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語言、體制、象徵暴力:前運動期台語文學kap華語文學關係研究
作者:施俊州
作者(外文):Marcus Ch?nchiuSi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應鳳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台語文學華文體制象徵暴力鄉土文學王禎和胡民祥《台灣語文月報》白話字黨外雜誌意識形態Taiwanese literatureHG institutionssymbolic power/violencehierarchy of stylesTaiwan Linguistic & Cultural Monthly(by TTT)POJide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7
L?n tsit本論文有1?si?ng核心?理論焦點kap對應?歷史主題:語言?正當性(legitamacy)iah合法性語言(legitamate language)?象徵性統治(象徵暴力),主要是透過體制(institutions)?媒介來h??被宰制主體普遍承認--?。對應t?戰後?台灣文學史,台語文學kap ta?普遍的h??人承認已經本土化(也t?是自然化)?華語文學,in sa?-kap之間?關係t? tsi??-ts?本研究?中心主題。
本文?研究手路之一,來t?想beh ?n一般性偏向政治邏輯?機構研究、政策研究路數出脫?研究動機;手路之二,在反省本土派「抵抗文學」論述?傳統視角,提出台籍作家為怎樣?「軟弱」回應台語文學運動? 1種批判性看法。一般?政治邏輯研究,?ng-?ng訴求政策性「國語」運動、體制機構kap文學、文化政策等「官方」作為對台灣文學?影響iah「決定」,?ng-?ng疏忽政策作為?效果、主體?抵抗性回應iah象徵性順從(象徵權力)。本土派論述「抵抗文學」?傳統視角,一--來,接收政策性機構研究?政治邏輯;二方面m?強調台籍作家對宰制性政策、機構(體制)?抵抗,b?-su台灣作家l?ng是自覺、「自由(freedom)」--?、k?-n? ?得thang ka-nn?g h?i?掉體制建構主體?結構性力量(necessity)。出t? tsit-l?「抵抗邏輯」?本土派論述策略,t?台灣在來?語際關係思考(台灣文學史?語言問題)頂面,至少有i合理化主流(殖民)語文體制現狀?盲點,或者對新興?文學史現象、台灣文學未來? ki??-hi?ng ?做出koh-i??、拜物?判斷。
出t?反思在來?抵抗論述、反思台灣文學拜物論述?研究動機kap手路,本文具體針對戰後20年所形成?新詩創作世代(二章)、戰後第二代小說家王禎和kap i ?鄉土小說(第3章)、慢熟作家典型koh戰後初代運動者胡民祥kap i ?「青年」日記(第4章)、1970年代海外台語文運動機構kap刊物(第5章)、80年代黨外台語文化論述(第6章)等焦點,探討戰後台語文學前運動期台語kap華語文學之間?關係,初步?結論:戰後語際權力關係表現t?主體(作家、世代)、文化類型(e.g.鄉土文學)、論述kap海外運動機構kap語文運動策略頂?主體性現象??無自由?「自覺」創作世代kap台灣本土文學運動;tsit款主體觀si?ng-s? m?適用t?台語作家kap運動者身上。
筆者t?無完全否定抵抗論述、政策性機構研究?政治邏輯、主觀論(subjectivism)視角kap研究成績?前提之下,提出1款認識論(epistemology/theory of knowledge)iah關係主體觀、實踐理論(theory of practice)?哲學補充??究真是沿用Bourdieu社會學理論?認識論背景:主體自由(Freedom)kap歷史必然性(Necessity)?張力。傳統Marxism t? si?ng-s?包含tsit 2項認識論主題:其中1派?學術取向(intellectual orientation)強調社會結構?客觀性、「決定性」;Koh 1派,強調人?「自由」kap勞動者、階級主體?實踐角色、社會施為(agency)kap意識形態層面。本文基本的t? khi? t?偏客觀論(objectivism)kap「權力論」理論典範?角度,重頭檢驗台灣戰後、k?u kah 1986/89年台語文學運動發起,tsit段期間?語際關係,稱文學史?社會學想像:台灣文學抵抗傳統?再思考。
In the dissertation is a guiding sociolingustic principle, which is appropriate to postwar Taiwan: In theory, the legitimate use of language, or the symbolic power/violence of one legitimate, thus dominant, language, is effected through institutions or via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postwar Taiwan’s case, both Chinese(Mandarin/Hu?-g?, HG) ‘imported’ as an exclusively official language, and ‘Sino-Taiwan literature’ which is written in it, are reconized/misreconized by native Formosans as a nativized(naturalized) language/genre. In this connection, the dissertation is bound to study pre-movement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aiwanese(T?i-g?, TG) literature in terms of symbolic power.
This dissertation is motivated by the reconsiderations of and reflections on two approaches to this topic: 1) If one fails to perceive the effects of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literary policies on native Formosans, on Mainlanders and their decendants, namely the resisting or complying agency of the subjects, one inevitably falls into the errors and insufficiency of sheer institutions study or monotonous policy study out of political logic. 2) Considering literay nativists’ assimilation into the dominant field of Chinese re/production, the prevailing discourse of resistance – the contention that Taiwan literature brims over with resistance mitifs and Formosan writers are all the time ready to fight out, is a bone of contention and is overstated.
Doing away with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and perspectives as such, this dissertation gets into an arguement over Formosan writers’ so-called subjectivity in terms of freedom-necessity opposition,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s: The discourses of resistance and subject/agent’s ‘freedom’ are ‘discoursed’ and confronted with an epistemological paradigm – revised objectivism; so-called subjectivity is virtually constructed by social ‘structure/s’ (Necessity).(Ch.1) In this epistemological context, the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 of Formosan poets are re/misread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G literature movement launched since 1986/89. (Ch.2) In the dissertation are two case studies in terms of linguistic style and ideology respectively: ?ng Tsing-h?, a novelist(Ch.3); ?? B?n-si?ng, a TG writer(Ch.4). In Ch.5,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and Promotion of the Taiwanese Languages(TTT) in New York, and its official mouthpiece(1977/5-1979/1) published in TG – Taiwan Linguistic & Cultural Monthly and Taiwan Tribune, exemplify a classic case of ‘freedom’ from Necessity. Chapter 6 is an inquiry into the lingustic and cultural discourses of TG published in non-KMT periodicals in the 1980s. Chapter 7 is the conclusion, recapitulating the main points of the dissertation: a conflict/power theory of pre-movement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aiwanese in postwar Taiwan, and the strategies of the TG literature movement as well.
