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海峽兩岸體育交流協議之簽訂:運動權利的宿命?被剝奪?
書刊名:臺中學院體育
作者:李俊杰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7
卷期:4
頁次:頁17-25
主題關鍵詞:海峽兩岸體育奧會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6
  • 點閱點閱:22
期刊論文
1.吳鴻春(1995)。競技體育博奕論初探。體育科學,15(2),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俊杰(19960300)。博奕理論在體育個案研究之應用--以海峽兩岸奧會會籍衝突為例說明。國民體育季刊,25(1)=108,133-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俊杰(20020300)。從博奕理論解析兩岸體育交流簽訂之賽局(1987-1989)。體育學報,32,203-2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俊杰、邱金松(19971200)。博奕理論在體育個案研究之應用--以海峽兩岸奧會1979-1986年為例說明。體育學報,24,13-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瑋(19980600)。從國際關係理論探討解決兩岸困境之道。中國大陸研究,41(6),37-65+1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包宗和(19950900)。兩岸關係的回顧與癥結。理論與政策,9(4)=36,121-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湯銘新(20010900)。臺灣奧林匹克活動回顧。國民體育季刊,30(3)=130,54-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包宗和(1997)。淺談博奕理論與兩岸關係研究。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2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鄭虎、詹德基、洪嘉文、陳金盈、鄭宜佳、黃光獻(1999)。我國國際暨兩岸體育交流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朱金平(2001)。中國打開奧運之門。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佩芝、高鴻翔(1999)。理性賭局--從約會遊戲到囚徒困境的決策模型探源。臺北:商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宏(2000)。海峽風雲。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包宗和(1990)。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1989。臺北:包宗和: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宗吉(2000)。運動社會學。台北:洪葉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880315)。不參加九○年亞運是否言之過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881230)。海峽兩岸交流十件大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890816)。滕毅開啟兩岸體育雙向交流新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890809)。前大陸體操明星選手李東華決定入籍我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890417)。兩岸體育交流,展開歷史新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871007)。中共藉體育統戰,邀台參加全運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890812)。我男女手球隊抵北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890408)。中華台北兩岸簽署體育交流協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881215)。塗旗失當中共認錯,阿棒協書面道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國家體委(1988)。國家體委關於對台體育交流歸口的意見。中共對台文教交流策略文件彙編。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潘邦正(1993)。海峽兩岸體育交流的歷程與展望。兩岸文教交流論文選集。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