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物我關係」的生活實踐:文人畫價值問題重探
作者:武嘉文
作者(外文):WU, CHIA-WEN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何乏筆
陳泓易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文人畫價值實踐物我關係生活的技藝literati paintingvaluepraxis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ings and the selftechnē tou bio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
我們所研究的並非文人畫,而是文人畫的價值。然而,我們並不意在追溯相關價值在其概念定義上的形上學本源(Ursprung),也不把它當作一套表象體系(價值系統)來加以定位,而是要考察這些價值在文人生活實踐中的起源(Herkunft)。因此,這個研究既非藝術史的,也不是美學史的,而是系譜學的。按傅柯,系譜學乃對實踐關係的研究。但我們並非從創作關係出發,因為對文人來說,繪畫首先是一生活中的「物」,因此,先於並決定創作關係的是「物我關係」。
當文人畫的價值沒有一樣不是針對主體的轉化來被提倡時,其價值的實踐便意味著對這樣一個問題的思考:創作如何成為一種「生活的技藝」(technē tou biou)?就文人畫來說,作為生活技藝的創作,同時是對物我關係的一種反思和實踐,而其價值就在這些反思與實踐的過程中進入繪畫領域;正是物我關係,讓生活以決定性的方式過渡到創作,並使價值主體化,或者說,使主體得到轉化。
我們將從價值起源、存有學與境界論等三個面向出發,並分別以一或二位文人為代表,來探討這個議題:「平淡天真」的價值起源(米芾)、「逸」的存有學(倪瓚)、「寓物之樂」的境界論(蘇軾、沈周)。此價值三面向的關係並非思辨關係,而是實踐關係,貫穿其間的實踐性因素就是物我關係。正是物我關係,讓三者間自動引發一種持續相互闡釋的效應,它使得每一章皆成了其餘章節的註腳。這是我們即便選擇不同時代的文人為例,卻依然能夠保持某種內在聯繫的原因。所謂聯繫,不是線性歷史上的,而是價值結構上的;決定結構的因素,正是那以物我關係為基礎並使創作成為一種生活技藝的生活的實踐。最終,我們將以彼此相關且共同內在於價值三面向中的三種實踐形式來總結我們的研究:享用的實踐、畫外的實踐、書寫的實踐。
This is rather a research of literati painting, but the values of literati painting. Furthermore, it presents rather the metaphysical origin (Ursprung) of the values, or the representational value system; but an examination on the practical origin (Herkunft) of the values in the literati living praxis. Therefore, it is neither art history nor history of aesthetics approaches, but genealogical, under the Foucauldian notion, genealogy of practices and its relationship. Different from artists’ practice, as for literati, the creative relation is determined b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ings and the self, because the painting is a thing at first and all. As a hypothesis, this research points out that literati painting is a technē tou biou.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ree dimensions of values in literati painting: the beginning of value on blandness-innocence, Mi Fu (1051-1108); the ontology for Yi 逸, Ni Tsan (1306-1374); the teleology of delight to lodge the ideas on things, Su Shih (1037-1101), Shen Zhou (1427-1509). The triangular dimensional relationship is rather dialectical, but practical, as for the consistent factor among them,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hat it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ings and the self. This research concludes with three praxis forms among the dimensions above: praxis for use-enjoy, praxis beyond the painting, praxis of calligraphy writing.
一、傳統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漢〕劉 熙:《釋名》,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漢〕嚴 遵撰,王德有點校:《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魏〕王 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晉〕何 劭:〈王弼傳〉,見〔魏〕王弼撰,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2012年重印)。
〔晉〕嵇 康撰,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晉〕陶 潛撰,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南朝宋〕宗 炳:〈畫山水敘〉,見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堮著:《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南朝齊〕謝 赫:《古畫品錄》,見于安瀾編著:《畫品叢書》第1冊,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
〔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司空圖撰,郭紹虞集解:《詩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見于安瀾編著:《畫品叢書》第1冊,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
〔唐〕孫過庭:〈書譜〉,見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皎 然:《詩式》,見〔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2014年重印)。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見于安瀾編:《畫史叢書》第1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唐〕張懷瓘:〈書議〉,見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虞世南:〈筆髓論〉,見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盧 攜:〈臨池訣〉,見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韓 愈:〈送高閑上人序〉,見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見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五代〕荊 浩:〈筆法記〉,見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五代〕徐 鍇:《說文解字繫傳》,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文 同:《丹淵集》,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孔文仲等撰,王 編:《清江三孔集》,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王安石:《臨川集》,見《四部備要‧集部》第488冊,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宋〕司馬光:《傳家集》,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米 芾:《書史》,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海岳名言〉,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畫史》,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趙宏注解:《書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
───,辜豔紅點校:《米芾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2008年重印)。
───:《晦庵題跋》,見楊家駱主編:《宋人題跋》下冊,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
───,朱杰仁等主編:《朱子全書》第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江 夔:《續書譜》,見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宋〕米友仁:〈題新昌戲筆圖〉,見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下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宋〕佚 名:《宣和畫譜》,見于安瀾編:《畫史叢書》第1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宋〕沈 括撰,施適點校:《夢溪筆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邵 雍撰,郭彧整理:《邵雍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杜 綰:《雲林石譜》,見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第4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吳自牧:《夢粱錄》,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吳則禮:《北湖集》,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岳 珂:〈寶晉英光集序〉,見〔宋〕米芾:《寶晉英光集》,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寶真齋法書贊》,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宋〕周 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志雅堂雜鈔》,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雲烟過眼錄》,見于安瀾編著:《畫品叢書》第2冊,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
〔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箋注:《東京夢華錄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姜 夔:《續書譜》,見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陳 直撰,〔元〕鄒鉉續編:《壽親養老新書》,〔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陳 淵:《默堂集》,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見于安瀾編:《畫史叢書》第1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宋〕陳師道撰,李瑋國點校:《後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張 耒撰,李逸安等點校:《張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張元幹:《蘆川歸來集》,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張邦基撰,孔凡禮點校:《墨莊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程 俱:《北山小集》,〔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費 衮:《梁谿漫志》,見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黃 㽦:《黃山谷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宋〕程 顥、程頤撰,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2012年重印)。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見《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第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任淵等注,黃寶華點校:《山谷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見〔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2014年重印)。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見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避暑錄話》,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鄧 椿:《畫繼》,見于安瀾編:《畫史叢書》第1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宋〕熊 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趙希鵠等撰,尹意點校:《洞天清錄(外二種)》,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
