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繪畫表現之空間思維---從先秦至宋代山水畫論為據
作者:袁光明
作者(外文):Yuan, Kuang-Mi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曾春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山水畫意境美學三遠虛實相生空間Landscape PaintingRealm AestheticsThree-kind of Performances on Distance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Real and Virtual imageSpace Perspectiv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本文旨在以先秦至宋代之間的中國山水畫論與哲學思維發展趨勢,進而探討在中國山水畫中,中國哲學思維對於繪畫藝術的空間表現手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性,以及有關空間思維又與繪畫構圖表現方式之間的關係相互影響。
  中國山水畫長久以來被藝術家、畫家或文人定義為是「意境美學」之一。從中國先秦開始,《周易》、《老子》、《莊子》等的道家知識論便傳達及闡明了「意在言外、言在意中」、「文辭無定義」的「境界美學」。由此可見山水畫是負載著歷代濃厚的思想層次,並以此美學思想層次逐漸開顯及創造新的山水畫的「時代風格」。
  早期的山水畫從魏晉時期敦煌壁畫的「人大於山」開始,逐漸轉化為山的比例逐漸擴大,這都是由於藝術家在空間構圖過程中不斷的體驗與創造,最後在唐及五代到北宋早期創造出宏偉的山水形象。藝術家又經由藝術形象的再現活動,創造出「三遠」的繪畫模式。「三遠」的繪畫模式有兩階段的發展:「高遠」、「深遠」、「平遠」為「唐式三遠」。「迷遠」、「幽遠」、「濶遠」為「宋式三遠」。「三遠」經過五個世紀的藝術家體驗與內在轉化,使山水畫的形象,形成「象外之象」的意象,以宋代山水畫達到顛峰,這恰好和禪學的意境美之「虛實相生合成妙象」的藝術理論的意境美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說中國山水畫繪畫表現之空間思維,完全是抽象與意境的融合,更是意與象之體用「不即不離」的精妙關係。
  This dissertation investigates and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the relation and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Space Perspective and the medium in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The study examines that the trend of the Space Perspective in Chinese Philosophy from Qin to Song Dynasty has crucial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rt.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is defined 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alm Aesthetics by artists, painters, poets, and scholars. Since the early Qin Dynasty, the Taoist Theory of Knowledge, such as “Chouyi”, “Laozi”, “Zhuangzi”, and etc., has convey and illustrate the meaning of “the extensive image of the context and the context about the image itself” as well as the Realm Aesthetics of “Uncertain Definitions of Phrases and Descriptions”. There are historical layers of thoughts embedded in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while the new era styles were gradually created and developed on the foundation of in-depth thinking.
  The ancient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has begun with the performance on “The human figures are bigger than the mountains.” in the Dunhuang Murals sinc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n, the focus on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transformed and enlarged the proportion of mountains. Meanwhile, artists constantly convey their experiences in Space Perspective and attempt new skills to express their ideas. Consequently, the magnificent landscape images were first created and developed from Tang Dynasty(618-907), Five Dynasties (907-960) and Ten Kingdoms (902-979), and the early Song Dynasty. Chinese artists and painters among these dynasties created mainly “three-kind of performances on distance” through the art representation. There are two crucial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n the concept of “the three-kind of performances on distance” namely “Styleinfluenced from Tang Dynasty” and “Style influenced from Song Dynasty”.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Style influenced from Tang Dynasty are “vertical”, “deep”, and “horizontal” extending visionswhile the other Style influenced from Song Dynasty focused more on the concept of vanishing point, which also contributed “misty”, “ancient”, and “vast” Space Perspective. The “three-kind of performances on distance” were demonstrated and transformed by the artists and painters through five centuries. Subsequently, “the extending image out of the concrete one” were formed as an imaginary in mind. This wonder vision in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which was combined with real and virtual images contributed to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in Song Dynasty.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Perspective also meets the Realm Aesthetics in Zen Art Theory. In conclusion, the Space Perspective in the Medium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ctually combined and applied the concept of real and virtual images that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y experiences of the artists and painters from Qin to Song dynasties.
