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小說中同志/跨性別書寫的家國想像(1990-2010)
作者:曾秀萍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seng, Hsiu Ping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雙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家園鄉土國族論述南部觀點底層階級家國想像同志跨性別酷兒離散飄浪認同負面情感倫理反思全球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10
本文以批判性觀點分析1990-2010年間,台灣小說中同志/跨性別書寫的性別、家庭、國族、地域、階級與敘事策略的發展和變化。從台灣底層性別弱勢的角度出發,批判全球化與文化帝國霸權所主導的現代性論述,搓破其光明的假象,並以中南部/鄉土/底層等多重弱勢的邊緣觀點出發,結合古典男色/跨性別傳統的美學再造,反省現階段同志/跨性別研究以西方基進論述和台北/都會/中產階級為中心的研究傾向。更進一步從同志/跨性別的家國想像中,翻轉台灣當前由上而下,由異性戀家國意識形態和「四大族群」論述所主導的台灣國族想像框架,企圖建構一套由下而上、由個體性別情感的角度出發所重構的國族想像藍圖,並發展兼具台灣歷史脈絡、文化特性與底層觀點的「第三-現代-性」理論基礎。
我認為作為一個研究者不僅要如史碧娃克(Spivak)一樣扣問「從屬階級能發聲嗎?」讓被歷史大敘述所淹沒的底層階級能夠出現,更要反省種種再現與代言的倫理課題。本文認為從1990年中期開始,由學院菁英、運動論述所主導的台灣同志/跨性別論述,隱藏了以西方為尚的「進步」史觀迷思,忽略台灣在地的文化脈絡與性別觀點,導致底層本土的同志/跨性別主體有被隱沒的傾向。因此,本論文重新挖掘在小說中被長期忽略的底層同志/跨性別人物,不僅檢視其在性別/階級/地域/家國結構下的困境,更關注其因內部歧視而被多重邊緣化的處境和現象。
本文並主張同志/跨性別論述應改變過去對於家國體制疏離的態度,以更積極的方式介入家國論述,一方面可以藉由同志/跨性別的多元觀點對家國論述與體制進行改造,另一方面更須突破同志/跨性別族群與家國體制之間,長期切割或二元對立的關係與迷思,正視許多底層同志/跨性別也渴望有「家」有「國」的心理需求與現實需要,重新思索性別弱勢族群與現代性家國體制交鋒或接軌的種種可能。同志/跨性別等「第三性」族群與台灣「現代性家國體制」交錯的發展狀態,本文稱為「第三-現代-性」。
在兩者的交錯之中,我認為尤其需要注意小說敘事策略與形式的轉變,因為小說的政治性與敘事形態無法切割。本論文將透過不同階段同志/跨性別書寫對於家國想像與敘事的轉變,論證小說人物的性別、情慾等身分差異乃是其國族認同形塑的重要部分。我認為1990年代初期《失聲畫眉》這本鄉土小說中的女同志書寫及其所引發的論爭,乃是同志/跨性別主體和台灣國族論述在公領域正面交鋒之始,反映出當年台灣的鄉土、國族論述在「逝去的鄉土」與「消失的國家」中所存在的雙重焦慮。此階段同志/跨性別的底層飄浪狀態,讓1990年代中晚期崛起的新世代作家對台灣社會充滿「遲到的酷兒現代性」焦慮與疑慮,因而掀起一波創作潮與出走潮,尤以歐美為中心構築「異國烏托邦」。這些小說將西方論述與家國認同相互結合、發展,並達到高峰,卻也埋下了種種異國大夢操演的破綻。
於此同時,我認為還有一股「轉向東方」的同志/跨性別書寫潮流也悄悄興起,開啟另類的亞洲視野、海洋思考與東方時間觀,並重拾中國傳統戲曲與古典小說的資源,以男色傳統和「擬說書體」重構跨性別與台灣國族寓言的多重關係。在本世紀新的十年中,同志/跨性別書寫不僅有回歸鄉土的趨勢,更對於在全球化時代中,快速變遷的人我界線、情慾關係提出反思,以本土的底層觀點修正了西方解放論述的不足,建立新的倫理景觀。本研究透過橫跨二十年的小說,分析同志/跨性別書寫在家國想像中的轉變與突破,在放眼跨國移動與全球化現象的同時,也結合底層弱勢與南部觀點,打開同志/跨性別本土論述的空間,連結台灣鄉土、國族想像與同志/跨性別研究的版圖。
一、文本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台北:遠景,1984。
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1995.11
白先勇,《驀然回首》台北:爾雅,1996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1997(重排六印)
白先勇,《孽子》台北:允晨,1998
白先勇,《樹猶如此》台北:聯合文學,2002
白先勇,《紐約客》台北:爾雅,2007
安克強,《第三者:世紀末同志愛情眾生相》台北:熱愛 1997.12.25
安克強編,《樓蘭女與六月青──第一屆全球華文同志文學獎小說得獎作品集》台北:熱愛,1999
安克強編,《愛戀無悔》台北:熱愛,1999
安克強編,《青春放歌》台北:熱愛,1999
朱天文,〈肉身菩薩〉,收於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1990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1994
朱天心,《擊壤歌:北一女三年記》台北:三三,1984(遠流)
朱天心,〈浪淘沙〉,收於《方舟上的日子》台北:三三,1988(遠流)
朱天心,〈春風蝴蝶之事〉,收於《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2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收於《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2
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1997
朱少麟,《傷心咖啡店之歌》台北:九歌,1996
朱偉誠編,《台灣同志小說選》台北:二魚
光 泰,《青澀的愛》台北:堯舜
光 泰,《逃避婚姻的人》台北:號角 1995(1975年初版)
光 泰,《欲望列車》台北:號角 1995
光 泰,《裸的告白》台北:號角 1995.3.15
光 泰,《我的黑夜比白天長》台北:號角 1995.6.15
江 浪,《失聲畫眉》(電影),台北:龍祥電影公司,1992
成英姝,《好女孩不做》台北:聯合文學
成英姝,《人類不宜飛行》台北:聯合文學
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台北:聯合文學
成英姝,《男妲》台北:聯合文學,2007
米契爾,《愛人》台北:號角,1996
西 沙,《不結婚的人》台北:林白,1988
西 沙,《錯愛》台北:林白,1988
西 沙,〈化妝的男孩〉,收入郭玉文編《紫水晶──當代小說中的同性戀》台北:尚書,1991
杜修蘭,《逆女》台北:皇冠,1996
阮慶岳,〈河內美麗男〉,《台灣新文學》15期 2000.6
吳億偉,〈幕〉,收於安克強編《青春放歌》台北:熱愛,1999
吳繼文,〈記憶‧邊緣‧迷路〉台北:時報,1994.12.10
吳繼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台北:時報,1996
吳繼文,《天河撩亂》台北:時報,1998.10.20
李 昂,《禁色的暗夜》台北:皇冠,1999
李 昂,〈彩妝血祭〉,收於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1997
李 昂,《花間迷情》台北:大塊,2005
李美井,〈四方月亮與沙甸魚〉《熱愛雜誌》16期 1998.12
李良安,〈祂〉,《聯合文學》181期(1999.11)
李安、馮光遠,《喜宴》台北:時報,1993
李碧華,《青蛇》台北:皇冠,1989
李碧華,〈雙姝嚜〉《誘僧》台北:皇冠,1992
李碧華,《霸王別姬》台北:皇冠,1993
林懷民,《蟬》台北:大地 1974.
林懷民,《變形虹》台北:水牛 1978
林俊穎,《是誰在唱歌》台北:麥田 1994
林俊穎,《焚燒創世紀》台北:遠流 1997
林俊穎,《日出在遠方》台北:遠流 1997
林俊穎,《愛人五衰》台北:千禧國際文化 2000
林裕翼,《我愛張愛玲》台北:聯合文學
林裕翼,〈天生好手〉《G&L熱愛》第2期 1996.8
林裕翼,〈哈瑪星渡船場),林裕翼《在山上演奏的星子們》台北:聯合文學 1998
邱妙津,〈柏拉圖之髮〉,收於氏著《鬼的狂歡》台北:聯合文學, 1991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時報,1994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北:聯合文學,1996
邱妙津,《邱妙津日記》台北:印刻,2008
亞力山大,〈橫向發展障礙〉《熱愛雜誌》16期 1998.12
亞力山大,〈惡水〉台北:熱愛,1998
姜 貴,《重陽》台北:皇冠
洪 凌,《支解異獸》台北:遠流,1995
洪 凌,《異端吸血鬼列傳》台北:皇冠,1995
洪 凌,《宇宙奧迪賽》台北:時報,1995
洪 凌,《在玻璃懸崖上走索》台北:雅音,1997
虹影編,《鏡與水──大陸女作家女性之愛小說選》台北:九歌,1999
施叔青,《行過洛津》台北:聯經,2003
紀大偉,《感官世界》台北:皇冠,1995;台北:聯合文學,2011
紀大偉,《膜》台北:聯經,1996
紀大偉,《戀物癖》台北:時報
紀大偉編,《酷兒狂歡節──台灣當代QUEER文學讀本》台北:元尊文化,1997
席德進,《席德進書簡──致莊佳村》台北:聯經,1982
奚 淞,〈封神榜的哪吒〉、〈哥兒倆〉,收於奚淞《封神榜的哪吒》台北:東潤 1991
班傑明,《荒涼人間地》台北:法蘭克福,2002
馬 森,《夜遊》台北:爾雅,1984
馬 森,《海鷗》台北:爾雅,1984
馬 雅,〈野生動物園〉,《台灣新文學》15期 2000.6
振 鴻,《肉身寒單》台北:麥田,2004
振 鴻,《歉海的人》台北:麥田,2011
凌 煙,《失聲畫眉》台北:自立,1991
凌 煙,《竹雞與阿秋:2007打狗文學獎長篇小說得獎作品輯一》台北:遠景,2007
凌 煙,《扮裝畫眉》高雄:春暉,2008
孫梓評,《男身》台北:元尊文化,1998.10.1
崔子恩,《三角城的童話》香港:華生,1997
崔子恩,《桃色嘴唇》香港:華生,1997
常 佘,〈月、鏡、繭的變奏曲〉《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 1995.4
張亦絢,《壞掉時刻》台北:麥田,2001
張亦絢,《最好的時光》台北:麥田,2003
張亦絢,《愛的不久時》台北:聯合文學,2011
張 危,〈飛行〉,收於安克強編《愛戀無悔》台北:熱愛,1999.2
張亞力,《他的愛人是男人》台北:禾馬 1994
張佩柔,《錯愛》台北:鮮鮮2002
張 欣,《情同初戀》湖北辭書出版社 1993
張美賢、文可風,《愛情兩面體──直和攀的世界》香港:壹出版,1996
張勝宏,〈台中──嘉義的中興號〉安克強編《青春放歌》台北:熱愛,1999
張漠藍,《手指》台北:集合,2001
張漠藍,《藍調舞》台北:集合 2001
張耀仁,《荒蕪的你》台北:熱愛 1999
張靄珠,《神話.夢話.情話.大都會》台北:九歌 1991
梁志英著,景翔譯,《鳳眼》台北:麥田 2001
梁寒衣,〈山茶花男子〉,收於氏著《一個年輕的死》台北:皇冠 1992
許佑生,《但愛無妨》台北:皇冠 1996
許佑生,《男婚男嫁》台北:開心陽光,1996;台北:北極之光,2004
許佑生,《姊姊的家書》《中國時報》第35版 1996.5.16
許正平,〈籃球〉,《聯合文學》193期 2000.11
郭強生,《留情世紀末》台北:皇冠,1996
郭強生,《夜行之子》台北:聯合文學,2010
郭良蕙,《第三性(原名:兩種以外的)》高雄:漢麟,1978;台北:時報,1987
郭玉文編,《紫水晶──當代小說中的同性戀》台北:尚書,1991
陳克華,《欠砍頭詩集》台北:九歌,1995
陳克華,《愛上一朵薔薇男人》台北:元尊文化,1998
陳建志,〈人魚男孩〉《G&L熱愛》第17期1999.2
陳 燁,〈紅色沙漠〉,收於楊宗潤編《難得有情》台北:開心陽光,1997
陳若曦,《紙婚》台北:自立,1986
陳映真,〈趙南棟〉,收於《鈴鐺花》台北:人間,1988
陳 雪,《惡女書》台北:皇冠,1995
陳 雪,《夢遊1994》台北:遠流,1996
陳 雪,《愛上爵士樂女孩》台北:探索文化,1998
陳 雪,《惡魔的女兒》,台北:聯合文學,1999
陳 雪,《愛情酒店》台北:麥田,2002
陳 雪,《鬼手》,台北:麥田,2003
陳 雪,《只愛陌生人──峇里島》,台北:印刻,2003
陳 雪,《橋上的孩子》台北:印刻,2004
陳 雪,《陳春天》,台北:印刻,2005
陳 雪,《無人知曉的我》,台北:印刻,2006
陳 雪,《天使熱愛的生活》,台北:印刻,2006
陳 雪,《她睡著時他最愛他》,台北:印刻,2008
陳 雪,《附魔者》,台北:印刻,2009
陳祖彥編,《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得獎作品集》台北:幼獅,1996
陳 森,《品花寶鑑》台北:文化,1992
陸昭環,《雙鐲》台北:風雲時代,1989
曹麗娟,《童女之舞》台北:大田,1999
黃 惑,《男體遊戲》台北:號角 1997
黃 惑,〈樓蘭女與六月青〉,收於安克強編《樓蘭女與六月青》台北:熱愛,1999
黃碧雲,《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台北:麥田1994
董啟章,《安卓珍尼》台北:聯經,1996
董啟章,《雙身》台北:聯經,1997
敬 恆,《我的同性戀經驗1》台北:唐山,1996
楊 凡,〈中南灣──美男之禁戀〉,《聯合文學》第165期 1998.7 P84-87
楊麗玲,《愛染》台北:尚書,1991
楊宗潤編,《眾裡尋他——開心陽光當代華文同志小說選(一)》台北:開心陽光,1996
楊宗潤輯,《愛國公司》台北:開心陽光 1998
葉姿麟,〈廢墟〉,收入郭玉文編《紫水晶──當代小說中的同性戀》台北:尚書1991
舞 鶴,《鬼兒與阿妖》台北:麥田,2000.8
〈一位同性戀者的秘密手記〉,《中外文學》第25卷第10期 1997.3 P109-133
履 彊,〈都是那個祈家威〉,《兒女們》台北:聯合文學
歐陽子,《秋葉》台北:爾雅,1980
蔣 勳,〈因為孤獨的緣故〉、〈熱死鸚鵡〉,收於蔣勳《因為孤獨的緣故》台北:時報,1993
蔣 勳,《寫給Ly's M-1999 》台北:聯合文學,2000
蔣 勳,《神秘假期》台北:圓神,2006
蔡明亮等,《愛情萬歲》台北:萬象 1994
盧劍雄,《他他她她的故事》香港:華生,1996
賴香吟,《散步到他方》台北:聯合文學,1997
賴香吟,〈口碧青青〉,《聯合文學》第149期(1997.3)
藍玉湖,《薔薇刑》台中:晨星,1990
藍玉湖,《狂徒袖》台中:晨星,1991
藍玉湖,《相愛的肩膀》台北:晨星,1991
藍玉湖,《愛人》台北:晨星 1991
藍玉湖,《鬱卒》台北:華曄1991
蘇偉貞,《沈默之島》台北:時報,1994
嚴歌苓,《白蛇》台北:九歌 1999
顧肇森,〈張偉〉,收於顧肇森《貓臉的歲月》台北:九歌,1986
〈去年的月亮〉,收於顧肇森《月升的聲音》,台北:圓神 1989

二、專書

