
蔣中正。「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之意義及其實施」。蔣總統思想言論集(卷二)。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編。台北: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1966。
蔣中正。「國防研究要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二冊)。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先總統蔣公全集編簒委員會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
蔣中正。「救國建國的方向和實踐」。蔣總統思想言論集(卷二十四)。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編。台北: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1966。
蔣中正。反共抗俄基本論。台北:中興出版社,1967。
蔣永敬。「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中華民國建國史(第一篇)。教育部主編。台北:國立編譯館,1985。
蔡友土。「農業三十年紀實與展望」。三民主義在臺灣的實踐-經濟建設。臺灣省新聞處編。台中:臺灣省新聞處,1981。
蔡日新。陶淵明。台北:知書房,2000。
蔡萬助。21世紀軍事管理知識體系之研究。台北:華泰,2000。
談遠平。論陽明哲學之圓融統觀。台北:文史哲,1993。
鄭竹園。「導論」。孫中山思想與當代世界。張斌、曾虹編譯。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
鄭竹園。當代中西經濟思潮論叢。台北:幼獅,2004。
鄭國慶。「臺灣地區交通建設與發展」。三民主義在臺灣的實踐-經濟建設。臺灣省新聞處編。台中:臺灣省新聞處,1981。
鄭樸。物理學小史。台北:臺灣商務,1967。
盧國慶。三民主義哲學「旁通統貫」概論。台北:盧國慶,2002。
盧國慶。孫中山先生「內聖外王」思想的繼承發展與匯通統貫。台北:揚智文化,1997。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台北:聯經,1982。
蕭新煌。民生主義中的國家發展策略:世界體系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2。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中華書局,1987。
戴季陶。孫中山主義之哲學基礎。上海:民智書局,1927。
戴季陶。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7。
戴季陶。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台北:帕米爾書店,1952。
謝興堯。太平天國史事論叢。台北:臺灣商務,1968。
魏萼。民生主義經濟學。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
魏萼。民生主義經濟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81。
羅剛。三民主義的體系與原理。臺北:正中書局,1950。
羅剛編。中華民國國父實錄(第伍冊)。台北:財團法人羅剛先生三民主義獎學金基金會,1988。
羅家倫主編。國父年譜(增訂本上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
羅家倫主編。國父年譜(增訂本下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
羅清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打開天窗說量化。台北深坑:威仕曼文化,2010。
羅敦偉。計劃的自由經濟:民生主義經濟型態研究(上冊)。台北: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1963。
蘇志超。「平均地權思想與臺灣土地改革之實踐」。中山思想與臺灣經驗(上冊)。劉真主編。台北:臺灣書店,1995。
蘇志超。土地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高長印書局。new window
顧錦屏。馬克思。香港:中華書局,1999。

二、期刊
尤慧敏。「索引與摘要文獻書目計量學研究」。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7(2001):121-138。new window
王杰。「50年來的孫中山研究」。近代歷史研究5(1999):271-290。
王濤。「孫中山的民生思想及其對我國民生建設的啟示」。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010):12-16。
朱睿根。「隋唐時期的義倉及其演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1984):52-59。
吳英美、陳友民。「承先啟後的《中文圖書分類法》」。國家圖書館館訊1(2008):29-34。new window
李建源。「軍事社會科學知識擴散-政治作戰學校軍社中心使用網際網路初探」。軍事社會科學學刊7(2000):53-76。
林巧敏。「臺灣地區資訊組織文獻書目計量分析」。圖書資訊學刊7(2009,1/2):101-123。new window
林武彥。「中山先生軍事思想探微」。復興崗學報67(1999):1-22。new window
林雯瑤、邱炯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四十年之書目計量分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9(2012,3):297-314。new window
林慶桐。「國父民生經濟哲學之研究」。三民主義學報11(1986):47-73。
邱淑芬。「國父平均地權之歷史淵源及其實施成效之研究」。三民主義學報8(1984):399-406。
胡春雷。「我國憲法土地政策規範之探討」。經濟研究6(2005):33-72。new window