一、專書(原典部分)
《十國春秋》。〈卷十七‧南唐三‧後主本紀〉古今圖書集成,〈 二十五史> 南史附索引(全3冊)(史14)。台灣鼎文書局,1998年11月。
五代後蜀趙崇祚纂輯。《花間集》。十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4月。
(元)李澄叟。《畫山水訣》。《中國書畫全書》修訂二版,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第1冊,第994頁。
(元)夏文彦撰。《欽定四庫全書版》。圖繪寶鑑卷四。輯入畫史叢書第二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元)陶宗儀。《輟耕錄》。《中國書畫全書》修訂二版,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第3冊,第1282頁。
(元)趙孟頫。《松雪齋集》。欽定四庫全書 松雪齋集巻五。
《太平御覽》。 [宋]李防編纂 夏劍欽 校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方干。《全唐詩》。《全唐詩》增訂本(全十五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9年1月1日。
王充著、袁華忠譯。《論衡》下。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王逸注。《山海經》。四庫全書本卷6。
王維作。《山水論》。《中國書畫全書》修訂二版,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第1冊,第177頁。
王羲之。《蘭亭集序》。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9月出版。
(北宋)范溫。〈潛溪詩眼〉。《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
(北宋)陶穀著。《清異録》。據《全宋筆記》。第一編第二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北宋)歐陽脩撰。《新五代史‧桑維翰傳》。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司馬遷撰。《史記》。上冊。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先秦。《墨子》。《四部叢刊初編》本。
米芾。《論山水畫》。見《畫史》。俞劍華編。《中國畫論類編》。第二冊。
(西漢)劉歆。《西京雜記》。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9年。
(宋)文同。《丹淵集》。卷二十二。《彭州張氏畫記》。四庫全書本。
(宋)朱子編。〈二程遺書〉。《欽定四庫全書》。卷十一。
(宋)朱熹著。《朱子全集》。第三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8月。
(宋)朱熹撰。〈新編諸子集成〉。《四書章句集注》。第一輯。台北:中華書局,1982年1月。
(宋)江少虞著。〈事實類苑〉。《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銅活字印本。東洋文化研究所圖書。
(宋)徐天麟。《東漢會要》。第三版。卷十一。台北市:世界書局,民國60年。
(宋)張載撰。《張載正蒙》。(清)王夫之註解。台北:中華書局,1975年版。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六。黄苗子點校。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
(宋)程顥、程頤撰。《二程遺書》。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1日。
(宋)黃休復著。《益州名畫錄》。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
(宋)董逌著。《廣川畫跋》。馬敘校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10月1日出版。
(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宋)鄧樁著。《畫繼》。俞劍華編。《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1977年。
(宋)豫章。《黃先生文集》。上卷十九。四部叢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辯》。欽定四庫全書,文淵閣。
(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2月。
(宋)蘇軾撰。《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全二冊。(宋)郎曄選注,龐石帚校訂。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7月。
汪珂玉撰。《珊瑚網》。欽定四庫全書版子部八。《珊瑚網》。卷四十三。【名畫題跋】。卷八。
沈括。《夢溪筆談校正》。第一冊。胡道靜編。上海,1956年。
阮籍著。〈大人先生傳〉。《新譯阮籍詩文集》。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周易略例〉。《四部叢刊》。影印宋本。
宗炳。《畫山水序》。見俞建華編。中國畫論類編》。第一冊。香港:中華書局,1973年。
居延漢簡甲編1。見《中國書法全集5》。榮宝齋出版社。
(明)王夫之、孔穎達的著作。《周易內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2月。
(明)王安寧、朱壽鏞等所編。〈畫法大成〉。《中國畫論類編》。余建華編。台北:華正書局,1977年。
(明)朱謀垔著。〈畫史會要〉。《中國書畫全書》。第4冊。收入盧輔聖等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朱謀堙撰。〈畫史會要〉。《文瀾閣四庫本》。1631年。
(明)來知德撰。〈周易集註〉。《欽定四庫全書》版。
(明)唐志契。《繪事微言》。俞崑。《中國畫論類編》。台影印初版。台北市:河洛出版社,民國64年。
(明)祝允明。《懷星堂集》。北京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出版。
(明)曹昭撰。《格古要論》。南宋院畫錄卷七格古要論。輯入俞崑主篇。〈畫史叢書〉。第三冊。
