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特殊教育學校校務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
作者:林怡慧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系所
指導教授:周台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特殊教育學校校務評鑑指標建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研究主旨在建構特殊教育學校校務評鑑指標體系,藉以提升特殊教育學校績效。經由文獻分析探討,透過四次專家焦點團體座談,擬定初步的指標系統;應用三次德懷術問卷調查,增刪、修正評鑑項目、評鑑指標及其參考校標,以完成「特殊教育學校校務評鑑指標體系」之建構。本評鑑指標體系分6個評鑑項目,35個評鑑指標以及171個參考效標。進而透過認同度問卷分析,了解特殊教育學校實務工作者對本評鑑指標體系之認同程度;並以層級分析法進行評鑑指標體系各項目與指標之權重分配;最後依據評鑑指標體系權重分配,實際進行專家訪談了解本評鑑指標體系之適當性。本研究之研究結果與結論如下:
一、本評鑑指標體系在認同度分析
1.不同性別、不同服務階段服務之特殊教育人員在評鑑項目與評鑑指標之認同度無顯著差異。
2.不同學校類別、不同在評鑑項目認同度無顯著差異;而在評鑑指標除在住宿環境與管理啟明學校高於不分類學校外,其餘指標無顯著差異。
3.不同職務、不同學歷、不同特殊教育背景之特殊教育人員在評鑑項目認同程度無顯著差異,而在部分評鑑指標有顯著差異。
4.不同年齡、不同特殊教育服務年資、是否曾參與特殊教育學校評鑑之特殊教育人員在部分評鑑項目與部分評鑑指標之認同度有顯著差異。
二、本評鑑指標體系權重分析
1.本評鑑指標體系6個評鑑項目之權重,以「課程教學與實習」(32.17%)最高、依序為「行政領導與管理」(30.06%)、「學生事務與輔導」(16.25%)、「支持服務與轉銜」(9.80%)、「環境設施與資源」(6.92%)、「社群互動與績效」(4.80%)。
2.本評鑑指標體系35個評鑑指標權重高於5%的依序:「校長領導與專業」(10.34%)、「課程規劃與設計」(9%)、「個別化教育計畫」(8.17%)、「行政制度與運作」(6%)、「有效教學與評量」(5.96%)、「校務願景與計畫」(5.14%)等6個。
3.本評鑑指標體系35個評鑑指標權重未達1.00%者有:「設施管理與維護」(0.97%)、「家長組織與參與」0.92%)、「住宿環境與管理」(0.75%)、「資源整合與服務」(0.69%)、「學校聲望與發展」(0.61%)、「社區關係與合作」(0.54%)、「圖書與資訊設備」(0.47%)等7個指標。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教育主管行政機關、特殊教育學校經營及未來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This study aims to construct the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administ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in Taiwan, which is supposed to promote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four focus-group interviews, the researcher formed the preliminary indicator system. Then the evaluation items,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its criterion were modified according to three times of Delphi questionnaires, and thu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icator system was completed. This indicator system of school evaluation consists of 6 evaluation items, 35 indicators and 171 criterions. The researcher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school staff’s approval of this indicator system through questionnaire on approval degree, and the relative weight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dicators was decided by adapt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inally, based on the weight system of the indicators,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the experts on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is indicator system.
The result and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are stated as follows.
1.The analysis of approval degree
(1)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pproval degree of evaluation items and indicators among educators of different gender or educational stages.
(2)There is also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pproval degree of evaluation item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chool.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found between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except for “dormitory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the approval degree of which in the schools for visually impaired is higher.
(3)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pproval degree on the evaluation items of special-education workers of different positions, level of education, and special-education backgr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found in part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4)In part of the evaluation items and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pproval degree of special-education workers of different age, length of service, and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school evaluation.
2.The analysis of weight system
(1)Among the six evaluation items in this indicator system, “teaching and practicum” weighs 32.17%, which is the highest. Then hierarchically,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weight 30.06%.
