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思舊賦〉的詮釋與轉譯--從李善的注釋到白先勇的創作
書刊名:鵝湖
作者:范里
作者(外文):Fan, Li
出版日期:2014
卷期:39:8=464
頁次:頁3-12
主題關鍵詞:思舊賦向秀李善白先勇符號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3
  • 點閱點閱:155
本文分析向秀(子期)〈思舊賦〉及李善注、白先勇先生的短篇小說〈思舊賦〉,認為向子期〈思舊賦〉其實是子期在經歷好友之死後,對於自身生命的反省歷程,最終子期擺脫了那根植於生命中的虛無與無意義感,孕育出無畏無懼的「生之勇氣」(the courage to be)。而李善注洞悉「注」的本質,探究向子期〈思舊賦〉與「前文本」(pro-text)間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é),詮釋文本的意義。最後,白先勇先生的〈思舊賦〉,在符號操作的過程中,顯然善用向子期〈思舊賦〉的文化肌質去深化其作品,而白先勇先生的創作,對於向子期〈思舊賦〉而言,亦是一種詮釋與轉譯。兩部同名為「思舊賦」的作品相輔相成,互相延展「呈位」(rtheme)的深度與廣度,使讀者的「符解」(interpretant)得以「無限衍義」(unlimited semiosis),形成飽滿圓熟的閱讀體驗。
圖書
1.毛亨、毛萇、鄭玄(2001)。毛詩鄭箋。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寅恪、萬繩楠(1995)。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義慶、劉孝標、余嘉錫、周祖謨(1996)。世說新語肇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熹、黎靖德、王星賢(200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維杰(20080000)。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易容、趙毅衡(2012)。符號學:媒體學辭典。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田立克、胡生(1987)。生之勇氣。台北:久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Cassirer, Ernst、于曉(1994)。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趙毅衡(1990)。文學符號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Eagleton, Terry、鍾嘉文(1988)。當代文學理論。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Wellek, Rene、Warren, Austin、王夢鷗、許國衡(2000)。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白先勇(2005)。臺北人。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邕傳。新唐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向秀。思舊賦。六臣註文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向秀傳。晉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班固、顏師古(1986)。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中國學術類編。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