丁乃非、白瑞梅、劉人鵬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
丁乃非、劉人鵬編,《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台北:蜃樓,2011。
小明雄編《中國同性愛史錄(增訂版)》(香港:粉紅三角,1998)
文訊雜誌社編,《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記要》台北:文建會。
王昌甫,《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3)。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第。
王雅各編,《性屬關係: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1999。
王安祈,《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new window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new window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2003。new window
卡恰多利安著,陳蒼多譯,《性與文化》台北:森大1988.4。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6。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編,《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弗里茲.克萊恩著,陳雅汝譯,《異/同之外:雙性戀》台北:商周,2007。
矛鋒,《同性戀美學》台北:揚智,1996.7。
矛鋒,《同性戀文學史》台北:漢忠。
任寅虎,《中國古代的婚姻》台北:台灣商務,1998.9。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安。
向仍旦,《中國古代婚俗文化》北京:新華,1993.12。
安克強,《紅太陽下的黑靈魂──大陸同志現場報導》台北:熱愛,1997再版
何春蕤,《同志研究》台北:巨流,2001。new window
何春蕤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下) 台北:元尊,1997。
何春蕤編,《跨性別》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4。
酷兒新聲編委會,《酷兒新聲》(桃園:中央性別研究室,2009),頁79-119
吳素柔,《壓迫與反抗;台灣同志出版品的語意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5。
李 軍,《『家』的寓言》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李幼新編著,《威尼斯影展‧坎城影展》台北:志文1990再版。
李銀河,《中國人的性愛與婚姻》河南:河南人民1996.9二刷(1991.7)。
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北京:今日中國1998。
李銀河、王小波,《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太原:山西人民,1992。
汪成華,《黑色蕾絲──台灣第一本女同性戀發展與現況書》台北:號角,1995.5.15。
周華山,《同志神學》香港:次文化,1994.6。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1。
周華山,《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6。
周華山,《性別越界在中國》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2000。
周華山、趙文宗,《衣櫃性史》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
林水福、林耀德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1997。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1994。new window
林建中,《這條路上:國內首位曝光愛滋病毒帶原者林建中親筆自傳》台北:性林文化,1995。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new window
林賢修,《看見同性戀》台北:開心陽光1997.2。
林耀德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卷二:文學現象》,台北:正中,1993。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1998。
紀大偉,《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1997.12。
紀大偉,《晚安巴比倫》台北:探索文化,1998。
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1997。
范銘如,《眾裏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
孫琴安,《中國性文學史(上)(下)》台北:桂冠1995.5。
索雅(EdwardW.Soja)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翻譯,《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台北:桂冠,2004)。
張小虹,《欲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
張在舟,《曖昧的歷程──中國古代同性戀史》(鄭州:中州古籍,2001)。
張在舟《曖昧的歷程——中國古代同性戀史》鄭州:中洲古籍,2001。
張靄珠,《性別越界與酷兒表演》,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new window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5。
張杰,《趣味考據──中國古代同性戀圖考》雲南人民,2008。
張秉瑩等編,《愛女》美國:MAPLBN,2000,三版。
張娟芬,《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台北:聯合文學,1998。new window
張娟芬,《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台北:時報,2001。
張喬婷,《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台北:唐山,2000。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
梁濃剛,《快感與兩性差別》台北:遠流。
章孝慈,《同性戀者憲法權益之研析》台北:天一1992。
莊慧秋等著,《中國人的同性戀》台北:張老師,1991。
莊慧秋等著,《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台北:心靈工坊,2002。
許佑生,《四海一家──同志族譜之一》台北:開心陽光,1996。
許佑生,《當王子遇見王子──認識當代同性戀文化》台北:皇冠,1996.7三刷。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2001。
陳光興,《去帝國》(台北:行人,2007)。
陳光興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2000。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台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聯經,1980。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1991。
陳其南,《婚姻、家族與社會》台北:允晨1995。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
陳國偉,《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五南,2007。new window
陳惠齡,《鄉土化‧本土性‧在地感──台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台北:萬卷樓,2010。
陳學明,《班雅明》台北:生智,1998。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文藝1987.12據商務印書館1937第五版影印出版。
麥海珊等著,金佩瑋編,《雙性情慾》香港: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2000。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高雄:春暉,1997。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爾雅,2003。
黃育馥,《京劇,蹺和中國的性別關係(1902-1937)》(北京:三聯書店,1998)。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2000。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new window
楊惠南,《愛與信仰:台灣同志佛教徒之平權運動與深層生態學》,台北:商周,2005。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6.9.5再版。
劉乃慈,《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台北:學生,2004)。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5。new window
劉俊,《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台北:爾雅1995。
劉紀蕙,《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2001。
劉紀蕙、周英雄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
劉詠聰,《中國古代育兒》台北:台灣商務,1998。
劉達臨、魯龍光編,《中國同性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2005。
歐陽子,〈《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之語言、語調與其他〉收於氏著《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爾雅1998.10.5十一印(1976.4.15)。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臺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台北:萬卷樓,2001。
談大正,《性文化與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4。
鄭明俐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1993。
鄭明俐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1994。
鄭明俐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
鄭美里,《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文化,1997。new window
鄭樹森,《二十世紀文學紀事》台北:聯經,2000。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1999。new window
盧劍雄,《華人同志新讀本》香港:華生,1999。
蕭阿勤,《回歸現實:臺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new window
賴正哲,《去公司上班──新公園做為男同志演出地景之研究》台北:女書,2005。
戴錦華,《性別中國》(台北:麥田,2006),頁26。
謝臥龍編,《霓紅國度中同志的隱現與操演》台北:唐山,2004。
謝臥龍編,《霓虹國度中同志的隱現與操演》台北:唐山,2004。
譚馨‧史帕哥著,《傅科與酷兒理論》台北:貓頭鷹2002。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1996。
伊斯比斯特著,蔡志海譯、江立華審定,《靠不住的諾言──貧窮和第三世界發展的背叛(第六版)》(廣州:廣東人民,2006)。
Anderson, Benedick. Imagined Communities. London: Verso. 1983;另見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1999
Agamben, Giorgio(阿岡本),薛熙平譯,《例外狀態》(台北:麥田,2010)。
Appadurai, Arjun(阿君‧阿帕度萊)著,2009,鄭義愷譯《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台北:群學。
Armes, Roy廖金鳳、陳儒修譯的《第三世界電影與西方》(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7)
Butler, Judith.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0.;另見林郁庭譯《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台北:桂冠,2008
Baird, Vanessa著,江明親譯《性別多樣化──彩繪性別光譜》台北:書林,2003
Calhoun, Chesire著,張娟芬譯,《同女出走》台北:女書文化,1997
Clifford, James.“Diasporas.” In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244-277.