1.期刊雜誌(以台語音刊物名縮寫字母排序)

BHK春暉出版社?文學界雜誌社。《文學界》季刊,全28期:1982.01.15-1989.02。
BITS鍾肇政編。1998。《文友通訊》,全16回:1957.04.23-1958.09.09。鍾理和、鍾肇政著,錢鴻鈞編,《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草根。314-07。
HATGBH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海翁台語文學》1-102期:2001.02-2010.06。
HATGBKHKKh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海翁台語文教學季刊》1-8期:2008.10-2010.06。
HTsSKh蕃薯詩社。《蕃薯詩刊》全7期:1991.08.15-1996.06.10。台北:台笠。
ITs台灣台語社。《掖種》試刊第1期-30期:1995.06.01-2000.09.15。
KBHSKh台江出版社。《菅芒花詩刊》1-3期:1997.06.15-1998.07。
KBHSKh??。《菅芒花詩刊》革新號1-6期:2000.09.30-2008.06。
KBHTGBH台南市菅芒花台語文學會。《菅芒花台語文學》1-4期:1999.01.01-2001.10.01。
KT台語文推展協會。《茄苳》全25期:1995.05.28-1999.04.01。
LSKh笠詩社。1964-1984。《時代的眼‧現實之花:《笠》詩刊1-120期景印本》全14冊。台北:學生書局,2000。
TBBP台文BONG報雜誌社。《台文BONG報》1-164期:1996.10.15-2010.05。
TBTS鄭良光(T?? Li?ng-kong)等。《台文通訊》1-193期:1991.07.01-2010.04。
TBTsS台文戰線雜誌社。《台文戰線》季刊,1-18期:2005.12-2010.04。
THTGBH島鄉台文工作室。《島鄉台語文學》全31期:1998.03.30-2004.03.30。
TGBT台語社?台語社同仁會。《台語文摘》1-28期:1989.08.15-1992-革新號全10期。
TGBTS。TGB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TGB通訊》1-130期:1999.10.01-2010.07.01。
TUBH台灣文化協進會。1946-1950。《台灣文化》1-5卷。(復刻本3本)。台北:傳文文化。
TUEBG台灣新本土社。《台灣e文藝》全5期:2001.01.15-2002.06.30。
TUGBGP台灣語文推廣中心。《台灣語文月報:Taiwan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Monthly》1-5號;7-12號(1977.05-1978.04)。
TULP??。《台灣論報:Taiwan Tribune》13-17號;19-21號(1978.05-1979.01)。
TUSBH台灣新文化雜誌社。《台灣新文化》月刊,全16期:1986.09-1988.01。
TUSBH前衛出版社。《台灣新文化》每月叢書,全4期(總17-20期):1988.02-05。
TUSBH台灣新文學編輯部。《台灣新文學》季刊,全16期:1995.04.27-2000.06.15。


2.台文、華文冊目kap篇目(含學位論文、翻譯;以「台羅」拼音字母序)

A阿豪牯、阿熱姐。2007。〈有條件支持福委會設立〉,《客家》210期(2007.12):52-53。
A亞洲商報。1983。〈打開語言的死結〉。林進輝編,《台灣語言問題論集》。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3-9。
?ng洪金立。1983。〈請重新徹查陳鼓應案的真相:王曉波先生的呼籲〉。《縱橫》月刊25(1983.04):4-12。
?ng洪新榮。1986。〈組黨先聲、民主紮根:首都公政會成立大會記實〉。《暖流》復刊號1期(1986.05.19):4-8。
?ng洪惟仁。1986a。《台灣禮俗語典》。台北:自立晚報社,9--月。
??。1986b。〈一部可以閱讀的台灣文化語典〉。《台灣禮俗語典》。台北:自立晚報社。11-26。
??。1986c。〈台灣鶴佬語的歷史與音?結構〉。《台灣禮俗語典》。台北:自立晚報社。27-42。
??。1986b。《回歸鄉土回歸傳統》。台北:自立晚報社,11--月。
??。1987。〈台語之妙,妙乎天下:為台灣話的漢語語源窮經皓首,獨學有成的許成章教授〉。《人間》月刊18期(1987.04.05):50-63。
??。1989a。〈令人感動的純化主義:評廖文「台語文學」運動理論的盲點與囿限〉。《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89.07.06):14版。
??。1989b。〈創刊詞〉。《台語文摘》創刊號(1989.08.15):1-2。
??。1992a。〈大範大範行入社會:《台語文摘》革新號發刊經緯〉。《台語文摘》革新1號(總25:1992.01.15):6-13。
??。1992b。《台灣語言危機》。台北:前衛出版社,2--月。
??。1992c。〈日據時代的台語教育〉。《台灣風物》41.3(1992.09):49-84。
??。1992d。〈台灣各種方言與語言社會學的的互動關係〉。演講記錄。《台灣風物》42.4(1992.12):89-103。
??。1993a。《台灣河佬語聲調研究》。初版6刷(增訂三版;1985.02初版)。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初版部。
??。1993b。〈台灣話概說〉。《台灣河佬語聲調研究》。初版6刷(1985.02初版)。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31-48。(si?ng早刊t? 1984.03.31出刊?《台灣風物》34.1)
??。1995。《台語文學與台語文字》。初版二刷(1992.02初版)。台北:前衛出版社,5--月。
??。2006a。《台灣方言之旅》。修訂版3刷(1992.02初版)。台北:前衛出版社,3--月。
??。2006b。〈簡介近十年來的鶴佬語研究(1979-1988)〉。《台灣方言之旅》。修訂版3刷(1992.02初版)。台北:前衛,3--月。37-56。
Barclay, Thomas。1885。〈發刊詞〉。發刊詞。《T?i-o?n-h?-si?? k?u-h?e-p?》(台灣府城教會報)第一張(創刊號:光緒11年舊曆6月初1):1985.07.12。
Be?h麥穗。2000。〈新詩學會歷年詩人節各獎項得獎名單初編:1968-1999〉。中華民國新詩學會編印,《詩報》第二號(2000.05):24-26。
Bi?k墨楊。1983。〈唱出大家的心聲:台語流行歌曲的再?頭〉。林進輝編,《台灣語言問題論集》。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146-53。
Bocock, Robert(波寇克)。1991。《文化霸權》(Hegemony)。田心喻譯。台北:遠流。
B?舞鶴。1995。〈思索阿邦?卡露斯〉。《拾骨》。高雄:春輝。187-274。
B?巫永福。1983a。〈河洛人談台灣話〉。《台灣文藝》83期(1983.07):183-89。
??。1983b。〈河洛人談台灣話〉。林進輝編,《台灣語言問題論集》。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117-26。
??。1985。〈知也不知也夕暴雨〉。《台灣文藝》92期(1985.01):214-19。
B?n文訊雜誌社編印。1999。《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Vol.1-7。台北:文建會出版。
G?n銀正雄。1978。〈墳地裡哪裏來的鐘聲?:從王拓的一篇小說談起兼為「鄉土文學」把脈〉(原來登:《仙人掌》2:1977.04.01)。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編者自印。193-203。
G??吳木盛。1994。《青草茶》。台北:前衛。
??。1996。《第二生命》。台北:草根。
G??吳文星。1987a。〈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台灣風物》37.1(1987.03.31):1-31。new window
??。1987b。〈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下)〉。《台灣風物》37.4(1987.12.31):53-86。
??。1992。《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
G??吳欣陽。2004。《台灣近代型國家語言法令之形成與演變》。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06。
G??吳昱輝編著。c. 1987?。《自決與獨立》。新台叢書5。高雄:新台政論雜誌社。
G??吳仁瑟。2008。〈受沒收?聖經t? toh-l?h?〉。《台灣教會公報》2929期(2008.04.14-20):「台文世界」版。
G??吳念真。1994。《多桑:吳念真電影劇本》。台北:麥田。
G??吳守禮。1955。《近五十年來台語研究隻總成績》。大立出版社,5--月。
G??吳達芸、方耀乾主編。2005。《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Gu?魏貽君訪問。2000。〈從埋伏坪部落出發:專訪瓦歷斯‧諾幹〉。瓦歷斯‧諾幹。《想念族人》。台中:晨星。207-35。
H?夏潮論壇採訪組。〈言論自由的嚴肅責任:訪湯鳳娥女士談《亞洲商報》向陳鼓應道歉賠款〉。《夏潮論壇》月刊13期(總8.2?革新2:1984.04):140-42。
H?夏芝青。1985。〈沖著蔣經國和俞國華來的:「語文法」制定幕後〉。《民主天地》週刊36(1985.11.04):54-55。
H?夏宗漢(阮大仁)。1983。〈論國語與方言:國語、閩南語與客語應並列為官定語言〉。林進輝編,《台灣語言問題論集》。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53-66。
Hap哈公。1971。〈中國電影六十年〉。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出版委員會編。《六十年藝術史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6--月。112-201。
Ha?k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編。1995。《台語這條路:台文工作者訪談錄》。楊允言主編。台北:台笠。
Hi?ng向陽。1980。《種籽》。台北:東大圖書公司,4--月。
??。1985a。《康莊有待》。台北:東大圖書公司,5--月。
??。1985b。《土地的歌》。台北:自立晚報社,8--月。
??。1985c。〈土地:自尊和勇健〉。後記。《土地的歌》。台北:自立晚報社,8--月。187-98。
Hi?n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編。1993。《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稻鄉經銷),5--月。
H?何萬順。2009。〈台灣華語與本土母語:衝突抑或相容?〉。《海翁台語文教學季刊》第3期(2009.03春季號):26-39。
H?何布廉。1982。〈黨外數來寶〉。《亞洲人》月刊17期(1982.10.01):51。
H?何義麟。2007。《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再版。板橋:稻鄉。
Hong封德屏主編。2008。《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3。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7--月。
?余光中。1978。〈狼來了〉(原登:《聯合》副刊:1977.08.20)。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自印。264-67。
