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高中職與大學升學機制之教育社會學探究
書刊名:國民教育研究集刊
作者:蔡文山
作者(外文):Tsai, Wen-shan
出版日期:2005
卷期:13
頁次:頁147-161
主題關鍵詞:升學機制階級再製多元入學方案Educational selection mechanismClass reproductionThe multiple entrance progra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0
  • 點閱點閱:87
期刊論文
1.吳俊憲(20010500)。高中多元入學的爭議與檢討。臺灣教育,605,49-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仁進、簡成熙、徐振邦、朱盈潔(19991100)。臺灣升學機制及升學競爭之簡介。教育研究資訊,7(6),1-20+a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文山(20040100)。從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省思臺灣原住民學生的教育現況與展望。教育與社會研究,6,109-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文山(20030500)。知識經濟時代學校教育的新思維。教育資料與研究,52,36-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奉儒、詹家惠(20020900)。檢視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批判教學論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01,60-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文山(20021200)。社會批判理論與潛在課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0,177-189+1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佳琳(2000)。多元入學與多元文化--談考招分離與原住民教育選擇。原住民教育季刊,19,124-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朝祥(20010900)。高中職多元入學變革六面向總檢討。國家政策論壇,1(7),147-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淑美(19940300)。不同地區教育機會差異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5,366-3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雅柏甦詠(20030500)。原住民升學優惠公平嗎?。原住民教育季刊,30,117-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Chitty, C.(1997)。Privatization and marketisation。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3(1),45- 61。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美和(2001)。知識經濟時代婦女再學習。知識社會與終身學習論壇。嘉義:中正大學。18-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清江(2001)。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嘉義。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邱淑惠、陳吉仲、曾偉君、李佩倫(2004)。用經濟學的角度看新舊制度之大學入學方案─以中興大學為例。高雄。6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文三(2004)。從台灣後現代社會論多元入學制度的回顧與展望。第十屆教育社會學論壇--變遷中的社會文化與入學制度改革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3-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文山(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師在職進修─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丘愛鈴(1998)。我國大學聯招政策變遷之研究(1954-1997)(博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孟昕(1999)。中英大學入學制度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鐸嚴(1994)。功績主義教育選擇之評析(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秋霞(2003)。從教育改革論台灣地區大學入學制度之變革(1994-迄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願景。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Apple, M. W.(1996)。Cultural Politics and Education。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李惠宗(1999)。憲法要義。臺北:敦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震武、林文瑛(1996)。教育改革的臺灣經驗--國民教育的政策及行政措施分析。臺北:業強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Apple, Michael W.(1982)。Education and power。Routledge & Kegan Paul。  new window
6.Aronowitz, S.、Giroux, H. A.(1993)。Education Still under Siege。Bergin & Garvey。  new window
7.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學富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淑卿(2002)。課程改革與教育革新。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Bernstein, B.(1971)。Class, Code and Control. Vol.1: 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anguage。London。  new window
12.Bernstein, B.(1975)。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3。London。  new window
13.Blackledge, D.、Hunt, B.(1985)。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education。London, United Kingdom:Routledge。  new window
14.Gardner, H.(1998)。Are there additional intelligences? The case for naturalist, spiritual, and existential intelligences。Education, in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NJ。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