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系統
:::
網站導覽
國圖首頁
聯絡我們
操作說明
English
(18.191.239.235)
登入
字型: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如為IE7以上、Firefoxy或Chrome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來源文獻查詢
引文查詢
瀏覽查詢
作者權威檔
引用/點閱統計
我的研究室
資料庫說明
相關網站
來源文獻查詢
/
簡易查詢
/
查詢結果列表
/
詳目列表
:::
詳目顯示
第 1 筆 / 總合 1 筆
/1
頁
來源文獻資料
引文資料
題名:
臺灣閩南語「仔」前變調的趨同變化--社會語言學及音韻學的調查
書刊名:
漢學研究
作者:
曹逢甫
/
石曉娉
作者(外文):
Tsao, Feng-fu
/
Shih, Hsiao-ping
出版日期:
2009
卷期:
27:1=56
頁次:
頁299-329
主題關鍵詞:
臺灣
;
閩南語
;
趨同變化
;
社會語言學
;
音韻學
;
方言
;
Taiwan
;
Southern Min dialect
;
Convergence
;
Sociolinguistics
;
Phonology
;
Dialect
原始連結:
連回原系統網址
相關次數:
被引用次數:期刊(
4
) 博士論文(
1
) 專書(0) 專書論文(
1
)
排除自我引用:
2
共同引用:
157
點閱:107
期刊論文
1.
李壬癸(19890900)。閩南語喉塞音尾性質的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3),487-492。
延伸查詢
2.
方松熹(1986)。浙江義烏方言裡的「n」化韻。中國語文,6,442-446。
延伸查詢
3.
曹逢甫、李一芬(20050600)。從兩岸三地的比較看東勢大埔客家話的特殊35/55調的性質與來源。漢學研究,23(1)=46,79-106。
延伸查詢
4.
Cheng, Robert L.(1985)。Sub-syllabic morphemes in Taiwa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3(1),12-43。
5.
Trudgill, Peter(1972)。Sex, Covert Prestige and Linguistic Change in the Urban British English of Norwich。Language in Society,1(2),179-195。
6.
黃景湖(1983)。大田縣後路話的特殊音變。廈門大學學報,5,97-106。
延伸查詢
會議論文
1.
麥耘(1990)。廣州話的特殊35調。廣州。67-71。
延伸查詢
研究報告
1.
蕭宇超(2004)。從「對應」觀點看閩南語與國語之聲調連併。臺北。
延伸查詢
學位論文
1.
江文瑜(1992)。The prosodic morphology and phonology of affixation in Taiwanese and other Chinese languages(博士論文)。University of Delaware。
2.
洪惟仁(2003)。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
3.
Yip, Moira Jean W.(1980)。The tonal phonology of Chinese(博士論文)。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圖書
1.
董忠司(1996)。臺灣閩南語語音教材初稿。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
2.
洪惟仁(1997)。高雄縣閩南語方言。高雄縣政府。
延伸查詢
3.
董忠司(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閩南語概要。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延伸查詢
4.
曹志耘(2002)。南部吳語語音系統。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
5.
洪惟仁(1985)。臺灣河佬話聲調研究。自立晚報社。
延伸查詢
6.
許極燉(1990)。臺灣語概論。臺北:第一出版社。
延伸查詢
7.
鍾榮富(1996)。The Segmental Phonology of Southern Min in Taiwan。臺北市:文鶴。
延伸查詢
8.
Holmes, Janet(1992)。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Longman。
9.
張振興(1989)。臺灣閩南方言記略。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
10.
王育德(1993)。臺灣話。臺灣話。臺北。
延伸查詢
11.
董忠司(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下冊)。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下冊)。臺北。
延伸查詢
其他
1.
伍巍(1993)。尤溪方言的小稱詞綴分析,香港。
延伸查詢
2.
蕭宇超,歐淑珍(1996)。再論臺灣閩南語的特殊變調:-a後綴的層級排列,新竹。
延伸查詢
3.
洪惟仁(1995)。臺灣彰化王功方言─一個多種變調的閩南語方言,Salt Lake City, Utah。
延伸查詢
4.
石曉娉,蕭宇超(1996)。金城方言的仔前變調重新分析,新竹。
延伸查詢
5.
丁麗萍(1995)。音韻和構詞的交集─閩南方言海口腔的/a/前變調,臺北。
延伸查詢
圖書論文
1.