Crang, Mike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台北:巨流,2003
Foucault, Michel.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I: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Vintage. 1980;佘碧平譯,《性經驗史(增訂版)》,上海:上海人民,2003
Giddens, Anthony(安東尼‧紀登思)著,周素鳳譯《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台北:巨流,2003
Giddens, Anthony(安東尼‧紀登思)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現代晚期的自我與社會》北京:三聯書店,1998
Giddens, Anthony(安東尼‧紀登思)著,田禾譯《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2000
Giddens, Anthony(安東尼‧紀登思)著《現代性:紀登思訪談錄》台北:聯經,2002
Hutchins, Loraine等著、陳錦華譯《另一個衣櫃: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與認同》,台北:商周,2007
Herek, Gergour M.著,江淑玲譯《污名與性取向》台北:韋伯文化 2001
Herek, Gergour M.著,林秀麗譯《性與身體的解構》台北:韋伯文化 2000
Hall, Stuart著〈文化認同與族裔離散〉,收於Kathryn Woodward等編著、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台北:韋伯,2006
Hinsch, Bret, Passions of the Cut Sleeve: The Male Homosexual Tradition in China.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Kakra, Virinder S.等著、陳以新譯《離散與混雜》台北:國立編譯館、韋伯文化,2008
Manalansan, Martin F IV. "Queer Intersections: Sexuality and Gender in Migration Studies."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40.1(2006)pp.224-249
Sang, Tze-lan Deborah(桑梓蘭)The Emerging Lesbian: Female Same-sex Desire in Modrn Chin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Sedgwick, Eve Kosofsky. 1990. 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rtin, Fran, Situating Sexualities: Queer Representation in Taiwanese Fiction, Film and Oublic Cultur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3
Martin, Fran, Backward Glances: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s and the Female Homoerotic Imaginary.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
Murcus, Eric著,林賢修譯《當代同性戀歷史:美國經驗1945-1990》台北:開心陽光。
Moore-Gilbert, Bart(巴特‧摩爾‧吉爾伯特)、彭懷棟譯,《後殖民理論》台北:聯經,2004。
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史碧娃克)著、張君玫譯《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失當下的歷史》,台北:群學,2006。
Young, Robert J. C.著、周素鳳、陳巨擘譯《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台北:巨流,2006。

三、期刊論文、專書論文

丁乃非、沃璟伶譯,〈非常貼近淫婦及惡女──如何閱讀《金瓶梅》(1695)和《惡女書》(1995)〉,《中外文學》第303期(1997.8),頁48-67。new window
丁乃非,〈藍調石牆T,紅色石頭婆〉,「女『性』主體的另類提問小型學術研討會II:跨性別小型學術研討會」,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0。
丁乃非,〈貓狗道.婢妾「性」〉 發表於《文化研究月報》第12期(2002.2)。
丁乃非,〈位移與游動:女性主義教室裡的貓狗蒼蠅〉,《性工作研究》台北:巨流,2002。
丁乃非、劉人鵬,〈現代「性」與國家(女性主義)暴力:台灣篇〉》,陳光興主編,《發現政治社會:現代性、國家暴力與後殖民民主》,(台北:巨流,2000),頁117-122。
王安祈,〈性別、表演、文本:京劇藝術研究的一個方向〉,《婦研縱橫》第72期(2004.10),頁1-8。new window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第34卷第3期(1996.9),頁147-184。new window
王溢嘉,〈新感官小說的情色認知網路〉,林水福、林耀德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1997,頁12-15。
王德威,〈叫父親,太沈重?──父權論述與現代中國小說敘述〉,收於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頁189-203。new window
王德威,〈中國文學的現代「性」之路──晚清及五四小說的情欲想像〉,收於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頁183-188。new window
王德威,〈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收於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頁159-180。new window
王德威,〈泥河迷園暗巷,酒國浮城廢都一種烏托邦想像的崩解〉,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頁305-315。new window
王德威,〈說來那話兒也長──鳥瞰當代情色小說〉,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頁251-268。new window
王德威,〈跨世紀的禁色之戀──從《品花寶鑑》到《世紀末少年愛讀本》〉,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頁101-109。new window
文聿〈性別漂泊的旅行者之書〉,《酷兒新聲》(桃園:中央性別研究室,2009),頁79-119。
王志弘,〈台北新公園的情慾地理學:空間再現與男同性戀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2期(1996.4)頁253-272。new window
王振玲〈淺析美國夢與黑人民權運動的相互影響〉,《語文學刊》(高教‧外文版)2008年第2期。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76期(1993.11),頁6-19。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第34卷第3期,1996.9,頁147-184。new window
王振忠,〈契兄、契弟、契友、契父、契子──《孫八救人得福》的歷史民俗背景解讀〉,《漢學研究》18:12000.6,頁163-185。new window
白水紀子,〈從陳雪《橋上的孩子》看女性鄉土想像〉,《台灣文學學報》第17期(2010.12),頁45-66。new window
白瑞梅著,葉德宣、陳采瑛譯,〈陳雪的反寫實、反含蓄〉,《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政略》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頁45-66。
白瑞梅,《從她鄉到酷兒鄉:女性主義烏托邦渴望中的同性情慾》,《性/別研究:酷兒專號》第3、4期合刊(1998.9),頁347-356。
本雅明(WalterBenjamin),〈講故事的人──論尼古拉˙列斯克夫〉,收於本雅明著,漢娜‧阿倫特(HannahArendt)編,張旭東、王斑譯《啟迪》(香港:牛津大學,1998),頁77-100。
卡維波,〈跨性別運動對女性主義的挑戰〉,收於何春蕤編《跨性別》(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4),頁385-391。
朱偉誠,〈建立同志「國」?──朝向一個性異議政體的烏托邦想像〉,《臺灣社會研究》89.12,頁103-152。new window
朱偉誠,〈同志研究「的」文化研究〉,陳光興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2000,頁280-284。
朱偉誠,〈同志.臺灣:性公民、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03.5,頁115-151。new window
朱偉誠,〈臺灣同志學[座談會]〉《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2001.3,頁32-37。
朱偉誠,〈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朱天文《荒人手記》的同志閱讀〉,《中外文學》第279期1995.8,頁141-152。new window
朱偉誠,〈(白先勇同志的)女人、怪胎、國族:一個家庭羅曼史的連接〉,《中外文學》第312期1998.5,頁47-66。new window
朱偉誠,〈同志‧台灣:性公民、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2003年5月),頁115-151。new window
朱偉誠,〈父親中國‧母親(怪胎)台灣?白先勇同志的家庭羅曼史與國族想像〉,《中外文學》第350期2001.7,頁106-123。new window
朱偉誠,〈另類經典:台灣同志文學(小說)史論〉,收於朱偉誠編《台灣同志小說選》(台北:二魚,2005)頁9-35。
朱偉誠,〈國族寓言霸權下的同志國:當代臺灣文學中的同性戀與國家〉,《中外文學》第416期(2007.03),頁67-107;另收於邱貴芬、柳書琴主編《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3期,台灣號)》,台北:文建會,2007,頁235-257。new window
江寶釵,〈時間、空間與主體性建構:閱讀《孽子》的一個向度〉,《中外文學》第350期2001.7,頁82-105。new window
吳文煜,〈河邊春夢──高雄草根男「同志」性慾地景的人文地理學研究〉,《文化研究月報》第15期(2002.5)。
吳瑞元,〈在情慾的視野中發現同性情慾歷史──情慾歷史的特色與古代同性情慾歷史的建構〉《史匯》第2期1997.6,頁81-102。new window
吳瑞元,〈正在創造的歷史──介紹台灣現代同志情慾運動〉《史匯》第2期1997.6,頁103-107。new window
吳叡人,〈歷史、本質主義與再殖民:蕭阿勤「臺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讀後〉,《文化研究》第1期:137-141。new window
呂正惠,〈戰後台灣知識分子與台灣文學〉,《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1995)。
呂文翠,〈遺書之後--論邱妙津文本中的書寫、死亡與性別政治〉,《華夏學報》92.05,頁135-142。
何春蕤,〈認同的「體」現:打造跨性別〉,收於何春蕤編《跨性別》,桃園縣: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3,頁1-48。new window
何春蕤〈性/別壓迫:跨性別主體在台灣〉,何春蕤編《跨性別》(桃園:中央性別研究室,2004),頁73-122。
李育霖,〈台灣作為方法:重讀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收於李育霖《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台北:書林,2009),頁165-210。new window
李順興,〈「猥褻」的策略運用:讀「一位同性戀者的祕密手記」〉,《中外文學》第298期1997.3,頁134-137。new window
李巧雯〈美國華人新移民社會發展與適應之初探〉,《中興史學》第11期(2005.6),頁129-160。
李廣均,〈世代差異與族群變遷──兼論「四大族群」的過去與現在〉,《當代》第229期(2006.6),頁20-31。
林芳玫,〈紅光之謎:提出一個旁敲側擊的詮釋路徑〉,《中國現代文學》第12期(2007.12),頁157-180。new window
林芳玫,〈地表的圖紋與身體的圖紋:《行過洛津》的身份地理學〉,《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5期(2007.10),頁259-288。new window
林芳玫,〈文學與歷史:分析《行過洛津》中的消逝主題〉,《文史台灣學報》2009年第1期,頁181-205。
林曉英,〈音樂文獻抑或藝術史小說:《行過洛津》〉,《臺灣音樂研究》第2期(2006.4),頁119-141。new window
林青穎,〈走在華文同志文學獎之後:98年後台灣男同志小說初探〉,《文化研究月報》第79期(2008.4)。
林鎮山,〈「家變」之後試探八、九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家庭論述〉,收於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12,頁143-164。new window
林鎮山,〈飄「萍」與「斷蓬」──白先勇和保真的「離散」書寫〉,收於林鎮山《離散‧家國‧敘述:當代臺灣小說論述》台北:前衛,2006,頁107-137。new window
林佩儒,〈慈母與孝女的神話:論《逆女》中孝意識的質變〉,《馬偕護專學報》第4期93.05,頁111-124。
林宇玲,〈解讀台灣綜藝節目「反串模仿秀」的性別文化:以《台灣紅不讓》的〈變男變女變變變〉單元為例〉,何春蕤編《跨性別》(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3),頁173-220。