〔宋〕蔡 絛:《鐵圍山叢談》,見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蔡 肇:〈故宋禮部員外郎米海岳先生墓志銘〉,見〔明〕張丑撰,徐德明校點:《清河書畫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宋〕歐陽修撰,見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見于安瀾編著:《畫品叢書》,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
〔宋〕蘇 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蘇 轍撰,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元〕王 賓:〈元處士雲林倪先生旅葬墓誌銘〉,見〔元〕倪瓚撰,〔清〕曹培廉輯編:《清閟閣全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年。
〔元〕周南老:〈元處士雲林先生墓誌銘〉,見〔元〕倪瓚撰,〔清〕曹培廉輯編:《清閟閣全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年。
〔元〕柯九思:〈丹邱題跋〉,見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下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元〕徐 賁:《北郭集》,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倪 瓚撰,〔清〕曹培廉輯編:《清閟閣全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年。
───,〔明〕蹇曦編:《倪雲林先生詩集》,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3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元〕陸友仁:《研北雜志》,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夏文彥:《圖繪寶鑑》,見于安瀾編:《畫史叢書》第2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2014年重印)。
〔元〕貢師泰:《玩齋集》,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張 羽:《靜菴集》,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張 端:〈雲林倪先生墓表〉,《清閟閣全集》,見〔元〕倪瓚撰,〔清〕曹培廉輯編:《清閟閣全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年。
〔元〕湯 垕:〈畫論〉,見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元〕黃公望:〈寫山水訣〉,見〔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2014年重印)。
───:毛小慶點校:《黃公望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
〔元〕虞 集:《道園學古錄》,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趙 文:《青山集》,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顧 瑛:《玉山璞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草堂雅集》,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 鏊:〈石田先生墓誌銘〉,見〔明〕沈周撰,張修齡、韓星嬰點校:《沈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陽明:〈答顧東橋〉,見〔清〕黃宗羲:《明儒學案》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文震亨撰,陳劍點校:《長物志》,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2012年重印)。
〔明〕王穉登:〈百穀論畫山水〉,見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下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明〕史 鑑:《西村集》,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朱存理:《珊瑚木難》,見盧輔聖編:《中國書畫全書》第4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或趙琦美):《鐵網珊瑚》,見盧輔聖編:《中國書畫全書》第4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明〕朱謀垔:《畫史會要緒編》,見盧甫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明〕沈 周撰,張修齡、韓星嬰點校:《沈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吳 寬:《家藏集》,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沈 顥:《畫塵》,見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下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明〕李日華:《六研齋二筆》,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六研齋三筆》,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竹懶論畫〉,見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味水軒日記》,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5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汪砢玉:《珊瑚網》,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8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明〕計 成撰,趙農注釋:《園冶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
〔明〕郁逢慶:《郁氏書畫題跋記》,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明〕高 濂撰,王大淳點校:《遵生八箋》,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明〕唐志契:《繪事微言》,見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明〕徐達左輯錄,楊鐮、張頤青整理:《金蘭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明〕張 丑:《真跡日錄》,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徐德明校點:《清河書畫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都 穆:《南濠詩話》,見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曹履吉:《博望山人稿》,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陳繼儒:《妮古錄》,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5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明〕惲 向:〈道生論畫山水〉,見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下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明〕董其昌:《畫旨》,見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屠友祥校注:《畫禪室隨筆校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
〔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見《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1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明〕顧元慶:《雲林遺事》,見〔元〕倪瓚撰,〔清〕曹培廉輯編:《清閟閣全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年。
〔明〕顧凝遠撰,張曼華等點校、纂注:《畫引》,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7年。
〔清〕王 杰等輯:《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石渠寶笈》第二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年。
〔清〕王 概編:《芥子園畫傳》第一集《山水》,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
〔清〕方 薰:《山靜居論畫》,見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下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9、10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清〕王原祁:〈雨窗漫筆〉,見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麓臺題畫稿》,見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方濬頤:《夢園書畫錄》,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7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清〕孔廣陶撰,柳向春校點:《嶽雪樓書畫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石 濤:《苦瓜和尚畫語錄》,見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石濤論畫〉,見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布顏圖:《畫學心法問答》,見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安 岐:《墨緣彙觀》,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4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清〕吳 升:《大觀錄》,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清〕汪 鋆:《十二硯齋隨錄》,見《筆記小說大觀四編》第9冊,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4年。