(明)陳繼儒著。《泥古錄》。台北廣文書局。
(明)董其昌。《畫旨》。自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上海書畫出版社,頁53。
(明)錢謙益。《尚寶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制》。
(明)羅頎撰。《物原》。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東晉)王羲之著。《筆經》。安徽美術出版社,2015年8月。
(東晉)衛鑠作。《筆陣圖》。《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東漢)王充著。《論衡‧無形篇》。張宗祥 校注,鄭紹昌 標點,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3月出版。
(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東漢)許慎編著。《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三年九月。
俞劍華編。〈宣和畫譜〉。《中國畫論類編》。卷十七。台北:華正書局,1977年。
(南宋)郎曄選注。《經進東坡文集事略》。龐石帚校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南朝)庾肩吾著。《書品》。收入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二。台北:世界書局,1962 年。
(南朝)劉宋范曄著。《後漢書》。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10月。
(南朝)謝赫著。《古畫品錄》。俞崑。《中國畫論類編》。台影印初版。台北市:河洛出版社,民國64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
(南朝梁)沈約著。《宋書‧隱逸傳》。第53,卷93。列傳。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宋史,內府刊本。
《南宋院畫錄》。卷六。引「清閟閤集」。四庫全書本,卷三。
(南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北京:中華書局,2009。
《後漢蔡邕筆論》。載《佩文齋書畫譜》。卷五。欽定四庫全書本,五十九卷。
秋山光和。〈唐代敦煌壁畫中的山水表現〉。收於敦煌文物研究所編。《敦煌莫高窟》。冊五。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唐)司空圖。《詩品‧含蓄》。河北江東書局印,1964年。
(唐)朱景玄著。《唐代名畫錄》。俞崑。《中國畫論類編》。台影印初版。台北市:河洛出版社,民國64年。
(唐)李延壽著。〈南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唐)李嗣真著。《書後品》。收入(唐)張彥遠著,范祥雍點校,啟功、黃苗子參校,《法書要錄》,卷 3。 北京:中華書局,1996。
(唐)李翱著。《復性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2。
(唐)姚思廉撰。〈梁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 光緒戊子(1888)[二十四史],卷46-56。
(唐)柳宗元撰。《柳河東集》。劉禹錫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唐)段成式作。《酉陽雜俎•諾皋記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1出版。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俞崑。《中國畫論類編》。台影印初版。台北市:河洛出版社,民國64年。
(唐)張懷瓘著。《書斷》。輯入潘運告編《張懷瓘書論》,湖南:湖南美術出版,1997年。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十四。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班固。〈後漢書〉。《四庫全書》。冊251。卷97。
荊浩著。《筆法記》。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第一版。
馬令。〈朱弼傳〉。《南唐書》。卷23。
張丑。〈清河書畫舫〉。《中國書畫全書本》。
(梁)劉勰著。《文心雕龍注》。台灣:學海出版社,民80年版。
《淮南子‧原道訓》。載《諸子集成7》。影印版。上海書店。1987年。
(清)王夫之著。《詩廣傳》。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2月。
(清)石濤著。《苦瓜和尚畫語錄》。周遠斌點校、篡注。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8月版。
(清)吳喬撰。《圍爐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紀昀撰。《瀛奎律髓刊誤》。安徽黃山書社,1994 年。
(清)奚岡著。《樹木山石畫法冊》。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清)郭慶藩撰。〈新編諸子集成〉。《莊子集釋》。第一輯。王孝魚點校。台北:中華書局,1982年1月版。
(清)惲格著。〈南田畫跋‧題石谷畫〉。《中國書畫全集》。卷十一。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清)厲鶚。〈南宋院畫錄〉。《畫史叢書》。卷二。中國書畫研究資料社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清)鄧石如著。《完白山人篆刻偶存》。收入《歷代名家碑帖》,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6年5月。
(清)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1992年版。
皎然著。〈詩式〉。《詩式校注》。李壯鷹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許偉東著。《東坡題跋》。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郭思編。《林泉高致集》。《林泉高致》。周遠斌點校纂注。山東:畫報出版社。