林純德,2010,〈同志消費政治與同志平權運動:同志遊行背後的運動路線之爭〉,《連結性:兩岸三地性/別新局》(桃園:中央性/別研究室,2010),頁237-275。
周慧玲,〈「國劇」、「國家主義」與文化政策〉,《當代》第107期(1995.3),頁50-67。
周慧玲,〈女演員、寫實主義、「新女性」論述:中國早期現代劇場中的性別表演,1910s-1920s〉,收於周慧玲《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台北:麥田,2004),頁239-297。
邱貴芬,〈女性的「鄉土想像:台灣當代鄉土女性小說初探〉,收於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頁89-93。new window
邱貴芬,〈族國建構與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原尊文化,1997),頁37-73。new window
邱貴芬,〈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27卷9期(1999.2),頁5-25,後收於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new window
邱貴芬,〈翻譯驅動力下的台灣文學生產──1960~1980現代派與鄉土文學的辯證〉,收於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頁197-274。
馬森,〈邊陲的反撲──評三本「新感官小說」:紀大偉著《感官世界》、洪凌著《異端吸血鬼列傳》、陳雪著《惡女書》〉,《中外文學》24卷7期(1995.12),頁140-145。new window
馬嘉蘭著,紀大偉譯,〈衣櫃.面具.膜:當代台灣論述中同性戀主體的隱/現邏輯〉,《中外文學》第312期(1998.5),頁130-149。new window
馬嘉蘭著,王穎、陳鈺欣譯,〈揭下面具的鱷魚:邁向一個現身的理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5期(2003.5),頁1-36。new window
柯裕棻,〈回應鍾瀚慧的「誰能言說,遣誰悲懷」一文作者已然死亡:意義疆域的不確定性以及爭鬥的必然必要〉,《文化研究月報》第13期2002.3.15。
洪凌,〈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從當代台灣小說註釋女同性戀的欲望流動〉,收於林水福、林耀德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1997),頁91-127。new window
柯慶明,〈情慾與流離──論白先勇小說的戲劇張力〉,《中外文學》第350期(2001.7),頁1-36。new window
紀大偉,〈帶餓思潑辣:《荒人手記》的酷兒閱讀〉,《中外文學》第279期(1995.8),頁153-160。new window
紀大偉,〈在荒原上製造同性戀的聲音──閱讀《荒人手記》〉《島嶼邊緣》第14期(1995.9)頁81-88。
紀大偉,〈台灣小說中男同性戀的性與流放〉,收於林水福、林耀德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1997,頁129-164。
紀大偉,〈同性戀政治經濟學──認同與消費〉《中外文學》第31卷第4期(2002.9)頁69-90。new window
紅水鮮等,〈小小酷兒百科〉,《島嶼邊緣》第10期1994.1,頁69。
洪碧堂,〈同性戀者、男扮女裝反串者、第三性公關相關問題的探討〉,《社會福利》第136期(1998.6),頁58-69。
侯作珍,〈臺灣海外小說的離散書寫與身分認同的追尋──以六0到八0年代為探討中心〉,《文學新鑰》第6期(2007.12),頁27-41。new window
范銘如,〈七0年代鄉土小說的「土」生土長〉,收於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頁153-178。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頁251-290。new window
范銘如,〈當代台灣小說的「南部」書寫〉,收於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頁213-250。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聯合文學,1998。
馬森,〈邊陲的反撲──評三本「新感官小說」〉,《中外文學》第283期1995.12,頁140-145。new window
桑梓蘭,〈程蝶衣:一個異端詮釋的起點〉,陳雅湞編著《霸王別姬──同志閱讀與跨文化對話》,嘉義縣:南華大學,2004,頁37-67。(原篇名〈程蝶衣──一個詮釋的起點〉,收於《當代》第96期(1994.4),頁54-73。
許琇禎,〈回歸女性本質的烏托邦建構:論董啟章《安卓珍妮》的雌雄同體意識〉,《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9期(1998.3),頁143-155。
許佑生,〈構築同志國度的空間地圖:阮慶岳《出櫃空間》〉,《中央日報》第26版1998.11.16。
許劍橋,〈「同」聲喧嘩--1998第一屆《全球華文同志文學獎》的得獎同志們〉,《中正中文研究生論文集刊》第4期91.12,頁113-130。new window
陳惠齡,〈「鄉土」語境的衍異與增生──九0年代以降台灣鄉土小說的書寫新貌〉,《中外文學》第39卷第1期(2010.3),頁85-127。new window
陳建忠,〈歷史敘事與想像(不)共同體:論兩岸新歷史小說的敘事策略與批判話語〉的題目,收於邱貴芬、柳書琴主編《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三期,台灣號》台北:文建會,2007,頁345-363。
陳光興,〈第一章帝國之眼:南進論述的次帝國文化想像〉,收於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2007)。new window
陳光興,〈中華帝國的階序格局下漢人的種族歧視〉,收於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2007),頁419-437。new window
陳春燕,〈全球情境,荒人觀點〉,《中外文學》第37卷第1期(2008.3),頁117-150。new window
陳祐禎,〈無能言說的亡靈:評《遣悲懷》對邱妙津的意淫〉,《文化研究月報》第13期(2002.3)。new window
陳鈺欣,〈同性戀的文化政治:再現、社群與運動」論壇眾生眾身:第七屆文化研究年會實錄二〉,《文化研究月報》第56期,2006.3。
陳鈺欣,〈從升級到身體打造:變人的跨性別轉喻〉,「第五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3.12.13。
陳佩英,〈進退迴旋的認同實踐:以性別研究建制化為例〉,《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樹德科技大學,2004-08-23,頁171-198。
陳順馨,〈導言一:女性主義對民族主義的介入〉,收於陳順馨、戴錦華編《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北京:中央編譯,2004),頁1-3。
陳佩甄,《Queer That Mattersin Taiwan──以翻譯造就的台灣酷兒》,《文化研究月報》第45期(2005.4)。
張志維,〈以同聲字鏈製造同性之戀──《荒人手記》的ㄈㄨˋ語術〉《中外文學》第298期1997.3,頁160-179。new window
張志維,〈穿越「鏡像誤視:閱讀《品花寶鑑》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中外文學》第303期1997.8,頁68-99。new window
張志維,〈從假聲借題到假身借體:紀大偉的酷兒科幻故事〉,《中外文學》第375期2003.8,頁106-124。new window
張志維,〈海洋/湖泊/異質空間/另類家國:吳繼文的《天河撩亂》〉,中山大學人文中心編《海洋與文化》(高雄:中山大學,2011),頁83-106。new window
張誦聖,〈台灣女作家與當代主導文化〉,收於張誦聖著《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頁113-133。new window
張誦聖,〈現代主義文學在台灣當代文學生產場域裡的位置〉,「現代主義與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政治大學2001.6.2-3。
張小虹,〈同志情人,非常慾望〉,《中外文學》第289期1996.6,頁6-25。
張小虹,〈不肖文學妖孽史——以《孽子》為例〉發表於由聯合報副刊與文建會所合辦的「台灣現代小說史研討會」(1997.12.24─26),收錄於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9.12;另收於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2000),頁27-73。new window
張小虹,〈時尚現代性〉,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主編《國科會外文學門硏究成果論文集86-90年度》(臺中:中興大學外文系,2005),頁447-468。new window
張小虹,〈女同志理論〉,《慾望新地圖:性/別與性慾取向》(台北:聯合文學,1996),頁135-157。new window
張火慶,〈白先勇短篇小說的同性戀世界〉,《鵝湖》第132期1986.6,頁35-49。new window
張靄珠,〈性別反串、異質空間、與後殖民便裝皇後的文化羨嫉〉《中外文學》29:7(2000.12),頁139-157。new window
張 盈,〈在教育場域中實踐基進民主──以同志教師身份認同與抗拒實踐為例)《台灣教育社會研究》1.2(2001.12),頁131-169。
張淑麗,〈當代台灣女性文化評論的過去(未)完成式/未來進行式:豪爽、表演、聒噪、及其他〉,收於陳光興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2000,頁137-171。
張茂桂,〈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1997),頁37-71。
梅家玲,〈閱讀《安卓珍尼》──雌雄同體/女同志/語言建構〉,《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2000),頁249-277。new window
梅家玲,〈八、九0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收錄於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9.12),頁385-410。new window
梅家玲,〈少年台灣:八、九0年代台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漢學研究》第34期1998.12,頁115-140。new window
梅家玲,〈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台灣小說中的父子家國及其裂變〉,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大學,1999.11.12─14
梅家玲,〈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台北想像──從《台北人》到《孽子》〉,《中外文學》350期2001.7,頁59-81。new window
曾秀萍,〈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書寫的顛覆性及其矛盾〉,收於《水筆仔——台灣文學研究通訊》第7期(1999.4),頁10-32。
曾秀萍,〈生死往覆,以愛封緘──論《蒙馬特遺書》中書信、日記的書寫特質與意義〉,《中文研究學報》第3期(2000.6),頁193-211。
曾秀萍,〈流離與生根:白先勇研究在台灣(1960-200)〉,收於《白先勇研究精選:白先勇外集Ⅲ》(台北:天下文化,2008),頁286-340。
曾秀萍,〈流離愛欲與家國想像:白先勇同志小說的「異國」離散與認同轉變(1969~1981)〉,《台灣文學學報》第14期(2009.6),頁171-204。new window
黃道明,〈召喚同性戀主體:渾名、污名與台灣男同性戀文化的表意〉第三屆性教育、性學、性別暨同性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主辦、台灣大學性別與空間研究室協辦1998.4.24-26。
黃道明,〈從玻璃圈到同志國:認同形構與羞恥的性/別政治──一個《孽子》的連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2期(2006.6),頁1-36。new window
黃文倩,〈從出走到走出:論白先勇《孽子》的結構與語言藝術〉,《東方人文學誌》第3卷第1期93.03,頁201-213。new window
黃錦樹,〈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論朱天文〉,《中外文學》第286期1996.3,頁104-142。new window
黃怡妙,〈Together:台美女同志的故事〉,《文化研究月報》第17期(2002.715)。
勞梅生〈理想世界觀與早期美國夢〉,《美國研究》第9卷第1期(1979.3),頁27-48。
楊照,〈台灣戰後五十年文學批評小史〉,《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頁1998),頁11-49。
楊照,〈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八0年代的台灣小說〉,《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頁179-197。
楊翠,〈女性鄉土小說的歌仔戲書寫〉,《東海中文學報》第20期(2008.7),頁253-282。
楊麗玲,〈性/意識形態/權力/情/色的邪現趨勢──以90年代前期台灣媒體小說徵獎得獎作品為例〉,收於林水福、林耀德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1997,頁323-386。
廖勇超,〈尋求認同,洞穿幻見:「荒人手記」中「同性情欲」創傷空間與認同政治的對話〉,《中外文學》2003.8,頁79-103。new window
葉德宣,〈陰魂不散的家庭主義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析〉,《中外文學》第283期1995.12,頁66-88。new window
葉德宣,〈兩種「露營/淫」的方法:《永遠的尹雪豔》與《孽子》中的性別越界演出〉《中外文學》第312期(1998.5),頁67-89。new window
葉德宣,〈從家庭授勳到警局問訊──《孽子》中父系國/家的身體規訓地景〉,《中外文學》第350期2001.7,頁124-154。new window
