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體適能對各級學生之重要性探討
書刊名:靜宜體育
作者:洪惠娟廖南凱
出版日期:2009
卷期:3
頁次:頁1-10
主題關鍵詞:體適能學生各級學校運動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4
  • 點閱點閱:132
期刊論文
1.鄭俊傑(20010200)。運動與健康疾病之探討。學校體育,11(2)=62,82-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文山(20050600)。臺灣高中職與大學升學機制之教育社會學探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3,147-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俊忠(2004)。社區健康營造之展望。國民體育,33(3),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lum, R. W.、McNeely, C.、Nonnemaker, J.。Vulnerability, risk, and protection。Journal of Adolescenct Health,31(1S),28-39。  new window
5.Mosher, J. F.(1994)。Alcohol advertising and public health: An urgent call for action。America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84(2),180-181。  new window
6.Pate, R. R.、Dowda, M.、Ross, J. G.(1990)。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america children。ADJC,144(10),1123-1129。  new window
7.許振明(20061200)。臺灣地區地方政府推動提升學生體適能實施績效之研究。體育學報,39(4),103-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光慶(20020600)。推展學生體適能之理念與策略。學校體育,12(3)=70,96-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Stucky-Ropp, R. C.、DiLorenzo, T. M.(1993)。Determinants of exercise in children。Preventive Medicine,22(6),880-889。  new window
10.Sparling, B. P.、Snow K. T.(2002)。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 in recent college alumni。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73(2),200-205。  new window
11.黃耀宗(20030600)。運動上癮。大專體育,66,117-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盧俊宏(19980900)。從事體適能運動所帶來的106種利益。臺灣省學校體育,8(5)=47,17-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文詮、龍田種(1995)。都市國小學童與鄉村國小學童在體適能方面的差異性。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1),129-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蘭(19930600)。運動行為改變理論。國民體育季刊,22(2)=97,32-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立宇(19951200)。運動對改善慢性疾病的效果。國民體育季刊,24(4)=107,99-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卓旻怡(19991200)。青少年運動能力與同儕關係發展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3(3)=51,52-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Kelder, S. H.、Perry, C. L.、Klepp, K. I.、Lytle, L. L.(1994)。Longitudinal tracking of adolescent smok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food choice behaviors。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84(7),1121-1126。  new window
18.方進隆(19951200)。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季刊,9(3)=35,62-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Caspersen, Carl J.、Powell, Kenneth E.、Christenson, Gregory M.(1985)。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Public Health Reports,100(2),126-131。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顏君彰、黃振興、孫美蓮、徐吉德(2004)。健康體適能運動對銀髮族價值之初探。2004國際體適能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顏君彰、陳敬能(2006)。體適能推動之重要性與對國人價值之探討。2006年臺灣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間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嘉義縣:吳鳳技術學院。361-3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玉文、陳坤檸(2004)。規律運動對老年人生理心理之影響。九十三年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評鑑論壇。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58-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漢忠(2005)。營造學生動態生活優質環境。2005亞洲區體是能檢測與推廣策略高峰會議。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34-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賴榮俊(2006)。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雅雲(2005)。臺北市國小學童自覺健康狀況與運動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阿說(2002)。屏東縣一般學童與住民學童體適能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秀佳(2007)。大學女生從事運動參與之動機與承諾探討(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麗芳(2003)。某高職護校女生校園運動計劃介入效果之探討(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游智凱(2007)。高中職學生不同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 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婉柔(2004)。國小學童學習壓力及用眼行為與近視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Huang, Y. C.(1994)。Relationship of sociodemographic and physical activity variables to physical of Taiwanes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博士論文)。The University of Taxas at Austin。  new window
9.黃明雪(2006)。北台灣女大學生體適能、學習動機及體育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壬要(2004)。苗栗市高中學生課後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銘廣(2005)。澎湖縣國中生運動參與現況、運動認知與體適能之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文豐(2001)。台北市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其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適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鄭淑芬(2004)。桃園地區高中職學生個人因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清池(1992)。吸煙對肺功能及運動時生理反應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銘宗(1998)。國小六年級學童的課業壓力、因應方式及社會支持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岑怡(2005)。有氧舞蹈參與者身體自我概念、參與動機及健身運動承諾對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呂奎延(2007)。台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月伶(2003)。台灣地區青少年住院主要健康問題之長期趨勢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彩華(1998)。臺北市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永豪(2003)。城鄉及偏遠地區之健康體適能的差異(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美昭(2006)。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運動社會心理、身體意象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仲義(2001)。運動時數對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曾瑞怡(2005)。臺北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行為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玉鳳(2004)。休閒類型選擇對國中生體適能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鄭丞伸(2001)。新竹市國民中學學生體適能對休閒行為之影響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鍾凱婷(2001)。運動介入計畫對大學生健康體能與相關變項之影響研究(碩士論文)。台北醫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鄭順璁(2001)。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玉鈴(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教育部(2004)。教育部四年施政主軸。台北市: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Thomas, R. C.、Robert, H.、Patricia, S.(1995)。Fitforce coordinator guide。Canda:Human Kinetics。  new window
3.教育部體育司(2004)。推動中小學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教育部(1999)。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順正(1998)。運動與健康。臺北:浩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2008)。2008體適能檢測常模,http ://www.fitness,org.tw/, 200807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俊忠(1994)。現代生活與健康。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