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誠齋詩通變之研究
作者:黃子馨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張高評
蘇珊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楊萬里誠齋詩誠齋體通變宋詩YangWanLiChengZhai PoetryChengShai StyleAdaptationSong Poet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8
摘要
「通變」繼承與革新是文學創作的一體兩面。「通」即承繼固有文化的精髓,才能立定腳跟,放眼未來;「變」則依隨時代之發展、文化之走向而變化,要求有新異之創造、自成一家之風格。宋詩在「通變」的基礎上,與唐詩並駕齊驅;楊萬里在「通變」的基礎上,建立獨樹一幟的「誠齋體」。本論文以「誠齋詩通變之研究」為題,旨在深入探討誠齋詩中的繼承與開拓,並以其《誠齋詩話》、《誠齋易傳》為輔佐,印證「誠齋體」中的「通變」意識。其次,探討「誠齋體」的師承淵源、地位、影響等。全文凡分八章:
在第一章緒論中,筆者將其分為三大部分:在「研究動機與目的」裡指出,因為「誠齋體」可上溯《詩經》,下啟南宋詩風,具有承先起後之價值,完全符合文學之通變法則,故擇其為研究對象。在「文獻述評與探討」中,針對近五十年以來(1963─2013)台灣及大陸地區,以「楊萬里」或「楊誠齋」為篇名之論文,加以蒐羅、分析。在「研究範疇與方法」中,以「語言風格分析」、「歷史批評」、「文學流變史觀」、「主題學」等方法,來考索、探究「誠齋詩」的通與變。
在第二章中,先解釋「通變」之義,進而探討在《文心雕龍》中,昔日學者針對〈通變〉一章,提出所謂「通變說」的「四個」定義的詮解,同時採用「繼承革新」一說,借用《文心雕龍》的「通變」之意,來闡明誠齋詩中的繼承與革新之處。其次,從《誠齋易傳》與《誠齋詩話》釋其「變」的理論,在其變化之中,又蘊藏著「通」的原則。最後,將哲學、詩學、創作結合,檢視其三者間是否緊密依存,並歸納誠齋詩變化的歷程,除了楊萬里自述的「五次」求變外,同時也闡述其他學者的不同看法。
從第三章開始,筆者主要由不同的詩歌「主題」來分析「誠齋體」的通與變。第三章是「詠物詩」,它是誠齋詩4200餘首中,排行「第三」的題材,佔六分之一強,有730餘首。誠齋詠物書寫的承繼之處,主要在「物象」書寫的筆法,依舊承襲過去:巧為形似、不即不離的技巧,並延續「寄託」的筆法:言志、抒情、說理。其誠齋詠物書寫的創發處,在於改變傳統「以物起興,物為從屬」的書寫模式,喜小物,觀察細膩,在技巧方面,善用「錯覺」與「虛實交錯」之法,並
重視詩境上的「曲折多轉」。
第四章「誠齋怨刺書寫」,其內容雖然僅150餘首,但有其專屬的個人特色,所以,加以分析、探究。誠齋怨刺書寫主要承繼「矯天下」的詩教功能,並延續《詩經》溫柔敦厚與《春秋》婉曲的怨刺筆法;誠齋怨刺書寫的變,則是其情感思維「冷靜含蓄」與「曠達積極」,就修辭藝術來說,他也善於用典,援古諷今,並時以「翻案」手法,舊典新意,讓人耳目一新。
第五章「誠齋山水書寫」,在楊萬里詩中,「山水」之作就佔全詩的「四分之一」,共1600於是「誠齋詩」中最常見的題材內容,也是兩宋山水創作之冠。這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取勝,他還為山水詩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境界,成為宋代山水詩中最具「獨創性」的詩人。這近一千六百餘首的山水詩,也讓楊萬里在宋代詩壇,享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成功展現了誠齋山水的重要價值。誠齋山水承襲了前人「紀行」的創作習慣,也在「歸隱」與「出仕」之間掙扎,更在山水創作中融入大量的議論、說理。除了吸收前人經驗外,他也大量注入個人特色,扭轉了當時詩壇上一味模仿前人、模仿書本而不知創新的窠臼,重新恢復了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表達了他對自然山水的獨特妙悟。
開拓了山水詩中,獨特的審美境界,無論是其藝術思維方式,還是其詩歌的情感基調,亦或是結構模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創新意義,對中國山水詩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第六章「誠齋閒適書寫」,此類題材內容數量,僅次於「山水」而已,位居第二,但卻乏人問津,所以,筆者將其收入於本文中進行析究。在師古方面:承繼「自然」的書寫模式,並延續宋人「平淡」的審美觀念,詩中也受到當時風氣之影響,常「以禪入詩」,讓其內容在「閒情意致」之外,又多了些「禪機」、「禪趣」。它的「拓展」主要展現在題材的「多元性」,舉凡各樣生活瑣事,觸物起興,並可深刻感受到詩中,詩人的赤子情懷;在其「遣詞造字」方面,詩人擅長使用俗語、口語,親切之外,又不失清新之感。
第七章「楊萬里與誠齋體」,在本章節中,筆者追溯「誠齋體」主要的師承來源:從江西、唐音、到宋調,進而開創出「獨一無二」的「誠齋體」。在「楊萬里與江西詩派」這一節中,過去學界既定的印象大都在於:楊萬里受學江西,但最後卻厭棄江西,將其「焚詩」之舉,視為與江西詩派的切割,但事實並非如此。楊萬里真正亟欲擺脫的是江西「死法」,是江西後學的弊端,絕非是唾棄整個江西詩派。在「楊萬里與唐音」一節中,過去學界主要將其焦點集中在「晚唐」絕句,但實際上,「誠齋體」所囊括的是整個唐音的精華,而非只是單純的晚唐詩觀。在「楊萬里與宋調」中,筆者從其詩文中,考論楊萬里受當代文風、文人薰陶的例證,進而駁斥「誠齋詩」不帶宋調特徵的說法。本章最後,總結「誠齋體」的特色,以貫穿全文論述之核心。
第八章結論,總論上述各章節重點,並從《誠齋詩話》,來檢視楊萬分的理論與創作是否「知行合一」,再透過各代的評述,歸納整理出楊萬里與誠齋體的地位與影響,並分析「誠齋體」的優缺、得失,方能從不同的面向,觀照「誠齋體」的全貌。
Abstract
"Adaptation " is a continuity and an evolving spirit of literary works. "Continuity " connects the inherent cultural essence that establishes the foundation and further allows a vision to the future; "evolvement " follows the change with time, cultural path, and inviting creativity, thus forming a unique style. Song Dynasty poetry is on a par with the Tang Dynasty poetry on literary adaptation; YangWanLi has established a very individualized "ChengZhai Style "literary writing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adaptation through continuity and evolvement. The subject dissertation is titled " A Research of the Adaptation of ChengZhai Poetry ", focusing in depth on the literary inheritance and the innovation of ChengZhai style poetry by referencing" ChengZhai Shi-Hua"and
"ChengZhaiYiZhuan " . It is to verify the adaptation intent of "ChengZhai Style". Further, it is also to explore the origin, literary status, and impact of the "ChengZhai Style". Entire research contains eight chapters.
