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孫子兵法》若干重要概念之新解-一個結構主義的觀點
作者:祝仲康
作者(外文):Chung-Kang Chu
校院名稱: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筱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結構struc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4
《孫子兵法》號稱中國第一兵書,歷朝歷代為其作註者,不勝枚舉,海內外研究該書的風氣,至今未墜。過去千百年的研究,已讓該書的解釋與內涵定型。但是後人真的只能被動接受前人的研究結果,而無發揮自身能動性的機會嗎?本研究特地挑選了《孫子兵法》中的四個重要概念,嘗試對它們提出別於傳統的新解,以為再次書寫《孫子兵法》、中國兵書、甚至其它重要古籍而開其端。
本研究的四項討論主題分別為《孫子兵法》之「道」的內涵,「全某為上」的對象,「倍則分之」的對象,「圍師必闕」的指導內容與指導對象;研究途徑則為結構主義途徑。透過對結構材質的分析,不僅可以再發現各主題的新解,並可循線揭示各主題的先天動力,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
傳統上,「道」為「使民眾與政府或領導人一心,願意與之同生共死,不避艱險」;「全某為上」有「全敵」、「全我」與「雙全」三派;「倍則分之」有「分敵」與「分我」兩派;「圍師必闕」則指「包圍敵人時,必留缺口」。本研究的新發現則如下:「道」可以解為「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如此,不只可以汲取出「令」與「意」兩個相對的概念,並可彰顯民本思維在《孫子兵法》中的崇隆地位。「全某為上」當為維持敵方完整,如此方能確保「利可全」,此議則等同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主義。「倍則分之」則是「倍則分敵」,意味在戰場上,應該主動製造數量優勢;而此新解亦能讓人觸類旁通的體會出「小敵之,堅;大敵之,擒」的二元用兵之法。至於「圍師必闕」,本研究所發現的新解則是「敵軍包圍,我軍突圍」,亦即該句其實蘊含一組二元相對概念。而此用兵之法的深層原因,則源於生物的求生本能。
本研究得以見前人之所未見,為《孫子兵法》注入新義,意味該書仍有豐富的內涵在等著研究者去發掘。依此類推,其它兵書,乃至於其它中國古籍,亦應有許多潛在新解,正靜待著後人的造訪與開採。
Sun Tzu’s The Art of War is recognized as the No. 1 Chinese Classics on military affairs. Researches about it are numerous in the past 20 centuries. However, renowned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rt of War doesn’t mean they are beyond doubt, so researchers still have room to manipulate their agency to rediscover new meanings and implications of not only this book, but also other Chinese Classics.
Four issu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Tao; to keep whole is the best policy; when outnumbering enemy by two times, divide it; when facing containment, one must breakthrough it. Approach used to this study is a structuralist one. Through analysis of structural material, new perspectives of those four issues, as well as their multi-level structures, are excavated.
New discoveries found by this research are:(1)Sun Tzu’s Tao can be understood as order and will, with caring people first as its underlying core value.(2)The one to be kept whole and intact by a command officer is his enemy, rather than his own troops. This viewpoint reveals that Sun Tzu is a man of rationality, pursuing to maximize national interest.(3)倍則分之(bei ze fen zhi) means to divide the enemy. What behind this tactic is the emphasis on preponderance of number universal in biological competition.(4)圍師必闕 (wei shi bi que) can be looked upon as a breakout law which advises the besieged to attack determinedly to create an open or pass to freedom and surival.