?余昭玟。2003。《從語言跨越到文學建構:跨語言一代小說家研究論文集》。台南:市立圖書館。new window
Icyang夷將?拔路兒(Icyang Parod)et al.編著。2008a。《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台北:國史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8b。《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下)》。台北:國史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Ia?p葉芸芸記錄。1984。〈「台灣人意識」與「台灣民族」的虛相與真相:戴國煇、陳映真對談(下)〉。《夏潮論壇》13期(總8.2:1984.04):62-73。
??。1995。〈「台灣人意識」與「台灣民族」的虛相與真相:戴國煇、陳映真對談[上]〉(原稿刊:《夏潮論壇》12期[總8.1:1984.03])。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初版二刷。台北:前衛。77-97。
Ia?p葉榮鐘。2000a。《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台中:晨星。
??。2000b。《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下)》。台中:晨星。
Ia?p葉衽榤。2009。〈Tu?後殖民kap後現代?角度看九○年代台語文學論戰對台語文學發展?影響〉。方耀乾主編,《台語文學史書寫理論佮實踐》。高雄:台文戰線雜誌社,2009。62-79。
Ia?p葉龍彥。1999。《春花夢露:正宗台語電影興衰錄》。台北縣:博揚文化。
Ia?p葉石濤。1978/1977。〈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原來刊t?《夏潮》14:1977.05.01)。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編者自印。69-92。
??。1979a。《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
??。1979b/1965。〈台灣的鄉土文學〉。《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27-39。
??。1993。《台灣文學史綱》。再版(1986初版)。高雄:春暉。
In因是非。1986。〈「龍體」欠安,冠軍變調:歌仔戲的政治危機〉。《自由台灣》週刊5(1986.07.15):46-47。
?ng應鳳凰。2004。《五○年代台灣文學:戰後第一個十年的文學場域研究》。高雄:春暉。
??。2007。《五○年代台灣文學論集:戰後第一個十年的台灣文學生態》。修訂版。高雄:春暉。
I?游勝冠。1996。《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new window
??。2000a。《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0.06。
??。2000b。〈賴和的去殖民文學〉。第3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0.06)。159-211。
I??楊斯顯採訪記錄。2008。〈陳明仁:漂浪?台語文學家〉。楊允言、張學謙、呂美親主編,《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台北縣:國史館。423-45。
I??楊照。1998a。《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
??。1998b。〈「現代化」的多重邊緣經驗:論王禎和的小說〉。《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15-32。
I??羊子喬、陳千武主編。1997a。《亂都之戀》(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9)。3版。台北:遠景,7--月。
??。1997b。《廣闊的海》(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10)。3版。台北:遠景,7--月。
??。1997c。《森林的彼方》(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11)。3版。台北:遠景,7--月。
??。1997d。《望鄉》(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12)。3版。台北:遠景,7--月。
Kang江武昌。1986。〈民間劇場:回顧、反省和展望〉。《人間》月刊14(1986.12.05):34-47。
Kang江鵬堅。1985。〈憑什麼禁止台灣人的「母語」〉。《伸根》週刊1(1985.11.04):40-41。
Kang江詩菁。2007。《宰制與反抗:中時、聯合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台北:稻鄉出版社。
Kam甘蔗。1978。〈還我聖經〉。新聞評論。《台灣語文月報》第10號(1978.02):3版。
Kerr, George(柯喬治)。c. 1980s。《被出賣的台灣:二二八事件屠殺台灣人的歷史見證》(英文初版:1965)。陳榮成華譯。n.p.: 深耕雜誌,無版權頁。
??。c. 1985?。《面對危機的台灣》。陳美琪華譯。高雄:新台政論雜誌社。
??。2000。《被出賣的台灣》。初版11刷。陳榮成華譯。台北:前衛,6--月。
KIP教育部文化局。1968。《文化局的第一年》。台北:教育部文化局。
??。1973。《文化局的第五年》。台北:教育部文化局。
Ko?孤影。1972。《一個小市民的心聲》。第6版。台北:中央日報社。
Ko高俊明,et al. 2007。《台灣新而獨立的國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聖經與神學論述》。李芳仲編。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
Ko高成炎。2005。〈一個海外留學生的認同經歷〉。張炎憲等編。《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灣史料中心。485-500。
Kok谷風。1978a。〈對「台灣語言直接寫文章的諸問題」的見解〉。《台灣語文月報》第10號(1978.02):6版。
??。1978b。〈論漢羅合用文之議〉。《台灣論報》第16號(1978.08):6版。
Kuan官鴻志。1987。〈挺舉「教師工會」的火炬〉。《人間》月刊21(1987.07.05):10-21。
Khai開新。1978。〈台灣民意代表使用人民?語言受攻擊〉。新聞評論。《台灣語文月報》第9號(1978.01):2版。
Kh?綺色佳人。1978a。〈台灣文學研究者張良澤〉。《台灣語文月報》第10號(1978.02):6版。
??。1978b。〈現實主義的作家王拓:兼談《金水嬸》〉。《台灣語文月報》第12號(1978.04):8版。
Kh??許極燉。1984。〈台灣文學需要充實的維生素:泛談台語與台灣文學的關係〉。《台灣文藝》90期(1984.09):29-46。
??。1985。〈從漢字的標音制度談「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台灣文藝》92期(1985.01):197-213。
??。1988。《台灣話流浪記》。台北:台灣語文研究發展基金會,2--月。
??。1992。《台語文字化的方向》。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9--月。
??。2007。《台灣語文論集》。高雄:第一出版社,4--月。
Kh?許南村(陳映真)。1978。〈鄉土文學的盲點〉。《鄉土文學討論集》。尉天驄編。台北:編者自印。93-99。
??。1985。〈試論陳映真〉。《第一件差事》。9版。台北:遠景。17-30。
Kh??許雪姬。1991。〈台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以二二八事件前後為例〉。《史聯雜誌》19期(1991.12):89-103。new window
Khu邱貴芬。1994a/1992。〈「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陳東榮、陳長房主編,《典律與文學教學》。233-53。
??。1994b。〈「咱攏是台灣人」:答廖朝陽有關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問題〉。陳東榮、陳長房主編,《典律與文學教學》。257-276。
??。2003a。《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9--月。
??。2003b。〈後殖民之外:尋找台灣文學的「台灣性」〉。《後殖民及其外》。111-45。
??。2003c。〈「後殖民」的台灣演繹〉。《後殖民及其外》。259-99。
??。2007。〈翻譯驅動力下的台灣文學生產:1960-1980現代派與鄉土文學的辯證〉。第三章。陳建忠et al.,《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3--月。197-273。
L?u, Voyu Taokara(劉承賢)。2008。《T?-t?g:倒轉》。台北:李江?台語文教基金會,5--月。
L?u劉菁華。1960。《童子軍的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正中。
L?u劉春城。〈王禎和的文學生涯〉。《聯合文學》7.2(74期:1990.12):71-86。
L?李敏勇。1987。〈詩人的條件〉。《文學界》24期(1987.11):4-5。
L?李筱峰。1992。〈台灣政治革新運動與知識份子〉。《進出歷史》。板橋:稻鄉出版社。
L?李風猛。1977。〈從語言文化?觀點論本省kap外省人?關係〉。《台灣語文月報》第8號(1977.12):3版+(轉7版)。
L?李豐明。1977。〈咱的根〉。《台灣語文月報》第一號(1977.05):2版。
??。1978a。〈海外台灣人?責任:由教育工作心理建設做起〉。《台灣語文月報》第9號(1978.01):3版;第10號(1978.02):3版。
??。1978b。〈台灣鄉土文化?現狀kap展望:一九七八年七月一日加拿大同鄉會年會演講文〉。《台灣論報》第15號(1978.07):5版。
??。1991。〈寄望台文通訊〉。《台文通訊》創刊號(1991.7/1):3。
L?李榮春。2002a。《祖國與同胞(上)》。台中:晨星,12--月。
??。2002b。《海角歸人》。台中:晨星,12--月。
L?李育霖。2005。〈翻譯(番易)現代:論「言文一致」運動與台灣的殖民現代性〉。《台灣文學評論》5.1(2005.01.15):92-108。new window
??。2006。〈翻譯與地方文學生產:以王禎和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為例〉。《中外文學》35.4(2006.09):17-36。
L?李喬。1992/1991。〈寬廣的語言大道〉。《台語文摘》革新1號(總25:1992.1/15):14-16。
L?李金銓。1987a。《傳播帝國主義》。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8--月。new window
??。1987b。〈電視文化何處去?:處在大陸政治與海洋經濟的夾縫中〉。《傳播帝國主義》。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8--月。179-210。
L?李勤岸。2004。〈北美地區台語文之研究、教學及推廣〉。《台灣文學評論》4.3(2004.07.15):285-66。
??。2005。《語言政策kap語言政治》。再版(2003.07初版)。台南: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3--月。