The author identified three main research parts in the introductory chapter: As described in "the motive and the objective of the research" part, the"ChengZhai Style" followed the origin of "Shi-Jin"and later influenced poetry style of South Song Period which produced a literary continuity value. It strongly fits with the rule of literary adaptation, thus a subject of this research. In"reference work commentary and exploration "part, the research focuses and analyzes essays containing "YangWanLi" or "YangChengZhai"keywords published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Province in the past 50 years (1963-2013). Lastly, in "research category and methodology" part, author utilizes "language custom analysis","historical critique ","historical literary evolution", and "theme study "for a comparative and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continuity and evolvement of the"ChengZhai poetry ".
In Chapter Two, the author first interprets the meaning of continuity and evolvement. Then the author moves onto analyzing "WenXinDiaoLong "in which previous scholars has focused on "adaptation "and brought forth interpretations to the"Four"definitions of the"Adaptation Theory" . The author for utilizing "continuity and evolvement "and "adaptation "meaning derived from"WenXinDiaoLong " to clarify the details of continuity and evolvement of ChengZhai poetry. Moreover, the research referenced"ChengZhaiYiZhuan"and "ChengZhai Poetry"to explain the theory and progression of"evolvement "which the progression also contains the principle of "continuity ". Lastly, the research organizes the maturing process of ChengZhai style writing by examining if philosophy, poetry study, and creative writing are integrated and co-depended on each other. It also included YangWanLi's own self proclaimed "Five-Time"renewal and various views from other scholars.
Starting Chapter Three,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various poems to analyze ChengZhai Style writing's adaptation. The Chapter Three identifies "Poetry chanting things "which there are 730 poems. It is a third place popular theme and shares a one-sixth importance among all 4,200 ChengZhai poems. The style of ChengZhai existential poetry follows a traditional "material form "descriptive method: writers skillfully describing forms without being too detailed nor insufficient by using "metaphoric " technique: Will and ambition, emotion expression, and reasoning. The creation of ChengZhai existential poetry overturned the ideas on writing physical objects where the traditional writing style focuses on an event that the object associates, and the object itself becomes secondary. YangWanLi instead focused on smaller objects as primary and with detailed observations. He skillfully presented the subjects in illusion or through an exchange of fantasy and reality state as well as emphasizing the dramatic effect.
Chapter Fou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ChengZhai Critique Writing "which only contains 150 poems, but shows a tremendous individuality. ChengZhai critique writing often possesses a teaching value carrying out a righteous intent to rectify society's misconduct. The writting follows a tender and humble manner of "Shi-Jin"and a tactful manner of "ChunQiu" ; the evolvement of ChengZhai critique writing expresses a calm and reserve sentiment with openness and forwardness. YangWanLi is versed with classical allusions which he wrote satire pieces by interpreting old events with a new twist and surprised readers at the time.
Chapter Five focuses on the" ChengZhai Landscape Writing ". Writing of natural landscape is the most often seen type of poetry in YangWanLi's poem collection which accounted for a total of 1,600 poems or a quarter of the collection. He produced the highest number of landscape poetry in both North Song and South Song Dynasties. YangWanLi created a new benchmark for landscape poetry writing and became the most unique and prominent landscape poet at the time. He successfully presented the important value of landscape poetry in literary work. ChengZhai landscape poetry continued a traditional writing style showing feudal public officials struggled in choosing between retreating to homeland or serving offices. The landscape poetry often add much argumentation and debate as well. Although YangWanLi absorbed much technique from early poets, he implemented a heavy dose of individuality into his work, and changed a culture in the poetic circle in his time that producing poetry lacking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s a result of modeling early poets and written works. YangWanLi's effort restored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further expressed his special fondness towards natural landscape. YangWanLi's landscape poetry pioneered a unique perspective of judging beauty. The literary innovation cast a tremendous value in artistic originality, emotional sentiment, or writing structure of the poetry. YangWanLi's work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landscape poetry.
Chapter Six focuses on the "ChengZhai Leisure Writing ". This type writing produced the second highest number of poem pieces following closely behind the landscape writing, however, poets lacked interest writing on the leisure theme, therefore, the author included it in the research to analyze. Leisure writing inherited a natural and unpretentious style of expression and continued an appreciation on the beauty of "ordinary " by poets in Song Period. As affected by the environment at the time, the writing often invited " Zen philosophy into poems "allowing the content filled with "zen wisdom" and "zen joy" in addition to "leisure thoughts and sense". Leisure poetry's "creative progression "was primarily expressed through its "diversed " topics and subjects. An ordinary everyday life small matter can be of a piece of poetry writing filled with deep emotions. YangWanLi skillfully wrote poems by employing idioms and vernacular phrases which presented leisure poetry with an inviting and fresh feel.
