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閩客華語字音對應及其教學──對應規律研究與應用
作者:駱嘉鵬
作者(外文):Jiapeng Luo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董忠司
連金發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閩南語客家語華語字音對應規律字音教學Taiwan Southern MinHakkaMandarin ChineseCharacter-Sound Correspondence RulesCharacter-Sound Instruc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8
論文摘要
本論文以「台灣閩客華語字音對應及其教學」為題,探討相關語言之間音韻對應規律的統計方法,並進而探索其在字音教學方面的應用。
語音的演變具有一定的規律和方向,因此相關語言之間必然存在各式各樣的音韻對應規律。適切地掌握這種音韻對應規律,在語言教學上,可發揮聞一知十、觸類旁通的教學成效。
就相關語言之間的學習經驗而言,一般人亦可憑直覺感受,獲得雙語之間的某些對應關係。但是這種對應關係多半屬於印象式的聯想,無法掌握系統性的規律,因而既無法全面掌握,又容易造成錯誤的類推結果。
本研究首先收集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及《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的詞目音讀,加上《異體字字典》相對的華語字音,以及這些現代字音相對的中古漢語音讀,做為基礎語料。其次分別探討這幾個音韻系統兩兩相對的字音對應規律,進而推演出第二語言的學習規則。
對於字音規律的統計,本文採用辨音特徵 (distinctive features) 分析法,以別於印象式的直觀,或瑣碎的音節對應,以達到執簡御繁的功效。至於統計的工具,則以 Excel 的樞紐分析表為主,既便於總覽各類對應的權值,又便於瀏覽各類規則或例外對應的所有原始語料。
本論文共分十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為相關研究的回顧,第三章略述中古漢語與台灣閩客華語的聲韻系統,第四章論述中古漢語和台灣閩客華語字音語料的處理要點,第五章分別論述中古漢語與台灣閩客華語的雙語字音對應規律及其電腦處理要點,第六章則分別論述台灣閩華、閩客、及客華語的雙語字音對應規律,第七章即為本文的重心,將第六章歸納的雙語字音對應規律,實際運用在台灣閩客語的第二語言學習。第八章說明筆者所製作的相關輔助教材的設計及其應用方法。第九章檢討本文的研究成果,探討字音對應規律研究在方言用字選擇方面的啟示,對應規律輔助學習法的擴充運用,語言背景知識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以及音韻對應輔助學習法的限制。第十章則為全文結論。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gular Chinese phonological correspondences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sound correspondences.
The phonological correspondences came into being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sounds follows a particular pattern among related language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respondence rules will help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s.
Most learners are able to distinguish the sou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languages; however, this is mainly impressionistic association, and thus it is highly possible for learners to yield incorrect sound mappings.
Our research data are based on the phonological words in Dictionary of Common Words in Taiwan Southern Min and Dictionary of Common Words in Taiwan Hakka,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Mandarin sounds in Dictionary of Variant Chinese Characters, made available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Middle Chinese sounds. Our character-sound correspondence rules are formulated from a comparison among the data, and the correspondences can be reformulated as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ules.
We provide a method to map characters and sounds for assisting people to capture the sound corresponding rules among different but related languages. All the sound correspondences among those languages are arranged on pivot tables in Excel in order to search and skim the statistics and the original data.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en chapters as follows:
1. Introduction
2. Literature Review
3. Chinese Phonological Systems in Middle Chinese, Taiwan Southern Min, Hakka, and Mandarin Chinese
4. Data and Methodology
5. Sound Correspondence Rules Among Middle Chinese, Taiwan Southern Min, Hakka, and Mandarin Chinese with Computational Regulations
6. Sound Correspondence Rules of Taiwan Southern Min and Mandarin, Taiwan Southern Min and Hakka, and Hakka and Mandarin
7. Applica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8. Design of Language-Assisted Teaching Materials
9. Research Findings
10. Conclusion
參考文獻
(宋) 陳彭年等. 1008. (新校宋本)《廣韻》,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宋) 丁度等編. 1039. (校訂本)《集韻》,據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影宋鈔本影印。台北:學海出版社。
(清) 陳澧. 1837.《切韻考》,收入《陳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Chin-Chuan Cheng (鄭錦全). 1997. Measuring Relationship among Dialects: DOC and Related Resources. 收錄於《中文計算語言學期刊》, 2卷1期.