??。2006a。〈賴仁聲白話字文學中?跨語言現象〉。2006年4月29-30日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系主辦、何信翰主編,《中山醫學大學第一屆台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論文集》。9-30。
??。2006b。《母語教育政策及拼音規劃》。台南:開朗雜誌公司,8--月。
??。2009。〈世界母語日:台灣的反動〉。《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9.2/17。
L?李竹青(胡民祥)。〈華府牽猴〉。《台灣新文化》第8期(1987.05):65-72。
L?李定國。1982。〈國語歌仔戲,不可思議!〉。《八十年代》月刊26期(1982.09.15):4。
L?李薔。1985。〈簡直無聊:國民黨玩身分證遊戲解決省籍問題〉。《自由時代》週刊17(1985.08.14):44-47。
L?呂美親。2006。〈八○年代台語文學?突圍:以《台灣新文化》作觀察對象〉。中興大學台灣文學所主編,《第三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139-61。
??。2007。《日本時代台語小說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月。
L?呂美親採訪整理。2008。〈胡民祥:連結語言文化與建國運動的海外烏鶖〉。楊允言、張學謙、呂美親主編,《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新店:國史館。219-50。
L?呂興昌。1995。《台灣詩人研究論文集》。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1999。《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前衛。
L?呂建政。1994。《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台北:水牛。
L?呂正惠。1988a。《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5--月。
??。1988b。〈黃春明的困境:鄉下人到城市以後怎麼辦?〉。《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3-18。
??。1988c。〈荒謬的滑稽戲:王禎和的人生圖像〉。《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75-89。
??。1995a。〈台灣文學的語言問題:方言和普通話的辯證關係〉。《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95-121。
??。1995b。〈小說家的誕生:王禎和的第一篇小說及其相關問題〉。《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297-311。
Li?n聯合報編輯部。1981。《寶刀集:光復前台灣作家作品集》。台北:聯合報社,10--月。
Li?u廖莫白。1983。〈向本土紮根向世界開展〉。《鳳凰集刊》5(1983.05,中國青年寫作協會成大分會發行):100-111。
Li?u廖咸浩。1989a。〈需要更多養分的革命:「台語文學」運動理論的盲點與囿限〉。1989.06.16《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4版。
??。1989b。〈「台語文學」的商榷〉。《台大評論》夏季號:103-14。
??。1995a。《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0--月。
??。1995b。〈解構,是因為愛〉。序。《愛與解構》。11-16。
??。1995c/1989。〈媽媽的話〉。《愛與解構》。108-10。
??。1995d/1989。〈「台語文學」的商榷:其理論的盲點與囿限〉。《愛與解構》。75-87。
??。1995e/1989。〈南方文化的覺醒:光復以來台灣方言的文字化與文學化〉。《愛與解構》。67-74。
??。1995f/1990。〈方言的文學角色〉。《愛與解構》。88-107。
Li?u廖毓文。1979。〈台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出版社。
Li?u廖金鳳。2001。《消失的影像:台語片的電影再現與文化認同》。台北:遠流。
Li?u廖立、楊碧川。1986。〈控制你的語言,消滅你的歷史〉。《新潮流》月刊1(1986.05):22-27。
Li?u廖朝陽。1994a。〈評論〉。陳東榮、陳長房主編,《典律與文學教學》。254-58。
??。1994b。〈是四不像,還是虎豹獅象?:再與邱貴芬談台灣文化〉。陳東榮、陳長房主編,《典律與文學教學》。276-91。
L?m林文政。2005。〈《太平洋時報》簡史〉。張炎憲等編。《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灣史料中心。609-12。
L?m林亨泰。1982。〈國語與方言:林宗源詩集《根》序〉。《笠》107期(1982.02):42-43。
??。1998。呂興昌編訂,《林亨泰全集五:文學論述卷2》。彰化:文化中心。
L?m林衡道。1986。《台灣小史》。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L?m林芳玫。1995。《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初版2刷。台北:時報文化,一--月。
L?m林燿?。1990。〈現實與意識之間的蜃影:粗窺一九八○年以前王禎和的小說創作〉。《聯合文學》7.2(74期:1990.12):43-50。
L?m林央敏。1982。〈中文,歸來兮〉。《中國語文》298期(50.4:1982.04):54-58。
??。1987。《不該遺忘的故事》。初版3刷。台北:希代。
??。1988a。《大統領千秋》。台北:前衛出版社。
??。1988b。《台灣民族的出路》。高雄:南冠。
??。1988c。《台灣人的蓮花再生》。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6。《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出版社。
林央敏編。1998。《台語詩一甲子》。台北:前衛出版社。
L?m林錦賢。1988。〈為斯土斯民?語言敆文化講一句話:兼論陳瑞玉先生?兩篇文章〉。《台灣文藝》113期(9-10--月):61-82。
L?m林本炫。1994。《台灣的政教衝突》。再版。板橋:稻鄉出版社。
L?m林雙不。2000。《胡厝寮與茉里鄉:安安靜靜胡敏雄》。台中:晨星。
L?m林瑞明。1993。〈台灣文學史年表(未定稿)〉。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再版。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81-352。
??。1994。《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初版2刷。台北:允晨。
??。1996a。《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
??。1996b。〈現階段台語文學之發展及其意義〉。《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51-72。
L?m林進輝編。1983。《台灣語言問題論集》。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
L?m林正盛。1995。《春花夢露》。台北:行政院新聞局,6--月。
L?m林宗源。1965。《力的建築》。台北:笠詩社。
??。1976。《食品店》。台北:笠詩社。
??。1977。〈行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笠》82期(1977.12):32。
??。1979。〈以自己的語言、文字創造自己的文化〉。《笠》93期(1979.10):39-41。
??。1982。〈母語活在咱的心:詩集《根》後記〉。《笠》107期(1982.02):44-45。
??。1986。〈一點堅持,一點希望〉。《台灣文藝》100期(1986.05.15):112-13。
Li?柳忌。1983。〈官模官樣的電視政策〉。《亞洲人》月刊24期(1983.05.01):50-52。
L?勞思光。1986。〈關於戰鬥文藝的問題:答某先生的一封信〉(1955)。《知己與知彼:時論甲集》。台北:時報文化。187-96。
L??盧俊義。1985。〈從信仰告白看長老教會〉。《民主天地》週刊11(1985.05.13):60-61。
Lu?賴仁聲(L?a J?n-seng)。1925。《?n-ni? ? B?k-s?i》(阿娘?目屎)。高雄州屏東郡屏東街:醒世社。
??。1954。《Chh?-?-l?i ? Pek-h?p-hoe》(刺?內?百合花)。台中:中會青年部、教育部。
??。1960。《Kh?-?i ? S?u-j?n:可愛?仇人》。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
??。1977+。《可愛?仇人:Beloved Enemy》。王耀南漢羅改寫。《台灣語文月報》3-12號;《台灣論報》12-15號;18-21號。(全16章刊kah 12章)
??。1992。《可愛的仇人:高級台語閱讀訓練教材》。鄭良偉編著。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2009a。《?n-ni? ? Ba?k-s?i:?n娘?目屎》。李勤岸譯註。台南:開朗雜誌,12--月。
??。2009b。《Thi?? L? I??-ku? Thong S?-kan:疼你贏過通世間》。李勤岸譯註。台南:開朗雜誌,12--月。
Lu?賴俊雄。2004。〈「幽靈」與「朋友」:論晚期解構主義的政治轉向〉。《中外文學》32.8(總380:2004.01):77-112。new window
??。2005。《晚期解構主義》。台北:揚智。
M?馬森。1992。〈「台灣文學」的中國結與台灣結:以小說為例〉。《聯合文學》89期(1992.03):172-93。
Maganig。2010。〈早春慢熟?台語文學舊版新印?開朗雜誌出版賴仁聲鄭溪泮?白話字小說〉。《首都詩報》第3期(2010.03.15):頭版。
N?藍波里(宋非我)。1978。《藍波里廣播選》。1978.05初版。中國南靖:福建省南靖縣文化館。
N?藍博洲。1987。〈美好的世紀:尋訪戰士郭琇琮大夫的足跡〉。《人間》月刊21(1987.07.05):70-89。
??。2001a。《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台大部分)》。台中:晨星。
??。2001b。〈序曲:尋找麥浪歌詠隊的腳蹤與歌聲〉。《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台大部分)》。台中:晨星。9-43。
??。2001c。《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台北:聯合文學,8--月。
??。2001d。〈尋找台灣新劇運動的旗手宋非我〉。《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台北:聯合文學,8--月。11-71。
??。2001e。〈尋找劇作家簡國賢〉。《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台北:聯合文學,8--月。73-114。
?g阮大仁(夏宗漢)。1978。〈台灣的語言問題之討論:北平、福佬、客家三種語言應該鼎足而立〉。《台灣論報》第16號(1978.08):3版。
?g黃武東。1988。《黃武東回憶錄:台灣長老教會發展史》。台北:前衛。
?g黃涵穎編。1998。《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文化中心,6--月。
