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提倡「以詩入畫」的徽宗繪畫中為何不見詩意表現?
書刊名:書畫藝術學刊
作者:林順得
作者(外文):Lin, Shun-te
出版日期:2013
卷期:14
頁次:頁351-365
主題關鍵詞:詩意下題取士以詩入畫隱喻圖像文字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1
  • 點閱點閱:169
鄧椿在《畫繼》中提到徽宗拔擢畫院中人,心中所懸的標準係視其人能否在繪畫中表現詩畫合一的理想:「始建五嶽觀,大集天下名手。應詔者數百人,咸使圖之,多不稱旨。自此之後,益興畫學,教育眾工。如進士科,下題取士,復立博士,考其藝能。當是時,臣之先祖,適在政府,薦宋迪猶子子房,以當博士之選。是時子房筆墨,妙出一時,咸謂得人。所試之題,如「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自第二人以下,多繫空舟岸側,或拳鷺於舷間,或棲鴉於篷背,獨魁則不然。畫一舟人,臥於舟尾,橫一孤笛,其意以為非無舟人,止無行人耳,且以見舟子之甚閒也。又如「亂山藏古寺」,魁則畫荒山滿幅,上出旛竿,以見藏意。餘人乃露墖尖或鴟吻,往往有見殿堂者,則無復藏意矣」。從鄧椿《畫繼》這段紀錄看來,得知宋徽宗在創辦畫學時徵選學生,考試的內容出自於詩題,而由得魁者的作品表現方式可知,徽宗並非只是期望學生的技法高超,他所冀望的是甄選一個能在畫中表現詩意的學生,顯而易見我們知道徽宗在畫學所期待的美學之一便是詩意的展現,但是為何在徽宗自己的畫作中我們似乎感受不到這種詩意的特質,是我們錯誤的聯結了「下題取士」與「以詩入畫」必需要有的直接關係,還是「以詩入畫」的徽宗對於詩意的表現有別於我們現代人所能想像的另一種詮釋?本文將以《臘梅山禽》(圖一)與《芙蓉錦雞》(圖二)二幅畫,重新闡釋「下題取士」與「以詩入畫」之間的關聯,也藉由這兩幅畫重新為徽宗的「以詩入畫」下一個定義。
期刊論文
1.薄松年(19950311)。趙佶(1082-1135)。中國巨匠美術週刊,中國系列028,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佘城(19830900)。北宋畫院制度與組織的探討。故宮學術季刊,1(1),69-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ickford, Maggie(2002)。Huizong and the Aesthetic of Agency。Archives of Asian Art,53,71-104。  new window
4.陳葆真(19930600)。宋徽宗繪畫的美學特質--兼論其淵源和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0,293+295-3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其鳳(2008)。宋徽宗與文人畫(博士論文)。南京藝術學院,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韓嬰(1972)。韓詩外傳。韓詩外傳今註今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09)。宣和畫譜。藝術叢編。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米芾(2009)。畫史。宋人畫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鄧椿(1974)。畫繼。畫史叢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秋來(1978)。兩宋院畫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絛、沈錫麟、馮惠民(1983)。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衣若芬(19990000)。蘇軾題畫文學研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郭思(2009)。林泉高致集。宋人畫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