〔清〕吳 歷:《墨井畫跋》,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1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清〕吳其貞:《書畫記》,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1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見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李修易:《小蓬萊閣畫鑒》,見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杜瑞聯:《古芬閣書畫記》,見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第26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清〕吳榮光撰,陳颯颯校點:《辛丑銷夏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見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下冊,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松 年:《頤園論畫》,見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下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紀 昀等:〈清閟閣集提要〉,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石田詩選提要〉,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范 璣:《過雲廬畫論》,見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下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唐 岱:《繪事發微》,見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高士奇撰,佘彥焱校點:《江村銷夏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見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3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米海岳年譜〉,見〔宋〕米芾撰,辜豔紅點校:《米芾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
〔清〕孫承澤撰,佘彥焱校點:《庚子銷夏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臺北:中央輿地出版社,1970年。
〔清〕陳 田輯撰:《明詩紀事‧丁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張 照等輯:《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上、下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年。
〔清〕陶 樑:《紅豆樹館書畫記》,見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08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盛大士:《溪山臥游錄》,見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張大鏞:《自怡悅齋書畫錄》,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6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清〕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見盧甫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清〕曹雪芹撰,饒彬校訂:《紅樓夢》,臺北:三民書局,1972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華 琳:《南宗抉秘》,見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第7冊,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2003年重印)。
〔清〕惲壽平:《南田畫跋》,見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鄒一桂:《小山畫譜》,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20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清〕楊殿奎編:《清閟閣志》,見劉家平、蘇曉君主編:《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第19冊,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
〔清〕裴大中等修,〔清〕秦緗業等纂:《無錫金匱縣志》,見《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21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清〕鄭 績:《夢幻居畫學簡明》,見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下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潘正煒:《聽雨樓書畫記》,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6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清〕錢 杜:《松壺畫意》,見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下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錢謙益輯:《列朝詩集‧甲集》,見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6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列朝詩集‧乙集》,見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6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石田先生事略〉,《石田先生詩鈔》,見〔明〕沈周撰,張修齡、韓星嬰點校:《沈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繆曰藻:《寓意錄》,見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清〕龐元濟:《虛齋名畫錄》,見盧甫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7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清〕顧 復撰,林虞生校點:《平生壯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顧文彬撰,柳向春校點:《過雲樓書畫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顧嗣立:《元詩選‧初集》,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6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詩選‧三集》,見〔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二、中文部分
(一)專書、單篇論文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解讀《溪岸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木 齊:〈論蘇軾的審美人生態度〉,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主辦:《中國蘇軾研究》第二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中川憲一:〈倪瓚《容膝齋圖》風格考〉,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倪瓚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水天中:〈中國畫革新論爭的回顧〉,《中國現代繪畫評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國畫論爭50年〉,收入曹意強、范景中主編:《傳統的延續與演進:20世紀中國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
王水照:〈蘇軾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中村茂夫:〈倪瓚的繪畫觀〉,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倪瓚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王怡波:〈論蘇軾文學作品中的齊物觀照方式〉,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編:《中國蘇軾研究》第四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文貞姬:〈對於近代水墨畫的再認識〉,收入盧輔聖主編:《朵雲第54集‧關於筆墨的論爭》,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水赉佑编:《米芾書法史料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王啟鵬:〈超然:蘇東坡思想的精髓〉,收入中共諸城市委員會、諸城市人民政府、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編:《中國第十屆蘇軾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出版社發行,1999年。
───:〈水:蘇軾文藝美學的精髓〉,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主辦:《中國蘇軾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忘」與「遊」:蘇軾心隱的精神家園—蘇軾遭貶後的心靈透視〉,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編:《中國蘇軾研究》第三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王啟鵬、陳思君:〈對士大夫傳統人格的超越—論蘇軾寓惠思想〉,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主辦:《中國蘇軾研究》第二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王國維:〈孔子之美育主義〉,收入王國維著,佛雛校輯:《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人間詞話》,收入徐洪興編:《王國維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
石守謙:〈「幹惟畫肉不畫骨」別解—兼論「感神通靈」觀在中國畫史上的沒落〉,《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1996年。
───:〈失意文士的避居山水—論十六世紀山水畫中的文派風格〉,《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1996年。
───:〈〈雨餘春樹〉與明代中期之送別圖〉,《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1996年。
───:〈中國文人畫究竟是什麼?〉,《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年。
───:〈風格、畫意與畫史重建—以傳董源《溪岸圖》為例的思考〉,《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年。
───:〈元代文人畫的正宗系統—由趙孟頫到王蒙的山水畫發展〉,《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年。
───:〈隱居生活中的繪畫—十五世紀中期文人畫在蘇州的出現〉,《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年。
───:〈沈周的應酬畫及其觀眾〉,《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年。
丘光明:《中國歷代度量衡考》,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年。
江兆申:〈故宮讀畫劄記〉,《靈漚類稿》,臺北:世界書局,1997年。
朱良志:《南畫十六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版。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談蘇軾〈後赤壁賦〉中所夢道士人數之問題〉,《赤壁漫游與西園雅集:蘇軾研究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1年。
───:〈《宣和畫譜》與蘇軾繪畫思想〉,《赤壁漫游與西園雅集:蘇軾研究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1年。
───:〈歐陽修〈六一居士傳〉與蘇軾〈書六一居士傳後〉〉,《赤壁漫游與西園雅集:蘇軾研究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1年。
───:〈蘇軾書畫研究史略〉,《赤壁漫游與西園雅集》,北京:綫裝書局,2001年。
───:〈寫真與寫意:從唐至北宋題畫詩的發展論宋人審美意識的形成〉,《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朱家溍:〈從舊藏沈周作品談起〉,收入故宮博物院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任道斌:〈沈周與浙江〉,收入蘇州博物館編:《翰墨流芳—蘇州博物館吳門四家系列展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