郭熙、郭思。《林泉高致集》。收於俞建華編。《中國畫論類編》。第一冊。
《陸九淵集》。台北:中華書局,1980年1月。
惲壽平所著。〈南田畫跋〉。《畫論叢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8月。
黃庭堅。《山谷別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庭堅。《雞肋集》。卷三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楚辭•離騷》。【欽定四庫全書-集部-楚辭類典籍】。
(漢)高誘注釋。〈精神訓〉。《淮南子注釋》。台北:華聯出版社,1968年版。
(漢)劉歆。《西京雜記》(該書今已證實為東漢葛洪之所偽托)。台一版。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
《管子‧內業》,《四部叢刊初編》本《管子》,電子圖書館ctext.org › 先秦兩漢› 法家。
劉熙載。〈藝概〉。《中國畫論類編》。俞劍華主編。台北:華正書局,1977年。
《歐陽文忠公集》。卷一三○。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歐陽修。《試筆》。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65。頁1008。
蔡京,蔡卞所編。《宣和畫譜》。收入《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冊2。
戰國屈原著。〈楚辭‧遠遊〉。《先秦詩鑒賞辭典》。唐景玨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5月。
《歷代名畫記》。卷一。《論畫六法》。俞建華主編。《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1977年。
韓拙。〈山水純全集〉。《中國畫論類編》。第二冊。俞建華編。台北:華正書局,1977年。
蘇東坡。〈淨因院畫記〉。《蘇文彙評》。曾棗莊、曾濤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後〉。《蘇軾文集》。欽定四庫全書本,卷六十七。
蘇軾著。〈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紀評蘇文忠公詩集二十九》。欽定四庫全書本。
蘇轍。《歐陽文忠公神道碑》。欽定四庫全書本。
蘇轍撰。《欒城集》。第二十六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二、今人編著
井增利、王小蒙。〈富平縣新發現的唐墓壁畫〉。《考古與文物》第4期,頁8-11。
尤煌傑、張雪珠。《哲學入門》。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12年9月出版。
尹潤生著。《墨林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初版。
方東美。《哲學三慧》。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11月。
方聞。《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
王伯敏著。《敦煌壁畫山水研究》。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王建元。《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7年2月。
王國維著。《人間詞話》。〈王國維卷〉。《中國現代美學名家文叢》。金雅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
石守謙著。《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繪畫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年。
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上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
成復旺主編。《中國美學范疇辭典》。第1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版。
朱良志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朱良志著。《曲院風荷─中國藝術論十講》。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2月。
朱良志著。《南畫十六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
朱東潤著。《中國文學批評家與文學批評》。第一冊。台北:學生書局。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新編諸子集成〉。台北:中華書局,2000年8月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修一版,第一冊。台北市:正中書局,1968年。new window
何政廣主編。曾長生等撰文。《現代藝術守護神─杜象》。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90年初版。
何惠鑒等編。《八代遺珍》。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和印地安納大學出版社,1980年版。
启功著。《古代字體論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巫鴻著。《禮儀中的美術》。北京:三聯書局出版社,2005年7月1日出版。
李玉珉著。《中國佛教美術史》。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11月。new window
李沛著。《水墨山水畫創作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李沛著。《宋元文人畫特質之研究》。台北:新士林出版社,民國66年7月。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上海:開明書店,民國37年版。new window
李珊著。《元代繪畫美學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5月。