Chapter Seven focuses on "YangWanLi and ChengZhai Style".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primary origin of the "ChengZhai Style ": Starting from JiangXi region to Tang Period sound to Song Period rhyme establishing the one and only ChengZhai Style. In YangWanLi and JiangXi Poet Clan section, the author states that the most prevalent view in academia is that YangWanLi was schooled in JiangXi region, but he developed an aversion to JiangXi and later burned poems which the act was taken as a dissociation with the JiangXi Clan.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fact was quite opposite, YangWanLi did not despise JiangXi Poet Clan as a whole, but he desired to be free from the decay of JiangXi Clan which the corruption within the poetic circle drove him away. In YangWanLi and Tang Period sound section, it is discussed that the academia focuses on works in the late Tang Period, but the fact is ChengZhai Style incorporated the paragon of the entire Tang Period sound, and not merely the late Tang Period. In YangWanLi and Song Period rhyme, the author examines evidences reveal in YangWanLi's poetry work that he was influenced by literary environment and poets to refute that ChengZhai Style does not contain characteristics of Song Period rhyme. Lastly, the author concludes ChengZhai Style by illustrating its uniqueness as the central point of this research discussion.
Chapter Eight concludes and summarizes the focal points from each chapter, examining if YangWangLi's theory and creative writing work show a consistency, and further evaluating critiques from various era to determine the literary status and impact of YangWanLi and ChengZhai Style. The Chapter is also to analyze the pro and con of ChengZhai Style from all angles and presents a complete evaluation of the Style.
【重要參考書目】

※古籍先依年代排序,若同一年代則依作者出生先後順序排列。
※楊萬里、現代專書、期刊論文、學位論文依出版的先後順序排列。
※當書中含有兩種以上的典籍時,若皆有引用,雖同書(冊),但仍列入書目。

一、楊萬里專書

□ 清‧夏敬觀選注,《楊誠齋詩選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1月,
台1版。
□ 宋‧楊萬里著,《誠齋易傳》,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9月,台1版。
□ 胡明珽著,《楊萬里詩評述》,台北:學海書局,1976年5月,1版。
□ 周汝昌著,《楊萬里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5月,1版1刷。
□ 呂慧鵑等編,《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楊萬里評傳》濟南:山東教育出版
社,1985年4月,2版2刷。
□ 王守國著,《誠齋詩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1版1刷。
□ 周啟成著,《楊萬里和誠齋體》,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4月,1版1刷。
□ 劉慶雲、杜方智主編,《映日荷花別樣紅──首屆全國楊萬里學術討論會論文
集》,長沙:岳麓書社,1993年月不詳,1版1刷。
□ 章楚藩主編,《楊萬里詩歌賞析集》,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2月,1版1
刷。
□ 于北山著,《楊萬里詩文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8年7月,1版1
刷。
□ 宋‧楊萬里著,《楊萬里詩》,見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本(冊
4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1刷。
□ 康泰、蕭東海主編,《蜜成猶帶百花香──第二屆全國楊萬里學術討論會論文
集》,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月不詳,1版1刷。
□ 陳光榮著《楊萬里范成大詩選》,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1月,1版1刷。
□ 宋‧楊萬里著,《誠齋詩話》,見《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
年8月,1版4刷。
□ 張瑞君著,《楊萬里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1版1刷。
□ 傅璇宗主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見湛之編,《楊萬里范成大資料彙
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1版4刷。
□ 歐陽炯著,《楊萬里詩歌辭章學》,福州:海風出版社,2005年2月,1版1
刷。
□ 歐純純著,《陸游與楊萬里詠梅詩比較研究》,台北:漢風出版社,2006年1new window
月,1版。
□ 于北山著,于蘊生整理,《楊萬里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
月,1版1刷。
□ 楊萬里著、王琦珍整理,《楊萬里詩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月,1版1刷。
□ 蕭東海著,《楊萬里年譜》,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7年5月,1版1刷。
□ 宋‧楊萬里著,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
月,1版1刷。
□ 三晉出版社編,《楊萬里集(修訂版)》,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年10
月,1版1刷。
□ 陳義成著,《楊萬里生平及其詩之研究》,見龔鵬程主編,《古典詩歌研究彙new window
刊》,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3月,1版。
□ 歐陽炯著,《楊萬里生平及其詩學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年3月,
1版。
□ 朱德才、楊燕著,《范成大楊萬里詩詞選譯》,天津:鳳凰出版社,2011年5
月,1版1刷。


二、文心雕龍

□ 劉永濟著,《文心雕龍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10月,台1版。
□ 詹鍈著,《劉勰與〈文心雕龍〉》,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月,1版1刷。
□ 范文瀾注,《文心雕龍》,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6月,3版。
□ 張文勛、杜東枝著《文心雕龍簡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9月,
1版1刷。
□ 沈謙著,《文心雕龍之批評方法》,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5月,1
版。
□ 龔菱著,《文心雕龍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2年6月,1版。
□ 楊明照、吳聖昔論文,趙仲邑、陸侃如釋解,《文心雕龍研究‧譯釋》,台北:
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1版。
□ 周振甫著,《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5月,1版。
□ 郭晉稀注釋,《文心雕龍注釋》,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1版2
刷。
□ 王更生著,《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3月,1版。
□ 陳兆秀著,《文心雕龍術語探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5月,1版。