余 洋:〈文人花鳥畫中的象徵與寓興—從沈周畫作中的牡丹談起〉,收入蘇州博物館編:《翰墨流芳—蘇州博物館吳門四家系列展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
李 浴:《中國美術史綱》,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
汪 暉:〈「賽先生」在中國的命運—中國近現代思想中的「科學」概念及其使用〉,《學人》第1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1年。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下卷第二部《科學話語共同體》,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阮 樸:〈蘇軾的文人畫觀論辨〉,《中國畫史論辨》,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何乏筆:〈自我發現與自我創造—關於哈道特和傅柯修養論之差異〉,收入黃瑞祺主編:《後學新論: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臺北:左岸文化,2003年。
李永強:《《宣和畫譜》中的缺位—米芾繪畫藝術問題考》,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年。
冷成金:〈蘇軾《中庸論》試析〉,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編:《中國蘇軾研究》第四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汪亞塵:〈近五十年來西洋畫的趨勢〉,收入王震、榮君立編:《汪亞塵藝術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0年。
吳冠中:〈筆墨等於零〉,收入盧輔聖主編:《朵雲第54集‧關於筆墨的論爭》,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阮榮春:《沈周》,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
李潤桓:〈倪瓚傳世畫蹟致疑〉,收入上海博物館編:《書畫經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沈廣斌:〈論蘇軾之「閑」〉,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編:《中國蘇軾研究》第四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肖燕翼:〈沈周的寫意花鳥畫〉,收入故宮博物院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李鑄晉:〈沈周早年的發展〉,收入故宮博物院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孟 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林天祥:《北宋詠物賦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001年重印)。
林柏亭:〈小景與宋汀渚水鳥畫之關係〉,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宋代書畫冊頁名品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年。
邱俊鵬:〈簡論蘇軾知密州時期的思想〉,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主辦:《中國蘇軾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林繼中:〈小議蘇軾的「曠達」〉,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編:《中國蘇軾研究》第三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周積寅:〈倪雲林的文人畫思想〉,收入上海博物館編:《書畫經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沈周對文人寫意花鳥畫的重大貢獻〉,收入蘇州博物館編:《翰墨流芳—蘇州博物館吳門四家系列展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
易蘇昊編:《米芾〈研山銘〉研究》,北京:長城出版社,2002年。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談文人畫〉,收入周積寅編:《俞劍華美術論文選》,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86年。
───:〈再談文人畫〉,收入周積寅編:《俞劍華美術論文選》,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86年。
徐 慧:《雅聚—沈周文人圈研究》,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
高木森:《元氣淋漓:元畫思想探微》,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徐邦達:〈米芾生卒年歲訂正及其它二三事考〉,《歷代書畫家傳記考辨》,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孫周興:〈譯後記〉,《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郝家林:〈六百年後的訪問—倪雲林故里散記〉,收入黃苗子、郝家林編著:《倪瓚年譜》,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
徐書城:〈略談沈周、文徵明筆下的花鳥〉,收入故宮博物院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徐悲鴻:〈中國畫改良之方法〉,收入徐伯陽、金山合編:《徐悲鴻藝術文集》上冊,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年。
高雲鵬:〈「蕭散簡遠」與「高風絕塵」—淺論蘇軾對漢魏六朝藝術的批評〉,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編:《中國蘇軾研究》第四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境界說試評—中國詩詞中的寫景問題〉,《中國文學論集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啟 功:〈談詩書畫的關係〉,《啟功叢稿‧論文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米芾畫〉,《啟功叢稿‧題跋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陶文鵬:〈蘇軾論藝術風格〉,《蘇軾詩詞藝術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陳正宏:《沈周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全明:《兩宋生態環境變遷史》,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康有為:《萬木草堂藏中國畫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張志烈:〈從論畫四記看蘇軾藝術認識的發展〉,收入蘇軾研究學會編:《東坡文論叢》,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
陳高華編:《宋遼金畫家史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張高評:〈蘇軾遷謫與山水紀遊詩之新變〉,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主辦:《中國蘇軾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張崇琛:〈意趣‧情趣‧理趣—蘇軾與酒〉,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主辦:《中國蘇軾研究》第三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陳瑞林:〈從沈周到吳昌碩—淺論明清中國畫的雅俗之變〉,收入蘇州博物館編:《翰墨流芳—蘇州博物館吳門四家系列展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增訂二版)。
常寧生、刑莉:〈美術概念的形成—論西方「藝術」概念的發展和演變〉,收入藝術學編委會編:《後現代思考:藝術的本質與未來》,上海:學林,2006年。
梁漱溟:《孔家思想史》,收入梁漱溟著,李淵庭、閻秉華整理:《梁漱溟先生講孔孟》,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陸慶祥:〈蘇軾的審美與休閑境界〉,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編:《中國蘇軾研究》第五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6年。
曹慕樊:〈東坡〈後杞菊賦〉解—兼論蘇賦的淵源及獨創風格〉,收入蘇軾研究學會編:《蘇軾研究論文集》第四輯《東坡文論叢》,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
陳衡恪:〈文人畫之價值〉,見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陳韻如:〈我在丹青外—沈周的畫藝成就〉,收入何炎泉等編:《明四大家特展—沈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4年。
曹寶麟:〈米芾評傳〉,收入劉正成主編,曹寶麟編:《中國書法全集‧米芾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2年。
───:〈米芾與蘇黃蔡三家交遊考略〉,收入劉正成主編,曹寶麟編:《中國書法全集‧米芾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2年。
───:〈米芾《太師行寄王太史彥舟》本事索隱〉,收入劉正成主編,曹寶麟編:《中國書法全集‧米芾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2年。
───:〈米芾年表〉,收入劉正成主編,曹寶麟編:《中國書法全集‧米芾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2年。
傅 申:〈沈周有竹居與釣月亭圖卷〉,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書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2年。
───:〈倪瓚和元代墨竹〉,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倪瓚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書畫船—中國文人的「流動畫室」〉,收入田洪等編:《傅申書畫鑑定與藝術史十二講》,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
黃 專、嚴善錞:《文人畫的趣味、圖式與價值》,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黃苗子:〈讀倪雲林傳札記〉,《古美術論集》,板橋:滄浪出版社,1987年。
黃苗子、郝家林編著:《倪瓚年譜》,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
曾棗莊、曾濤編:《蘇文彙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黃應貴:〈導論: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年。
葛 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
葉 朗主編、朱良志副主編,潘立勇等著:《中國美學通史》第5卷《宋遼金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
楚 默:〈倪雲林的構圖思想與技巧〉,收入蕭平、史克方主編:《倪雲林研究》,香港:香港新世紀出版社,1992年。
───:〈倪雲林的畫風及其成因〉,收入蕭平、史克方主編:《倪雲林研究》,香港:香港新世紀出版社,1992年。
───:〈倪雲林的山水畫〉,收入蕭平、史克方主編:《倪雲林研究》,香港:香港新世紀出版社,1992年。
───:〈倪畫「有我之境」的特色及解讀〉,收入蕭平、史克方主編:《倪雲林研究》,香港:香港新世紀出版社,1992年。
───:〈倪雲林畫之韻及其形態〉,收入蕭平、史克方主編:《倪雲林研究》,香港:香港新世紀出版社,1992年。
鄒同慶、王宗堂著:《蘇軾詞編年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楊春曉:《滿船書畫同明月:米芾鑑藏書畫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0年。
楊勝寬:〈自是先生游物外,非官此地獨超然—論蘇軾超然精神的哲理內涵〉,收入中共諸城市委員會、諸城市人民政府、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編:《中國第十屆蘇軾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出版社發行,1999年。
萬新華:〈20世紀以來倪瓚研究綜述〉,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倪瓚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溫肇桐編:《倪瓚研究資料》,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
