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兒童眼中的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與兒童對話後的理解
書刊名:教育研究月刊
作者:陳美如 引用關係張美玉 引用關係郭昭佑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0
卷期:195
頁次:頁107-120
主題關鍵詞: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國小學童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8
  • 點閱點閱:79
期刊論文
1.王澄霞、謝昭賢(199806)。STS活動中共同創造以促進創造力之設計:水果電池。科學教育學刊,6(2),169-1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克雄(199807)。人盡其才的中小學科學教育。現代化研究,15,77-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陳涌、童麗珠(200010)。生物實驗教學能力重要性評估比較研究。師大學報. 科學教育類,45(2),2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文典(200306)。「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課程及其實施。中等教育,54(3),4-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美如(200407)。生活課程--問題、借鏡與圖像初探。教育研究,123,131-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美如(200711)。課程與教學:兒童與課程。教育研究,163,137-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蘇育任(200506)。英國中小學的科學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60-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全中平(20030500)。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與自然課程標準課程在教材與教學上之銜接問題與處理。教育資料與研究,52,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邱美虹、周金城(20050600)。美國百年科學教育的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64,19-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秀珍(1999)。杜威經驗槪念之教育涵義(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97課綱)。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Goodlad, J. I.、蘇智欣、胡玲、陳建華(2006)。一個稱做學校的地方。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那伯漢、Trimble, S.、陳阿月(1996)。童年沃野--為什麽童年需要沃野。臺北:新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Dewey, J.、林寶山、康春枝(1990)。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Rubin, B. C.、Silva, E. M.(2003)。Critical Voice in school reform。New York:Routledge Falmer。  new window
6.Pratt, D.、黃銘淳、張慧芝(2000)。課程設計--教育專業手冊。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施良方(1996)。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傑羅姆.布魯納、宋文里(2001)。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的觀點。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