□ 王禮卿著,《文心雕龍通解》,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0
月,1版。
□ 詹鍈著,《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1版1刷。
□ 陸侃如、牟世金著,《劉勰和文心雕龍》,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年7月,1版2刷。
□ 吳林伯著,《文心雕龍字義疏證》,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1
版1刷。
□ 清‧紀昀著,《紀曉嵐評文心雕龍》,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98年6
月,1版2刷。
□ 李平著,《文心雕龍綜論》,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1刷。
□ 馮春田著,《文心雕龍闡釋》,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4月,1版1刷。
□ 黃侃著,《文心雕龍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1版1
刷。
□ 南朝梁‧劉勰著,清‧黃叔琳注,清‧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拾遺,《增訂文心
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8月,1版1刷。
□ 張立齋著,《文心雕龍註訂》,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4月,1版1
刷。
□ 祖保泉著,《文心雕龍解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2版3
刷。


三、古籍

□ 春秋‧李耳著,朱謙之校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8月,1
版2刷。
□ 春秋‧晏嬰著,王更生注譯,《晏子春秋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7年8月,1版。
□ 戰國‧孟軻著,史次耘註譯,《孟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年9月,2版5刷。
□ 戰國‧莊周著,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
月,1版9刷。
□ 戰國‧屈原著,黃靈庚集校,《楚辭集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1月,1版1刷。
□ 戰國‧屈原等著,傅錫壬注譯,《新譯楚辭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11年
6月,3版3刷。
□ 戰國‧列禦寇著,嚴北溟、嚴捷譯注,《列子譯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年10月,1版。
□ 戰國‧佚名著,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4月,1
版3刷。
□ 漢‧毛亨著、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見清‧阮元校勘,《十
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12月,1版16刷。
□ 漢‧陸賈著,《新語》,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695),台北:台灣
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1版。
□ 漢‧司馬遷著,《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2版21刷。
□ 漢‧劉向著,左松超注譯,《說苑》,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1版。
□ 漢‧劉向編纂,《戰國策》,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406),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7月,1版。
□ 漢‧揚雄著,《法言》,見《叢書集成初編》本(冊356),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月不詳,新1版。
□ 漢‧劉歆著,《西京雜記》,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035),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1版。
□ 漢‧戴德著,方向東集解,《大戴禮記彙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7月,1版1刷。
□ 漢‧袁康、吳平同著,《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本(冊46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7月,1版。
□ 漢‧王充著,《論衡》,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862),台北:台
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1版。
□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1版
13刷。
□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1998年10月,1版1刷。
□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見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12月,1版16刷。
□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見清‧阮元校勘,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12月,1版16刷。
□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見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12月,1版16刷。
□ 漢‧鄭玄注,唐‧賈公彦疏,《周禮正義》,見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12月,1版16刷。
□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見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12月,1版16刷。
□ 漢‧佚名著,王強模評譯,《古詩十九首》,台北:建宏出版社,2004年6月,
1版3刷。
□ 三國‧曹操著,《曹操詩》,見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
中華書局,2006年1月,1版5刷。
□ 三國‧曹操著,《曹操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10月,台景印1
版。
□ 三國‧劉劭著,黃志民校閱,《新譯人物志》,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1月,
1版2刷。
□ 三國‧徐幹著,《中論》,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696),台北:台
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1版。
□ 晉‧皇甫謐《高士傳》,見《叢書集成初編》本(冊3396),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月不詳,新1版。
□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見清‧阮元校勘,《十三經
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12月,1版16刷。
□ 晉‧陳壽著,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7月,2
版。
□ 晉‧習鑿齒著,舒焚、張川林校注,《襄陽耆舊記校注》,武漢:湖北人民出
版社,1999年9月,1版1刷。
□ 晉‧陶潛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2月,1版2刷。
□ 晉‧宗懍著,《荊楚歲時記》,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589),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10月,1版。
□ 晉‧王象著,《群芳譜》,見《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
1988年2月,1版。
□ 晉‧崔豹著,《古今注‧蟲魚》,見王根林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1刷。
□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
1版11刷。
□ 南朝宋‧劉義慶著,劉正浩等注譯,《新譯世說新語》,台北:三民書局,2003
年2月,1版4刷。
□ 南朝梁‧沈約著,《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1版9刷。
□ 南朝梁‧沈約著,《沈約詩》,見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
中華書局,2006年1月,1版5刷。
□ 南朝梁‧鍾嶸著,徐達譯注,《詩品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