楊儒賓:〈水與先秦諸子思想〉,收入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6年。
新藤武弘:〈關於《倪瓚像》〉,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倪瓚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熊十力:《體用論》,收入蕭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第七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壽勤澤:《中國文人畫思想史探源:以北宋蜀學為中心》,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9年。
滕 固:〈體驗與藝術〉,收入沈寧編:《滕固藝術文集》,上海:上海美術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國美術小史》,收入沈寧編:《滕固藝術文集》上海:上海美術人民出版社,2003年。
───:《唐宋繪畫史》,收入沈寧編:《滕固藝術文集》上海:上海美術人民出版社,2003年。
鄭午昌:〈中國畫之認識〉,收入何懷碩主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第1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
潘文協:〈酷愛林泉圖上見—讀蘇州博物館藏沈周《岸波圖》卷〉,收入蘇州博物館編:《翰墨流芳—蘇州博物館吳門四家系列展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
劉紀蕙:〈心的翻譯—自我擴張與自身陌生性的推離〉,《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劉海粟:〈藝術是生命的表現〉,收入朱金樓、袁志煌編:《劉海粟藝術文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
───:〈石濤與後期印象派〉,收入朱金樓、袁志煌編:《劉海粟藝術文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
───:〈藝術與生命表白〉,收入朱金樓、袁志煌編:《劉海粟藝術文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
劉偉冬:〈從外顯到內化—倪雲林繪畫圖式和風格成因〉,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倪瓚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劉綱紀:〈倪瓚的美學思想〉,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倪瓚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盧輔聖:《中國文人畫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
賴賢宗:《道家禪宗與海德格的交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8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中國詩與中國畫〉,《七綴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閻麗川:《中國美術史略》,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出版年不詳。
韓 剛:《邁往凌雲:米芾書畫考論》,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
薛永年:〈元明文人畫論中的兩個問題〉,《書畫史論叢稿》,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
鍾振宇:《道家與海德格》,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
薛祥生:〈從〈後杞菊賦〉看蘇軾出知密州時的心態〉,收入中共諸城市委員會、諸城市人民政府、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編:《中國第十屆蘇軾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出版社發行,1999年。
羅勇來、衡正安:《米芾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
嚴守智:〈士大夫文人與繪畫藝術〉,收入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10年。
饒宗頤:〈詞與畫—論藝術的換位問題〉,《畫 :國畫史論集》,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饒學剛:〈前後〈赤壁賦〉游踪考〉,收入蘇軾研究學會編:《蘇軾研究論文集》第四輯《東坡文論叢》,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
顧 森:〈沈周與水墨花鳥〉,收入故宮博物院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二)期刊、會議論文
丁文父:〈關於研山銘所附寶晉齋研山圖及寶晉研山〉,《收藏家》2002年9期。
丁羲元:〈沈周「西山雨觀圖卷」〉,《故宮文物月刊》16卷2期,1998年5月。
尤 永:〈北宋「寓意於物」的書畫鑑藏觀〉,《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00年第4期。
孔凡禮:〈進入人生新境界—讀蘇軾〈次韻郭功甫觀予畫雪雀有感〉〉,《文史知識》1998年第7期。
王水照:〈論蘇軾創作的發展階段〉,《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1期。
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網絡〉,《美術史研究集刊》第5期,1998年。
王世德:〈蘇軾「寓意於物」論與儒道佛思想〉,《求是學刊》1991年第5期。
───:〈蘇軾的「寓意於物論」與康德的非功利審美論〉,《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尹吉男:〈「董源」概念的歷史生成〉,《文藝研究》2005年第2期。
王向峰:〈論蘇軾的美學思想〉,《文藝理論研究》1985年第4期。
王季遷:〈倪雲林生平及詩文〉,《故宮季刊》1卷2期,1966年10月。
王崇齊:〈米芾尺牘〈弊居帖〉的「分身術」〉,《故宮文物月刊》第340期,2011年7月。
王啟鵬:〈試論〈超然臺記〉在蘇軾思想發展中的地位〉,《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2卷9期,2007年9月。
王靜靈:〈攣生貓之謎試解—有關中國與波斯繪畫交流的一個面向〉,《故宮文物月刊》第372期,2014年3月。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交錯〉,《新史學》17卷4期,2006年12月。
───:〈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22卷1期,2004年。
───:〈明清間士人的閒隱理念與生活情境的經營〉,《故宮學術季刊》24卷3期,2007年。
石守謙:〈對中國美術史中再現論述模式的省思〉,《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15期,1997年6月。
江 宏:〈從米芾的畫看「非師而能」的實質〉,《朵雲》第25期,1990年6月。
朱良志:〈論蘇軾的「無還」之道〉,《文藝研究》2017年第11期。
衣若芬:〈談蘇軾繪畫中的「常形」與「常理」說〉,《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1995年3月。
李 栖:〈儒家精神與文人畫〉,《孔孟月刊》28卷9期,1990年。
───:〈儒道釋影響宋詩與宋文人畫之建構初探〉,《國立高雄師大學報》第1期,1990年。
沈 偉:〈論二米山水畫之變〉,《美術史研究》1997年第4期。
吳 敢:〈兩件沈周花鳥作品的年代及相關考證〉,《中國花鳥畫》2007年第5期。
阮 樸:〈倪瓚人品、畫品問題辨惑—詰「民族氣節」說及「有我之境」說〉,《朵雲》第39期,1993年4月。
宋 灝:〈「淡」與審美轉化:由現象學看山水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0期,2013年7月。
───:〈就海德格論觀看部署與山水畫〉,《哲學與文化》43卷7期,2016年7月。
何乏筆:〈從性史到修養史—論傅柯《性史》第二卷中的四元架構〉,《歐美研究》32卷3期,2002年9月。
───:〈跨文化批判與當代漢語哲學:晚期傅柯研究的方法問反思〉,《揭諦》第13期,2007年6月。
───:〈平淡的勇氣:嵇康與文人美學的批判性〉,《哲學與文化》37卷9期,2010年9月。
───:〈越界與平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 卷4期,2010年。
李全德:〈米芾《珊瑚帖》「天支節相」考釋〉,《美術研究》2015年第1期。
何炎泉:〈從米芾〈論書〉帖看他與高閑、韓愈之間的關係〉,《故宮文物月刊》第274期,2006年1月。
───:〈米芾與〈紫金研帖〉〉,《故宮文物月刊》第278期,2006年5月。
吳保合:〈由「魏晉平淡」試論北宋文人畫論之源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6卷12期,1983年。
杜哲森:〈倪雲林「逸氣」說試析〉,《朵雲》第9期,1983年4月。
吳剛毅:〈「米不米、黃不黃」—談院藏沈周〈畫山水〉軸的創作及風格問題〉,《故宮文物月刊》20卷2期,2002年5月。
李惠儀:〈世變與玩物:略論清初文人的審美風尚〉,《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
何惠鑑:〈元代文人畫序說〉,《新亞學術集刊》第4期,1983年。
肖燕翼:〈倪瓚《秋亭嘉樹》等三件書畫綜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第2期。
周先慎:〈漫說蘇軾〈縱筆〉詩—兼談詩人在惠、儋時期的創作心態、生活和思想〉,《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5期。
姜志勇:〈宋明理學論域中的「顏子之樂」〉,《鵝湖月刊》第455期,2013年5月。
林柏亭:〈談寫生〉,《故宮文物月刊》第20期,1984年。
武嘉文:〈走出困境?「當代水墨」論述對於現代化敘事的再生產〉,《藝外》第4期,2010年1月。
───:〈藝術創作中的「用之美」:書畫、文房與工藝的生活實踐〉,發表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主辦:「2017年亞洲藝術學術論壇:民藝作為方法」,2017年11月6日。
金維諾:〈宋元繪畫收藏著錄〉,《美術研究》1980年第3期。
金學智:〈米芾書法真趣論—兼論宋代書法美及書法美學〉,《美術史論》1986年第2期。
金觀濤、劉青峰:〈從「格物致知」到「科學」、「生產力」—知識體系和文化關係的思想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6期,2004年12月。
幽 蘭:〈景觀: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比較研究Ⅰ〉,《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78期,2003年8月。
郎紹君:〈早期文人寫意三題—兼談蘇軾的繪畫美學思想〉,《文藝研究》1982年第3期。
孫偉偉:〈「缺席」與「召喚」—倪瓚「亭下無人」的美學詮釋〉,《太原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容 庚:〈倪瓚畫之著錄及其偽作〉,《嶺南學報》8卷2期,1948年。
高木森:〈文人畫定義試析〉,《故宮文物月刊》3卷10期,1986年。
徐邦達:〈古畫辨偽識真(二)—沈周作品考辨〉,《朵雲》第5集,1983年5月。
───:〈故宮博物院藏米芾重要墨蹟考〉,《書法叢刊》第15期,1988年9月。
凌南申:〈論蘇軾的藝術美學思想〉,《文史哲》1987年第5期。
倪建林:〈倪雲林與文人畫的發展〉,《美術史論》1994年第3期。
徐澄淇:〈鄭板橋的潤格—書畫與文人生計〉,《藝術學》第2期,1988年3月。
張子寧:〈漫談倪瓚《水竹居》圖〉,《朵雲》第39期,1993年4月。
張光賓:〈元四大家年表〉(上),《美術史研究集刊》第9期,2000年9月。
───:〈元四大家年表〉(中),《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0期,2001年3月。
───:〈元四大家年表〉(下),《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1期,2001年9月。
張亞平:〈蘇軾與文人畫理論的興起〉,《中華文化論壇》2000年第2期。
許郭璜:〈淋漓水墨餘清蒼—關於本院藏沈周畫山水〉,《故宮文物月刊》18卷6期,2000年9月。
───:〈有竹居別業—探討沈周〈崇山修竹〉畫中主題〉,《故宮文物月刊》第314期,2009年5月。
陳葆真:〈從空間表現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畫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13卷3期,1996年。
陳獨秀:〈美術革命〉,《新青年》6卷1號,1918年1月。
陳韻如:〈春風滿面此心微—沈周的寫生冊與其花鳥畫風〉,《故宮文物月刊》第371期,2014年2月。
曹寶麟:〈米芾《研山銘》研究〉,《中國書法》2003年第3期。
傅 申:〈董其昌書畫船:水上行旅與鑑賞、創作關係研究〉,《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5期,2003年。
曾 君:〈沈周晚年《吳中山水圖》辨偽〉,《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3期。
項 楚:〈論《莊子》對蘇軾藝術思想的影響〉,《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3期。
單國強:〈《研山銘》卷尚待解開之謎〉,《藝術市場》2002年第1期。