李雪梅、安久亮著。《文房四寶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9月版。
李澤厚。《美學三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李霖燦。〈中國山水畫的皴法研究〉。《故宮季刊》,1973年冬季號。new window
沈子丞編。《歷代論畫名著彙編》。台北世界書局印行,民國六十三年十月版。
沈括。《夢溪筆談校正》。第一冊。胡道靜編。上海,1956年。
周桂細著。《漢武帝是否獨尊儒術?──兼論思想方法諸問題》。參見《新華文摘》。2003年第7期。
季偉林著。《中國山水畫與五行藝術哲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5月。
宗白華著。《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俞劍華編。《中國畫論類編》。第二冊。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版。
信立祥著。《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段文傑主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壁畫全集》。第十七集-敦煌。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
秋山光和。〈唐代敦煌壁畫中的山水表現〉。收於敦煌文物研究所編。《敦煌莫高窟》。冊五。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唐)柳宗元撰。《柳河東集》。劉禹錫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孫世昌著。《石濤藝術世界》。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年7月。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台灣:學生書局,2013年12月版。new window
馬持盈著。《史記‧荊軻傳》。《史記今註》。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高木森著。《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new window
高木森著。《中國繪畫思想史》。增訂二版。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new window
高木森著。《中國繪畫思想史》。增訂二版。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版。new window
高木森著。《元氣淋漓─元畫思想探微》。台北:東大出版公司。民國87年11月。
高木森著。《明山淨水─明畫思想探微》。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10月。new window
高木森著。《東西藝術比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12年9月。
高田修。〈佛教故事畫與敦煌壁畫〉。《敦煌莫高窟》。冊2。敦煌文物研究所編。
高行健著。《另一種美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曉陵主編。《石濤山水畫風》。重慶出版社,1995年9月。
張曉陵主編。《清代山水畫風》。重慶出版社,1995年10月。
張懋鎔著。《書畫與文人風尚》。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12月。
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上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0年版。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台一版。台北:丹青出版公司,民國75年。
陳來著。《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陳高華編。《元代畫家史料》。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11月。
陳傳席著。《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2月。
陳葆真。《古代畫人談略》。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年。
陳葆真著。《李後主和他的時代-南唐藝術與歷史論文集》。台灣:石頭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陳葆真著。《洛神賦圖與中國古代故事畫》。台北:石頭出版社,2011年6月版。new window
陳擎光著。《元代畫家吳鎮》。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72年6月。
傅申。〈巨然存世畫跡之比較研究〉。《故宮季刊》。1967年10月。new window
《敦煌藝術》。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0年3月版。
曾春海。《中國哲學史綱》。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曾春海主編。《中國哲學概論》。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曾春海著。《先秦哲學史》。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月。
曾春海著。《兩漢魏晉哲學史》。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8月。new window
曾春海著。《儒家哲學論集》。文津出版社,民國78年5月。
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三冊),台灣:中華書局出版,2012年5月14日出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黃光男著。《藝術形動─黃光男藝術評術文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3年12月初版。