9月,1版1刷。
□ 南朝梁‧蕭統著,張啟成、徐達等譯注,《昭明文選》,台北:台灣古籍出版
社有限公司,2001年3月,1版1刷。
□ 南朝梁‧蕭綱著,《蕭綱詩》,見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
中華書局,2006年1月,1版5刷。
□ 北齊‧顏之推著,趙曦明注,《顏氏家訓注》,台北:藝文出版社,1973年10
月,3版。
□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1版8刷。
□ 唐‧駱賓王著,《駱賓王詩》,見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冊3),北京:
中華書局,2003年7月,1版7刷。
□ 唐‧張鷟著,《朝野僉載》,見《叢書集成初編》本(冊2830),北京:中華書
局,1985年月不詳,新1版。
□ 唐‧王昌齡著,《詩格》,見《續修四庫全書》本(冊1694),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2年3月,1版1刷。
□ 唐‧王維著,趙殿成箋,《王右丞集箋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3月,台景印1版。
□ 唐‧李白著,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6年12月,1版1刷。
□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2月,1
版9刷。
□ 唐‧韓愈著,《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1版
1刷。
□ 唐‧韓愈著,清‧方世舉考訂,郝潤華、丁俊麗整理,《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
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5月,1版1刷。
□ 唐‧韓愈著,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年3月,台景印1版。
□ 唐‧韓愈撰,羅聯添編,《韓愈古文校注彙編》,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6月,1版。
□ 唐‧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
1版6刷。
□ 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1版4刷。
□ 唐‧日‧遍照金剛著,池田四郎次郎編,《文鏡秘府論‧地卷》,台北:學海
出版社,1974年1月,1版。
□ 唐‧元稹著,《元氏長慶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7年2月,台2版。
□ 唐‧施肩吾著,《施肩吾詩》,見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冊15),北京:
中華書局,2003年7月,1版7刷。
□ 唐‧杜牧著,清‧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年
6月,台2版。
□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溪生詩集箋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
年8月,台3版。
□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見《叢書集成初編》本(冊1646),北京:中華
書局,1985年月不詳,新1版。
□ 唐‧皮日休著,《皮日休詩》,見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冊18),北京:
中華書局,2003年7月,1版7刷。
□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見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11月,1版5刷。
□ 唐‧崔道融著,〈槿花〉,見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冊21),北京:
中華書局,2003年7月,1版7刷。
□ 唐‧義玄著,張伯偉釋議,《臨濟錄》,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
年1月,2版4刷。
□ 後晉‧劉昫等著,《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1版7刷。
□ 南唐‧李煜著,《李煜詞》,見蒲仁、梅龍輯注,《南唐二主詞全集》,北京: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8月,1版1刷。
□ 唐‧李延壽著,《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1版7刷。
□ 宋‧田錫著,《咸平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085),台北:台
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1版。
□ 宋‧王禹偁著,《小畜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086),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1版。
□ 宋‧釋智圓著,《閒居編》,見《卍續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年12月,1版。
□ 宋‧宋祁著,《宋景文公筆記》,見《叢書集成初編》本(冊280)北京:中
華書局,1985年月不詳,北京新1版。
□ 宋‧宋祁著,《宋祁詩》,見《全宋詩》本(冊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12月,2版2刷。
□ 宋‧梅堯臣著,《梅堯臣詩》,見《全宋詩》本(冊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1998年12月,2版2刷。
□ 宋‧歐陽脩著,《六一詩話》,見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
局,2001年11月,1版5刷。
□ 宋‧歐陽脩著,《洛陽牡丹記》,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845),台
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1版。
□ 宋‧歐陽脩著,《歐陽脩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10月,1版3刷。
□ 宋‧蘇舜欽著,傅平驤、胡問濤注,《蘇舜欽集編年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1991年3月,1版1刷。
□ 宋‧蘇洵著,《嘉祐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04),台北:台
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1版。
□ 宋‧周敦頤著,《通書》,見《叢書集成初編》本(冊1891),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月不詳,新1版。
□ 宋‧王安石著,宋‧李壁注,李之亮補箋,《王荊公詩注補箋》,成都:巴蜀
書社,2002年1月,1版1刷。
□ 宋‧程顥著,《程顥詩》,見《全宋詩》本(冊1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4年4月,1版2刷。
□ 宋‧程頤、程顥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2版1刷。
□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1999年10月,1版5刷。
□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1
版5刷。
□ 宋‧蘇軾著,鄒同慶、王宗堂著,《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9月,1版1刷。
□ 宋‧蘇軾著,薛瑞生箋證,《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9月,1版1刷。
□ 宋‧辛棄疾著,鄧廣銘箋注,《增訂本稼軒詞編年箋注》,台北:華正書局,
1978年12月,2版。
□ 宋‧郭茂倩編著,《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1月,1版2刷。
□ 宋‧黃庭堅著,鄭永曉整理,《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
社,2011年9月,1版1刷。
□ 宋‧呂本中著,《童蒙詩訓》,見郭紹虞編,《宋詩話輯佚‧附輯》,台北:華
正書局,1981年12月,1版。
□ 宋‧胡銓著,《澹庵先生文集》,台北: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
5月,1版。
□ 宋‧洪邁著,《容齋隨筆》,台北:大立出版社,1981年7月,景印1版。
□ 宋‧姜特立著,《梅山續稾》,見《四庫全書珍本‧二集》本(冊295),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月不詳,1版。
□ 宋‧姜特立著,見《全宋詩》本(冊3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12月,1版1刷。
□ 宋‧陸游著,《天彭牡丹譜》,見《筆記小說大觀‧第5編》,台北:新興書局
有限公司,1974年12月,1版。
□ 宋‧陸游著,《入蜀記》,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460),台北:台
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7月,1版。