曾棗莊:〈東坡與酒〉,《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年第3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蘇軾貶官黃州、惠州、儋州的心路歷程和文學成就〉,《樂山師範學苑學報》29卷1期,2014年1月。
───:〈三蘇與酒〉,《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6年第1期。
葛 路:〈宋代畫論中反映的文人審美觀〉,《美術史論叢刊》第2輯,1982年。
楊 新:〈商品經濟、世風與書畫作偽〉,《文物》1989年第10期。
萬青力:〈文人畫與文人畫傳統—對20世紀中國畫史研究中一個概念的界定〉,《文藝研究》1996年第1期。
楊威威、蔡阿聰:〈是超然之變還是意氣之爭?—蘇軾〈超然臺記〉新解〉,《樂山師範學院學報》31卷5期,2016年5月。
楊勝寬:〈蘇軾的「閑適之樂」〉,《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卷1期,1996年1月。
楊敦禮:〈秀色可餐:淺談乾隆皇帝評倪瓚畫譜〉,《故宮文物月刊》1卷8期,1983年11月。
楊儒賓:〈「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臺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09年6月。
劉九庵:〈吳門畫家之別號圖及其鑒別舉例〉,《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3期。
───:〈倪瓚繪畫三作的鑒別〉,《朵雲》第39期,1993年4月。
鄭以墨:〈米芾《畫史》研究〉,《美苑》2008年第6期。
劉怡明:〈蘇軾〈淨因院畫記〉分析〉,《藝術論衡》第5期,1999年。
劉冠宏:〈雲山煙樹總模糊—由〈雲山得意圖〉管窺米氏雲山之面貌與發展〉,《故宮文物月刊》第420期,2018年3月。
樊洪業:〈從「格致」到「科學」〉,《自然辯證法通訊》10卷3期,1988年。
蔡星儀:〈文人畫的傳統和中國畫的創新〉,《美術史論》1986年第2期。
劉梅琴、王祥齡:〈沈周「夜坐圖」與莊子〈齊物論〉思想研究〉,《故宮學術季刊》14卷2期,1996年。
劉學惟:〈沈周「寫生」畫之名實考辨〉,《美術研究》2015年第4期。
蔡顯良:〈顛狂的背後—米芾書風成因解析〉,《中國書法》2003年第5期。
錢 穆:〈理學與藝術〉,《故宮季刊》7卷4期,1973年。
盧素芬:〈沈周寶玩—從沈周的收藏談書畫「寶玩」〉,《故宮文物月刊》第283期,2006年10月。
盧慧紋:〈從神機到人文:盛唐到北宋的草書之變〉,《故宮學術季刊》28卷4期,2011年。
薛永年:〈沈周觀物之生蔬果冊真偽辨〉,《收藏家》1994年第6期。
───:〈20世紀中國美術史研究的回顧和展望〉,《文藝研究》2001年第2期。
鍾振宇:〈道家的器具存有論—與海德格器具理論之跨文化對話〉,《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3期,2013年9月。
羅中峰:〈論審美社會形式之溝通結構及其社會安置:以中國傳統文人之審美生活方式為例〉,《思與言》38卷3期,2000年9月。
───:〈繪畫與沈周的社會世界(一)〉,《美術學報》2012年第2期。
羅志田:〈走向國學與史學的「賽先生」—五四前後中國人心目中的「科學」一例〉,《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

(三)學位論文
王正華:《沈周〈夜坐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論文,1989年。
王志瑾:《米芾詩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吳剛毅:《沈周山水繪畫的風格與題材之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博士論文,2002年。
武嘉文:《「美術」的翻譯與文化政治:以晚清為中心(1895-1910’s)》,臺中:東海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柯慶明:《沈周詩畫的隱逸思考與空間對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孫詩茹:《沈周《寫生冊》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陳文生:《倪瓚文藝研究》,新北市: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羅中峰:《沈周的生活世界》,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11年。

三、中譯部分
小川裕充著,黃立芸等譯:《臥遊:中國山水畫的世界》,臺北:石頭出版社,2017年。
方 聞著,李維琨譯:《心印》,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邱琳婷譯:〈中國繪畫何以是歷史〉,《當代》第192期,2003年8月。
───,李維琨譯:《超越再現:8世紀至14世紀中國書畫》,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文以誠(Richard Vinograd)著,洪再新譯:〈王蒙《青卞隱居圖》中的個人家境與文化類型〉,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編:《王蒙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
尼 采(Friedrich Nietzsche)著,陳濤、周輝榮譯:《歷史的用途與濫用》,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5年。
───,楊恆達譯:《尼采全集》第2卷《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獻給自由精靈的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孫周興譯:《悲劇的誕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李超杰譯:《偶像的黃昏》,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梁錫江譯:《道德的譜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楊恒達等譯:《尼采全集》第3卷《快樂的知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石 慢(Peter C. Sturman)著,曾藍瑩譯:〈克盡孝道的米友仁—論其對父親米芾書跡的搜集及米芾書跡對高宗朝廷的影響〉,《故宮學術季刊》9卷4期,1992年。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劉成富等譯:《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夏瑩譯:《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古原宏伸著,嚴雅美譯:〈米芾《畫史》札記〉,《美術史研究集刊》第4期,1997年。
───,陳韻如、黃立芸、彭盈真譯:〈《畫史》集註(一)序詞—第三十條〉,《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2期,2002年。
───,黃立芸譯:〈《畫史》集註(二)第三十一條—第五十條〉,《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3期,2002年。
───,黃立芸譯:〈《畫史》集註(三)第五十一條—第七十條〉,《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4期,2003年。
───,黃立芸譯:〈《畫史》集註(四)第七十一條—第一百條〉,《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5期,2003年。
───,黃立芸、林聖智譯:〈《畫史》集註(五)第一百一條—第一百六十條〉,《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6期,2004年。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林志明譯:〈法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畫展〉,《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黃偉等譯:〈《區分》導言〉,收入羅鋼、丁中忱主編:《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吉川幸次郎著,李慶、駱玉明等譯:《宋元明詩概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著,林志明、張婉真譯:《本質或裸體》,臺北:桂冠圖書,2004年。
───,卓立譯:《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臺北:桂冠圖書,2006年。
───,卓立譯:《勢:中國的效力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穎譯:《大象無形:或論繪畫之非客體》,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
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著,蔣勁松譯:〈從前現代的格致學到現代的科學〉,《中國學術》2000年第2輯。
巫 鴻著,文丹譯:《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著,吳瓊譯:〈晚明思想中的個人主義和人道主義〉,《中國哲學》第七輯,1982年3月。
何惠鑑著,石奇峰譯:〈董其昌的新正統觀念及其南宗理論〉,收入張連、古源宏申編:《文人畫與南北宗論文彙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
阿 多(Pierre Hadot)著,姜丹丹譯:《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皮埃爾‧阿多與雅妮‧卡爾利埃、阿爾諾‧戴維森對話錄》,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
───,孫聖英譯:《別忘記生活:歌德與精神修煉的傳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孟 柯(Christoph Menke)著,何乏筆等譯:《力量:美學人類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未出版。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著,徐開來譯:《物理學》,收入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苗力田譯:《形而上學》,收入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苗力田譯:《尼各馬科倫理學》,收入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柳宗悅著,戴偉傑等譯:《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臺北:大鴻藝術,2013年。
柯拉瑞(Jonathan Crary)著,蔡佩君譯:《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臺北:行人出版社,2007年。
柯律格(Craig Clunas):〈物質文化—在東西二元論之外〉,《新史學》17卷4期,2006年12月。
───,劉宇珍等譯:《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高昕丹等譯:《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徐小虎著,王美祈譯:《畫語錄:聽王季遷談中國書畫的筆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島田修二郎著,林保堯譯:〈逸品畫風〉,《藝術學》第5期,1991年3月。
馬克思(Karl Marx):〈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節選),收入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收入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資本論》(節選),收入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高居翰(James Cahill)著,李淑美譯:〈中國繪畫史方法論〉,《九州學刊》3卷2期,1989年6月。
───,宋偉航等譯:《隔江山色:元代繪畫(1279-1368)》,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夏春梅等譯:《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1368-1580)》,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畢斐譯:〈中國繪畫的率意與天然:一種理想的興衰〉,收入范景中、高昕丹編選:《風格與觀念:高居翰中國繪畫史文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年。
───,馮華年譯:〈關於中國畫歷史與後歷史的一些思考〉,收入范景中、高昕丹編選:《風格與觀念:高居翰中國繪畫史文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年。
───,顏偉譯:〈繪畫史和繪畫理論中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再思考〉,收入范景中、高昕丹編選:《風格與觀念:高居翰中國繪畫史文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年。