張郁蔚。「圖書參考文獻對人文社會學科跨學科特性之影響:以圖書資訊學為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0(2012,2):101-228。new window
陳光華、梁瓊方。「臺灣圖書資訊學之跨學科交流」。圖書資訊學刊2(2004,2):31-55。new window
陳憲立。「國父思想中的生存大事-保與養」。三民主義教學研究叢刊5(1981):231-237。
程美東。「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理論」。人文雜誌3(2002):130-136。
趙際良。「民生主義的真諦」。三民主義學報4(1980):86-93。
蔡明月,洪世芳。「OPAC文獻之書目計量學研究」。大學圖書館6(2002,1):15-38。new window
蔡明月。「文獻成長現象」。中國圖書館學會學報59(1997):135-153。new window

三、學位論文
康雅菁。維基百科社群知識建構歷程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9。
陳福林。孫中山人類進化思想及其實現途徑之探討。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new window
蔡萬助。公共行政學知識來源及與其相關學科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博士論文,2011。new window

四、翻譯文獻
Amidon, Debra M.著。金周英等譯。知識經濟的創新策略。台北:知書房,2001。
Benhan, F.著。陸元誠譯。保護貿易政策下的英國。台北:正中書局,1964。
Blitzer, David M.著。薛迪安譯。經濟會說話。台北:麥格羅希爾,1998。
Cantlie, James and C. Sheridan Jones著。王慶瑜譯。「孫逸仙和中國的覺醒」。外國學者研究中山思想博士論文目錄索引及摘要(下)。洪墩謨總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1993。
Chen, Stephen and Robert Prayne著。楊泰順譯。「孫逸仙傳」。外國學者研究中山思想博士論文目錄索引及摘要(下)。洪墩謨總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1993。
Cipolla, Carlo M.編。張彬村編譯。歐洲經濟史-工業社會的興起Ι。台北:允晨,1985。
Gregor, A. James, Maria Hsia Chang and Andrew B. Zimmerman著。廖達琪譯。「意識型態與發展:孫逸仙和臺灣的經濟史」。外國學者研究中山思想博士論文目錄索引及摘要(下)。洪墩謨總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1993。
Hung, Margaret H. C.著。黃坤祥譯。「中山先生對中國現代化的努力(1894-1925)」。外國學者研究中山思想博士論文目錄索引及摘要(下)。洪墩謨總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1993。
Linebarger, Paul著。王佳煌譯。「孫逸仙與中國共和」。外國學者研究中山思想博士論文目錄索引及摘要(下)。洪墩謨總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1993。
Ormerod, Paul著。李華夏譯。蝴蝶效應經濟學:一項關於社會與經濟行為的新理論。台北:聯經,2000。
Peter, Laurence J.著。艾柯編譯。影響人類智慧的九大定律。台北:德盛國際,2005。
Smith, Adam著。周憲文譯。國富論。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4。
Smith, Adam著。郭大力、王亞南譯。國富論(精選本)。香港:商務印書,2002。
Sproule, Anna著。黃啟霖譯。達爾文。台北:牛頓,1992。
Toynbee, Arnold著。周憲文譯。十八世紀產業革命史。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
Waltz, Kenneth N.著。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係理論解析。台北:五南,1997。
William, Maurice著。杜奉賢譯。「孫逸仙與共產主義」。外國學者研究中山思想博士論文目錄索引及摘要(下)。洪墩謨總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1993。
字野精一主編。洪順隆譯。中國思想(一)儒家。台北:幼獅,1977。
尉遲淦著,鈕則誠譯。進化的先知-達爾文。台北:時報文化,1983。

五、網路資源
「《老子河上公章句》」。中國哲學電子書計劃。http://ctext.org/heshanggong/zh。
「《孟子》」。中國哲學電子書計劃。http://ctext.org/mengzi/zh。
「《管子》」。中國哲學電子書計劃。http://ctext.org/guanzi/zh。
「《論語》」。中國哲學電子書計劃。http://ctext.org/analects/zh。
「中文圖書分類法介紹」。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catweb.ncl.edu.tw/class2007/96-3-1-intro.pdf。
「中文編目規範標準∕《中文圖書分類法》(2007年版)」。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catweb.ncl.edu.tw/class2007/96-1-1.htm。
「中華民國憲法本文」。中華民國總統府。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64。
「公營事業移轉民營條例」。植根法律網。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100140006200-0920115。
「四年經建計畫」。臺灣省諮議會。http://210.69.134.93/Museum0224/exhibit_03-04_008.html。
