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海浮山堂詞稿》用韻特點探究--以北曲小令為例
書刊名:彰化師大國文學誌
作者:周碧香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ou, Pi-hsiang
出版日期:2011
卷期:22
頁次:頁369-396
主題關鍵詞:北曲用韻特點海浮山堂詞稿散曲馮惟敏Northern MelodiesRhyming styleHai-Fu-San-Tang-Chi-GauSanquFeng Weimi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7
  • 點閱點閱:34
期刊論文
1.朱自力(19880400)。馮惟敏海浮山堂詞稿的內容與風格。中華學苑,36,181-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樹平(2001)。論馮惟敏散曲的藝術價值。泰安師專學報,2001(7),28-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韓偉(1994)。明曲家馮惟敏生平事跡考述。煙臺師範學院學報,1994(2),59-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韋金滿(2005)。馮惟敏北小令用韻之探討。中國韻文學刊,2005(2),35-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行健(2006)。“宮調聲情說”的產生及影響。社科縱橫,2006(11),106-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建坤(2009)。馮惟敏北曲用韻考。現代語文,2009(8),141-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碧香(2007)。《海浮山堂詞稿》數詞運用探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1,61-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慧真(1990)。馮惟敏散曲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昌集(1987)。中國古代曲學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任二北(1984)。元曲研究. 乙編。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黎運漢(2000)。漢語風格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大杰(1999)。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力(1988)。漢語詩律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汪經昌(1965)。南北曲小令譜。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黎運漢(1990)。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謝伯陽(1994)。全明散曲。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周碧香(1998)。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易(1989)。詞曲史。上海市: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盧元駿(198011)。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騫(1973)。北曲新譜。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鄭騫(1972)。景午叢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玉(1987)。北詞廣正譜。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竺家寧(20010000)。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汪經昌(1985)。曲韻五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周德清(2005)。中原音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上海古籍社(1986)。古典文學三百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任中敏(1984)。散曲叢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新雄(2001)。新編中原音韻概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梁揚、楊東甫(1995)。中國散曲史。南寧:廣西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致中、侯鏡昶(1990)。讀曲常識。臺北:國文天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德智(1986)。音注中原音韻。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周碧香(2005)。《海浮山堂詞稿》顔色詞探析。傳播、交流與融合:明代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