───,楊賢宗等譯:《畫家生涯:傳統中國畫家的生活與工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中國繪畫中畫家與贊助人交易的各種類型〉,收入李鑄晉編,石莉譯:《中國畫家與贊助人:中國繪畫中的社會及經濟因素》,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戴暉譯:〈泰然任之〉,收入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孫周興譯:〈論真理的本質〉,《路標》,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
───,孫周興譯:〈論Φύσις的本質和概念。亞里士多德《物理學》第二卷第一章〉,《路標》,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倪梁康譯:〈在俄羅斯戰俘營中一個較年輕者與一個較年長者之間的晚間談話(1945年)〉,收入《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5輯《現象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
───,孫周興譯:〈藝術作品的本源〉,《林中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孫周興譯:〈世界圖像的時代〉,《林中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孫周興譯:〈語言〉,《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孫周興譯:〈從一次關於語言的對話而來—在一位日本人與一位探問者之間〉,《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孫周興譯:〈語言的本質〉,《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孫周興譯:〈技術的追問〉,《演講與論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孫周興譯:〈科學與沈思〉,《演講與論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孫周興譯:〈什麼叫思想〉,《演講與論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孫周興譯:〈物〉,《演講與論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孫周興譯:〈築‧居‧思〉,《演講與論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孫周興譯:〈……人詩意地棲居……〉,《演講與論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著,黃義軍譯:《硯史‧書畫說鈴》,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
康 德(Immanuel Kant)著,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淺見洋二著,金程宇、岡田千穗譯:《距離與想象: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龔卓軍譯:《眼與心》,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年。
斯沃茨(David Swartz)著,陶東風譯:《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
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米芾與王獻之的關係〉,《故宮季刊》7卷2期,1972年7月。
───,許亞民譯:《米芾與中國書法的古典傳統》,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年。
福 柯(Michel Foucault)著,嚴峰譯:〈自畫像〉,收入包亞明主編:《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嚴鋒譯:〈性的選擇〉,收入包亞明主編:《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嚴鋒譯:〈遊戲的賭注〉,收入包亞明主編:《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嚴鋒譯:〈哲學的生命〉,收入包亞明主編:《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圖書,1998年。
───,劉北成譯:《臨床醫學的誕生》,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
───,佘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王簡譯:〈尼采、譜系學、歷史〉,杜小真編選:《福柯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
───,蒲北溟譯:〈道德的復歸〉,收入杜小真編選:《福柯集》,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
───,顧嘉琛譯:〈何為啟蒙〉,收入杜小真編選:《福柯集》,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
───,佘碧平譯:《主體解釋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洪維信譯:《外邊思維》,臺北:行人出版社,2006年。
───,唐薇譯:〈聲名狼籍者的生活〉,收入汪民安主編:《福柯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嚴澤勝譯:〈什麼是批判〉,收入汪民安主編:《福柯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汪民安譯:〈全體與單一:論政治理性批判〉,收入汪民安主編:《福柯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自修譯:〈個體的政治技術〉,收入汪民安主編:《福柯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汪民安譯:〈主體和權力〉,收入汪民安主編:《福柯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吳曣譯:〈友誼作為生活方式〉,收入汪民安主編:《福柯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吳曣譯:〈自我技術〉,收入汪民安主編:《福柯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上官燕譯:〈論倫理學的系譜學:研究進展一覽〉,收入汪民安主編:《福柯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汪民安譯:〈自我關注的倫理學是一種自由實踐〉,收入汪民安主編:《福柯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錢翰譯:《必須保衛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錢翰等譯:《安全、領土與人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莫偉民、趙偉譯:《生命政治的誕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賴立里、郭軍譯:〈通往無限的語言〉,收入汪民安主編:《聲名狼籍者的生活:福柯文選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賴立里、郭軍譯:〈僭越序言〉,收入汪民安主編:《聲名狼籍者的生活:福柯文選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劉 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德勒茲(Gilles Deleuze)著,楊凱麟譯:《德勒茲論傅柯》,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周穎等譯:《尼采與哲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劉漢全譯:《哲學與權力的談判—德勒茲訪談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盧卡奇(Georg Lukács)著,杜章智等譯:〈物化和無產階級意識〉,《歷史與階級意識—關於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霍耐特(Axel Honneth)著,羅名珍譯:《物化:承認理論探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謝柏軻(Jerome Silbergeld)著,張欣瑋等譯:〈西方中國繪畫史研究專論〉,收入洪再辛編:《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
───,孫怡冰譯:〈現身於宋代的「文人畫」—對我們所知與未知之思考〉,收入上海博物館編:《翰墨薈萃:細讀美國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羅 樾(Max Loehr)著,張欣瑋等譯:〈中國繪畫史的一些基本問題〉,收入洪再辛編:《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
───,胡震譯:〈中國繪畫中的個性問題〉,收入洪再辛編:《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著,陳瑞林譯:《東西方美術的交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年。
───,任曉煒譯:〈三絕—中國詩書畫藝術〉,收入范景中、曹意強主編:《美術史與觀念史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Claudia Brown:〈元末蘇州贊助若干問題之研究〉,收入李鑄晉編,石莉譯:《中國畫家與贊助人:中國繪畫中的社會及經濟因素》,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
Ginger Tong:〈惲壽平和他的贊助人們〉,收入李鑄晉編,石莉譯:《中國畫家與贊助人:中國繪畫中的社會及經濟因素》,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
Hongnam Kim:〈周亮工和他《讀畫錄》中的畫家們〉,收入李鑄晉編,石莉譯:《中國畫家與贊助人:中國繪畫中的社會及經濟因素》,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
Joseph R. Levenson(列文森)著,張永堂譯:〈從繪畫看明代及清初社會的文人業餘精神〉,收入中國思想研究委員會編:《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1976年。

四、英文部分
Agamben, Giorgio. “What Is an Apparatus,” in What Is an Apparatus? and Other Essays, ed. Werner Hamacher, trans. David Kishik and Stefan Pedatell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 “What Is the Contemporary,” in What Is an Apparatus? and Other Essays, ed. Werner Hamacher, trans. David Kishik and Stefan Pedatell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Bush, Susan. The Chinese Literati on Painting: Su Shih (1037-1101) to Tung Ch’i- ch’ang (1555-1636),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Cahill, James. “Confucian Elements in the Theory of Painting,” in The Confucian Persuasion, ed. Auther Wrigh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 The Painter's Practice: How Artists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al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Deleuze, Gilles. Nietzsche and Philosophy, trans. Hugh Tomlins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Edwards, Richard. The Field of Stones: A Study of the Art of Shen Chou (1427-1509), Washington, D.C.: Freer Gallery of Art, 1962.
——— The World Around the Chinese Artist: Aspects of Realism in Chinese Painting,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9.
Fong, Wen C. et al. Images of the Mind: Selections from the Edward L. Elliott Family and John B. Elliott Collection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t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Art Museum, 1984.