Chinfa Lien (連金發). 2001. Competing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aiwan Southern Min. In Hilary Chappell (ed.) Sinitic Grammar: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309-339.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SC-85-2411-H007-015-N3)
Chinfa Lien (連金發). 2005. Phonological and Lexical Strata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In Dah-an Ho and Ovid J. L. Tzeng (eds.) POLA FOREVER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essor William S-Y. Wang on his 70the Birthday.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umber W-3. 永遠的POLA 王士元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 語言暨語言學專刊外編之三. 195-225. Taipei: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Chiu, Bien-ming (周辨明). 1930. The phonetic structure and tone behavior in Hagu (commonly known as the Amoy dialect) and their relation to certain question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廈語音韻聲調之構造與性質及其於中國音韻學上某項問題之關係). T’oung Pao. 1934. Reprinted with revision and published by the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Amoy.
H. Ringbom. 2007. Cross-linguistic Similarit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ichael H. Long and Catherine J. Doughty. 2009. 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Teaching. WILEY-BLACKWELL.
Robins, R. H.著,許德寶等譯. 1997. 《簡明語言學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丁邦新. 1985.《臺灣語言源流》。臺北:學生書局。
丁聲樹、李榮. 1982.《國音中古音對照表》。台北:廣文書局。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8.《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2006.《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第1 版第9 刷。
中國語言學大辭典編委會. 1991.《中國語言學大辭典》。江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王力. 1982. 《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士元、連金發. 2004. 〈語音演變的雙向擴散〉。收錄於黃正德等 (編). 《中國語言學論叢》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第三輯:111-144。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王菊泉. 2011. 《甚麼是對比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 1962. 《漢語方音字匯》。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古國順、何石松、劉醇鑫. 2002. 《客語發音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布龍菲爾德 (Leonard Bloomfield) 原著,袁家驊等譯. 2008.《語言論 (LANGUAGE)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初版,2008初版第六刷。
向柏霖、藍慶元(主編). 2013.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漢語借詞的歷史層次》。北京:商務印書館。
江敏華. 1998. 《台中縣東勢客語音韻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12. 「CNS11643 中文全字庫」,http://www.cns11643.gov.tw/AIDB/welcome.do。
何大安. 1988.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何大安. 1991. 《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何大安. 2000. 〈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收錄於《漢學研究》18:261-271。new window
何大安. 2002. 《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何大安. 2003. 《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何石松、劉醇鑫. 2002. 《現代客語詞彙彙編》。台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何石松、劉醇鑫. 2004. 《現代客語詞彙彙編續篇》。台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李如龍. 2009. 〈漢語方言的接觸與融合〉,《漢語方言研究論集》,96-111。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延福主編. 1996. 《國外語言學通觀》。山東教育出版社。
沈兼士. 1945. 《廣韻聲系》,1985年北京中華書局本修訂本。台北市:中華書局。
周法高(主編). 1973.《漢字古今音彙》。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周法高(主編). 1974.《漢字古今音彙附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周祖謨. 1964.《廣韻校本》。台北市:世界書局。
邵榮芬. 1982.《切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姚榮松. 2002. 《姚榮松教授台語漢字、詞彙研究論文集(1990~2002)》。自印本。
客家委員會. 2009.《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中級、中高級暨語料選粹。》。
洪惟仁. 1993.《台灣河佬語聲調研究》,初版6 刷。台北:自立晚報出版。
洪惟仁. 1996.《「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初版,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閱覽典藏組。
洪惟仁. 1997.《高雄縣閩南語方言》。高雄:高雄縣政府。
洪惟仁. 2003.《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香港中文大學. 2003.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