「平均地權條例」。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k1=%E5%B9%B3%E5%9D%87%E5%9C%B0%E6%AC%8A%E6%A2%9D%EF%A6%B5&t=E1F1A1&TPage=1。
「〈大禹謨〉」。中國哲學電子書計劃。http://ctext.org/shang-shu/yu-shu/zh 。
「沿革」。國軍退除役輔導委員會。http://www.vac.gov.tw/content/index.asp?pno=54。
「國父孫女孫穗芳:祖父沒說過聯俄容共」。阿波羅新聞網。2011/01/24。http://tw.aboluowang.com/news/2011/0124/193630.html#sthash.EZxjokQC.dpbs。
「組織沿革演繹」。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rsea.gov.tw/company2-1.php。
「陸海空軍軍人讀訓」。中華百科全書。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032。
「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k1=%E8%80%95%E8%80%85%E6%9C%89%E5%85%B6%E7%94%B0&t=E1F1A1&TPage=1。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Cs5b4d/aboutnclcdr。
「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
「〈論語-堯曰〉」。中國哲學電子書計劃。http://ctext.org/analects/yao-yue/zh 。
「總統府公報第383號。中華民國總統府。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Bulletins/paper/PDF/383-2.PDF。
「國家圖書館館藏目錄查詢系統」。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aleweb.ncl.edu.tw/F?func=find-b-0 。
「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s://tci.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q.XH5y/tcisearcharea?opt=1&mode=basic 。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詞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D%F5%BE%C7&pieceLen=50&fld=1&cat=&ukey=1017087520&serial=1&recNo=12&op=f&imgFont=1。
王陽明。「傳習錄卷上」。杜保瑞的中國哲學教室。http://homepage.ntu.edu.tw/~duhbauruei/5rso/texts/7song/te68/01.htm 。
任卓宣。「三民主義之哲學」。大中華民國復興會。http://www.greatroc.org/thread-11585-1-1.html。
國防部。「第四節國防民生」。中華民國一百年國防報告書。http://2011mndreport.mnd.gov.tw/info21.html。
教育部。「圖書館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10008。
教育部。「學位授予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30010。
章群。「隋唐義倉」。中華百科全書。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789。
鄧璞磊編。「民生哲學」。中華百科全書。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401&htm=02-408-1028%A5%C1%A5%CD%AD%F5%BE%C7.htm。
魏徵。「隋書」。天博閱讀室。http://myreader.tinpok.com/list.php?bid=914。

貳、外文資料
一、書籍(books)
Anderson, Lorin W. Classroom assessment: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 decision making. Mahawah,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2003.
Bereiter, Carl. Education and Mind in the Knowledge Age. Mahwah,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2002.
Chi, Michelene T. H. “Conceptual change within and across ontological categories: Examples frome learing and discovery in science,” 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ed. R. N. Gier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2.
Doyle, W. “Classroom tasks and student abilities.” Research on teaching. ed. P. Peterson and H. Wallberg. Berkeley, CA: McCutchan, 1979.
McNamara, Timothy P.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Thinking and Solving. 2nd ed. ed. Robert J. Sternberg.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4.
Perkins, David N. Knowledge as Desig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986.