N?g黃恒秋。1998。《台灣客家文學史概論》。新莊: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2003。《客家台灣文學論》。二版(1993.08.05初版)。新莊: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g黃佳惠。2000。《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6--月。
?g黃連(黃福成)。1998。《愛恨一線牽》。大里市:綠川,10--月。
N?g黃宣範。〈國語與方言之間〉。林進輝編,《台灣語言問題論集》。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77-86。
??。1984。《翻譯與語意之間》。第4印(1976.07初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04。《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新版4刷。台北:文鶴。
N?g黃得時。1981。〈寶刀未老光仍亮:代序〉。聯合報編輯部編,《寶刀集》。台北:聯合報社,10--月。I-VII。
N?g黃秋芳。2000。《鍾肇政的台灣塑像》。台北:時報文化。
N?g黃元興。1996。《關渡地頭真麗斗》。新修本初版。台北:茄苳台文月刊雜誌社,4--月。
??。1999。《黃元興台語散文集》。台北:茄苳出版社,5--月。
??。2006a。《關渡地頭》。台北:茄苳出版社,3--月。
??。2006b。《彰化媽祖》。台北:茄苳出版社,3--月。
??。2007。《台北杜聰明》。台北:茄苳出版社,5--月。
??。2009。《紅磚仔厝》。台北:茄苳出版社,5--月。
??胡民祥。《胡民祥日記:1958-67》,手稿10本:
第1本日記簿D1:紙皮《生活日記》,1958.07.04初二(下)-1958.12.08初三(上)。
第2本日記簿D2:《勝利》,1959.01.01初三(下)-1961.02.16高二(下)
第3本日記簿D3:布精裝《生活日記》(文學閱讀筆記),高一(上下)。
第4本日記簿D4:《東方日記No.1》,1961.03.044 -1961.07.19,高二(下)。
第5本日記簿D5:《東方日記No.2》,1961.07.31暑假-1961.11.28高三(上)。
第6本日記簿D6:《青年日記》,1962.09.27大一(上)-1964.06.19大二(下)。
第7本日記簿D7:《台灣大學NOTE BOOK》,1964秋‧大三(上)-1965春‧大三(下)。
第8本日記簿D8:《陸軍訓練司令部大專學生暑期集訓‧筆記簿》,c. 1965年7-9月。
第9本日記簿D9:《大眾日記》,1965秋(12.24-)‧大四(上)。
第10本日記簿D10:《天鵝日記》,1966.04.23大四(下)-1967.04.14左營預官役。
??(高青峰)。1981。〈戰前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台灣民族文學的成長〉。《台灣時代》12期(1981.07):47-53[17]。
??(許水綠)。1984。〈評《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上)(下)〉。《新潮流》4-5期(1984.07.02-09.01):50-53;62-64。
??。1986。〈建設「台灣文學」語言〉。《台灣文藝》100期(1986.05.15):120。
??。1988。〈不要容忍陳少廷:再評《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灣新文化:每月叢書》17期(1988.02):82-86。
??。1989。〈台灣新文學運動時期「台灣話」文學化發展的探討〉。台灣文學研究會(胡民祥)主編,《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台北:前衛。215-32。
??。1999。〈台語路上說工程〉。胡民祥、簡忠松著,《台語文‧工程話‧故人情》。Houston:蔡正隆博士紀念基金會。83-115。
??。2009a。《走探台灣文學痕跡》。台南: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10--月。
??。2009b。《台語母奶情深》。台南: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10--月。
??。2009c。《結束語言二二八》。台南: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10--月。
??胡民祥、簡忠松著。1999。《台語文‧工程話‧故人情》。Houston:蔡正隆博士紀念基金會。
??胡民祥、施俊州。2009a。〈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胡民祥日記:1958-67》專題訪問(上)〉。《台文戰線》15期(2009.07):9-46。
??。2009b。〈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胡民祥日記:1958-67》專題訪問(中)〉。《台文戰線》16期(2009.10):186-204。
??。2010。〈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胡民祥日記:1958-67》專題訪問(下)〉。《台文戰線》17期(2010.01):47-70。
??胡慧玲。2001。《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高俊明、高李麗珍口述。台北:望春風。
??胡長松。1997。《柴山少年安魂曲》。台北:草根,10--月。
??。2002。〈胡長松?批〉(寫h?? TBTS主編張秀滿)。《台文通訊》97期(2002.03.15):9-10。
??。2000。《骷髏酒吧》。台北:草根,5--月。
??。2005a。《燈塔下》。台北:前衛出版社,8--月。
??。2005b。《槍聲》。台北:前衛出版社,10--月。
??。2006。〈論方耀乾詩裡的自我追尋〉。《台文戰線》4期(2006.10):11-38。
??。2010。《大港嘴》。高雄:台文戰線雜誌社,5--月。
??胡長松編輯整理。2007a。〈台文戰線台語小說座談(1):「台語小說」的認定〉。《台文戰線》6期(2007.04):8-37。
??。2007b。〈台文戰線台語小說座談(2):台語小說史、〈大頭兵黃明良〉與新歷史批評〉。《台文戰線》7期(2007.07):8-55。
??。2007c。〈台文戰線台語小說座談(3):台語小說與鄉土文學〉。《台文戰線》8期(2007.10):52-67。
?ng汪學文。1974。《共匪文字改革總批判》。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7--月。
?ng王甫昌。2001。〈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張茂桂et al.,《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初版第5印。新店:業強出版社,3--月。53-100。
?ng王育德。1977。〈我的語言履歷〉。竹山節錄。《台灣語文月報》第5號(1977.09):5版。
??。1993。《台灣話講座》。黃國彥翻譯。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2002a。《王育德全集2:台灣海峽》。初版二刷。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2b。〈在恐懼與希望的夾縫間:以王拓和楊青矗為中心〉。《王育德全集2:台灣海峽》。初版二刷。曾麗蓉等翻譯。台北:前衛。1-113。
??。2002c。《王育德全集3:台灣話講座》。初版第二刷。台北:前衛。
??。2002d。《王育德全集5:台語初級》。初版二刷。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2e。《王育德全集8:台灣語研究卷》。初版二刷。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2f。〈落入漢字的陷阱:「福佬」、「河洛」的語源之爭〉。《王育德全集8:台灣語研究卷》。初版二刷。台北:前衛出版社。185-207。
??。2002g。《王育德全集9:福建語研究卷》。初版第二刷。葉懿萱等翻譯。台北:前衛。
??。2002h。〈從語言年代學試論中國五大方言的分裂年代〉。《王育德全集9:福建語研究卷》。初版第二刷。葉懿萱等翻譯。台北:前衛。13-98。
??。2004。《台灣:苦悶的歷史》。黃國彥華譯。台北:前衛,4--月。
?ng王錦江(王詩琅)。1979。〈一個試評:以《台灣新文學》為中心〉。李南衡主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216-18。
?ng王大佑。1983。〈學校也有「台語課」:日據時期語言政策回顧〉。《八十年代》月刊31(1983.02.15):30-33。
?ng王拓。1978。〈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鄉土文學討論集》。尉天驄編。台北:編者自印。100-19。
?ng王禎和。1969。《嫁粧一牛車》。台北:金字塔出版社,5--月。
??。1970。《寂寞紅》。台北:晨鐘。
??。1975。《三春記》。台北:晨鐘。
??。1979。《嫁粧一牛車》。8版(初版:1975)。台北:遠景。
??。1980a。《電視?電視》。再版(1977.09初版)。台北:遠景。
??。1980b。《香格里拉》。台北:洪範。
??。1982。《美人圖》。台北:洪範。
??。1986。《玫瑰玫瑰我愛你》。3版(初版:1984)。台北:遠景。
??。1993。〈聖夜〉(1963.06)。《大車拼》。台北:聯合文學。113-223。
??。1998。《兩地相思》。台北:聯合文學。
??。2005。《人聲歌王》。(再版;初版:1987)台北:聯合文學。
Png方耀乾。2004。〈台語白話文學?起源kah發展:一個學界疏忽去?存在〉。《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 of 2》。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9.1-9.17。
??。2006。〈是意識形態抑是不學無術〉。蔡金安策劃主編,《台灣文學正名》。台南:台灣海翁台語文教育協會,3--月。108-31。
??。2008。《U?邊緣k?u多元中心:台語文學?主體建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6--月。
Png方師鐸。1969。《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二版。台北:國語日報社,12--月。
Ph??彭歌。1978a。〈三三草(九則)〉(原來登:《聯合報》:1977.07.15-10.07)。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編者自印。227-44。
??。1978b。〈堡壘內部〉(原來登:《聯合報》:1977.07.22)。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編者自印。231-33。
??。1978c。〈不談人性,何有文學〉(原來登:《聯合報》:1977.08.17-19)。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編者自印。245-63。
Ph??彭品光主編。1978。《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第5版(1977.11.16初版)。台北: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協會,3月20。
Ph??彭瑞金。1987。〈台灣人的悲願:回應《一個中國人的想法》〉。《新台灣》(新台叢書半月刊)總號23(1987.05.03):28-32。
??。1992a。〈請勿點燃語言炸彈〉。《台語文摘》革新1號(總25,1992.1/15):17-18。
??。1992b。〈語‧文‧文學〉。《台語文摘》革新1號(總25,1992.1/15):19-20。