The newly gained perspectives imply there is still an abundant reservoir in this book to be fathomed and explored. Furthermore, other Chinese Classics are also waiting for students to revisit and taste them to uncover new explanations and ideas. In this way, a new version of Chinese Culture is something can be expected.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于汝波,2001。《孫子兵法研究史》。北京市:軍事科學。
三軍大學編,1972。《武經七書直解(一)》。台北市:三軍大學。
毛子水,2009。《論語今註今譯》,二版。台北市:台灣商務。
王向榮,1958。《論語二十講》。台北市:台灣中華。
王建東,1974。《孫子兵法思想體系精解》。台北市:黎明。
王漢國,2004。《孫子兵法導讀》。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研究部《孫子》注釋小組,1977。《《孫子兵法》新注》。北京市:中華。
王陽明,1987。《王陽明批武經七書》。台北市:考古文化。
王陽明手批,1988。《楊明先生手批.武經七書》,三版。台北市:中華戰略學會。
王雲五主編,1969。《宋本武經七書》,臺一版。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雲五,1972。《民國政治思想與中國政治思想之綜合研究》,二版。台北市:臺灣商務。
王雲路注譯,1996。《新譯司馬法》。台北市:三民。
史次耘,2009。《孟子今註今譯》,二版。台北市:台灣商務。
甘居正,1980。《中文文法與標點符號》。台北市:黎明。
司馬遷,1959。《史記(五)》。北京市:中華。
李元平,1988。《用血汗凝聚長城的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台北市:黎明。
李酉潭,1999。《自由、平等與民主:約翰彌勒與孫中山的政治思想》。台北市:編譯館。new window
李昉,1986。《太平御覽(二)》。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明輝,2005。《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台北市:台大。new window
李浴日,1951。《孫子兵法新研究》,復業三版。台北縣:世界兵學社。
李浴日,1956。《孫子兵法總檢討》。台北縣:世界兵學社。
李浴日,1990。《孫子兵法研究》,四版。台北市:黎明。
李啟明,1995。《不戰而屈人之兵:從孫子兵法看兩岸雙贏戰略》。台北市:台灣中華。
李零,2006。《《孫子》十三篇綜合研究》。北京市:中華。
朱熹,1958。《中華叢書 論語集註》。台北市:中華叢書委員會。
吳九龍主編,1991。《孫子校釋》,第三版。北京市:軍事科學。
吳文程,2007。《政治發展與民主轉型:比較政治理論的檢視與批判》。台北市:五南。
吳如嵩,2008。《孫子兵法新說》。北京市:解放軍。
杜佑,1977。《通典(下)》。台北市:國泰。
呂亞力,1994。《政治學方法論》,七版。台北市:三民。new window
沈傑,萬彤編著,2002。《孫子兵法:世界第一兵書》。台北縣:華文網。
何新,2008。《兵典.《孫子兵法》新考》。北京市: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周亨祥,1996。《孫子》。台北市:台灣古籍。
林松等譯注,1996。《四書》。台北市:台灣古籍。
屈萬里,2009。《尚書今註今譯》,二版。台北市:台灣商務。
林碧炤,2006。《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二版。台北市:五南。
金耀基,1989。《現代人的夢饜》,增補八版。台北市:三民。
金耀基,1993。《中國民本思想史》。台北市:台灣商務。new window
孫中山,1956。《孫中山選集》。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郭化若,1977。《孫子今譯》。上海:人民。
柳元麟,1988。《孫子新校解》,再版。台北市:中華兵學研究社。
俞正山,2001。《武裝衝突法》。北京市:軍事科學。
姜亦青,1995。《孫子兵法》。台北市:東門。
姚秀彥,1985。《論語新探》。台北市:三民。
孫星衍等注,1978。《漢學彙編:孫子十家注》。台北市:廣文。
范健,1964。《包圍與突圍解圍》。台北市:實踐學社。
胡敏遠,2005。《野戰戰略用兵方法論》。台北市:揚智。
孫欽善,1992。《中國名著選譯叢書:論語》。台北市:錦繡。
柯遠芬,1956。《孫子兵法講授錄》。台北縣:世界兵學社。
孫廣德,1999。《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台北市:桂冠。new window
范曄撰,李賢等注,1974。《新校後漢書注五》。台北市:世界。
南懷瑾,1981。《論語別裁(上)》,修訂九版。台北市:老古文化。
陳伯鏗,1981。《先秦諸子政治思想探賾》。台北市:黎明。
班固撰,顏師古注,1978。《新校漢書集注(二)》。台北市:世界。
陳治世,1990。《國際法》。台北市:臺灣商務。
高宣揚,1997。《結構主義》,二版。台北市:遠流。
夏振翼撰,齊廉校訂,1954。《增訂武經註解(上)》,台二版。台中市:兵學書店。