——— Beyond Representation: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8th-14th Century,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2.
Foucault, Michel.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1: An Introduction, trans. Robert Hurley.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8.
——— “The Confession of the Flesh,” in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ed. Colin Gordon, trans. Colin Gordo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0.
——— “Nietzsche, Genealogy, History.” in The Foucault Reader, ed. Paul Rabinow.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4.
———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2: The Use of Pleasure, trans. Robert Hurle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85.
——— “Self-Portraits.” in Politics, Philosophy, Culture: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7-1984, ed. Lawrence D. Kritzman, trans. Alan Sheridan and others. New York: Routledge, 1988.
——— “The Return of Morality,” in Politics, Philosophy, Culture: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7-1984, ed. Lawrence D. Kritzman, trans. Alan Sheridan and others. New York: Routledge, 1988.
———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5.
——— “The Simplest of Pleasures,” in Foucault Live: Collected Interviews, 1961-1984, ed. Sylvère Lotringer, trans. Lysa Hochroth and John Johnston. New York: Semiotext(e), 1996.
——— “Sexual Choice, Sexual Act,” in The Essential Works of Michel Foucault 1954-1984, volume 1, Ethics, Subjectivity and Truth, ed. Paul Rabinow, trans. Robert Hurley and others. London: Penguin, 2000.
——— “Friendship as a Way of Life,” in The Essential Works of Michel Foucault 1954-1984, volume 1, Ethics, Subjectivity and Truth, ed. Paul Rabinow, trans. Robert Hurley and others. London: Penguin, 2000.
———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The Essential Works of Michel Foucault 1954-1984, volume I, Ethics, Subjectivity and Truth, ed. Paul Rabinow, trans. Robert Hurley and others. London: Penguin, 2000.
——— “On the Genealogy of Ethics: An Overview of Work in Progress,” The Essential Works of Michel Foucault 1954-1984, volume I, Ethics, Subjectivity and Truth, ed. Paul Rabinow, trans. Robert Hurley and others. London: Penguin, 2000.
——— “The Ethics of the Concern for Self as a Practice of Freedom,” in The Essential Works of Michel Foucault 1954-1984, volume 1, Ethics, Subjectivity and Truth, ed. Paul Rabinow, trans. Robert Hurley and others. London: Penguin, 2000.
——— “What Is Enlightenment,” in The Essential Works of Michel Foucault 1954-1984, volume 1, Ethics, Subjectivity and Truth, ed. Paul Rabinow, trans. Robert Hurley and others. London: Penguin, 2000.
——— “The Masked Philosopher,” in The Essential Works of Michel Foucault 1954-1984, volume 1, Ethics, Subjectivity and Truth, ed. Paul Rabinow, trans. Robert Hurley and others. London: Penguin, 2000.
——— “Lives of Famous Men,” in The Essential Works of Michel Foucault 1954-1984, volume 3, Power, ed. James D. Faubion, trans. Robert Hurley and others. New York: New Press, 2000.
——— “Omnes et Singulatim: Toward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Reason,” in The Essential Works of Michel Foucault 1954-1984, volume 3, Power, ed. James D. Faubion, trans. Robert Hurley and others. New York: New Press, 2000.
——— “The Subject and Power,” in The Essential Works of Michel Foucault 1954-1984, volume 3, Power, ed. James D. Faubion, trans. Robert Hurley and others. New York: New Press, 2000.
——— "Society Must Be Defended":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5-76, ed. Mauro Bertani and Alessandro Fontana, trans. David Macey. New York: Picador, 2003.
——— The Hermeneutics of the Subject: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81-1982, ed. Frédéric Gros, trans. Graham Burchell.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 Security, Territory, Population: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7-78, ed. Michel Senellart, trans. Graham Burchell.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 “What is Critique?” in The Politics of Truth, ed. Sylvère Lotringer, trans. Lysa Hochrith and Catherine Porter. Los Angeles: Semiotext(e), 2007.
——— The Birth of Biopolitics: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8-79, ed. Michel Senellart, trans. Graham Burchell.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Hay, John. “Surface and the Chinese Painter: The Discovery of Surface,” Archives of Asian Art XXXVIII (1985): 95-123.
Jullien, François. The Great Image Has No Form, or On the Nonobject through Painting, trans. Jane Marie Tod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Kristeller, Paul O. “The Modern System of the Art: A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Ⅰ),”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v.ⅩⅡ(Oct. 1951): 496-527.
——— “The Modern System of the Art: A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Ⅱ),”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v.ⅩⅢ (Jan. 1952): 17-46.
Loehr, Max. “Phases and Content in Chinese Paint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Painting, Taipei: National Palace Museum, 1972.
Marilyn, Wong-Gleystee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Some Sung and Post-Sung Parallels in North and South—A Reassessment of the Chiang-nan Tradition,” in Alfreda Murck and Wen C. Fong eds., Words and Images: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1.
Nietzsche, Friedrich.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ed. Keith Ansell Pearson, trans. Carol Dieth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 The Gay Science: With a Prelude in Rhymes and an Appendix of Songs, ed. Bernard Williams, trans. Josefine Nauckhoff and Adrian Del Caro. Cambridge, U. 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 Human, All Too Human: A Book for Free Spirits, trans. Helen Zimmern.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2009.
Ogawa Hiromits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Representations and Self- Inscription in the Works of Mi Yu-jen,”in Alfreda Murck and Wen C. Fong eds., Words and Images: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1.
Sturman, Peter C. “Mi Youren and the Inherited Literati Tradition: Dimensions of Ink-Play,” Ph.D.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 1989.
Wong-Gleysteen, Marily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Some Sung and Post-Sung Parallels in North and South—A Reassessment of the Chiang-nan Tradition,” in Alfreda Murck and Wen C. Fong eds., Words and Images: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1.
郭繼生:〈Su Tung-P’o’s Theory of Literati Painting and Ch’an Buddhism〉,《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8期,1981年。

五、圖錄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第2卷《五代宋遼金1》,北京:文物出版社‧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第3卷《五代宋遼金2》,北京:文物出版社‧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第7卷《元1》,北京:文物出版社‧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第8卷《元2》,北京:文物出版社‧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
王耀庭主編:《故宮書畫圖錄》第21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年。
王耀庭主編:《故宮書畫圖錄》第22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年。
田 洪、田琳編:《沈周繪畫作品編年圖錄》,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
何傳馨主編:《故宮書畫圖錄》第30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元四大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歷代法書全集》第11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歷代法書全集》第28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第4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第6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年。
國立故宫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第7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第8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第14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第16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年。
國立故宫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第19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年。
劉正成主編,曹寶麟編:《中國書法全集‧米芾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2年。

六、網路資料
〔明〕沈周:《卧遊冊》,北京故宮博物院,網址: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32100.html
〔明〕沈周:《溪山秋色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網址:
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5683
劉國松:〈談繪畫的技巧〉,《星島日報》,1976年10月,劉國松網站,網址:http://www.liukuosung.org/document-info1.php?lang=tw&Year=1970&p=6
James Cahil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Content, Context, and Style”,高居翰網站,網址:
http://jamescahill.info/the-writings-of-james-cahill/cahill-lectures-and-papers/63-clp-70-198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