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六朝詩歌中知覺觀感之轉移研究
作者:陳秋宏
出版日期:2015
出版項:臺北:新文豐
集叢:人文新貴;3
ISBN:9789571722238
主題關鍵詞:中國詩詩評六朝文學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
期刊論文
1.吉川幸次郎、鄭清茂(19770900)。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6(4),24-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吉川幸次郎、鄭清茂(19771000)。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6(5),113-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毓瑜(20100300)。替代與類推--「感知模式」與上古文學傳統。漢學研究,28(1)=60,35-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顏崑陽(19940600)。《文心雕龍》「比興」觀念析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2,3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余舜德(20060300)。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之探索。思與言,44(1),5-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禕(20110000)。《禮記.樂記》"遺音遺味"說與"味"的文藝審美。澳門理工學報,14(1)=41,117-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毛正天(20080600)。中國古代詩學詩生成論探秘。淡江中文學報,18,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偉倫(20120600)。〈樂記〉「物感」美學的理論建構及其價值意義。清華中文學報,7,107-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毓瑜(20110600)。「文」的發源--從「天文」與「人文」的類比談起。政大中文學報,15,113-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毓瑜(19940600)。知音與神思--六朝人周旋交錯的生命情識。臺大中文學報,6,129-1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禕(20100000)。由《禮記.樂記》之"樂"字的形而上涵義看秦漢時人審美意識的演變。澳門理工學報,13(2)=38,90-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蕙慧(19851200)。樂記中的樂教思想。新竹師專學報,12,259-2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秋宏(20091000)。論柳宗元永州遊記的空間書寫--以身體知覺與氣氛為考察基點。有鳳初鳴年刊,5,249-2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啟書(19970500)。「禮記.樂記」論「和」諸義蠡探。中國文學研究,11,143-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蔡瑜(19960600)。論「聲音之道與政通」的意涵及其在詩評中的演繹過程。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4,41+43-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蔣義斌(19920300)。「樂記」的禮樂合論。簡牘學報,14,135-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戴璉璋(20041200)。從「樂記」探討儒家樂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4(4)=56,37-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蕭馳(20070300)。「書寫聲音」中的群與我、情與感--〈古詩十九首〉詩學質性與詩史地位的再檢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0,45-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渼(19940300)。窺意象而運斤--試論「文心雕龍」意象說與形聲情文的表現。中國學術年刊,15,151-1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蔡彥峰(20080900)。從“感物”到“體物”--晉宋詩學的重要發展。人文中國學報,14,323-3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靜(20071100)。「物色」:一個彰顯中國抒情傳統發展的理論概念。臺大文史哲學報,67,39-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秋宏(20101100)。論《文心雕龍》中的「意象」與「比興」。東吳中文學報,20,109-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Böhme, Gernot、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20030400)。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70=188,1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葉國良(20061200)。公孫尼子及其論述考辨。臺大中文學報,25,25-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柯慶明(19990500)。從「亭」、「臺」、「樓」、「閣」說起--論一種另類的遊觀美學與生命省察。臺大中文學報,11,127-1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江明玲(2001)。六朝物色觀研究--從「感物」到「體物」的詩歌發展(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靖如(2010)。書寫與記憶--漢魏六朝文學現象的一種考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文進(1978)。論六朝詩中巧構形似之言(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佩螢(2005)。從六朝樂賦再探文學抒情傳統(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毓瑜(1990)。六朝藝術理論中之審美觀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鄭震(2009)。身體圖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Merleau-Ponty, Maurice、王東亮(2002)。知覺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學結論。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enedict, Ruth、黃道琳(2011)。文化模式。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建民(2007)。發現古脈:中國古典醫學與數術身體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竺家寧(2008)。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趙敏俐(2005)。中國詩歌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藍(2006)。中國音樂美學。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自清(1964)。詩言志辨。台北:五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鍾嶸、王叔岷(2004)。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麗真(1997)。嵇康的音樂美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彭鋒(2003)。詩可以興--古代宗教、倫理、哲學與藝術的美學闡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蕭子顯(1975)。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胡塞爾、倪梁康(1999)。邏輯研究第二卷:現象學與認識論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健(2007)。魏晉南北朝的感物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俞劍華(2000)。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魯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堯(2001)。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蔡瑜(2006)。中國抒情詩的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房玄齡(2003)。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殷璠、王克讓(2006)。河嶽英靈集注。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韓康伯、孔穎達(1955)。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毛亨、鄭玄、孔穎達(1955)。詩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沈約(1972)。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山東中醫學院、河北醫學院(1993)。