“Student affair and counseling ” weight 16.25%
“Support and transition service” weight 9.80%
“Facilities and resources” weight 6.92%
“Community interaction and effectiveness ” weight 4.80%
(2)Among the 35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 this study, 6 indicators has the weight higher than 5%:
“Principal leadership” weight 10.34%
“Course planning and design” weight 9%
“Individual education program” weight 8.17%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and operation” weight 6%
“Effectiv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weight 5.96%
“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 weight 5.14%
(3)Among the 35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 this study, 7 indicators has the weight lower than 1.00%:
“Facility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weight 0.97%
“Parent network and participation” weight 0.92%
“Dormitory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weight 0.75%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ervice” weight 0.69%
“School reputation and development” weight 0.61%
“Community relations and cooperation” weight 0.54%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appliances” weight 0.47%
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to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special-education schools and future studies.
一、 中文部分
王天苗、邱上真、莊妙芬、鄭麗月、葉瓊華、孫淑柔、鄒啟蓉(1997)。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評估報告。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
王天苗、黃俊榮、邱筑君(2009)。中央對地方政府特殊教育行政績效評鑑實施之後設評鑑與改進意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報,30,1-28。new window
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1-17。new window
王保進(1997)。大學教育評鑑之內涵分析。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161-217)。臺北:五南。
王保進(2003)。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現況與重要議題之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50,2-11。new window
王冠中(2008)。高雄市特殊教育學校困境與轉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王建正(2002)。國民小學學校經營效率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王炳欽(2001)。我國特殊教育學校設置與運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new window
王健諭(2010)。國民小學特殊教育評鑑指標之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毓仁(2000),公部門績效指標的設計與運用。人力發展月刊,82,35-45。
王睿君(2000)。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探討─以高雄市國民中學八十六學年度校務評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田振榮(2002)。建立技專校院提昇教學品質指標之研究報告。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委託專案研究。臺北:教育部。
吳和堂(2004)。論析高雄市國中小新制學校評鑑之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4,67-83。new window
吳政達(1999)。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模糊德菲術、模糊層級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估法之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吳美麗(2000)。特殊教育評鑑方案之規劃與設計--以台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吳清山(2000)。學校行政。台北:心理。
吳清山(2002)。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new window
吳清山(2005)。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教育評鑑。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06)。國民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教育資料集刊,31,1-21。國家教育研究院。new window
吳清山(2012)。建立多元彈性校務評鑑指標。評鑑雙月刊。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2/01/01/5253.aspx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new window
吳清基(2004)。精緻教育--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李如鵬(2009)。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new window
李忠霖(2010)。桃園縣國民中學特殊教育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李政翰(2006)。教育指標建構對教育發展重要性之探討。研習資訊,23(5),107-110。
李秋姬(2010)。台東縣特殊教育教師對特殊教育評鑑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李美慧(2009)。臺北市國民中小學特教教師對特殊教育評鑑意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詩慶(2013)。我國高級中學學校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李慶良(2004)。特殊教育行政與法規。台北:心理。
周春美、沈健華(1994)。以評鑑為工具,尋求教育品質之提升─從CIPP評鑑模式的觀點探討職業學校教育評鑑之選擇。技術及職業教育,19,45-49。
林天祐、蔡菁芝(2001)。教育評鑑的理念分析。教育研究,91,36-44。new window
林文榮(2004)。台南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現況調查及整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怡慧(2006)。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郁杏(2010)。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林新發、林上渝(2004)。高中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教育資料集刊,29,139-167。new window
林筠諺(2012)。教育學門系所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林蒼毅(2005)。國民小學特殊教育評鑑實施意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邱忠浩(2006)。我國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柯平順、張靜玉(2004)。探索特殊教育學校定位,台灣特殊教育的現在與未來研討會會議。台北:殘障聯盟。
洪榮照(2011)。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特殊教育發展因素之探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3,37-78。new window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斯淳(2002)。國民小學身心障礙特殊教育評鑑後設評鑑知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秦夢群(2001)。教育概論。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馬信行(1997)。大學評鑑指標適切性之評析。大學評鑑,101-217。
馬信行(1998)。教育科學研究法。台北:五南。
康龍魁、許順發(2004)。技專院校經營效率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2),59-82。new window
張芳全(2006)。教育政策指標研究。臺北:五南。
張美蓮(1996)。我國大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鈿富(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張鈿富(2001)。面對校務評鑑應有的理念與作法。教育研究月刊,91,30-35。new window
張輝政(2001)。高級中學評鑑實施狀況及其改進途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梁暖茱(2002)。學校自我評鑑觀念的釐析。商業職業教育季刊,87,15-20。