李壬癸(1992)。閩南語的鼻音問題。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一輯:漢語方言。臺北。
延伸查詢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引用嵌入語法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嵌入語法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
相關期刊
相關論文
相關專書
相關著作
熱門點閱
1.
歌仔冊《浪子回頭新歌》的語言腔調
2.
東勢客家話陰平變調與小稱調的比較研究:社會語音學觀點
3.
邁向商業之路:日治時期臺灣內臺七子班的藝術因應問題探討
4.
武平上四鄉客家話二字格變調分析
5.
析論臺灣五洲園派布袋戲三代劇作之語言風格變異
6.
臺中大肚方言的漳、泉方音差異及新興音變
7.
廣東省大埔縣東南部客家方言小稱詞調查研究
8.
臺灣閩南語俗音的類型
9.
花蓮閩南語的方音差異及音變研究--花蓮市、瑞穗及富里三個方言點的調查研究
10.
廣東省大埔縣高陂鎮與湖寮鎮客家話小稱詞調查研究
11.
閩南語元音演變路徑與觸發因素
12.
An OT Analysis of Mandarin Interference in 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Obstruent-Obstruent Clusters
13.
上古韻部的界說與分部依據--兼論元音構擬的原則
14.
客家話零聲母的語音與音韻
15.
The Effect of Dialectal Variation on Word Recognition: A Case from Taiwan Southern Min
1.
白語漢源詞之層次分析研究
2.
多元接觸下的馬來西亞北部閩南語及其發展
3.
漢語鼻音韻尾變異類型研究
4.
菲律賓咱人話(Lán-lâng-uē)研究
5.
兩岸閩南語辭典用字比較
6.
本土語言教育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
7.
福建沙溪流域閩中方言音韻研究
8.
台灣閩客華語字音對應及其教學──對應規律研究與應用
9.
閩南西片方言音韻研究
10.
從空間到時間:臺灣閩南語時間起點之概念化研究
11.
台灣英語學習者流音習得探究
12.
臺日兩語文讀之對音類型研究
13.
閩語歷史層次分析與相關音變探討
14.
MOTIVATING THE CHANGE OF STOP CODAS IN CHAOSHAN: A PERCEPTUAL STUDY
15.
台灣英語的元音長度之研究
1.
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臺灣語言的分類與分區
2.
日治後期之殖民地警察與臺灣客語、民俗文化的學習 : 以警友雜誌為資料
3.
語言學概論
4.
嘉義縣方言志
5.
對比分析與華語教學
6.
桃園大牛欄方言的語音變化與語言轉移
7.
臺灣客家語音導論
8.
福爾摩沙的烙印 : 臺灣客家話導論
9.
The Segmental Phonology of Southern Min in Taiwan
10.
閩南語與客家話之會通研究
11.
新竹市百年來的語言分布與變遷
12.
關廟方言群島「出歸時」現象的漸層分布:漳泉方言的競爭與重整
13.
鹿谷方言的語音變異與變化
14.
澎湖境內閩南語次方言的音韻比較
15.
新埔鎮四海話趨向:聲韻調、詞彙及小稱詞
無相關著作
1.
從主題-評論的觀點談中文的句型
2.
韓愈〈送高閑上人序〉析探
3.
評Paul R. Katz, Divine Justice: Relig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gal Culture [神聖的正義--宗教與中國司法體系的發展]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4.
評William T. Rowe, 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 [中華帝國末代王朝:大清]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5.
評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
6.
評David M. Robinson, ed., Culture, Courtiers, and Competition: The Ming Court (1368~1644) [文化、朝臣和競爭:明代的宮廷 (1368~1644)]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8)
7.
評姚建根《宋朝制置使制度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
8.
〈民之父母〉、〈孔子閒居〉及〈論禮〉若干異文的語言分析--兼論《孔子家語》的成書問題
9.
跨文化民俗書寫的角色變化--佐倉孫三《閩風雜記》與《臺風雜記》的比較
10.
看見時髦女子--二十世紀初俗曲(時調)對於「新女性」的描述與批評
11.
晚清報刊雜誌中小說讀者群體概念的形塑和消解
12.
清遺民的志業--論《滄海遺音集》的成書過程與編彙目的
13.
明朝與馬六甲王朝之關係:戰略前沿的建立和喪失
14.
評張先清《官府、宗族與天主教--17~19世紀福安鄉村教會的歷史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5.
評陳高華、張帆、劉曉《元代文化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