陳啟天,1952。《孫子兵法校釋》。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
徐崇溫,1994。《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台北市:結構群文化事業。
徐瑜,1994。《不朽的戰爭藝術:孫子兵法》。台北市:時報。
陳鼓應,1985。《老子今註今譯》,修訂十版。台北市:台灣商務。
陳壽撰,裴松之注,1974。《新校三國志注(上)》。台北市:世界。
馬銀琴,2006。《中國文史經典講堂.孫子兵法評注》。香港:三聯。
國防大學陸軍學院編修,2007。《機械化步兵旅作戰教則》。(桃園市:國防部陸軍司令部。
國語四書編審委員會編著,1998。《國語論語》。台北市:文化總會。
張金鑑,1971。《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四版。台北市:台灣商務。
張素貞校注,2001。《新編韓非子(下)》。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張載,1978。《張載集》。北京市:中華書局。
張澍纂輯,1976。《諸葛武侯全集》。台北市:集文。
張明貴,2003。《比較中西政治思想》。台北市:五南。
梁啟超,1984。《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
許雅棠,2005。《民本治理學》。台北市:台灣商務。
黃朴民,2008。《《孫子兵法》解讀》。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
黃光國,1995。《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台北市:心理。new window
黃光國,2003。《社會科學的理路》,再版。台北市:心理。
鈕先鍾,1996。《孫子三論:從古兵法到新戰略》,四版。台北市:麥田。
鈕國平,王福成,1991。《孫子釋義》。甘肅:人民。
傅佩榮,1999。《論語/傅佩榮解讀》。台北縣:立緒。
曾章瑞,周茂林,胡瑞舟 合著,2005。《新世紀國家安全與國防思維》。新北市:空大。
曾章瑞,2006。《全民國防概論》。新北市:空大。
程樹德,1981。《論語集釋上》,再版。台北市:鼎文。
曾繁康,1980。《中國政治思想史》,再版。台北市:大中國。
楊大春,1994。《解構理論》。台北市:揚智。
楊家駱主編,1981。《論語集釋上》。台北市:鼎文。
楊善群,1999。《孫子》。台北市:雲龍。
楊慶球,2005。《民主與民本:洛克與黃宗羲的政治及宗教思想》。香港:三聯。
褚良才,2002。《孫子兵法研究與應用》。杭州市:杭州大學。
趙明義,2008。《國家安全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時英。new window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1985。《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市:文物。
廖國良,李士順,徐焰等著,1991。《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北京市:解放軍。
墨子撰,畢沅校注,1991。《百子全書:墨子(上)》。台北市:黎明。
蔣百里,1971。《孫子淺說》,三版。台南市:泰華堂。
潘光建,1990《孫子兵法別裁》。桃園:陸軍總司令部。
劉春志,劉思起,1995。《《孫子兵法》教本》,第二版。北京市:國防大學。
歐崇敬,1998。《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台北市:揚智。
錢宗武,江灝譯註,1996。《尚書》。台北市:台灣古籍。
錢穆,2005。《論語新解》,三版。台北市:東大。
蕭天石主編,1978。《中國子學名著集成(072)》。台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蕭天石,1983。《孫子戰爭論》,增訂四版。台北市:自由。
蕭公權,1990。《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台北市:聯經。
謝冰瑩等編譯,2004。《新譯四書讀本》。台北市:三民。
薩孟武,1994。《中國政治思想史》,增補八版。台北市:三民。
謝國良,1994。《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概論》。北京市:解放軍。
魏汝霖,1984。《孫子今註今譯》,修訂版。台北市:台灣商務。
魏汝霖,1991。《孫子兵法大全》,修訂一版。台北市:黎明。
羅克祥,2008。《孫子兵法》。北京市:京華。
羅慶生,許競任,2004。《國家安全概論》。台北市:全華。
二、中譯書籍
五來欣造著,李毓田譯,出版年不詳。《政治哲學》。台北市:萬年青。
Culler, Jonathan著,張景智譯,1992。Saussure,《索緒爾》。苗栗縣:桂冠。
Jomini, Antoine Henri著,林中偉,張錫忠譯,1995。The Art of War,《戰爭的藝術》。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Levi-Strauss, Claude著,王志明譯,1989。Tristes Tropiques,《憂鬱的熱帶》。台北市:聯經。
Rogers, Anthony P. V.; Malherbe, Paul; Doppler, Bruno合編,楊紫涵等譯,2005。Fight It Right: Model Manual on the Law of Armed Conflict for Armed Forces,《中道之師:武裝衝突法手冊》。桃園縣:國防大學。