??。1993。〈台灣民族運動與台灣民族文學〉。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編,《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稻鄉經銷)。57-78。
??。1995a。《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月。
??。1995b。〈肅殺政治氣候中燃亮的台灣文學香火:戰後二十年間影響台灣文學發展的主要因素探討〉。《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98-126。
??。1995c。〈台灣文學與台灣話〉。《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360-72。
??。1997。《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
Si施敏輝編。1995。《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初版二刷。台北:前衛。
Si施明德。1987。〈旋轉籠中的松鼠〉。《文學界》第24期(1987.11):6-15。
Si施俊州。2005a。〈新興文類,晚熟的世代:論原住民文學社群〉。《台灣文學館通訊》7期(2005.04):18-23。
??。2005b。〈寂寞,iah是鬧熱?花園:《菅盲花》詩刊?文學實踐kap運動內涵試論〉。吳達芸、方耀乾主編,《2005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45-97。
??。2006。〈華文體制kap台語文學:論黃勁連創作語言轉換?意義〉。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張良澤)編,《台灣文學評論》6.3:56-89。
??。2007。〈搭Ka-t? ?場,舞Ka-t? ?齣:《2006台語文學選》編選後記〉。陳金順、施俊州主編,《2006台語文學選》。台南:府城舊冊店。215-39。
Si施俊州文字整理。2008a。〈運動kap創作並進,台語共美學合一:台語文學?邊緣戰鬥(上)〉(週末文學對談:林央敏、方耀乾對談稿)。《台灣文學館通訊》18期(2008.02):46-51。
??。2008b。〈運動kap創作並進,台語共美學合一:台語文學?邊緣戰鬥(上)〉。《台灣文學館通訊》19期(2008.05):46-51。
Siau蕭麗紅。1997。《白水湖春夢》。初版15刷。台北:聯經。
Siau蕭翔文。1994。《相思樹與鳳凰木》。嘉義市:文化中心。
Siau蕭中年。1984。〈台語節目應有自己的春天〉。《亞洲人》半月刊5期(1984.10.15):76-77。
Si?小森陽一。2003。《日本近代國語批判》。陳多友譯。中國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Si?小野。1986。《一個運動的開始》。初版3印。台北:時報文化。
Si?ng松永正義。2009。〈台語運動備忘錄〉。黃馨儀華譯。《台文戰線》14號(2009.04):183-206。
So?蘇蘅。1995。〈語言(國?方)政策型態〉。鄭瑞城et al.,《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初版3刷。台北:澄社;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總經銷。217-78。new window
S?蘇尚文。1985。〈費希平「退黨聲明」的玄機〉。《民主平等》月刊5(1985.05):59-60。
S?蘇正玄。2005。〈《台文通訊》?歷史:海外台文運動?一個例(1999年9--月?部分)〉。張炎憲等編。《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灣史料中心。613-19。
S?ng宋澤萊。1983。《福爾摩莎頌歌》。台北:前衛。
??。1986a。〈呼喚台灣黎明的喇叭手:試介台灣新一代小說家林雙不並檢討台灣的老弱文學〉。《台灣文藝》98期(1986.01.15):43-60。
??。1986b。《誰怕宋澤萊?》。再版。台北:前衛。
??。1987a。〈談台語文字化問題〉。《台灣新文化》5期(1987.01):38-41。
??。1987b。《弱小民族》。台北:前衛。
??。1988。《台灣人的自我追尋》。台北:前衛。
??。2005。〈最新一代的台語小說以及最新的二二八小說:談胡長松的《燈塔下》和《槍聲》〉。胡長松著,《槍聲》。台北:前衛。1-3。
??。2008。〈也談台語文學在台灣文學「史」與「史論」裡被忽視的原因〉。《台文戰線》12期(2008.10):145-69。
S?ng宋澤萊採訪。1998。〈訪胡民祥〉。《台灣新文學》10期(1998.06.15)。18-43。
S?史敬一。1983a。〈台語,你的名字是方言:電視台語節目的處境〉。《八十年代》月刊31(1983.02.15):25-29。
??。1983b。〈台語,你的名字是方言:電視台語節目的處境〉。林進輝編,《台灣語言問題論集》。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161-72。
T?i台灣文藝一同仁。1984。〈沒有整風怎有約談:對孫啟明談話的質疑〉。《前進廣場》週刊26(1985.01.31):40-41。
T?i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出版委員會編。1971。《六十年藝術史論文集》(《藝術學報》第10期)。台北:台灣藝術專科學校,6--月。
T?i台灣新本土社。2001。〈台灣新本土主義宣言〉。《台灣e文藝》創刊號(2001.01.15):30-89。
T?n陳美如。1998。《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月。
T?n陳海光。1960。《童子軍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中華民國僑生童子軍總團。
T?n陳恆嘉。1992。〈日治時代台語著作目錄〉,《台語文摘》革新1號(總25:1992.01.15):36-39。
T?n陳風。1986。〈走出語言迷障,集中反對意志:從謝長廷的「北京話政見會」談起〉。《新觀點》週刊39(1986.12.22):30-33。
T?n陳芳明、彭瑞金。1987。〈陳芳明、彭瑞金對談:釐清台灣文學的一些烏雲暗日〉。《文學界》24期(1987.11):17-46。
T?n陳芳明。2000a。〈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190期(16.10:2000.08):156-65。
??。2000b。〈當台灣文學戴上馬克思面具: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192期(16.12:2000.10):166-75。
??。2001。〈有這種統派,誰還需要馬克思:三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202期(17.10:2001.08):150-67。
T?n陳逸華。2010。〈春風b? Suah:《春風》雜誌、詩刊、詩叢?歷史〉。施俊州台譯。《首都詩報》第2期(2010.01.15):4版。
T?n陳映真。2000a。〈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89期(16.9:2000.07):138-89。
??。2000b。〈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191期(16.11:2000.09):138-61。
??。2000c。〈陳芳明歷史三階段論和台灣新文學史論可休矣:結束爭論的話〉。《聯合文學》194期(17.2:2000.10):148-72。
T?n陳映真、曾健民編。1999。《1947-1949台灣文學問題論議集》。台北:人間。
T?n陳益裕。2000。《踏出去的腳步》。新營:台南縣文化局。
??。2006。《藍雀飛過》。台南:市立圖書館。
T?n陳嘉農(陳芳明)。1983。〈我的遺言〉。《文學界》第7期(1983.08):50-51。
T?n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2007。《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3--月。
T?n陳金順採訪。2008。〈台語小說的路觀牌:專訪陳雷〉。《台文戰線》11號(2008.07):7-45。
T?n陳錦芳。2005。〈從個人的生長史回顧「世台會」之創設及早期經營〉。張炎憲等編。《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灣史料中心。381-410。
T?n陳光興。1996。〈去殖民的文化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寄刊》21號(1996.01):73-139。
T?n陳隆志。1971/1987。《台灣獨立的展望》。自由時代系列叢書14。鄭南榕編。台北:鄭南榕。
T?n陳雷。1988a。《百家春》。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8--月。
??。1988b。〈關於《百家春》的三點交代〉。《百家春》。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57-58。
??。1992。〈台灣文學?下一個階段〉。《台文通訊》第10期(1992.04.01):1。
??。1994。《永遠?故鄉》。台北:旺文社。
??。1995。《陳雷台語文學選》。台南縣:文化中心。
??。2001。《陳雷台語文學選》。台南:真平。
T?n陳雷、羅文傑。1993。〈錯誤?大漢語文主義〉。《台文通訊》20期(1993.05.01):1-2。
T?n陳培豐。2006a。《「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
??。2006b。〈識字‧書寫‧閱讀與認同:重新審視193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文建會主辦、台灣清華大學承辦:「台灣文學跨文化流動:第五屆東亞學者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2006.10/26-28)。論文抽印本。1-24。
T?n陳錫福。1981。〈請黨外人士用國語發表政見〉。《深耕》月刊3期(1981.08.01):53-54。
T?n陳淑容。2004。《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市立圖書館。
T?n陳東榮、陳長房主編。1994。《典律與文學教學: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集》。桃園: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4--月。
T?n陳忠信。1987。〈30年漫漫組黨路〉。《人間》月刊15(1987.01.01):10-15。
T?n陳昭瑛。1995。〈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273期(23.9:1995.02):6-43。
??。1998。《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4--月。
T?n陳千武。1988。〈台灣國語詩的創作〉。1988.10.14台灣時報《台時》副刊:14版。
Ting丁?珍。2007。〈台灣日治時期漢字小說中?台語書寫探討〉。《當小說找到舞台:2007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山醫大台灣語文學系。19.1-19.32。
T?° Khe-pho?n(鄭溪泮)。1926。《Chhut S?-s?a°:No. 1》(出死線)。高雄州屏東郡屏東街:醒世社。
??。2009。《Tshut S?-su??:出死線》。李勤岸譯註。台南:開朗雜誌,12--月。