許明欽(2006)。臺灣高級職業學校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臺北:五南。new window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1-278。
郭素琴(2004)。國小教育人員對特殊教育評鑑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世育(2005)。高雄市立國民中學學校評鑑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玟錡(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對校內特殊教育視導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姿伶(2009)。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對特殊教育評鑑看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啟榮(2003)。以全面品質管理建構教育行政機關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陳淑樺(2007)。彰化縣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類特殊教育後設評鑑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惠珠(2004)。桃園縣資賦優異類特殊教育評鑑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發忠(2010)。新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人員中教師代表評鑑專業能力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陳順宇(1998)。多變量分析。臺北:華泰。
陳劍賢(2002)。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陳靜淑(2007)。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類特殊班評鑑實施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曾淑惠(2002)。高級中等學校評鑑分析。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0,2-9。
曾榮祥(2006)。學校經營效能指標建構與應用研究-以平衡計分卡管理策略為依據(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湯志民(2002)。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評析。初等教育學刊, 10,25-50 。new window
湯志民(2003)。北市國中校務評鑑實施之評析。現代教育論壇,8,315-322。new window
馮怡萍(2011)。高雄地區國民小學特殊教育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臺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1997)。大學自主與大學評鑑。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51-58。臺北:五南。
黃淑娟(2005)。中部五縣市國中小特教教師及相關人員對特殊教育評鑑知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新發、林怡慧、楊蓓瑛(2011)。新時代特殊教育學校之經營與挑戰,建國百年教育行政與評鑑學術研討會。中台科技大學,台中市。
黃曙東(2003)。美國中等教育與我國高中、高職、綜合高中評鑑標準之比較分析。技術及職業教育,73,16-20。
黃韻寧(2003)。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狀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詹益成(2003)。桃園縣立國民小學教育評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廖淑珠(2010)。身心障礙教育相關專業服務評鑑指標與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new window
潘俊程(2003)。臺中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蔡淑娟(2000)。臺中縣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後設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鄭友泰(2000)。桃園縣身心障礙班特殊教育評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鄭崇趁(2006)。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及實施方式研究。臺北:new window
鄭彩鳳(1998)。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
鄭菀宜(2005)。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特殊教育評鑑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鄭進斛(2005)。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謝岱珍(2004)。我國特殊教育學校評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謝傳崇(譯)(2009)。變革時代卓越的校長領導-國際觀點。(原作者:Christopher Day &;; Kenneth Leithwood )。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羅清水(2009)。特殊教育發展框架與視野-新修訂特殊教育法對教育之影響與發展,2009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41週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暨論文選集(17-31頁)。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new window
蘇秀花(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的發展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50),28-31。new window
蘇芳玉(2009)。高雄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對特殊教育評鑑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一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蘇錦麗(2005)。評鑑模式-教育及人力服務的評鑑觀點。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內政部(2009)。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白皮書。臺北:作者。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09)。桃園縣特殊教育評鑑實施計畫。桃園:作者。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九十二年特殊教育學校評鑑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特殊教育發展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高中職特殊教育班評鑑結果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民國98年11月18日修正)。
教育部(2010)。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a)。100年特殊教育概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b)。教育部對某特殊教育學校發生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案件說明。2011年12月14日取自 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4847&;pages=0&;unit_sn=75
教育部(2011c)。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d)。建構一縣市至少一所特教學校。2011年12月16日取自 http://www.edu.tw/2011gpr.htm。
教育部(2015)。高級中等學校第三期程學校評鑑實施計畫。臺北:作者。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新北市100學年度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評鑑實施計畫。新北:作者。
臺中市政府教育局( 2011 )。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評鑑實施計畫。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5)。身心障礙教育白皮書。臺北:作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96-100年校務評鑑計畫。臺北:作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臺北市身心障礙教育白皮書。臺北:作者。
國語日報(2004.7.20)。十所特殊教育學校,面臨招生不足-中辦建議發展學校特色,吸引學校就讀,2版。
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輔導及服務辦法(2010年7月15日修正)。
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2010年12月31日修正)。
特殊教育學生申訴服務辦法(2011年2月8日通過)。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設置辦法。(2011年2月8日通過)。
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就學輔導發展方案。(2011年4月12日修正)。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評鑑辦法。(2011年5月16日修正)。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 ( 2013年7月12 日修正)。
特殊教育學校設立變更停辦合併及人員編制標準( 2014 年 03 月 12 日修正 )



二、 英文部分
Alkin, M.C. (ed) (2004). Evaluation roots: Tracing theorists`views and influences. Thousand Oaks ,CA : Sage.