趙彥寧,〈痛之華——五0年代國共之間的變態政治/性想像〉,《性/別研究》(「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第三、四期合刊(1998.9),頁235-259。
趙彥寧,〈試論父系歷史空間中怪胎情慾化的可能〉,《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5期(1998.7),頁197-209。
劉介民,〈《沈默之島》的嘉年華文體與「雌雄同體」的象徵〉,《中外文學》第277期1995.6,頁64-70。new window
劉人鵬,〈在「經典」與「人類」的旁邊:1994幼獅科幻文學獎酷兒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清華學報》第32卷第一期91.06,頁167-202。new window
劉俊,〈從國族立場到世界主義〉,收於白先勇《紐約客》(台北:爾雅,2007)頁1-12。
劉俊,〈跨越與救贖──論白先勇的〈DannyBoy〉〉,收於白先勇《紐約客》(台北:爾雅,2007)頁1-12,頁227-243。
劉亮雅,〈擺盪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性別、情慾問題〉,《中外文學》第277期1995.6,頁7-19。new window
劉亮雅,〈酷異的欲望迷宮:評紀大偉的《感官世界》〉,《中外文學》第285期1996.2,頁13-38。
劉亮雅,〈洪凌的《支解異獸》與《異端吸血鬼列傳》中的情慾與性別〉,《中外文學》第289期(1996.6),頁26-38。new window
劉亮雅,〈九0年代的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第302期(1997.7),頁115-129。new window
劉亮雅,〈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第303期(1997.8),頁8-30。new window
劉亮雅,〈歐美現代主義小說裡的男同性慾望〉,收於劉亮雅《慾望更衣室》台北:元尊文化,1998,頁155-164。
劉亮雅,〈怪胎陰陽變:楊照、紀大偉、成英姝、洪凌小說裏男變女變性人想像〉《中外文學》第312期1998.5,頁11-30。new window
劉亮雅,〈世紀末臺灣小說理的性別越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第28卷第6期1999.11,頁101-131。new window
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收於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台北:九歌,2001,頁79-112。new window
劉亮雅,〈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收於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5,頁271-296。new window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的台灣小說〉,收於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頁317-401。new window
劉亮雅,〈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的《橋上的孩子》、《陳春天》裡的地方、性別、記憶〉,《中外文學》第37卷1期(2008.3),頁47-79。new window
劉亮雅,〈女性、鄉土、國族──以賴香吟的〈島〉與〈熱蘭遮〉以及李昂的《看得見的鬼》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10),頁9-38new window
劉亮雅,〈施叔青《行過洛津》的歷史書寫與鄉土想像〉,《中外文學》第429期(2010.6),頁9-41。new window
劉亮雅,〈衍異性與性別〉,《中外文學》第303期1997.8,頁8-30。
劉人鵬,〈罔兩問景:「男女平等」之外的性/別主體〉,收於《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第四章,頁201-222。new window
劉人鵬,〈遊牧‧性別‧主體性──《莊子》用言方式「與」性別政治〉,收於《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學生書局,2000,頁229-284。
劉人鵬、丁乃非、白瑞梅著,〈序:「罔兩問景」方法論〉,收於劉人鵬、丁乃非、白瑞梅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8),頁Ⅲ-Ⅶ。
劉人鵬、丁乃非著,〈含蓄美學與酷兒攻略〉,收於劉人鵬、丁乃非、白瑞梅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8),頁3-43。
劉乃慈,〈九0年代小說的再分層〉,《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10),頁81-82。new window
劉思坊,〈魅/媚相生:論施叔青與陳雪的瘋狂敘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5期(2009.1),頁207-239。new window
歐陽子,〈《孤戀花》的幽深曖昧含意與作者的表現技巧〉,《書評書目》第30期(1975.10),頁59-73。
戴錦華,〈遭遇「他者」──新中國電影與第三世界批評〉,收於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頁375-399。new window
謝筱玫,〈從精緻到胡撇:國族認同下的臺灣歌仔戲論述〉,《民俗曲藝》第155期(2007.3),頁79-109。new window
謝嘉琪,〈雌雄同體的理想國度:董啟章《安卓真妮》一個面向的分析〉《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3期(2001.5)。new window
鍾瀚慧,〈誰能言說,遣誰悲懷:從駱以軍之《遣悲懷》新書論現今女同志的主體建構〉,《文化研究月報》第12期(2002.2.15)。
魏偉莉,〈論「鬼兒與阿妖」中女同志性別角色的刻板化書寫〉,《臺灣文學評論》2009.7,頁77-95。new window
龔玉玲,〈怪胎哪吒「現身」「說法」:現代新編文本中的哪吒圖像〉,《中外文學》2003.8,頁125-140。new window
蕭瑞莆,〈另一種視觀/看法:閱讀/書寫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德瑞克‧賈曼的電影《花園》〉,《中外文學》第289期1996.6,頁39-59。new window
廖國寶,〈男大當婚——男同志的婚姻壓力〉《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5期(1998),頁157-182。
蔡美麗,〈從資本主義的文化特質談「情慾解放」的雙面性〉,《當代》第124期1997.12.1,頁62-77。
趙彥寧,〈新酷兒空間性:空間、身體、垃圾與發聲〉,《中外文學》第312期1998.5,頁90-108new window
趙彥寧,,〈老T搬家:全球化狀態下的酷兒文化公民身分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7期,頁41-85。。new window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試論中國流亡、女性主體、與記憶間的建構關係〉,收於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台北:巨流,2001),頁199-245。new window
趙彥寧,〈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收於氏著《戴著草帽到處旅行》(台北:巨流,2001),頁85-121。new window
趙彥寧,〈性/別與國界〉,《文化研究月報》第12期(2002.2)。
趙彥寧,〈老T搬家:全球化狀態下的酷兒文化公民身分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7期(2005.3),頁41-85。new window
趙彥寧,〈往生送死、親屬倫理與同志友誼:老T搬家續探〉,《文化研究》第6期(2008),頁153-194。new window
蕭湘文,〈閱讀同性戀漫畫與性認同之關連性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12 2000.4:89-111。
賴正哲,〈新公園男同志之集體記憶與空間拼貼〉,《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5期(1998.7),頁9-39。
賴麒中,〈性傾向與就業歧視之探討〉,《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5期1998.7,頁211-237。
簡家欣,〈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性別抗爭文化:T婆角色的解構、重構與超越〉,《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第三十五卷第一期1997.3,頁145-209。new window
簡家欣,〈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認同建構與運動集結:在刊物網絡上建構的女同志新社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期1998.6,頁63-115。new window
顏玉雲,〈從後現代主義到後殖民的臺灣文化研究〉,《人文藝術學報》,92.03,頁55-76。new window
蕭阿勤,〈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1999年第3期,頁1-51。new window
蕭阿勤,〈臺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頁97-129。new window
蕭阿勤,〈認同研究中的歷史〉,收於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2007,頁23-59。
莫尼克‧維蒂格著,米蟲譯,〈性/別〉,《島嶼邊緣》第9期1993.10.15,頁41-46。
莫尼克‧維蒂格著,魏淑美譯,〈異性戀思維法統〉,《島嶼邊緣》第9期1993.10.15,頁48-51。
Gayatri C. Spivak著,邱彥彬、李翠芬譯,〈從屬階級能發言嗎?〉,《中外文學》第24卷6期(2005.11),頁94-123。new window
Butler, Judith著、李銀河譯〈模仿與性別反抗〉,收於Gayle Rubin等著、李銀河譯《酷兒理論:西方90年代性思潮》北京:時事,2000),頁319-342。
Chatterjee, Partha(查特吉) 2001. “The Nationalist Resolution of the Women’s Question.” In Gregory Castle ed.. Postcolonial Discourses: An Anthology.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1-166
Feinberg, Leslie(費雷思)〈在奮鬥中浮現的跨性別〉,收於何春蕤編《跨性別》(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4),頁315-322。
Halberstam, Judith著,何春蕤翻譯〈Brandon Teena檔案庫〉,何春蕤編:《跨性別》,桃園縣: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3,頁123-143
Harvey, David(大衛‧哈維),2008,〈新自由主義與階級力量的復僻〉,收於《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台北:群學,2008),頁5-63。
Jameson, Fredric(詹明信)著、張京媛譯〈處於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收於張京媛編譯《馬克思主義 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1994),頁87-112
Love, Heather K.(海澀‧愛),2010,洪凌譯,〈毀壞的身分認同〉,收於劉人鵬、鄭聖勳、宋玉雯編《憂鬱的文化政治》(台北:蜃樓,2010),頁213-262
Manin, Fran(馬嘉蘭),紀大偉譯,(衣櫃,面具,膜:當代台灣論述同性戀主體的隱/現邏輯〉,《中外文學》第312期(1998.5),頁130-149。new window
Manin, Fran(馬嘉蘭),2003,陳鈺欣、王穎翻譯、朱偉誠校訂〈揭下面具的鱷魚:邁向一個現身的理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5期,頁1-36new window
Rich, B. Ruby “New Queer Cinema.” Sight & Sound, Volume 2, Issue 5 (September 1992)
Manalansa IV, Martin. 2003. “Speaking in Transit: Queer Language and Translated Lives.” in Global Divas, pp. vii-xvi, 1-20, 21-44.
Mary K.. Bryson and Lori B. MacIntosh. 2010. Can We Play Fun Gay? 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and the Precarious Mobilities of Millennial Queer Youth Narra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23(1): 101-24.
Manalansa IV, Martin. 2003. “Speaking in Transit: Queer Language and Translated Lives.” in Global Divas, pp. vii-xvi, 1-20, 21-44.
Mary K.. Bryson and Lori B. MacIntosh. “Can We Play Fun Gay? 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and the Precarious Mobilities of Millennial Queer Youth Narrative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23(1): 101-24.