黃帝內經素問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志聰、孫國中、方向紅(2006)。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屈原、王逸、洪興祖(2002)。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建安七子、余紹初(2005)。建安七子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嵇康(1936)。嵇中散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陶淵明、楊家駱(2000)。陶淵明詩文彙評。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劉勰、周振甫(2003)。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蕭統、李善(1995)。昭明文選。臺北:文化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徐陵、吳兆宜(1999)。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劉履(2000)。古詩十九首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孫洙、鴛湖散人(1977)。唐詩三百首集釋。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沈德潛(2003)。古詩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黛安‧艾克曼、莊安祺(2008)。感官之旅。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Husserl, Edmund、Held, Klaus、倪梁康(2005)。生活世界現象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馬赫、洪謙、唐鉞、梁志學(1997)。感覺的分析。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列夫‧謝苗諾維奇‧維果茨基、李維(2007)。思維與語言。臺北:胡桃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李慶(1999)。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汪民安、陳永國(2003)。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余舜德(2010)。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費振鐘(2008)。懸壺外談--醫學與身體的歷史表達。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楊大春(2007)。語言、身體、他者--當代法國哲學三大主題。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蔣勳(2010)。感覺十書--蔣勳談美。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維吉爾‧亞德烈、周浩中(1998)。藝術哲學。臺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魯道夫‧阿恩海姆、郭小平、翟燦(2003)。藝術心理學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卡爾‧達爾豪斯、楊燕迪(2006)。音樂美學觀念史引論。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林西莉、許嵐、熊彪(2009)。古琴。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Maritain, Jacques、劉有元、羅選民(1992)。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巴斯卡‧季聶、邱瑞鑾(2005)。日出時讓悲傷終結。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瓦倫汀、潘智彪(2000)。實驗審美心理學--繪畫篇。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列夫‧謝苗諾維奇‧維果茨基、李維(2010)。藝術心理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于民(2008)。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伍國棟(2009)。中國古代音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李澤厚、劉綱紀(1989)。中國美學史。臺北:古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易存國(2009)。中國古琴藝術。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宗白華(2001)。美學的散步。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修金堂(2010)。音樂美學引論。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修海林(2011)。中國古代音樂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張以慰(2009)。中國古代音樂舞蹈史話。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張前、王次炤(1995)。音樂美學基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張洪模(1998)。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音樂美學卷。臺北:洪葉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郭平(2007)。古琴叢談。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曹本治(2010)。儀式音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程建平(2007)。音樂與創造性思維。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葉朗。中國美學的開展。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蔡仲德(2004)。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楊蔭瀏(2011)。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蔣孔陽(2006)。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潘栢世(2006)。太和鼓鬯--徐青山《二十四琴況》講述。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韓鍾恩(2004)。音樂意義的形而上顯現並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羅天全(2010)。中國古代音樂之源與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路先.列維-布留爾、丁由(2001)。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Mead, George Herbert、趙月瑟(2005)。心靈、自我與社會。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宇文所安(2003)。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林大志(2007)。四蕭研究:以文學為中心。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蔡英俊(1995)。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劉若愚、杜國清(2001)。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姚春鵬(2008)。黃帝內經:氣觀念下的天人醫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赫曼‧施密茨、龐學銓、李張林(1997)。新現象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宇文所安、鄭學勤(2004)。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莫里斯.梅洛-龐蒂、楊大春(2007)。眼與心。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謝靈運、顧紹柏(2004)。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柯慶明、蕭馳(2009)。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葉舒憲(2005)。詩經的文化闡釋。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石觀海(2003)。宮體詩派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劉勰、范文瀾(2000)。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莫里斯.梅洛-龐蒂、姜志輝(2001)。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謝朓、曹融南(2001)。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王元化(1996)。文心雕龍講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葉維廉(1988)。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呂不韋、陳奇猷(2009)。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楊儒賓、何乏筆(2004)。身體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蔡仲德(1993)。