徐大明. 2006.《語言變異與變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芳敏. 1991.《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讀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音韻部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徐通鏘. 1991.《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通鏘. 2004. 《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袁焱. 2001. 《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北京:民族出版社。
馬重奇. 2002. 《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馬重奇. 2008.《閩台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第1 版第2 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高本漢(著). 1940. 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中國音韵學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商繼宗. 2001. 《教學方法現代化的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1991. 《我國四十年來國民小學重要教學法的探討及評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張光宇. 1990. 《切韻與方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光宇. 1996. 《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張屏生. 1996.《同安方言及其部份相關方言的語音調查和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張屏生. 1997. 〈《客家話讀音同音字彙》的客家音系──並論客家話記音的若干問題〉,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3-194。
張屏生. 1998. 〈台灣客家話部分次方言的詞彙差異〉,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61-274。new window
張屏生. 2007a.《臺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一・論述篇》。台南:開朗雜誌。初版。
張屏生. 2007b.《臺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二・語料篇一・高雄閩南話語彙集》。台南:開朗雜誌。初版。
張琨. 1984. 〈論比較閩方言〉。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3,頁415-558。new window
張琨. 1991. 〈再論比較閩方言〉。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4,頁89-135。new window
張雙慶、練春招. 2007. 〈客家方言古去聲字的演變考察〉。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宣讀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收錄於張雙慶、劉鎮發(2008)主編《客語縱橫──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217-223。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教育部. 「客家語拼音方案」,http://www.mo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3653&;Page=15592&;Index=1&;WID=c5ad5187-55ef-4811-8219-e946fe04f725。
教育部. 「臺灣閩南語羅馬拼音方案」,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680&;Page=16921&;Index=6&;WID=c5ad5187-55ef-4811-8219-e946fe04f725。
教育部. 2004. 「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教育部. 2007a. 《臺灣閩南語漢字之選用原則》。http://www.edu.tw/files/bulletin/M0001/guantsik_960523.pdf。
教育部. 2007b.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 2008. 「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試用版)」,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
教育部. 2010.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版)。台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教育部。new window
教育部. 2011.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正式版)」,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
教育部. 2012. 「異體字字典」,http://dict2.variants.moe.edu.tw/variants/。
曹逢甫. 2000. 〈台式日語與台灣國語—百年來在台灣發生的兩個語言接觸的實例〉。收錄於《漢學研究》,18卷特刊:273-297。new window
許余龍. 2002. 《對比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許學仁. 1996. 〈國語科直接教學法〉。收錄於《國語科教學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連金發. 1999. 〈方言變體、語言接觸、詞匯音韻互動〉 (Dialectal Varieties, language contact and interface between lexicon and phonology. 石鋒、潘悟雲 (編) 《中國語言學的新拓展》 Recent Advanc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149-178. 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連金發. 2000. 〈構詞學問題探索〉,收錄於《漢學研究》,18卷特刊: 61-78。new window
陳弘昌. 1991. 《國小語文課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忠敏. 2003. 〈重論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收錄於《語言研究》,23.3:43-59。
陳俊光. 2007. 《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陳章太、李如龍. 1991.《閩語研究》,第1 版第1 刷。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新雄. 1978.《音略證補》。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陳新雄. 1984.《鍥不舍齋論學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彭煥勝. 2009. 《臺灣教育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馮志偉編著. 1999. 《現代語言學流派》。陝西人民出版社。
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方言研究室主編. 1982.《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海外版)》,第1版。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