T??鄭南榕。1987。〈我主張台灣獨立〉。《自由時代》週刊總169號(1987.04.25):1。
T??鄭良偉。1973/1990。〈論雙語式語言統一的理論與實際:兼論台灣需要「語言計畫」〉。《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05-21。
??。1977。〈認識台灣?語言kap文字〉。《台灣語文月報》2-6號(1977.06-10)。
??。1983。〈論雙語式語言統一的理論與實際:兼論台灣需要「語言計畫」〉。林進輝編,《台灣語言問題論集》。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14-31。
??。1986。〈從選詞、用韻和選字看向陽的台語詩〉。《台灣文藝》99期(1986.03):129-47。
??。1988。〈向文字口語化邁進的林宗源台語詩〉。林宗源詩作、鄭良偉編著,《林宗源台語詩選》。台北:自立晚報社。7-29。
??。1989a。《走向標準化的台灣話文》。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2--月。
??。1989b/1977。〈認識台灣?語言kap文字〉。《走向標準化的台灣話文》。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69-100。
??。1990。《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及雙語教育》。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一--月。
??。1996。〈民主化政治目標及語言政策:七十年代的一個台灣語文計畫草案〉(台文kap華語版)。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教授論壇專刊3)。台北:前衛出版部。1-50。
T??鄭良偉、鄭謝淑娟編著。1994/1977。《台灣福建話的語音結構及標音法》。修訂版(1977.08初版)。台北:台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T??鄭瑞城et al.。1995。《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3刷(1993.05初版)。台北:澄社;(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總經銷),4--月。
Ti?趙遐秋、呂正惠主編。2002。《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
Tiong中華民國電視學會編。1976。《中華民國電視年鑑:民國五十年至六四年》。台北:電視學會。
??。1981。《中華民國電視事業的回顧與前瞻》。台北:中視。
??。1984。《中華民國電視年鑑:民國六十七年至七十二年》。台北:電視學會。
Tiong中山醫大台灣語文學系、台灣羅馬字協會編。2007。《當小說找到舞台》。2007年10月6-7日中山醫大台灣語文學系、台灣羅馬字協會:中山醫學大學第二屆台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2007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影印本(無正式出版)。
Tiu?張默編。1996。《台灣現代詩編目:修訂篇》。2版。台北:爾雅。
Tiu?張學謙。2000。〈書寫?意識形態分析:用《台灣青年》作例〉。《台文通訊》82-85期(2000.12.01-2001.03.01)。
??。2004。〈白話字kap台語文?現代化〉。《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 of 2》。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1.1-1.17。
Tiu°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2005。《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2003年12月9-11日出版者主辦:「自覺與認同:(1950-1990)海外台灣人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灣史料中心。
Tiu°張茂桂et al. 2001。《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初版(1993.02)第5印。新店:業強出版社,3--月。
Tiu?張博宇編。1974。《台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台北:商務。
Tiu?張博宇主編、何容校訂。1987。《慶祝台灣光復四十週年台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新竹: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4--月。
??。1988。《慶祝台灣光復四十週年台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中)》。新竹: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6--月。
??。1989。《慶祝台灣光復四十週年台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下)》。新竹: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6--月。
Tiu?張賜慧。1978。《美國對華「兩個中國」政策之研究(1950-1978)》。中國文化學院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毛樹清),6--月。
Tiu?張大春。1990。〈人人愛讀喜劇:王禎和怎樣和小人物「呼吸著同樣的空氣」〉。《聯合文學》7.2(74期:1990.12):61-69。
Ting丁邦新。1980。《台灣語言源流》。再版。台北:學生書局。
??。1987。〈一個中國人的想法〉。1987.04.9-10.聯合報《聯合》副刊。
T?ng董同龢、趙榮琅、藍亞秀。1967。《記臺灣的一種閩南語》。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6--月。
T?杜國清。1989。〈笠‧台灣‧中國‧世界:笠詩社25週年感言〉。《笠》詩刊151期(1989.06.15):11-20。
Tn?g唐文標。1973。〈日之夕矣:獻給年輕朋友的自我批評〉。《中外文學》2.4:86-98。
TTT語言委員會。1978(3T 1978A)。〈台灣話文字化?各種問題:答谷風先生〉。《台灣語文月報》第11號(1978.03):6版。
TTT編輯部(室)。1977a。〈發刊詞〉。《台灣語文月報》第一號(1977.05):頭版。
??。1977b。〈漢羅合用文初議〉。社論。《台灣語文月報》第3號(1977.07):頭版。
??。1978a。〈五十年前?文化協會?三年來?語文中心〉。《台灣語文月報》第11號(1978.03):12版。
??。1978b。〈呼應最近島內爭取講台灣話現象:台灣語言會被消滅嗎?〉。《台灣論報》第14號(1978.06):12版。
??。1978c(3T 1978B)。〈對谷風先生討論「漢羅合用文之議」的回答和感想〉。《台灣論報》第17號(1978.09):6版。
TTT本報訊。1977a。〈台灣語文推廣中心TTT?第一個台灣人文教機構?美國政府核准立案成立〉。《台灣語文月報》第一號(1977.05):頭版。
??。1977b。〈紐約台灣同鄉會台灣之音訪談?台灣語文推廣中心負責人〉。《台灣語文月報》2號(1977.06):2版。
TTT。1978a。〈台灣論報的誕生〉。社論。《台灣論報》第13號(1978.05):頭版。
??。1978b。〈對台灣文化?心理建設〉。社論。《台灣論報》第14號(1978.06):頭版+。
Tng湯振星主編。1983。中國青年寫作協會成大分會發行,《鳳凰集刊5》(1983.05)。
Tsi?謝若蘭。2005。〈美國台灣留學生獨立運動史:以台灣學生刊物進行初探〉。張炎憲等編,《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灣史料中心。501-44。
Tsi?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Tsi?謝長廷、趙少康。c. 1987?。〈「台灣與中國前途」辯論會紀錄全文〉(原稿登《聯合月刊》67期)。吳昱輝編著,《自決與獨立》。新台叢書5。高雄:新台政論雜誌社。129-86。
Tsi?謝春馨。1995。《八○年代「台灣文學」正名論》。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Ts?ng靜宜大學中文系編。1997。《台灣文學史料調查研究計畫(上輯)》。台北:文建會。
??。1997。《台灣文學史料調查研究計畫(下輯)》。台北:文建會。
Tsio?h石吟。1983。〈不要忽視口傳的文化資產〉。林進輝編,《台灣語言問題論集》。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111-16。
Tsiong鍾肇政。1978。〈我的第一篇作品〉。梁實秋等著、高上秦主編,《我的第一次(上)》。台北:時報文化。237-44。
Tsiong鍾肇政編1965a。《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2》。永和:文壇社。
??。1965b。〈編輯的話〉。鍾肇政編,《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2》。永和:文壇社。iii-iv。
??。1965c。《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3》。永和:文壇社。
??。1965d。《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10:新詩集》。永和:文壇社。
Tsiong鍾理和、鍾肇政。1998。錢鴻鈞編,《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草根。
Tsiong彰生。1983。〈日據時期台灣的社會民主主義者:連溫卿(1895-1957)〉。《夏潮論壇》月刊3(1983.04):58-61。
Tsiu周天翔。1968。〈台灣電視公司的回顧與前瞻〉。《廣播與電視》7期:14-20。
Tsiu周婉窈。2004。《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初版二刷。台北:允晨。
Tsi??蔣介石。1951/1984。〈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並說明四維、八德為反共抗俄鬥爭中的主要武器〉(1951)。張其昀主編,《先總統 蔣公全集第二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2158-162。
Tsi??蔣為文。2005a。《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台南:成功大學。
??。2005b。〈語言、文學kap民族國家?建構:台語文學運動史初探〉。吳達芸、方耀乾主編,《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1-24。
??。2006。〈收編或被收編?:當前台文系所對母語文學及語言人權態度之初探〉。蔡金安策劃主編,《台灣文學正名》。台南:台灣海翁台語文教育協會。40-95。
Tsng莊萬壽。2009。〈勿忘大安區是民主聖地〉。台教會、北美台教會共同發行,《極光》電子報(2009.04.03):<http://aurora.taup.org.tw/>(2009.04.05 tsi??網)。
Tsng莊秋雄。2002。《海外遊子台獨夢續》。台北:前衛。
Tsu朱西甯。1978。〈回歸何處?如何回歸?〉(原來登:《仙人掌》2:1977.04.01)。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編者自印。204-26。