中國音樂美學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田曉菲(2010)。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鮑照、錢仲聯(2005)。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張豔豔(2007)。先秦儒道身體觀與其美學意義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Storr, Anthony、鄧伯宸(2008)。孤獨的聆賞者--音樂、腦、身體。臺北: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王夢鷗(1976)。禮記校證。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柯慶明(2001)。中國文學的美感。河北教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雅克.德里達、汪堂家(1999)。論文字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余德慧(2007)。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Hanslick, Eduard、陳慧珊(1997)。論音樂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劉長林(1997)。中國系統思維:文化基因的透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陳壽、趙幼文(2001)。三國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黑格爾、朱光潛(1983)。美學。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阮籍、陳伯君(2006)。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何文煥(2001)。歷代詩話。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劉義慶、劉孝標、余嘉錫(1996)。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鄭玄、孔穎達、孫希旦(1965)。禮記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左丘明、竹添光鴻(1998)。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管仲、黎翔鳳、梁運華(2009)。管子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劉安、劉文典、馮逸、喬華(1997)。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荀況、王天海(2005)。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鄭玄、孔穎達、陸德明、呂友仁(2008)。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栗山茂久、陳信宏(2005)。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究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廖蔚卿(20060000)。中古樂舞研究。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吳相洲(2006)。永明體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胡德懷(1997)。齊梁文壇與四蕭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董仲舒、袁長江(2003)。董仲舒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Berger, John、吳莉君(2010)。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城邦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陶淵明、龔斌(1999)。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王國瓔(19990000)。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孫康宜(2001)。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柯慶明(1998)。境界的再生。臺北:幼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Merleau-Pony, M.、Smith, Colin(1962)。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Routledge & Kegan Paul。  new window
127.張素卿(1991)。左傳稱詩研究。臺北: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朱謙之(2006)。中國音樂文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張淑香(1992)。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Arnheim, Rudolf、滕守堯、朱疆源(1998)。藝術與視知覺。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范曄、李賢(2003)。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海德格、孫周興(1996)。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錢鍾書(1986)。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陳世驤(1998)。陳世驤文存。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O'Nell, John、張旭春(2001)。五種身體。台北市:弘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張少康、盧永璘(1999)。先秦兩漢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盧清青(1984)。齊梁詩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鄭玄、孔穎達(1955)。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寥蔚卿(1978)。六朝文論。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華正人(1988)。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柯慶明(2000)。文學美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王國瓔(1996)。中國山水詩研究。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張可禮(2002)。東晉文藝綜合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許慎、段玉裁、魯實先(1984)。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于潤洋(2002)。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Merleau-Ponty, Maurice、羅國祥(2008)。可見的與不可見的。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葛洪、楊明照(1996)。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韓嬰、許維遹(2005)。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祖保泉(1997)。文心雕龍解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盧辯、方向東(2008)。大戴禮記匯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簡.艾倫.哈里森、劉宗迪(2008)。古代藝術與儀式。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陶文鵬、韋鳳娟(2004)。靈境詩心--中國古代山水詩史。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曹道衡、劉躍進(2000)。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陳昌明(2005)。沉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葛洪、王明(2002)。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張蕙慧(1991)。中國古代樂教思想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蕭馳(2003)。抒情傳統與中國思想--王夫之詩學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莊周、郭慶藩(1993)。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瓦倫汀、潘智彪(2000)。實驗審美心理學--音樂、詩歌篇。臺北:商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胡經之(2001)。中國古典文藝學叢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陳德興(2009)。氣論釋物的身體哲學:陰陽、五行、精氣理論的身體形構。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渡邊護、張前(1996)。音樂美的構成。人民音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葉維廉(19940000)。從現象到表現:葉維廉早期文集。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朱熹(1996)。