Rich, B. Ruby. “New Queer Cinema”: Sight & Sound, Volume 2, Issue 5 (September 1992)
Rubin, Gayle. "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 In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Women, ed. Rayna R. Reiter.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Books.1975;另見張娟芬譯〈交易女人:性的「政治經濟學」〉,收於《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1999)
Rubin, Gayle著,張娟芬譯〈性的雜想:情欲政治的基進理論〉,收於《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1999);另見李銀河譯〈關於性的思考:性政治學激進理論的筆記〉,收於Gayle Rubin等著,李銀河譯《酷兒理論:西方90年代性思潮》北京:時事,2000。
Rubin, Gayle等著,李銀河譯《酷兒理論:西方90年代性思潮》北京:時事,2000。
Sedgwick, Eve Kosofsky著,金宜蓁、涂懿美合譯,何春蕤校訂〈如何將孩子教養成同性戀:為娘娘腔男孩而戰〉,《性/別研究》第三、四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 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1998.9,頁11-25。
Silvio, Teri(司黛蕊)Lesbianism and Taiwanese Localism in The Silent Thrush”, In AsiaPacifiQueer: Rethinking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the Asia-Pacitif, Peter A.Jackson, Fran Martin, Mark MacLelland and Audret Yue , eds. Champaign,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8, pp.217-234.

四、研討會論文

白瑞梅、劉人鵬,《「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暴力,洪凌科幻小說與酷兒文化批判》,科幻研究學術會議 2003。
吳啟華,〈當孽子遇上逆女:白先勇與杜修蘭同性戀書寫及其詮釋之比較〉,《台灣歷史文化研討會‧性別與文化論文研討論文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2000.12.15。
林芳玫,〈民間信仰書寫:士庶之別與官民互動〉,《跨領域對談:全球化下的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大台文所,2007。
林慧芳,〈《弁而釵》、《宜春香質》與《龍陽逸史》中的男色形象研究〉,《第六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系研究生論文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20004.29-30。
邱雅芳,〈「異」國的流亡——解讀女同志作家邱妙津的家國認同〉,「第16屆中區中文系研究生論文研討會」,1998.11.14─15。
洪凌,《凝視的後食滋味,深淵的遺物:近代類型小說中的些許靈智∕情慾交易,以及愛之印痕》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LoveandSexuality研討會」,2001。
紀俊龍,〈以《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分析邱妙津對死亡的看法及層次〉,「第8屆全國中文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桃園:中央大學2001.12.8。
桑梓蘭,〈〈古都〉的都市空間論述〉收入「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11.16-18。
許劍橋,〈女女出發,女男女抵達:李漁《憐相伴》中女同性愛的完成〉第九屆全國中文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中壢:中央大學2002.11.29。
陳國偉,〈恐懼但渴望著:「愛滋」在當代小說中的存在意義〉,《第二屆全國研究生文學符號學研討會》南華大學2001.4.29。
陳國偉,〈刨刀或百盒:台灣當代私小說中言說全力的展演〉,《第六屆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2002.5。
陳鈺欣,〈情遇張愛玲——《同學少年都不賤》中知識女青年的同性愛再現與婆敘事體〉,「眾生眾身:第七屆文化研究年會」(同性戀的文化政治:再現、社群與運動」論壇)中壢:中央大學,文化研究學會主辦,2006.1.7。
陳耀民,〈我們都是一家人?——論《孽子》及《逆女》中的家庭機制/身份認同及抗爭之可能性〉,「第四屆性教育、性學、性別研究暨同性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新竹: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999.5.1─2。
陳思和,〈鳳凰、鱷魚、吸血鬼——試論台灣文學創作中的幾個同志意象〉,「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0.18─9。
張曼娟,《郁達夫《她是一個弱女子》的女性角色與女同性愛》於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第110次學術研討會,2003.4.2。
曾秀萍,〈從「台北人」到「雙城記」:《孤戀花》的城市再現、性別政治與家園認同〉,收於輔仁大學藝術學院編《2006第五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論文集:表演與視覺藝術領域中的漢學研究》,台北:輔仁大學,2007,頁133-151。
曾秀萍,〈跨時代/世代的越界流離:白先勇小說的「異國」離散與認同轉變〉,發表於「白先勇的文學與藝術」國際研討會,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主辦,2008.10.17-18。
曾秀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男色小說〈潘文子契合鴛鴦冢〉的敘事策略與性別政治〉,第18屆陳百年先生學術論文獎佳作(2009.5)。
曾秀萍,〈歌仔戲小說的性別政治、母職扮演與鄉土論述〉,發表於「第六屆台灣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一),台灣師範大學、長榮大學主辦2009.9.4-6,頁175-190。
黃清順,〈高貴靈魂的輓歌:試探邱妙津文學作品中的死亡意識及相關問題〉,《第四屆青年文學會議》台北:國家圖書館2000.12.15-16。
劉人鵬,〈傷逝與暴亂:讀《八王子遺書〉,「女『性』主體的另類提問小型學術研討會II:跨性別小型學術研討會」,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0。
劉亮雅,〈遺書的力量:論邱妙津《蒙馬特遺書》中死亡權力的展演〉,《東吳大學外國語文學院2003年校際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2003.22。
羅敬堯,〈如果在世紀末,一個荒人:《荒人手記》中的主體形構與當代台灣的酷兒文化〉,《第二節全國研究生文學社會學研討會》南華大學2002.4.28。
白瑞梅,〈婆-女性主義、性工作與能動性的問題〉,「女『性』主體的另類提問」小型學術研討會」 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999。
邱珍琬,(我是誰──一個性別認同的生命故事),「同志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2002.4.11-12。
邱珍琬,〈青少年女同志認同過程、阻力與助力〉,《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樹德科技大學(2004.8.23),頁213-232。new window
周德榮,〈變性欲身份公民權與性別多元教育之探討〉,「九十一學年度人文價值與生命關懷系列研討會」,高雄:樹德科技大學(2002.5.10)。
周德榮,〈去除異常的烙印——變性欲的哲學理解與教育意涵〉,「意識‧認同‧實踐——2003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2003.9)。
徐佐銘,〈自由主義與酷兒理論──性解放運動中的兩個道德理論〉「倫理思想與道德關懷」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2000.5.5-6。
徐佐銘,〈同性戀或同志:暗潮洶湧的標籤之爭〉《第六屆「四性」兩岸三地研討會》中央大學2001.9.15-16。
徐佐銘,〈性別裝扮與審美行銷:娘娘腔男同性戀者的求偶策略分析)《同志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2002.4.11-12。
劉人鵬,〈晚清「男女平權」論的影子與眾罔兩〉,第五屆「性教育、性學、性別研究暨同性戀研究」學術研討會」 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0。
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寫實的奇幻結構與奇幻的寫實效應:重讀T婆敘事〉,發表於『跨性別世紀』,第五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壢中央大學2004,9。
謝臥龍、張銘峰,〈同志參選空間的想像與期待〉,「同志學術研討會」,高雄:高雄師範大學2002.4.11-12。new window
羅敬堯,〈妖姬治「國」亦或是打造一個性異議異質空間:九0年代台灣同志運動與國家權力的交鋒──以台北同玩節為例〉,《全國研究生社會學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2002.6.1。
魏慧美,〈同志污名化──同性戀的刻板印象之分析〉,《同志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2002.4.11-12。

五、學位論文

王順平,《臺灣新世代女作家小說中性別跨界與情愛書寫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吳瑞元,《孽子的印記——台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吳孟芳,《臺灣歌仔戲坤生文化之研究》,台北: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何志宏,《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2001。
李佳軒,《從白先勇孽子到公視孽子》,桃園: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建和,《(藍調石牆T)中的跨性別主體再現》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2001。
李金梅,《從《雙鐲》的「姊妹夫妻」論有關女同性戀作品的閱讀與書寫》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俊翔,《九○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new window
林家綺,《華文文學中的離散主題:六、七○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研究──以白先勇、張系國、李永平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榮昌,《航向色情烏托邦─論蘇偉貞《沉默之島》與朱天文《荒人手記》的情慾書寫》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林璟薇,《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一九七0至二000年》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4。
周淑屏,《清代男同性戀文學作品研究》香港:私立能仁學院文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素萱,《對他/她,亦是存亡之秋:由書寫治療論《荒人手記》》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柯雅雯,《當代女同志文學的悼亡、自療與自我完成》(台中: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