Scholes, Robert著,高秋雁譯,1989。Structuralism i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結構主義: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結構出版群。
三、中文期刊
田力品,2013年2月。〈武裝衝突法對使用武力之限制〉,《軍法專刊》,第59卷第1期,頁107-120,new window
吳育騰,2011年6月。〈中共太空戰略與不對稱作戰之研究(上)〉,《空軍軍官雙月刊》,第158期,頁2-17。new window
李新偉,2008年12月。〈《武經總要》所引《孫子》研究〉,《國家圖書館館刊》,2008第二期,頁129-144。new window
祝仲康,2012年5月。〈試說新語~「令」與「意」:《孫子兵法》所謂「道」之新解〉,《國防雜誌》,第廿七卷第三期,頁55-67。new window
祝仲康,2012年6月。〈試說新語~包圍與突圍:《孫子兵法》「圍師必闕」新解〉,《陸軍學術雙月刊》,第四十八卷第523期,頁46-57。
祝仲康,2012年9月。〈文化領航:析論《孫子兵法》「倍則分誰?」〉,《中華戰略學刊》,2012秋季刊,頁186-209。
祝仲康,2013年2月。〈試說新語~慎誰的終?追什麼遠?〉,《孔孟月刊》,第五十一卷第五、六期,頁28-32。new window
祝仲康,2013年5月。〈析論《孫子兵法》中之「全為上」:理性研究途徑〉,《國防雜誌》,第廿八卷第二期,頁49-58。new window
祝仲康,2014年3月。〈試說新語~《孫子兵法》中「歸師勿遏」與「窮寇勿迫」之新解〉,《國防雜誌》,第廿九卷第二期,頁69-80。new window
劉興祥,2010年8月。〈東西方兵聖軍事思想異同之研究:「將」之條件與「數量優勢和兵力集中」〉,《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29期,頁100-119。
謝志偉,1997年3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知識與權力」,從德語文學的一個例子談起〉,《東吳哲學學報》,第二期,頁159-184。new window
魏靜芬,2012年12月。〈武裝衝突法教室〉,《軍法專刊》,第58卷第6期,頁142-148。new window
四、中文專書中之論文
何世同,2004。〈從戰爭角度看國家安全〉,載於《「國家安全與國防通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呂存祥,1996。〈孫子兵法與企業經營〉,載於吳緒彬等編,《孫子兵法在當今世界的妙用》。台北市:方智。
明居正,2011。〈古典現實主義之反思〉,載於包宗和主編,《國際關係理論》。台北市:五南。
高殿芳,1992。〈《孫子兵法》的語言文本〉,《孫子探勝:第三屆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論文精選》。北京市:軍事科學出版社。
雅克.德里達著,盛寧譯,1991。〈結構,符號,與人文科學話語中的嬉戲〉,載於王逢振,盛寧,李自修編,《最新西方文論選》。桂林市:灕江。
葉金寶,2007。〈公民社會的理想及其實現途徑〉,載於劉阿榮,王佳煌,鄧毓浩,洪泉湖主編,《華人文化圈的公民社會發展》。(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葛荃,2005。〈概論〉,載於劉澤華主編,《王權與社會: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研究》。武漢市:崇文。
熊德基,2010。〈綱常的理論與實際之史的檢討〉,載於林慶彰主編,《中國傳統思想之檢討》。台中市:文听閣圖書。
劉金海,王廷義,2007。〈試論孫子的“民本”思想及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運用〉,載於李德義主編,《孫子兵法與現代戰略-第七屆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市:軍事科學。
劉振志,1992。〈孫子的關鍵字及其思想內涵〉,《孫子新論集粹》。北京市:長征。
五、工具書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1985。《大辭典》。台北市:三民。
徐中舒主編,1991。《遠東.漢語大字典》。紐約:美國國際。
夏征農主編,1992。《辭海》。台北市:台灣東華。
張嘉文主編,1989。《辭海》。高雄市:智揚。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2005。《康熙字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1998。《漢語大字典》。台北市:建宏。
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1988。《辭源》,大陸版。台北市:遠流。
六、報紙
陳郁仁,林啟弘,2013年8月27日。〈金孫效應 桃機明訂可辦護照〉,《蘋果日報》網站: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827/35249735/(瀏覽日期:2013年11月27日)。
七、英文專書
Berkowitz, S. D. 1982. An Introduction to Structural Analysis: The Network Approach to Social Research. Toronto: Butterworth & Co.