詩經集註。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鄭毓瑜(19880000)。六朝文氣論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楊儒賓(2003)。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王建元(1992)。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朱熹(2003)。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余培林(1995)。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老聃、陳鼓應(1997)。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王充、劉盼遂、黃暉(1996)。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楊儒賓(1997)。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瑞秋.赫茲、李曉筠(2009)。氣味之謎--主宰人類現在與未來生存的神奇感官。永和:方言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Merleau-Ponty, Maurice、劉韻涵、張智庭(1992)。眼與心--梅洛龐蒂現象學美學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易存國(2005)。大音希聲--中華古琴文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楊隽(2009)。典樂制度與周代詩學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顏崑陽(1993)。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Woodward, Kathryn、林文琪(2006)。認同與差異。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呂正惠(1989)。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逯欽立(1998)。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Langer, Susanne Katherina、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1991)。情感與形式。商鼎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葉維廉(2002)。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蔡英俊(20010000)。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王力堅(1997)。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錢志熙(1997)。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林文月(1996)。山水與古典。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高友工(20110000)。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陳望衡(1998)。中國古典美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龔卓軍(20060000)。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張堯均(2006)。隱喻的身體--梅洛龐蒂身體現象學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曹植、趙幼文(1998)。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黃偉倫(20060000)。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梅家玲(2004)。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陳植鍔(1990)。詩歌意象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司馬遷、瀧川龜太郎(1993)。史記會注考證。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鄭毓瑜(20120000)。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嚴可均(199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王弼、樓宇烈(1999)。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姜宇輝(2007)。德勒茲身體美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歸青(2006)。南朝宮體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王更生(1995)。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胡雪岡(2002)。意象範疇的流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劉勰、詹鍈(1999)。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Bachelard, Gaston、龔卓軍、王靜慧(2003)。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古添洪(2005)。不廢中西萬古流:中西抒情詩類及影響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徐復觀(1992)。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弗雷澤、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劉魁立(2006)。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新世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王立(1994)。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何晏、邢昺(1955)。論語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孟子、趙岐、孫奭(1955)。孟子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嵇康、殷翔、郭全芝(1986)。嵇康集注。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陸機、張少康(2002)。文賦集釋。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周與沈(2005)。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張再林(2008)。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韓非子、陳奇猷(2000)。韓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Lakoff, George P.、Johnson, Mark、周世箴(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王維、趙殿成(1998)。王右丞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段義孚、潘桂成(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左丘明、韋昭、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1978)。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王立(1999)。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呂正惠、蔡英俊(1992)。中國文學批評。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鄭毓瑜(20050000)。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蔡璧名(19970000)。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Merleau-Ponty, Maurice、龔卓軍(2010)。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昆吾(1998)。詩六義原始。中國早期藝術與宗教。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昌明(2003)。錢鍾書文論中的「感官」論述。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錢鍾書(1995)。通感。七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淑香(1992)。神思與想像。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復觀(2001)。釋詩的比興--重新奠定中國詩的欣賞基礎。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梅洛-龐蒂、戴修人(2000)。眼與心。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第二卷.回歸存在之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嘉瑩(1999)。中國古典詩歌中形象與情意之關係例說--從形象與情意之關係看「賦、比、興」之說。迦陵談詩二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龔鵬程(1998)。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