徐蘭英,《邊緣敘事:周芬伶小說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許嘉雯,〈敘述文字的解碼:論《鱷魚手記》的虛實書寫〉,《台灣中區大學中文系第二十二屆碩士班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台中:靜宜大學2002.4.26-27。
許劍橋,《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函謙,《邱妙津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陳慧文,《盧隱的女同性愛文本》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今屏,《白先勇《紐約客》系列小說研究:1964~2003》,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陸雪芬,《解嚴後台灣女同志小說敘事結構研究:(1987-2003)》,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廖瑩芝,《九O年代台北同志戲劇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蕭涵珍,《晚明的男色小說:「宜春香質」與「弁而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鄧雅丹,《《失聲畫眉》研究:鄉下酷兒的再現與閱讀政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蔡素英,《從邱妙津《鱷魚手記》及《蒙馬特遺書》探討女性主體意識之認同建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蘇碩斌,《戰後台灣歌仔戲流變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丘愛芝,《現身、發聲:一個陰陽人的覺醒與實踐歷程》,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吳美枝,《非都會區、勞工階級女同志的社群集結與差異認同—以宜蘭一個「Chi-T」女同志社群為例》200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紹文,《階級、種族、性身分──從原住民同志之社會處境反思台灣同志運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吳瑞元,《孽子的印記—台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一九七○—一九九○)》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翠松,《報紙中的同志——十五年來同性戀議題報導的解析》文化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呂錦媛,《金錢與探戈:台灣女同志酒吧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沈俊翔,《九○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new window
易慧慈,《扮裝的媒體再現之分析》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所碩士,2000。
蔡國成,《運動同志與同志運動:台灣男女同志運動的興起》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蔡祝青,《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裴學儒,《軍隊文化、男性氣概與性傾向壓迫:台灣男同性戀者的兵役經驗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碩士論文,2001。
劉道捷,《變男變女變變變──深入探究台灣的變性現象》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1992。
賴孟如,《次文化空間之研究──以女同性戀酒吧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所碩士1998。
簡家欣,《喚出女同志: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嚴玉鳳,《電視談話性節目與性別反串之再現》淡江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2001。
蘇淑冠,《愉悅/逾越的身體:從社會階級觀點來看西門T、婆的情慾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六、其他書籍、報刊文章

丁文玲,〈凌煙重出江湖再拿文學首獎〉,《中國時報》2007.11.10,A18版。
子桑,〈我是我,我非我:在紀大偉的《膜》裡掙扎〉,《自由時報》第34版1996.5.7。
子桑,〈跨越性別界域:董啟章與他的《安卓珍妮》〉,《自由時報》第34版1996.5.23。
水 雲,〈走進衣櫃,偷窺同性戀:同性戀主題寫作探微〉,《台灣新聞報》第13版1997.3.30。
王蘭芬,〈影迷變書迷《孽子》1月銷量抵10年〉,《民生報》C2版2003.3.7。
王奕婷,〈肉身書信──《蒙馬特遺書》中書信型式的書寫與逾越〉,《聯合文學》第161期1998.3。
王基倫,〈用身體用生命書寫的悲劇: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導覽〉,文訊編《1996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7.6P195-196。
王基倫,〈愈瞭解,就愈能支持你:我讀許佑生《但愛無妨》〉,《文訊》第135期1997.1P18-19。
王開平,〈行雲人消息──吳繼文〉,《聯合報》第48版1998.12.7。
王 蘋,〈看見孽子逆女,看見同性戀〉,《公訓報導》第105期 92.06。
王浩威,〈死亡一般的寂靜美感:評《世紀末少年愛讀本》〉,《聯合報》第43版1996.12.15。
王浩威,〈書寫、死亡、性倒錯──從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說起〉《聯合文學》第160期1997.2。
王德威,〈一鳴不驚人──評凌煙《失聲畫眉》〉,收於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臺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1991)。
王德威,〈宗教的誘惑,情慾的救贖:評吳繼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自由時報》第34版1996.12.18。
王德威,〈《天河撩亂》評介〉,《中國時報》(1998.11.26)42版。
尹玲,〈研悲情為金粉的歌劇——白先勇小說在歐洲〉,《聯合報》1995.7.18第37版。
中國時報,〈《失聲畫眉》電影文宣得罪人傳統歌仔戲團自認遭羞辱要討個公道〉,《中國時報》(1991.07.26)第15版。
中國時報,〈《失聲畫眉》電影情節涉及女同性戀港都歌仔戲班抗議片商不妥協〉,《中國時報》(1991.10.25)。
中國時報,〈「天譴論」與「亡國說」背後值得思索的課題〉,《中國時報˙中時社論》2003.12.22。
白先勇,〈流浪的中國人:台灣小說的放逐主題〉,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1995),頁107-121。
白先勇,〈《現代文學》創立的時代背景及其精神風貌──寫在《現代文學》重刊之前〉,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1995),頁273-286。
白先勇,〈不信青春喚不回──寫在《現文因緣》出版之前〉,《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1995),頁287-300。
包黛瑩紀錄整理,〈一個小社會的完整呈現:第四次百萬小說徵文決審過程紀錄關於《失聲畫眉》〉收於凌煙《失聲畫眉》(台北:自立晚報,1993),頁257-271。
江寶釵,〈散步在天河──吳繼文《天河撩亂》〉《中央日報》第22版1999.4.9。
羊子喬,〈從性別認同到土地認同──試析施叔青《行過洛津》的文化拼貼〉,《文學臺灣》第62期(2007.4),頁214-220。
安克強,〈同志書寫中的多元情慾(陳雪《夢遊一九九四》),《中國時報》第38版1996.10.31。
成英姝,〈兩個女生可以有怎樣的情愛?(曹麗娟,《童女之舞》)〉《聯合報》第48版1998.12.7。
朱偉誠,〈《鱷魚手記導讀》〉,《文學台灣》第38期(2001.4),頁161-164。
朱偉誠,〈耍酷、搞怪、新世代:台灣的酷兒論述與文學〉,《中國時報》第41版1998.1.15。
朱偉誠,〈中國現代「性」與華文女同志系譜:評桑梓蘭《乍現的女同志:女子同性情慾在現代中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92.12,頁303-315。new window
朱偉誠,〈孤戀花文本解析〉,朱偉誠編《台灣同志小說選》(台北:二魚,2005),頁63。
江靜玲,〈「第十二屆倫敦同性戀電影展」於本月十二日至二十六日在倫敦南岸電影中心正式展開〉,《中國時報》1998年3月15日。
自立早報,〈向被遺忘的藝術工作者致敬!《失聲畫眉》座談會,與會者咸認班上銀幕將對台灣電影和民俗文化提升,極具貢獻與意義〉,《自立早報》1991.6.14,18版。
宇業熒,〈江浪愛歌仔戲和愛電影一樣《失聲畫眉》蘊含對過去的感嘆與悼念〉,《中國時報》第22版(1991.10.16)。
朱潔嵐〈台灣人的美國夢〉,《新使者》第20期(1994.2),頁70-73。
吳璧雍,《樂園的追尋:試論《孽子》》《文星》第104期1987.2。
吳文思,〈用白先勇的眼睛來看台北〉《聯合報》第39版2003.2.28。
妍子,〈讀《孽子》〉,《新書月刊》第7期1984.4。
何華,〈天堂之門——評《孽子》的救贖主題〉,《聯合報》1989.11.15第29版。
何旻文,〈擺盪在「運動」與「人性」之中的同性戀作品〉,《PEOPLE(國際中文版》)第32期1995.8。
何榮幸,〈忠於自己寫《孽子》同志運動已有成〉,《中國時報》2008.10.5,A8版。
呂正惠,〈怎麼樣的「後現代」?──評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光華》第17卷第7期1992.7。
余幼珊,〈有情無慾的春風蝴蝶女子〉,《誠品閱讀》第17期,1994.8.1。
李永平,〈帶著枷鎖起舞:簡評吳繼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聯合文學》第146期1996.12。
李笠,〈失「身」畫眉〉,《自由時報》1991.7.15第8版。
李芳蓓,〈遺傳的悲劇宿命:讀杜修蘭的小說《逆女》〉,《青年日報》第15版1997.3.12
李奭學,〈人妖之間〉《聯合報》第39版2001.2.27。
李奭學,〈孤臣孽子〉,《自由時報》第39版2002.1.17。
李奭學,〈吾將上下而求索--評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文訊》第220期93.02。
李歐梵,〈憶《孽子》〉《聯合報》第39版2003.2.24。
李喬,〈「百萬徵文」種種〉,收於凌煙《失聲畫眉》(台北:自立晚報,1993),頁278-283。
李元貞,〈貌多實一的身體書寫──從《沈默之島》談女人身體的處境〉,《聯合文學》第125期1995.2。
辛夷整理,〈讀《蒙馬特遺書》〉,《女朋友》第12期(1996.10)。
東年,〈孤獨的探索〉(邱妙津以及《蒙馬特遺書》)《聯合文學》第162期1998.4頁152-156。
林柏燕,〈孽子、夜遊〉,《文訊》第16期1985.2。
林幸謙,〈第三性、原罪與救贖──白先勇談同性戀者的時代挑戰〉,《文學世紀》第3卷第8期(2003.8)。
林積萍,〈同志文學迎向新里程〉,《文訊》第154期1998.8P54-56。
林式,〈一名青年藝術家之死:讀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灣新聞報》第13版1997.1.5。
林式,〈尋找來自台灣的黃碧雲評黃碧雲《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台灣新聞報》第13版1997.2.2。
林茂賢,〈失聲畫眉話題失焦觀念失身〉,《民生報》1991.7.16第14版。
林怡吟,〈鱷魚手記〉,《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5期(2001.5),頁65-67。
林衡茂,〈三位女性作家的同性戀小說(朱天文、邱妙津、杜修蘭)〉,《台灣新生報》第14版1998.4。
祁玲,〈不能輕鬆:《鱷魚手記》〉,《中時晚報》第18版1995.10.29。
周慧玲,〈革命或反革命?──晚清到民初舞台上的性別表演〉,《表演藝術》第48期(1996.11),頁40-46。
邱妙津,〈中國傳統理的烏托邦──兼論《荒人手記》中的「情色」與「色情」烏托邦〉,《聯合文學》第131期1995.9。
邱貴芬,〈當西方酷兒遇見華人同志:《後殖民同志,周華山著》〉,《中國時報》第42版1997.7.10。