楊秀芳. 1982.《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楊秀芳. 1993.〈論文白異讀〉。收錄於《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823-849。臺北:大安出版社。
溫昌衍. 2006. 《客家方言》。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董忠司(主編). 1996a.《臺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臺灣語文學會。new window
董忠司(主編). 1996b.《臺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臺灣語文學會。
董忠司. 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閩南語概要(上冊、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1 版第2 刷。
董忠司. 2002a. 〈從荷蘭時代的語文教育談到三百八十年來台灣的語言規劃和語文教育規劃稿----一種學術自覺與內外拉力的消長〉,華人語文生活學術會議宣讀論文。廈門:廈門大學。
董忠司. 2002b.《台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董忠司. 2007. 〈語音層面說與漢語中古音的擬測〉,第十屆國際暨廿五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董忠司. 2012. 〈台灣多元化語文教學的源流與對比語文教學法的建立〉,台灣語言及其教學 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董忠司. 2012. 〈馬來語中所見海外閩南語借詞的對音類型〉,第三屆海外漢語方言國際會議宣讀論文。寧夏銀川:北方民族大學。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2011.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劉潤清編著. 1995(1999). 《西方語言學流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潘文國、譚慧敏. 2006. 《對比語言學:歷史與哲學思考》。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鄭良偉. 1979.《臺語與國語字音對應規律的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鄧應烈. 2002.《兩萬漢字中日韓越英俄讀音釋義字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盧彥杰. 1999. 〈從方言音韻看閩南客家兩語族的互相學習〉,《新竹文獻》,1:31-45。新竹:新竹縣政府。
盧廣誠. 2000. 〈從優選理論觀點研究台閩語輔音系統〉。收錄於臺灣師範大學《台灣人文》4:255-276。
蕭藤村. 1998. 〈從廈門話的單讀音論文白同讀〉,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new window
駱嘉鵬. 1985.《廣韻音類辨識法──如何以國語、閩南語讀音分辨廣韻的聲韻調》,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駱嘉鵬. 2004. 「閩南語教學網站」,http://w3.uch.edu.tw/luo/holo/。
駱嘉鵬. 2005a. 「漢語音韻史教學網站」,http://w3.uch.edu.tw/luo/941/。
駱嘉鵬. 2005b.〈台灣閩南語受到台灣國語影響的音變趨向〉,第九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福州:福建師範大學。
駱嘉鵬. 2006a. 〈閩客方言影響下的台灣國語音韻特點〉,第一屆馬來西亞漢語語言學國際學術會議宣讀論文。吉隆坡:馬來亞大學。收錄於《馬來亞大學語言暨語言學學院中文專業論文集》,1:46-72。吉隆坡:馬來亞大學。
駱嘉鵬. 2006b.〈電腦網路在母語教學上的應用──以閩南語教學網絡為例 〉,2006 年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宣讀論文。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駱嘉鵬. 2006c.〈漢語相關語言間音韻對應規律的統計方法 〉,第39屆國際漢藏語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駱嘉鵬. 2007a.〈台灣四縣客家話與台灣閩南語通行腔的音韻對應規律 〉,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宣讀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收錄於張雙慶、劉鎮發(2008)主編《客語縱橫──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365-378。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駱嘉鵬. 2007b.〈資料庫管理在相關語言學習上的應用 〉,第三屆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宣讀論文。新竹:中華大學。
駱嘉鵬. 2008.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音字系統一致性的校正──資料庫管理程式在辭典校對作業上的用例〉,第七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收錄於《臺灣語文研究》,5.2:43-62。new window
駱嘉鵬. 2009.〈漢語方言、普通話與古漢語學習的交互運用──從現代華語、閩南話與中古漢語的聲母對應規律談起 〉,馬來西亞2009華語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吉隆坡:馬來亞大學。收錄於《馬來亞大學語言暨語言學學院中文專業論文集》,3:79-104。吉隆坡:馬來亞大學。
駱嘉鵬. 2011.〈Excel 在語料處理上的運用──以《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中級、中高級暨語料選粹》語料剖析為例〉,董忠司教授六秩祝壽語文集出版暨論文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台中:逢甲大學。
駱嘉鵬. 2012. 「台灣閩客語字音字形測試練習軟體」,http://w3.uch.edu.tw/luo/upload/word-test-dic.xls。
駱嘉鵬. 2014. 〈漢字音韻對應規律在第二語言學習上的應用──以現代客語、越南語聲母的相互推求為例〉,《健行學報》34.3:89-122。桃園。
龍宇純. 1997.《韻鏡校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謝國平. 1998.《語言學概論》,增訂初版。臺北市:三民書局。new window
鍾榮富. 1995a. 〈客家話的構詞和音韻的關係〉,收入曹逢甫、蔡美慧編 (1995).《台灣閩南語論文集》頁155-176。台北:文鶴出版公司。
鍾榮富. 1995b. 〈優選論與漢語的音系〉,《國外語言學》1995.3:1-14。北京。new window
鍾榮富. 2006. 《當代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羅秋昭. 1996. 《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羅常培. 1931. 《廈門音系》,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四。台北:古亭書屋影印。
羅肇錦. 1985. 《客語語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 1987. 〈臺灣客語次方言的語音現象〉,《師大國文學報》16:289-326。new window
羅肇錦. 1990. 《台灣的客家話》。台北:台原出版社。new window
藤堂明保. 1957.《中國語音韻論》。東京:江南書院。
龔煌城、姚榮松、洪惟仁. 1988.《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一年期--臺灣南部閩南語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國77年5月至78年7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