Piaget, Jean. The equilibration of cognitive structur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Rumelhart, David E. and Donald A. Norman. “Accretion, Tuning, and Restructuring: Three Modes of Learning.” Semantic factors in cognition. ed. J. W. Cotton and R. L. Klatzsky.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981.

二、期刊(Journal Article)
Alcacer, J. and M. Gittelman. “Patent citations as a measure of knowledge flows: The influence of examiner citation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8(2006, 4): 774-779.
Chen, C. and D. Hicks. “Tracing knowledge diffusion.” Scientometrics 59(2004, 2): 199-211.
Cronin, B. and S. Pearson. “The exports of ideas from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6(1990, 6): 381-391.
De Solla Price, Derek J. “Is technology historically independent of science? a study in statistical historiography.”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Culture 6(1965): 553-568.
Fung, M. K. and W. W. Chow. “Measuring the Intensity of Knowledge Flow with Patent Statistics.” Economics Letters 74(2002, 3): 353-358.
Hu, A. G. Z. and A. B. Jaffe. “Patent cit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flow: the cases of Korea and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1(2003, 6): 849-880.
Jaffe, A. B., M. Trajtenberg and R. Henderson. “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s evidenced by patent citation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1993, 3): 577–598.
Klitkou, A., S. Nygaard and M. Meyer. “Tracking techno-science networks: A case study of fuel cells and related hydrogen technology R&D in Norway.” Scientometrics 70(2007, 2): 491-518.
Kortelainen, T. M. A. “Studying 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a 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 Scientometrics, 51(1) 2001: 133-146.
Lewison, G., I. Rippon, and S. Wooding. ”Tracking knowledge diffusion through citations.” Research Evaluation 14(2005, 1): 5-14.
Li, X., H. Chen, Z. Huang and M. C. Roco. “Patent citation network in nanotechnology (1976-2004).”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9(2007, 3): 337-352.
MacGarvie, M.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diffusion as measured by patent citations.” Economic Letters 87(2005, 1): 121-126.
Narin, F. and D. Olivastro. “Linkage between technology and science.” Research Policy 21(1992): 237-249.
Narin, F., D. Olivastro and K. A. Stevens. “Bibliometrics Theory, Practice and Problems. “ Evaluation Review 18(1994, 1): 65-76.
Narin, F., K. S. Hamilton and D. Olivastro, “The creasing linkage U.S. technology and public science.” Research Policy 26 (1997, 3): 317-330.
Nonaka, Ikujiro.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5(1994, 1): 14-37.
Pierce, S. J. “Boundary crossing in research literatures as a means of inter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transfer.“ 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50(1999, 3): 271-279.
Pieters, R. and H. Baumgartner. “Who talks to whom? Intra-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of economics journal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40(2002, 2): 483-509.
Porter, A. L. and D. E. Chubin. “An indicator of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Scientometrics 8(1985, 3-4): 161-176.
Pritchard, A. “Statistical Bibliography or Bibliometric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5(1969, 4): 348-349.
Song, C. H. “Interdisciplinary and knowledge inflow/outflow structure amo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 Korea.” Scientometrics 58(2003, 1): 129-141.
Sorenson, O. and L. Fleming. “Science and the diffusion of knowledge.” Research Policy 33(2004, 10): 1615-1634.
Stolpe, M. “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diffusion as evidenced in patent data: the case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echnology.” Research Policy 31(2002, 7): 1181-1198.
Trajtenberg, M., R. Henderson, and A. Jaffe. “University versus corporate patents: A window on the basicness of invention.”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5(1997, 1): 19-50.
Urata, H. “Information flows among academic disciplines in Japan.” Scientometrics 18(1990, 3-4): 309-319.
Wagner, C. S., J. D. Roessner, K. Bobb, J. T. Klein, K. W. Boyack, J. Keyton and I. Rafols.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interdisciplinary scientific research (ID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5(2011, 1): 14-2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