馬嘉蘭,〈欲望、俗世、戀物癖:閱讀紀大偉的戀物小說〉,《幼獅文藝》第239期(1998.11),頁69-71。
姚一葦,〈我讀《失聲畫眉》〉,收於凌煙《失聲畫眉》(台北:自立晚報,1993)274-277。
俞聖倫,〈酷兒小說流行浪潮衝散她的獨特面貌〉,《新新聞》第547期(1997.8),頁93。
洪如玉,〈愛的探微:讀《蒙馬特遺書》〉,《書評》第31期1997P69-72。
洪凌,〈《鱷魚手記》:未完成的生物圖繪〉,《中國時報》第50版1994.7.14。
洪凌,〈是複製還是「附誌」?是快感還是「劊感」?回應趙彥寧的書評〉,《聯合文學》第150期(1997.4),頁163-164。
保真,〈寂寞的楊雲峰〉,《中華日報》1997.4.15第16版。
俞忠良,〈柔腸寸斷的孽子〉,《書評書目》第66期1978.10。
南方朔,〈蓮花池畔籲天錄〉,《中國時報》第39版2003.2.26。
南方朔,〈走出遷移文學的第一步〉,收於施叔青《行過洛津》(台北:時報,2003),頁5-10。
紀大偉,〈置身紅寶石果子叢林中:側寫杜修蘭〉,《文訊》第128期(1996.6),頁82-83。
紀大偉,〈酷兒論--思考當代酷兒與酷兒文學〉,《自由時報》第37版1997.10.1。
紀大偉,〈烏托邦之後:二十一世紀的臺灣同志文學生態〉,《文訊》(2004.11),頁54-58。
紀大偉、洪凌,〈粽浪彈:身體像一個優秀的粽子〉,《島嶼邊緣》第14期1995.9
施叔青,〈我寫歷史小說〉,收於李勤岸、陳龍廷主編《台灣文學的大河:歷史、土地與新文化──第六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2009),頁2-9new window
范銘如,〈漫遊者的拾荒癖〉《聯合文學》第198期2001.4。
胡幼鳳,〈國內票房失利海外喜訊頻傳《失聲畫眉》回收有望〉,《民生報》1992.6.10第11版。
凌煙,〈自序〉,收於凌煙《失聲畫眉》(台北:自立晚報,1990),頁1-5。
凌煙,〈我寫失聲畫眉(再版序)〉,收於凌煙《失聲畫眉》(台北:自立晚報,1990),頁6-11。
凌煙,〈落地生根(得獎感言)〉,收於凌煙《失聲畫眉》(台北:自立晚報,1990),頁286-290。
凌煙,〈一個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世界──從《失聲畫眉》到《扮裝畫眉》〉,收於凌煙《扮裝畫眉》(高雄:春暉,2008),頁2-3。
倪匡,〈好看得很好小說(杜修蘭《逆女》〉,《皇冠》第506期(1996.4)頁88-95。
徐淑卿,〈有志一同,攻佔文學獎〉,《中國時報》1998.6.25第41版。
徐淑卿,〈有情無慾的女同志小說賞析〉,《中國時報》(1997.7.17)第16版。
徐淑卿,〈毛麥克同志書寫充滿異想〉《中國時報》1998.8.27第43版。
徐嘉陽,〈情色內外──初探新人類作家的文學空間〉,收於林水福、林耀德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1997.3.4。
孫瑋芒,〈愛與死的異質風景--吳繼文《天河撩亂》〉,《聯合報》第48版1998.12.7。
徐淑卿,〈吳繼文引渡禁錮歷史底層的少年遊魂(吳繼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中國時報》第39版1996.10.3。
高等教育輔導月刊「透視齊家報國運動」專輯,,《高等教育輔導月刊》第27卷第6期1977.6。
袁則難,〈城春草木生——論《孽子》的政治意識〉,《新書月刊》第5期1983.2。
許劍橋,〈驚蟄!/絕響?──1998第一屆「全球華文同志文學」的發聲(生)觀察(之一)〉,《第5屆青年文學會議》台北:國家圖書館2001.11.16-17。
郭強生,〈一條分歧的河道:吳繼文《天河撩亂》〉,《中央日報》第22版1999.4.9。
陳克華,〈電子生化人也屠殺同性戀者嗎?──紀大偉《膜》》《中國時報》第39版1996.5.9。
陳建志,〈本週小說精選推薦:《天河撩亂》〉,《博客來書訊》1999.1.15(電子報)。
陳芳明,〈正面閱讀白先勇〉《中國時報》第23版2002.3.17。
陳芳明,〈情慾的優伶與歷史的幽靈〉,收於施叔青《行過洛津》(台北市:時報,2003),頁11-16。
陳建志,〈流星般的人生:《天河撩亂》觀照游離生命〉,《中央日報》第26版1998.12.7。
陳映真,〈一個人身上「住著」兩個人--短評《雙身〉》《聯合報》第37版。
陳碧月,〈論陳雪〈蝴蝶的記號〉的寫作特色〉,《臺灣文學評論》6卷3期(2006.7),頁108-122。new window
陳佩甄,〈跨越性/別藩籬的多重思考:酷兒理論與同志扮裝〉《典藏今藝術》(2006.8) 。
莫言,〈哭泣的畫眉〉,《自由時報》(1991.07.27)。
陶 靜,〈愛慾書:童女之舞〉《立報》1994.3.23。
陶 靜,〈圓之外〉,《台港小說鑑賞辭典》中央民族學院,1994。
張 殿,〈史來最佳同志小說百大選出〉《聯合報》53版1999.8.9。
張娟芬,〈與男同志錯身——評董啟章《雙身》〉,《聯合文學》第149期1997.3。
張小虹,〈孽子的恥辱踐履〉《聯合報》第39版2003.3.1。
張秀民,〈為伊消得人憔悴:從《孽子》看吳敏〉,《台灣日報》(1986.3.17)第8版。
張月雲,〈評析白先勇的《孽子》〉,《台灣新聞報》1985.9.3。
連翠末,〈一隻鳥仔哭無聲──從《失聲畫眉》談本土化電影〉,《自立早報》第19版,1991.6.29。
曾秀萍,〈從同志書寫到人生觀照:白先勇談創作與生活〉,收於《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爾雅,2003),頁335-351。new window
楊宗潤,〈封神榜裡的哪吒——由《孽子》看同性戀〉,《台灣時報》1983.6.11。
楊照,〈那群無所依歸的孩子們——白先勇的《孽子》〉《中國時報》1999.1.5第37版。
楊照,〈世紀末荒原:朱天文的《荒人手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9.2.2。
葛樂樂,〈後花園的風光:同志書寫的時代遞變〉(國內篇)《中央日報》第26版1999.12.6。
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夏潮》第2卷第5期(1977.5);另收於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78)。
葉石濤,〈迷失的方向感〉,《聯合文學》第149期1997.3。
黃重添,〈他們在迷離中沉淪〉,黃重添《台灣長篇小說論》台北:稻禾1993.6。
雷靜海,〈同志文學的意義〉,《聯合文學》第151期1997.5。
彭樹君,〈丁天使與杜修蘭〉,《皇冠》第506期1996.4P88-95。
詹益宏,〈白先勇小說中的同性戀世界〉,《文訊》第18期1985.6。
劉人鵬,〈尋找遺失的女同性戀與T婆文本〉,《誠品好讀》第5期(2000.11),頁19-21。
劉俊,〈「孽子」,該怎樣「看」你?〉,《聯合報》第B5版2003.3.22。
劉 威,〈同志刊物百花齊放〉,《立報》1994.9.17。
劉亮雅,〈《鳳眼》:跨界的慾望之旅〉,《聯合報》第30版2001.11.12。
蔡鳳儀,〈紀大偉:悠游在矛盾及不確定中〉,《家庭》第238期1996.7,頁20
蔡源煌,〈《孽子》二重奏〉,《文訊》第1期1983.7.1。
樂牧,〈敏感的電影、不敏感的電檢:評《孽子》〉,《當代》第7期1986.11。
鄭柏怡,〈遺書:我讀《蒙馬特遺書》自由時報第34版1996.9.14。
鄭美里,〈中年孽子的老靈魂—《夏夜微笑》〉《中國時報》第34版2003.3.16。
鄭美里,〈20年後與「孽子」面對面:專訪「永遠的台北人」白先勇先生〉,《公視之友雜誌》2003.2。
鄭慧美,〈從孽子到紅衣少年--白先勇眼中的席德進〉,《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第120期92.07。
黎活仁,〈敗筆的空間形成--《荒人手記》的神秘曼荼羅〉,《聯合報》第27版1996.6.29。
駱以軍,〈模擬陰性烏托邦(董啟章《安卓珍妮》〉,《中國時報》第38版1996.5.23。
龍應臺,〈淘這盤金沙──細評《孽子》〉,《新書月刊》第6期1984.3。
應鳳凰,〈好書先讀:白先勇的《孽子》〉,《中央日報》1983.5.2第10版。
應鳳凰,〈白先勇長篇小說《孽子》〉,《明道文藝》第300期2001.3。
謝芷霖,〈城堡形塑過程:我所認識的紀大偉〉,《文訊》第76期1995.4P93-95。
謝金蓉,〈這批酷兒寫小說在教我們怎麼成長〉,《新新聞》第481期1996.5.26-6.1,頁80-81。
羅 葉,〈動人的空洞:《愛情酒店》〉,《中國時報》開卷週報2002.10.6。
蘇雅萍,〈追求家與愛的《逆女》〉《自立早報》第21版1996.1.16。
露茜掰,〈朱天心筆下的掰女子〉,《破報》第54期199633版。
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像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new window
簡家欣,〈書寫中的現身政治——90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第260期1997.2。
魏子雲,〈《寂寞的十七歲》——評介一篇觸及少年問題的小說〉,《聯合報》1962.11.14第8版。
龍應台,〈淘這盤金沙──細評《孽子》〉《新書月刊》第6期1984.3。
聯合報,〈大陸拍片熱退燒本土懷舊影片取而代之〉,《聯合報》1991.6.18第28版。
聯合報,〈五部國片膺選坎城促銷新聞局推廣國片海外市場不遺餘力,今年將增聘專業人員常駐攤位解說〉,《聯合報》1992.3.5第28版。
藍祖蔚,〈畫眉如何失聲:李康年/我們不迴避這些存在話題陳凱歌/人生戲夢往往難分辨〉,《聯合報》(1992.04.27)第22版。
丁乃非,〈貓兒噤聲的媽媽國〉,發表於《當代》1998,5月號。 
王都邑,〈男男女女的異質出版〉,《誠品閱讀》第17期1994.8。
成英姝,〈誰怕同性戀?〉,《女流之輩》台北:聯合文學1999.9。
李幼新,〈自古餘桃多穎悟?從來斷袖出俊男〉,收於楊澤編:《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
吳嘉苓,〈看見家的多樣性〉《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4 2001.2:108-112。
林南之,〈從邊緣的肉渣裏,提煉《同位素》——一份同志刊物的再思考〉,《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5期(1998.7),頁131-134。
紀大偉,〈我們還在打造舞臺地板:試標示「校園同性戀日:GLAD1995」的位置〉,《婦女新知》第158期1995.7。
紀大偉,〈「你們」看見的不是「金童玉女」,而是「乩童慾女」:回應對於GLAD的質疑及「觀察」(gaze)〉,《婦女新知》第158期1995.7。
胡來安,〈從邊緣頂入中央,在中央植入邊緣——中央大學同志社團的發展史〉,《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五期台北:台大城鄉所性別與空間研究室1998.7。
胡淑雯,〈墓誌銘?還是新路標?〉,《中國時報》第34版2002.12.8。
施靜茹,〈九○年代第三性理直氣壯不男不女〉,《聯合報》1997.6.13,第39版。
倪家珍,〈同性戀論述與運動主體在台灣〉,收於何春蕤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元尊文化,1997。
袁青,〈世紀末最挑釁的風波第三性有感震撼〉,《聯合報》1995.9.30第48版。
張娟芬,〈宛如女同〉,《婦女新知》158,1995.7。
張娟芬,〈沈默之島謊人手記〉,《婦女新知》160,1995.9。
張娟芬,〈誰去掛鈴鐺?〉,《婦女新知》161,1995.10。
張娟芬,〈「人盯人」式的父權〉,《騷動》第3期1997.1。new window
張娟芬,〈同女出土〉,《G&L熱愛》第19期1997.10。
張小虹,〈在張力中相互看見〉,《婦女新知》第158期1995.7。
陳文芬,〈扮裝皇后的同志友善處女秀〉,《新潮雜誌》24期(2000.9),頁14。
陳文芬,〈文化新議題〉,《中國時報》(1997.7.14)。
陳銘蹯,〈台灣吹男風──探討男同性戀的成因與生態〉,《陳銘蹯報導文學集》台北:華成2002。
梁玉芳,〈是誰在亡國?〉,《聯合報》2003.12.22。
辜敏倫,〈女同性戀的身體──目光凝視與主體位置〉,《聯合文學》第15期1995.2。
趙彥寧,〈出櫃或不出櫃?——這是一個有關黑暗的問題〉,《騷動》第3期1997.1。
劉裘蒂,〈心理分析與女同性戀〉,《誠品閱讀》第17期1994.8。
鄭美里,〈女同志面對逼婚壓力破解法〉《G&L熱愛》第5期1997.2。
鄭美里,〈差異與認同〉,《女朋友》第22期1998.5。
鄭美里,〈有了馬賽克,一切O.K.?〉,《女朋友》第24期1998.9。
鄭美里、魚玄阿璣,〈幸福正在逼近建立台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嘗試〉,《聯合文學》第148期1997.2。
賴淑姬,〈第三性的祈望〉,《聯合報》1975.9.11第12版。
賴仁中,〈鐵窗難鎖愛與愁,女囚也戀春:首度調查女受刑人同性戀、性需求25%坦承同儕存在同志愛半數說有些會形成虛擬家庭扮演父、母、孩子角色)《自由時報》第9版2003.1.27。
羅郁凌、李佳娟著,〈被標籤的女同志──女人認同女人(評鄭美里著)《女兒圈》〉《書評》第48期(2000.10),頁25-2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