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鳩摩羅什譯經方法的探討--以《注維摩詰經》為例
書刊名:玄奘人文學報
作者:涂豔秋
出版日期:2005
卷期:4
頁次:頁121-155
主題關鍵詞:鳩摩羅什譯經注維摩詰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5
  • 點閱點閱:28
鳩摩羅什是中國最偉大的翻譯家之一,但我們對他的翻譯工作僅有最粗淺的了解,亦即由他口譯,再由弟子們以中文書寫下來。至於其間施行的細則、翻譯的方法,我們均一無所知。但並非沒有文獻可以說明這些問題,現存的《注維摩詰經》中就保存著豐富的史料,只是歷來運用這份史料的人並不多罷了。最早注意到它的是日本學者,他們的著眼點在考證《注維摩詰經》中羅什的作品究竟是誰作的,以及羅什所提的「別本」究竟哪一本書。其次是法國的Etienne Lamotte視它為研究維摩詰經中的資料之一。然而對羅什的譯經工作仍是沒有任何的說明。直至新加坡學者勞悅強方才以此資料來說明羅什的翻譯態度,但是卻因為未曾仔細檢視所有的資料以及弟子們的經序,因此認為羅什的故事與經文不相干,再由此推論出羅什的講經是帶著即興的味道,是喜歡迎合現場觀眾更勝於忠於原文的。 本論文透過全盤檢視《注維摩詰經》及相關資料之後,發現所謂的「別本」並不是古譯本,也不是現行本的草稿譯本,而是羅什所重視的一個版本,同時希望保留其中某些資料。至於羅什處處運用梵本,目的其實在說明他自己為何如此翻譯的原因,有些是因為梵本語意不清或意義容易產生混淆,有些是他為了要闡發經文中深刻的意含,或保留不同的版本等;有時更利用梵文本的資料說明他對現行本的不滿與無奈。 最後經由檢視羅什對專有名詞翻譯時所秉持的法則,與問答法譬喻法的運用,再證以弟子們的經序、和羅什的傳記,確定羅什譯經的基本精神。發現羅什不但是嚴謹的,更是認為這是他畢生唯一沒有謬誤,可以流之久遠的東西。
期刊論文
1.三桐慈海。羅什の維摩疏は道融筆錄。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8(2),8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注維摩經所引の別本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1),6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勞悅強(20020900)。Persuasion and Entertainment at Once--Kumarajiva's Buddhist Storytelling in His Commentary on the Vimalakirti-Sutra。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1,89-115。new window  new window
圖書
1.道宣(撰)。高僧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僧肇(1987)。注維摩詰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雜阿含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丁敏(199603)。佛教譬喻文學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Lamotte, Étienne Paul Marie、郭忠生(1990)。維摩詰經序論。南投:諦觀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馬鳴、鳩摩羅什。大莊嚴論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鎌田茂雄、關世謙、佛光出版社(1986)。中國佛教通史。佛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僧肇。維摩詰經序。出三藏記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涼州釋道朗。大般涅槃經序。出三藏記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僧叡。毗摩羅詰堤經義疏序。出三藏記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慧觀。法華宗要序。出三藏記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慧遠。阿毗曇心序。出三藏記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道慈。中阿鋡經序。出三藏記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僧叡。大品經序。出三藏記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僧叡。思益經序。出三藏記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鳩摩羅什傳。出三藏記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