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小說的接受史觀
書刊名:政大中文學報
作者:陳俊榮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Chun-jung
出版日期:2004
卷期:2
頁次:頁161-184
主題關鍵詞:接受美學文學社會學詮釋共同體期待視野Reception aestheticsSociology of literatureInterpretive communityHorizons of expectatio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8
  • 點閱點閱:30
西方文學界自1970、80年代以來,已將文學研究的焦點轉到讀者身上,德國文論家姚斯(H. R. Jauss)更以接受美學的角度對以往文學史的撰寫提出挑戰,接受美學強調讀者在文學史中所佔的重要地位。以接受史觀來看台灣小說的發展,顯然與從形式主義和新批評的觀點出發有很大的不同。雖然目前尚未見由國人撰寫的台灣小說史的出版,更未見自讀者的接受角度撰史的著作,惟近20年來,包括1986年久大書香世界「暢銷三十」的問卷與市場調查、1999年由《聯合報副刊》承辦的「經典三十」的評選、以及2004年由誠品書店等單位合辦的「最愛一百小說票選」等,這些於當代小說史中出現的文學事件或活動,均可從接受的角度出發來一一檢視其於歷史演變中所產生的意義。
會議論文
1.陳義芝(1999)。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器文(1999)。《家變》小試-論王文興《家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興文(1996)。從暢銷書排行榜看臺灣的文學出版-以九0年代金石文化廣場暢銷書排行榜為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俊雅(1996)。戰後臺灣小說的階段性變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Holub, Robert C.(1984)。Reception 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Methuen。  new window
2.Jauss, Hans Robert、Bahti, Timothy(1982)。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new window
3.Escarpit, Robert、葉淑燕(1990)。文學社會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立元(1989)。接受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芳玫(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時報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岳川、金元浦(1998)。接受反應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得時(1979)。臺灣新文學運動概念。文獻資料選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得時(1999)。臺灣文學史。臺灣文學集(第2冊)。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德威(1998)。典律的生成 : 小說爾雅三十年。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素玉(1987)。三十年臺灣脈動,三十本暢銷好書。從《藍與黑》到《暗夜》─三十年來的暢銷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南方朔(2004)。只要閱讀,就該喜歡,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淑貞(2004)。「最愛小說大選」的蝴蝶效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Fish, Stanley E.(1980)。Interpreting the Variorum。Reader-Response Criticism。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