黑格爾著。《精神現象學》。下卷。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葉朗著。《中國美學史》。初版。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年。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new window
詹幼馨著。《司空圖「詩品」衍繹》。台北:仁愛書局發行,民國74年9月版。
鈴木敬之。《試論李唐南渡與畫院重建後畫風的演變》一文。作於西元1981年。
嘉德四季(十周年慶典拍賣會)。《中國古代書畫》。北京: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會有限公司,2015年4月。
趙建軍著。《魏晉南北朝美學範疇史》。山東:齊魯書社,2011年版。
劉宗超著。《漢代造型藝術及其精神》。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劉修編。《大正新修大藏經》。佛教經典圖書館。www.muni-buddha.com.tw/buddhism/directory-wiki.html
劉曉路。《中國帛畫》。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4年版。
樊波著。《中國書畫美學史綱》。吉林:美術出版社。1998年7月。
鄭昶,《中國畫學全史》。台二版。台北:中華書局,民國55年。
賴賢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民國92年6月。new window
戴璉璋著。稽康《釋私論》。〈稽康 集校注〉。臺北:河洛,2002年。
謝靈運詩集:逯欽立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均有輯錄。黃節有。《謝康樂詩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年。曾據清華大學講義本校訂。
藍華增著。《意境論》。雲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版。
羅樾著。《中國名畫家》。紐約:哈潑和羅出版社,1980年。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47年版。
三、翻譯書
列夫•尼可拉葉維奇•托爾斯泰著。《托爾斯泰藝術論》(What is Art?)。古曉梅譯。台灣:遠流出版社,2013年8月版。
李斯托威爾著。《近代美學史評述》。蔣孔陽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曾布川寬,出版『崑崙山への昇仙』、『中国美術の図像と様式 図版篇』等書。
曾布川寬著。《六朝帝陵:以石獸和磚畫為中心》。傅江譯。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年。
雅斯培(Karl Jaspers,1883-1969)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
劉正浩等注譯。《新譯世說新語》。上下冊修訂三版。台灣:三民書局,2012版。
四、期刊(含報紙)
陳葆真著。〈宋徽宗繪畫的美學特質-兼論其淵源和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0期。1993,頁293-344。new window
方聞先生在1969年在《慶祝蔣復璁先生七十歲論文集》發表〈中國繪畫的結構之分析〉一文。
安志敏。〈長沙新發現的西漢帛劃試探〉。《考古》。1973:1。
沈清松著。〈空間、山水與雲氣:對中國山水畫論與古代宇宙論的哲思〉。《哲學與文化雜誌》。39:11期,2012年11月。new window
島田修二朗。《宋迪與〈瀟湘八景〉》。《南畫鑑賞》。104期,1941年。
李霖燦著。〈中國山水畫的皴法研究〉。《故宮季刊》。1973年冬季號。new window
島田修二朗。《宋迪與〈瀟湘八景〉》。《南畫鑑賞》。104期,1941年。
敏澤。〈中國傳統理論體系及東方藝術之美〉。載《文學遺產》。第3期,1994年。
莊申。〈論「高遠」─中國畫史辭彙論析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卷五四,冊四。1988年。new window
莊申著。〈論〝深遠〞-中國畫史辭彙論析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本2分,1993/06/01。new window
許坤成。〈論《清明上河圖》的中國繪畫傳統透視法〉。
陳清香著。〈馬王堆T形帛畫所反映的漢戴宇宙觀與繪畫風格〉。《第一屆簡伯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一集。2003年。new window
陳葆真(Pao-Chen Chen)。〈藝術帝王李後主(三)〉。《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6期,1999年3月1日。new window
陳葆真著。〈從空間表現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畫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三卷第三期,1996年春。new window
傅申。〈巨然存世畫跡之比較研究〉。《故宮季刊》,1967年10月。new window
傅申著。〈兩幅佚名宋畫與廬山圖:它們的風格來源問題〉。收錄於《故宮博物院學刊》。1968年1-2月號。
傅申著。〈兩幅佚名宋畫與廬山圖:它們的風格來源問題〉。收錄於《故宮博物院學刊》。1968年1-2月號、7-8月號。
楊仁愷著。〈葉茂台遼墓出土古畫的時代及其他〉。《文物》。第12期,1975年。
鈴木敬之。《試論李唐南渡與畫院重建後畫風的演變》一文,作於西元1981年。
魏楚雄,〈關於雅斯貝斯的〝軸心期〞理論〉。載《史學理論》。第1期,1988年。
羅青。〈「造化心源」物眼探──序李義弘畫集〉。浩然藝文數位博物館(http://folkartist2.e-lib.nctu.edu.tw/article/yihong/yihong01. html)。
尤煌傑(Huang-Chieh Yu)。〈儒家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畫論的影響:以《易傳》和《論語》為例〉。《哲學與文化》。40卷11期,2013年11月。new window