Tsh?徐曙。1981。〈真正的聲音,才能感動人!〉。《深耕》月刊3期(1981.08.01):64-66。
Tshu?蔡英文。2002。《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漢娜‧鄂蘭的政治思想》。台北:聯經。new window
Tshu?蔡金安策劃主編。2006。《台灣文學正名》。台南:台灣海翁台語文教育協會。
Tshu?蔡培火。1925。《Cha?p-h?ng Ko?n-ki?n》(十項管見,CHKK)。台南:新樓冊房。
??。1969。〈本人對台語註音符號工作的經過〉。《國語閩南語對照常用辭典》。台北:正中書局。1-VIII。
??。2000。《蔡陪火全集7:雜文及其他》。張漢裕主編。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Tshu?蔡培火編著。1969。《國語閩南語對照常用辭典》。台北:正中書局,10--月。
Tshu?蔡瑋芬。2005。《戰後台語文學運動e開展:1986-1991》。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與語言文學所碩士論文。
Tshui崔根源。2003。《水薸仔的夢》。台南:真平,10--月。
??。2007。《倒頭烏佮紅鹹鰱》。台南:開朗,4--月。
??。2008。《無根樹》。台南:開朗,2--月。
U?n遠流台灣館編著、吳密察監修。2007。《台灣史小事典》。4版4刷。台北:遠流。
Ut尉天驄主編。1978。《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編者自印。
Walis娃利斯‧羅干(王捷茹)。2000。〈敬 泰雅爾:文學創作裡思考原住民文學的傳達〉。瓦歷斯‧諾幹,《番刀出鞘》。3版。板橋:稻鄉。227-40。
??。2001。《泰雅腳蹤》。初版2刷。台中:晨星。
Walis瓦歷斯‧諾幹。2000。《番刀出鞘》。3版。板橋:稻鄉。
??。2000。《想念族人》。1994初版。台中:晨星。


3.英文冊目kap篇目

Abrams, M. H. 1993.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6th ed. Orlando: Harcourt Brace.
Althusser, Louis. 1969. For Marx. B. Brewster. London: Penguin Pr.
??. 1971.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Trans. B. Brewster. London: New Left Books.
Althusser, L. and Balibar, E. 1970. Reading Capital. Trans. B. Brewster. London: New Left Books.
Andersen, Margaret L.&Taylor, Howard F. 2004. Sociology: Understanding a Diverse Society. 3rd edition. Belmont: Wadsworth.
Bottomore, Tom. 1983. Ed. A Dictionary of Marxist Thought. Cambridge: Harvard Un. Pr.
Bourdieu, Pierre.1990.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Second edition. London: Sage.
??.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 Polity.
??. 2001.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6th printing. Trans. Gino Raymond and Matthew Adamson. Cambridge: Harvard UP.
Chiung, Wi-vun T. 2003. Learning Efficiencies for Different Orthograph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an Characters and Vietnamese Romanization. PhD thesis: The Un. of Texas at Arlington.
Clifford, James. 1994. “Diasporas. Cultural Anthropology, 9.3(1994): 302-338.
Fasold, Ralph. 1996.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 Rep. Oxfold: Blackwell.
Fishman, Joshua. 1968. “Nationality-nationalism and Nation-nationism. In Fishman, Ferguson, and Das Gupta 1968: 39-52.
??. 1972. Language and Nationalism: Two Integrative Essays.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 1968. Ferguson, Charles and Das Gupta, Jyotirindra . eds. Language Problems of Developing N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Foucault, Michel. 1970.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Trans. by Alan Sheridan-Smith. New York: Random House.
Gramsci, Antonio. 1971.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ed. and trans. Q. Hoare and G. Nowell Smith. London: Lawrence and Whshart.
Grossberg, Lawrence. 1996. “Identity and Cultural Studies: Is That All There Is? in Questions of Cultural Studies. eds. Stuart Hall and Paul Du Gay. London: Sage.
Hall, Stuart. 1996a. “Signification, Representation, Ideology: Althusser and the Post-Structuralist Debates. in Cultural Studies and Communications. eds. James Curran et al. London: Arnold. 11-34.
Hall, Stuart. 1996b. “New Culture for Old. in A Places in the World?: Places, Cultures and Globalization. eds. Doreen Massey and Pat Jess. London: Sage. 206-09.
Harvey, Davi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Inc.
Jameson, Fredric. 1986.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Jauss, Hans Robert. 1989.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4th printing. Trans. by Timothy Bahti. Minneapolis: Un. Of Minnesota Pr.
Johnson, Randal. 1993. “Editer’s Introduction: Pierre Bourdieu on Art,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Bourdieu, Pierre.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 Polity.
Laclau, Ernesto and Mouffe, Chantal. 2001.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Towards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 London: Verso.
Larrain, Jorge. 1994. Ideology and Cultural Identity. Cambridge: Polity Pr.
Macherey, Pierre. 1992. The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 Trans. Geoffrey Wall.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Marx, Karl. H. 1972.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 1988. Capital. 13th printing. Chicago: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Motton, Stephen. 2003.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London: Routledge.
Ngugi Wa Thiong’o. 1987. Decolonising the Mind. London: James Currey Ltd.
Parekh, Bhikhu. 2000.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Harvard Un. Pr., 2000.
Phillipson, Robert. 2003. Linguistic Imperialism. 6th impression. Oxford: Oxford UP.
Rawls, John. 1978. A Theory of Justice. Harvard: Oxford University Pr.
Ricoeur, Paul. 1994.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Ed. Gregory Elliot. Althusser: A Critical Reader. Oxford and Cambridge: Blackwell.
Spivak, G. C. 1987. 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New York: Methuen.
Thompson, John B. 2001. “Editer’s Introduction. In Bourdieu, Pierre.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6th printing. Cambridge: Harvard UP. 1-31.
Ngugi Wa Thiong’o. 1987. Decolonising the Mind. London: James Currey Ltd.
Williams, Raymond. 1985. Marxism and Literature. Reprinting. New York: Oxford Un. Pr.
Zizek, Slavoj. 1997. Ed. Mapping Ideology. London: Verso.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