Cannon, Walter B. 1989. The Wisdom of the Body, special edition. Birmingham: Adams, Leslie B. Jr.
Carr, Edward H. 2001.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Hampshire: Palgrave.
Culler, Jonathan. 1976. Saussure. London: Fontana Paperbacks.
Dahl, Robert; Lindblom, Charles. 1953. Politics, Economics and Welfar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Darwin, Charles. 1958. The Origin of Species. New York: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 Row.
Gibson, Quentin. 1960. The Logic of Social Enquiry. London: Routlege.
Giles, Lionel. 1994. Sun Tzu on the Art of War. 台北市:敦煌。
Hart, B. H. Liddell. 1991. Strategy, 2nd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Meridian.
Hobbes, Thomas. 1978. Leviathan. New York: Macmillan.
Isaak, Alan C. 1975.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revised edition. Homewood: Dorsey.
Jordan, Amos A.; Taylor, Jr. William J.; Meese, Michael J.; Nielsen, Suzanne C. 2009.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sixth edition.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Keyohane, Robert O. 2005. After Hegemony, First Princeton Classic Edi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Keohane, Robert O.; Nye, Jr. Joseph S. 2011.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4th ed. Boston: Pearson.
Kuhn, Thomas S. 201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lthus, T. R. 2010.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S.I.] : CreateSpace.
Mearsheimer, John J. 2001.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Norton & Company.
Morgenthau, Hans J. 1973.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fifth edit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Nye, Jr. Joseph S. 2004.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Affairs.
Olson, Mancur. 1971.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oast, Paul. 2006. The Economics of War. New York: McGraw-Hill/Irwin.
Popper, Karl R. 1963. Conjecture and Refutation. New York: Rain Bridge.
Popper, Karl R. 1979. Objective Knowledge,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pper, Karl R. 2002.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New York: Routledge.
Raphael, David D. 1990. Problem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2nd edition. Atlantic Highlands: Humanities Press International.
Romp, Graham. 1997. Game 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Starke, J. G. 1977.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8th edition. 台北市:開發。
Waltz, Kenneth N. 2010.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ong Grove: Waveland Press.
八、英譯書籍
Barthes, Roland.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by Stephen Heath, 1977.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in Image, Music, Text. London: Fontana Paperbacks.
Clausewitz, Carl Von. translated by J. J. Graham, 2005. On War, Volume 1, revised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Clausewitz, Carl Von. translated by J. J. Graham, 2005. On War, Volume 2 revised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Piaget, Jean. translated by Chaninah Maschler, 1971. Structuralism.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
Saussure, Ferdinand de. translated by George Wolf, 1996. Saussure’s First Course of Lectures on General Linguistics. New York: Pergamon.
Saussure, Ferdinand de. translated by Wade Baskin, 1959.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台北市:書林。
九、英文期刊
Maslow, Abraham H. Jul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50(4) : pp. 370~ 396.
十、英文專書中之論文
Becker, Gary. 1986 .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in Jon Elster, ed., Rational Choi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Harsanyi, John C. 1986.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Rational Behavior”, in Jon Elster, ed., Rational Choi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Milner, Helen. 1993 . “The Assumption of An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 Critique”, in David A. Baldwin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十一、英文研究報告
Gordon, John IV.; Matsumura, John. 2013. The Army’s Role in Overcoming Anti-Access and Area Denial Challenges.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