□ 宋‧周必大著,《周必大詩》,見《全宋詩》本(冊43),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1998年12月,1版1刷。
□ 宋‧周必大著,《二老堂雜志》,見《叢書集成初編》本(冊2767),北京:中
華書局,1985年月不詳,新1版。
□ 宋‧周必大著,《文忠集》,台北:大興印刷廠,1970年7月,1版。
□ 宋‧項安世著,見《全宋詩》本(冊4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12月,1版1刷。
□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1刷。
□ 宋‧朱熹著,《四書集註》,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9月,1版。
□ 宋‧朱熹編,《程氏遺書》,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698),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1版。
□ 宋‧張邦基著,丁如明校點,《墨莊漫錄》,見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
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1刷。
□ 宋‧張栻著,《癸巳孟子說》,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99),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2月,1版。
□ 宋‧樓鑰著,《樓鑰詩》,見《全宋詩》本(冊4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12月,1版1刷。
□ 宋‧袁說友著,見《全宋詩》本(冊4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12月,1版1刷。
□ 宋‧張鎡著,《張鎡詩》,見《全宋詩》本(冊5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12月,1版1刷。
□ 宋‧姜夔著,《白石道人詩集‧送朝天續集歸誠齋時在金陵》,見《叢書集成
初編》本(冊2261),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月不詳,新1版。
□ 宋‧釋惠洪著,《冷齋夜話》,見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
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1版1刷。
□ 宋‧德洪覺範著,《石門文字禪》,見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初編》本(冊
5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9月,台2版。
□ 宋‧釋普濟著,《五燈會元》,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5月,1版。
□ 宋‧王邁著,見《全宋詩》本(冊5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
月,1版1刷。
□ 宋‧劉克莊著,《江西詩派小序》,見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
華書局,2001年8月,1版4刷。
□ 宋‧劉克莊著,《後村詩話》,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481),台
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1版。
□ 宋‧劉克莊著,《後村先生大全集‧韓隱君詩序》,見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初
編》本(冊133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9月,台2版。
□ 宋‧羅大經著,《鶴林玉露》,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865),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1版。
□ 劉祁著,《歸潛志》,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040),台北:台
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1版。
□ 宋‧王應麟著,《困學紀聞》,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854),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1版。
□ 宋‧釋紹曇著,《釋紹曇詩》,見《全宋詩》本(冊65),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1998年12月,1版1刷。
□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82年6月,台4版。
□ 宋‧葛天民著,《葛天民詩》,見《全宋詩》本(冊51),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1998年12月,1版1刷。
□ 宋‧張炎著,《詞源》,見張璋等編纂,《歷代詞話》,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
年3月,1版1刷。
□ 宋‧胡仔著,《苕溪漁隱叢話前後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1
版。
□ 宋‧嚴羽著,《滄浪詩話》,見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11月,1版5刷。
□ 金‧元好問著,狄寶心校注,《元好問詩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1月,1版1刷。
□ 金‧元好問著,《中州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365),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1版。
□ 元‧戴表元著,《戴表元詩》,見《續修四庫全書》本(冊2058),台北:台灣
商務印書館,2002年3月,1版1刷。
□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5月,新1版2刷。
□ 元‧張養浩著,《張養浩曲》,見徐徵等主編,《全元曲》,石家庄:河北教育
出版社,1998年8月,1版1刷。
□ 元‧施耐庵,王利器校注,《水滸傳全傳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9年5月,1版1刷。
□ 元‧脫脫等著,《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新1版5刷。
□ 明‧宋濂著,《宋學士全集》,見《叢書集成初編》本(冊2124),北京:中華
書局,1985年月不詳,新1版。
□ 明‧徐禎卿著,《談藝錄》,見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11月,1版5刷。
□ 明‧楊慎著,王仲鏞箋證,《升庵詩話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12月,1版1刷。
□ 明‧謝榛著,《四溟詩話》,見《叢書集成初編》本(冊2581)北京:中華書
局,1985年月不詳,新1版。
□ 明‧何良俊著,《四友齋叢說》,見《續修四庫全書》本(冊1125),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3月,1版1刷。
□ 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773),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1版。
□ 明‧瞿汝稷著,清‧聶先編集,《指月錄》,見淨慧主編《中國燈錄全書》,北
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11月,1版1刷。
□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宋元詩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7年9月,1版2刷。
□ 明‧陸明雍著,《詩鏡總論》,見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
局,2001年8月,1版4刷。
□ 明‧王驥德著,《曲律》,見《續修四庫全書》本(冊1758),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2002年3月,1版1刷。
□ 明‧洪應明著,吳家駒注譯,《新譯菜根譚》,台北:三民書局,2013年5月,
2版6刷。
□ 清聖祖敕著,《廣群芳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6月,台1版。
□ 清‧黃宗羲著,《南雷文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11月,台2版。
□ 清‧葉矯然著,《龍性堂詩話初集》,見郭紹虞選編,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
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1版2刷。
□ 清‧王夫之著,《薑齋詩話》,見《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6月,1版1刷。
□ 清‧葉燮著,《原詩》,見《續修四庫全書》本(冊1698),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2年3月,1版1刷。