尤煌傑。〈以〈眼與心〉注「林泉之心」:梅洛─龐蒂與郭熙對觀〉。《哲學與文化月刊》。2008年7月1日。new window
尤煌傑。〈宗炳「澄懷味象」之美學意蘊〉。《哲學與文化月刊》。2008年6月1日。new window
顧凝遠。〈畫引〉。收入《中國畫論類編》。上卷。期刊論文《朵雲》編輯部編。《中國繪畫研究論文集》。第一版。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五、論文集
黃光男。《宋代繪畫美學析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六月。new window
石守謙(Shou-Chien Shih) 撰。〈以筆墨合天地:對十八世紀中國山水畫的一個新理解〉。《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6期,2009年3月。new window
石守謙撰。〈繪畫、觀眾與國難:二十世紀前期中國畫家的雅俗抉擇〉。《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1期,2006年9月1日。
衣若芬(Lo-Fen I)撰。〈「瀟湘」山水畫之文學意象情境探微〉。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期,2002年3月。new window
段文傑著。《段文傑敦煌藝術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
胡文和著。《中國道教石刻藝術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唐長孺著。《魏晉南北期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78年。
六、碩博士論文
任淑華。〈文人繪畫美學中的雅俗觀〉。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吳文怡。〈明代王世貞繪畫美學研究〉。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梅達。〈兩篇十二世紀中國畫文獻〉。《密執安中國研究論文》。第八期。安柏納爾‧密執安大學中國研究中心,1970年。
黃瑋鈴。〈畫圖留與人看:由王原祁的仕途與畫業看清初宮廷山水畫風的奠立〉。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七、英日文參考書目期刊(含報紙)
Alfreda Murck and Wen C. Fong eds; Words and Images: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Merleau-Ponty, “Eye and Mind”, in 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 P.163.
Merleau-Ponty, “Eye and Mind”, in 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 P.16.
M.A.斯汀《亞洲真髓》,英國牛津,克拉倫敦出版社,1928年,卷一第八章,見第435頁,以及第450-451頁。卷二,圖61,克拉庫圖案險之二。
Norman Bryson, Vision and Painting: The Logic of the Gaze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116ff.
Pascale LE THOREL-DAVIOT,《PETIT DICTIONNAIRE DES ARTISTES MODERNES》, Achevé dímpriner en avril 1999 par Grafica Editoriale, Pologne. 100 64595(1)-12 (CDM 115∘) –Avril 1999. P.7. (法文)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 Colin Smith (London &New Jer-sey: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2), PP.Vii-xiv.
R‧梅達《兩篇十二世紀中國畫文獻》,《密執安中國研究論文》第八期,安柏納爾‧密執安大學中國研究中心,1970。
James Elkins, Landscape Theory (The Art Seminar), P.2.
Wen C Fong, " Ao-t'u-hua, or 'Receding-and Painting' at Tun-huang."
Wiseman, Eva. "Amazing Grace Coddington: inside the world of US Vogue's creative director". The Guardian. Retrieved 2 April 2016,p.3
Wu Hung, The Wu Liang Shrine, P.316, fig, 148,a,c.
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何惠鑒等編。《八代遺珍》。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和印地安納大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44-47頁。
班宗華。《海伯娶婦》。Barnhardt, Richard.Marriage of the River. ArtbusAsiae Supplementum 27 (1970), P.38.
涵閣,〈五代王齊翰《勘書圖》〉;Wu Hung,The Double Screen, p.108, pl.76; pp.
曾布川寬。〈許道寧許道寧の傳記と山水樣式に關する一考察〉。《東方學報》。52。1980年3月。(日文)
睒《子本生》圖,Benoy K.Behl,《THE AJANTA CAVES—Artistic Wonder of Ancient Buddhist India》, Harry N. Abrams, Inc., Pub-lishers. 見《敦煌莫高窟》,敦煌文物研究所編,冊2,圖版3‧33。
圖版見於Roderick Witfield, The Art of Central Asia: the Stein Collec-tion in the British Museum, vol. 2, Figs. 144, 15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