Bogue , E. G. &; Hall, K. B.(2003). Quality and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mproving policy, enhancing performance. London: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Boulmetis, J., &; Dutwin, P. (2000). The ABCs of evaluation: Timeless techniques for program and project manag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helimsky, E. (1985). Program evaluation: Patterns and direc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Dalkey, N. &; Helmer, O. (1963) Delphi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sequence model to the use of experts. Management Science 9(3),
458–467.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spectorate of Northern Ireland. (2010). An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provision in special units attached to mainstream schools. London: Investors in People.
Eurydice(2004). Evaluation of schools provid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Europe.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11, from http://www.mp.gov.rs/resursi/dokumenti/dok205-eng-Evaluation_of_schools.pdf
Fuchs, D., &; Fuchs, L. S. (1998). Competing vision for educat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clusion versus full inclusion. Childhood Education, 74, 309-316.
Geist, M. (2010) Using the Delphi method to engage stakeholders: A comparison of two studies.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23(2), 147–154.
Hogwood, B. W. (1992). Trends in British public polic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House, E. R. (1993).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Kells, H. R. (1988). Self- study processes: A guide to self-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3rd ed.). New York: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Kells, H. R. (1995).Self-study process: A guide to self-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4th ed). Phoenix, Arizona : Onyx. Press.
Lambe, J. &; Bones, R. (2008). The impact of a special school placement on student teachers' beliefs about inclusion in Northern Ireland,British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5 (2), 108-116.
Landeta, J. (2006) Current validity of the Delphi method in social science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73, 467–482.
Lynn, H. (2010). Challenges in evaluating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 specialist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enter for Teacher Quality.
Mandrell, C. D., Shank, K. S. (1987). Teacher effectiveness in speci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Ea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harleston, Illinois.
Nevo(1995).School-based evaluation: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Tel Aviv,Israel:Masada.
Odden, A. R. (1990). Educational indicators in United States: The need for analysis. Educational Research, June-July, 24-29.
Okoli, C. &; Pawlowski, S.D. (2004) The Delphi method as a research tool: An example, design considerations and applications. Information Management,42, 15–29.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 Hill.
Satty, T. L. (2005),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Pittsburg, PA: RWS Publications.
Stufflebeam, D. L.(1973).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DK book: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In B. R. Worthen &; J. R. Sanders(Ed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A:Wadsworth.
Stufflebeam, D. L. (2003). 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 In T. ellaghan &; D. L. Stufflebeam(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pp. 31-62).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tufflebeam, D. L. &; Shinkfield, A. J.(1985). Systematic evaluation. Boston: Kluwer-Nijhoff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Urban Special Education Leadership Collaborative. (2008).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 evaluation: West Hartford public schools. MA: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Wang, M. C. , Haertel, G.. D. &; Walberg, H. J. (1990). “What influences learning? A content analysis of review literatu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4(1), 30-43.new window
Wasburn-Moses, L. (2006). Obstacles to program effectiveness in secondary special education.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0(3), 21-30.
Worthen, B. R., Sanders, J. R., &; Fitzpatrick, J, L.(2004). Program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3rd ed.)New York: Longman.
Zinkil, S. S., &; Gilbert, T. S. (2000). Parents’ view: What to consider when contemplating inclusion.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5, 224-227.


三、 日文部份
文部科學省(2010)。特別支援教育資料(平成21年度)。東京:文部科學省。
神奈川縣立高津養護學校(2011)。平成22年度学校評価実施報告書。2011年12月26日,取自http://www.takatsu-sh.pen-kanagawa.ed.jp/
國立特別支援教育綜合研究所(2009)。特別支援学校の特性を踏まえた学校評価の在り方に関する基礎的研究。東京:國立特別支援教育綜合研究所。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