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律不應得為罪的當代思考
書刊名:法制史研究
作者:黃源盛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ang, Yuan-sheng
出版日期:2004
卷期:5
頁次:頁1-59
主題關鍵詞:不應得為唐律罪刑法定禮與刑立法技術Doing what ought not to be doneThe T'ang CodeRitual and punishmentNullum crimen sine legeNulla poena sine legeLegislative techniqu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5
  • 點閱點閱:49
在傳統中國刑律中,有一名為「不應得為罪」者,其涵義係指律、令雖無專條禁止,但據「理」不可為的行為。此類行為,無所不包,難以概舉,要之,皆屬違反當時代「禮」與「理」的社會價值觀念者。也就是說,一切違背倫理義務的反道義行為,或違反基本生活秩序的行為,若不能運用輕重相舉條,又毫無比附之餘地時,為落實情罪平允的實質正義理念,皆可歸入「不應得為」,而援引此條予以科罰。 以《唐律》言,「不應得為罪」形式上列在〈雜律篇〉之末,屬於所謂的「正條」,惟其內容則大異其它正條之趣。在英文翻譯上,有人將其譯為「catch-all statute」,其立法用意實在耐人尋味。想問的是:「不應得為」條的法源可溯自何時?處罰的根據何在?律令既無明確犯罪的構成要件,其「應」與「不應」的界限究竟在哪?違反事理「輕」與「重」的基準又在哪?如何從《唐律疏議》本身的疏釋例示,來正確解讀其涵義?而從現存的斷簡殘編判文中能否窺見其運作實態?從當代刑法觀念,可能聯想到那些相關問題?它對後世的中國及近鄰的日本又產生了何等影響? 凡此疑問,皆屬帝制中國刑律之要者,而中外法史學界相關的論述相當少見,即使有,也多語焉不詳;本文嚐試深入律意,舉例闡釋,並參酌近世刑法原理,企圖作較詳盡與突破性的申義與論理。
期刊論文
1.Chan, Fu-mei(1970)。On Analogy in Ch’ing Law。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30,212-224。  new window
2.中村茂夫(1983)。不応爲考--「罪刑法定主義」の存否をも巡つて。金沢法學,2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佐伯千仞(1968)。元老院の不応爲律廃止論--明治初年におけゐ罪刑法定主義。立命館法學,7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岩崎二郎(1976)。罪刑法定主義と不応爲及び援引比附。神奈川法學,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源盛(20040600)。法理與文采之間--讀《龍筋鳳髓判》。政大法學評論,79,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明士(20031200)。從律令制的演變看唐宋間的變革。臺大歷史學報,32,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唐耕耦(1994)。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戴炎輝(1970)。唐律通論。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沈家本(1964)。沈寄糅先生遺書。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Lloyd, Dennis、張茂柏(1992)。法律的理念。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Entrèves, A. P.、李日章(1992)。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82)。清代地租剝削型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薛允升(1977)。唐明律合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odde, Derk、Morris, Clarence(1967)。Law in Imperial China Exemplified by 190 Ch'ing Dynasty Cases (Translated from the Hsing-an hui-lan), With Historical, Social, and Juridical Commentaries。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9.錢大群(2000)。唐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67)。尚書大傳。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班固(1975)。漢書。臺北市: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鷟、田濤、郭成偉(1996)。龍筋鳳髓判。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道鄰(1958)。唐律通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程樹德(1955)。九朝律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薩孟武(1983)。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蘇俊雄(1974)。刑事法學的方法與理論。臺北:懷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蘇俊雄(1995)。刑法總論I--刑法之基礎理論架構及適用原則。蘇俊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戴炎輝(1988)。唐律各論。臺北:成文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房玄齡、劉俊文、長孫無忌(1996)。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蔡墩銘(1972)。唐律與近世刑事立法之比較研究。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梁治平(1996)。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源盛(1998)。唐律中的禮教法律思想。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臺北:五南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家本(1985)。故殺胞弟二命現行例部院解釋不同說。寄篯文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源盛(2003)。傳統中國法對日本刑事立法最後的影響--以《新律綱領》及《改定律例》為中心。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源盛(2001)。唐律輕重相舉條的法理及其運用。當代基礎法學理論--林文雄教授祝壽論文集。臺北:學林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俞榮根(200311)。罪刑法定與非法定的和合--中華法系的一個特點。中西法律傳統。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明士(1999)。導論:唐律研究及其問題。唐律與國家社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源盛(1998)。傳統中國「罪刑法定」的歷史發展。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臺北:五南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