□ 清‧朱彝尊著,《曝書亭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318),台
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2月,1版。
□ 清‧王士禎著,《帶經堂詩話》,台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10月,1版。
□ 清‧田雯著,《古歡堂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324),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2月,1版。
□ 清‧吳之振編,《宋詩鈔》,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462),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1版。
□ 清‧陳訏著,《宋十五家詩選》,見《續修四庫全書》本(冊1621),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3月,1版1刷。
□ 清‧沈德潛著,《說詩晬語》,見清‧王夫之等著,《清詩話》,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9年6月,1版1刷。
□ 清‧全祖望著,黃百家纂輯,何紹基校刊,《宋元學案》,台北:廣文書局,
1979年4月,2版。
□ 清‧乾隆敕編,《御選唐宋詩醇‧序》,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448),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1版。
□ 清‧袁枚著,周本淳標注,《小倉山詩房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3月,1版1刷。
□ 清‧袁枚著,雷瑨注,《箋註隨園詩話》,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10月,1
版。
□ 清‧蔣士銓著,《忠雅堂詩集‧辯詩》,見《續修四庫全書》本(冊1436),台
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3月,1版1刷。
□ 清‧趙翼著,《甌北集‧題遺山詩》,見《續修四庫全書》本(冊1446),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3月,1版1刷。
□ 清‧翁方綱著,《石洲詩話》,見郭紹虞選編,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1版2刷。
□ 清‧錢泳著,《履園譚詩》,見《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2月,1版2刷。
□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
月,1版7刷。
□ 清‧梁紹壬著,《兩般秋雨盦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1
版1刷。
□ 清‧李慈銘著,張寅彭、周容編校,《越縵堂日記說詩全編》,南京:鳳凰出
版社,2010年4月,1版1刷。
□ 清‧陳廷焯著,屈國興校注,《白雨齋詞話足本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3
年11月,1版1刷。
□ 清‧陳衍著,《石遺室詩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1年12月,台1
版。
□ 清‧陳衍評點,曹中孚校注,《宋詩精華錄》,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3月,
1版1刷。
□ 清‧王壽昌著,《小清華園詩談》,見郭紹虞選編,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1版2刷。
□ 清‧吳雷發著,《說詩管蒯》,見《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6月,1版1刷。
□ 清‧俞琰輯,易縉雲、孫奮揚合註,《歷代詠物詩選‧序》,台北:廣文出版
社,1985年12月,1版。
□ 清‧張戒著,《歲寒堂詩話》,見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
局,2001年8月,1版4刷。
□ 清‧光聰諧著,《有不為齋隨筆》,見林慶彰主編,《晚清四部叢刊‧第八編》,
台中:文聽閣圖書公司,2012年9月,1版。


四、現代專書

□ 俄‧普列漢諾夫著,呂熒譯,《論西歐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年5月,1版1刷。
□ 梁昆著,《宋詩體派論》,台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5月,1版。
□ 朱自清著,《詩言志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月,1
版。
□ 姜智圓著,《月溪法師問答錄》,台北:菩提印經會,1983年12月,1版。
□ 廖蔚卿著,《六朝文論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9月,1
版3刷。
□ 張健著,《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4月,1版11
刷。
□ 周勛初著,《文史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1版1刷。
□ 王運熙、楊明著,《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6月,1版1刷。
□ 張秉戌主編,《山水詩歌鑒賞辭典》,江蘇:中國旅遊出版社,1989年10月,
1版1刷。
□ 張高評著,《宋詩之傳承與開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3月,1版。
□ 郭紹虞、王文生著,《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3
月,1版11刷。
□ 胡明著,《南宋詩人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6月,1版。
□ 李文初,《中國山水詩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1
版1刷。
□ 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著、張景智譯,《索緒爾》(Saussure),臺北:桂
冠圖書股份公司,1992年1月,1版1刷。
□ 蕭翠霞著,《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1
版1刷。
□ 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94年7月,新4版。new window
□ 莊嚴、章鑄著,《中國詩歌美學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10
月,1版1刷。
□ 袁行霈、孟二冬、丁放著,《中國詩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年12月,1版1刷。
□ 錢鍾書著,周振甫、冀勤編,《談藝錄導讀》,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5年5月,1版1刷。
□ 葉慶炳著,《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6月,1版6刷。
□ 月溪禪師註疏,《維摩詰所說經註疏》,台北:圓明出版社,1998年3月,1
版1刷。
□ 劉學鍇著,《李商隱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1版1
刷。
□ 葉朗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7月,1版2刷。
□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9年11月,1版
1刷。
□ 胡傳志著,《金代文學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
□ 筑家寧著,《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3月,1版。
□ 陳吉軍、方建新、方健、呂鳳棠著,《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上海:上
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1月,1版1刷。
□ 王濟民著,《中國古代文論陳述》,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1版1刷。
□ 張毅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3月,1版2刷。
□ 潘富俊著,《唐詩植物圖鑑》,台北:城邦文化,2003年12月,1版16刷。
□ 錢鍾書著,《宋詩選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7月,1
版4刷。
□ 王國維著,《宋元戲曲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5月,1版1刷。
□ 孫明君著,《昨夜星辰:中國古典詩歌品鑒》,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年6月,1版1刷。
□ 智崇居士講述,《圓覺經現代直解》,台北:圓覺文教,2005年8月,2版1
刷。
□ 王國瓔著,《中國文學史新講》,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9月,1版。
□ 王國瓔著,《中國山水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1版1刷。
□ 王國維著,徐調孚校注,《校注人間詞話》,王國維著台北:頂淵文化有限公
司,2007年8月,1版2刷。
□ 李元秀主編,《茶道與酒文化》,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1版1刷。
□ 繆越著,《詩詞散論》,西安:陜西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1版1刷。
□ 徐時儀校注,《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2月,1版1刷。
□ 張高評著,《創意造語與宋詩特色》,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new window
年12月,1版。
□ 印度‧泰戈爾著,傅一勤譯,《新譯泰戈爾詩集‧漂鳥集》,台北:書林出版
有限公司,2011年5月,2版1刷。
□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台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11月,3版。


五、學位論文

□ 劉桂鴻著,《楊萬里生平及其詩》,台灣大學博論,1970年。
□ 吳鷗著,《南宋四家詩研究》,北京大學博論,1997年。
□ 歐陽炯著,《楊萬里及其詩學》,東吳大學碩論,1981年。
□ 黃忠天著,《楊萬里易學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論,1988年。
□ 林珍瑩著,《楊萬里山水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論,1992年。
□ 吳鷗著,《南宋四家詩研究》,北京大學博論,1997年。
□ 李成文著,《試論誠齋詩的主體意識》,湘潭大學碩論,2001年。
□ 李健莉著,《誠齋詩及詩論研究──從思想與創作演變的角度看誠齋詩》,華
東師範大學碩論,2002年。
□ 汪美月著,《楊萬里山水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論,2002年。
□ 侯美霞著,《楊萬里文學理論研究─以詩為主》,台北師範學院碩論,2003年。
□ 簡世和著,《《誠齋易傳》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碩論,2004年。
□ 鄭全蕾著,《楊萬里山水景物詩新變》,安徽大學碩論,2004年。
□ 胡建升著,《楊萬里園林詩歌研究》,南昌大學碩論,2005年。
□ 張玖青著,《楊萬里思想研究》,浙江大學博論,2005年。
□ 彭庭松著,《楊萬里與南宋詩壇》,浙江大學博論,2005年。
□ 郭艷華著,《楊萬里文學思想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論,2005年。
□ 龍珍華著,《楊萬里詩歌及其詩論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論,2006年。
□ 楊理論著,《中興四大家詩學研究》,四川大學博論,2006年。
□ 顏文武著,《論南宋中興詩人對江西詩派的超越》,暨南大學碩論,2006年。
□ 李海燕著,《南海集與誠齋體的演變》,華南師範大學碩論,2007年。
□ 楊雪冬著,《誠齋詩話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論,2008年。
□ 朱連華著,《楊萬里詩風演變研究》,西北師範大學,2008年。
□ 張勇著,《楊萬里政治民生詩研究》,河北大學碩論,2008年。
□ 謝惠懿著,《楊萬里《天問天對解》研究》,佛光大學碩論,2008年。
□ 李利霞著,《誠齋詩學研究》,山東大學碩論,2009年。
□ 楊秀萍著,《楊萬里、范成大山水詩比較研究》,台北教育大學碩論,2009年。
□ 高源貴著,《楊萬里易學思想研究》,山東大學碩論,2009年。
□ 馮延偉著,《楊萬里《誠齋易傳》研究》,河南大學碩論,2009年。
□ 徐曉菊著,《楊萬里記體散文研究》,江西師範大學碩論,2009年。
□ 韓立平著,《南宋中興詩壇研究》,復旦大學博論,2009年。
□ 李瑋著,《論楊萬里及其作品在清代的傳播與接受》,福建師範大學碩論,2010
年。
□ 張麗群著,《陸游、楊萬里序體散文研究》,江西師範大學碩論,2010年。
□ 陳微著,《楊萬里記體文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論,2010年。
□ 楊孝柔著,《楊萬里《荊溪集》寫物研究》,清華大學碩論,2011年。
□ 蔡淑月著,《南宋四家詩與宋型文化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博論,2011new window
年。
□ 李進進著,《楊萬里《退休集》研究》,哈爾濱師範大學碩論,2011年。


六、期刊論文

□ 胡明珽著,〈楊萬里其人其詩〉,見《中國詩季刊》,1972年6月,第3卷第2
期。
□ 黃永武著,〈詠物詩的評價標準〉,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
第1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12月,1版。
□ 吳聖昔著,〈以「變」論文〉,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1981年5月,第
2期。
□ 劉建國著,〈「通變」雜談〉,見《文心雕龍學刊‧第一輯》,濟南:齊魯書社,
1983年7月,1版1刷。
□ 馬茂元著,〈說「通變」〉,見《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社,1990年8月,1版1刷。
□ 康錦屏著,〈文學語言研究方法淺議〉,見中國文學語言研究會,《文學語言研
究論文集》,上海:新準第店,1991年3月,1版1刷。
□ 孫昌武〈明鏡與泉流──論南宗禪影響於詩的一個側面〉,見《東方學報》,
第63冊,1991年3月。
□ 沈秋雄著,〈李義山詠物詩探析〉,見《教學與研究》,1991年,第13期。
□ 卓支中著,〈通變:「繼承與創新」及「復古」質疑〉,見《海南師院學報》,
1992年,第5卷第4期。
□ 戴武軍著,〈詩意的創造與創造的詩意─讀《誠齋詩研究》一文〉,見《吉安
師專學報》,1994年,第4期。
□ 劉俊廷著,〈誠齋詩一官一集、一集一變之探析〉,見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
研究叢刊‧創刊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3月,1版1刷。
□ 陳拱著,〈《文心雕龍‧通變》篇疏釋〉,見《興大中文學報》,1996年1月,new window
第9期。
□ 胡正武著,〈《文心雕龍‧通變》主文辭師古說〉,見《台州師專學報》,
1996年10月,第18卷第5期。
□ 冠效信著,〈通變釋疑〉,見《文心雕龍美學範疇研究》,西安:陜西人民
出版社,1997年2月,1版1刷。
□ 陳節著,〈論宋詩的揚棄悲哀〉,見《中國韻文學刊》,1999年,第2期。
□ 蔡鍾祥著,〈釋「通變」〉,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文心雕龍」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3月,1版。
□ 高文強著,〈「通變」辨義〉,見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1版1刷。
□ 詹福瑞著,〈通變釋義〉,見《「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3月,1版。
□ 胡繼華著,〈「會通」與「適變」──《文心雕龍》的藝術歷史哲學〉,見《安
慶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6月,第19卷第3期。
□ 劉斯翰著,〈略論楊萬里詩的評價問題〉,見劉逸生主編,劉斯翰選注,《楊萬
里詩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6月,台灣2版1刷。
□ 莫礪鋒著,〈論楊萬里詩風的轉變過程〉,見《求索》,2001年,第4期。
□ 童慶炳著,〈《文心雕龍》「會通適變」說新解〉,見《河北學刊》,2006年11
月,第26卷16期。
□ 蕭寒著,〈試論蘇軾的「自然」論文藝觀〉,見《社會科學輯刊》,2007年2
月,第2期(總169期)。
□ 朱德慈著,〈窮盡誠齋事跡,新創年譜範式——于北山著《楊萬里年譜》簡議〉,
見《淮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3月,第29卷。
□ 宋皓琨著,〈句揣物形雖有跡,筆鑱天巧獨無痕─杜甫與楊萬里詠物詩的比較
分析〉,見《杜甫研究學刊》,2007年,第2期總92期。
□ 石家宜著,〈重讀〈變騷〉、〈通變〉與〈定勢〉,再議《文心雕龍》的宗旨與
體系〉,見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會編,《2007「文心雕龍」國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8月,1版。
□ 劉文源、蕭世民著,〈一部厚重的楊萬里研究專著——評蕭東海《楊萬里年
譜》〉,見《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11月,第29卷第
11期。
□ 王順娣著,〈論宋代詩學「平淡」美的基本特徵〉,見《浙江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第33卷(總155卷)。
□ 范青松著,〈朱熹對「涵詠」的闡釋〉,見《語文學習‧通識》,2009年2月。
□ 陳卓坤著,〈〈寄潮州刁太傅〉作者考辨〉,見《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
學版》,2009年,第1期。
□ 石韶華〈淺論楊萬里詠物的藝術特色─以知常州至廣東期間詩作為主〉,見《大
同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1月,第17期。
□ 王靜著,〈善病憂生:「閒適」的可能〉,見《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0年6
月,第18卷,第3期。
□ 呂國喜著,〈論白居易閒適詩中的病〉,見《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
學版》,2010年8月,第30卷,第4期。
□ 韓配陣著,〈陸游與楊萬里的愛國詩比較〉,見《時代文學》,2010年,第9
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