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陷於政治矛盾中的宇文護
作者:龍柏濤
作者(外文):Lung, Bo-Tao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王吉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宇文護Yuwen, H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33
宇文護在北周歷史上是有相當爭議的人物,他幫助宇文氏順利度過宇文泰病逝後的政權危機,也幫助宇文氏取代元氏建立北周,安定了當時的民生經濟,穩定「軍國所資」的益州局勢,甚至於他挖掘與吸收的人才對後世也有相當的貢獻。
然而在這些貢獻以外,他也犯了連續殺害二位皇帝這種為人臣者最不應該做的事,不過宇文護既然會連續殺害兩位皇帝,就表示宇文護想要鞏固權力,有掌控朝政的野心,甚至於可能還有進一步的意圖。傳統對於宇文護這種狀態的解釋,有「令人深思」或是「放棄篡位」這兩種的看法,因此本文將藉由宇文護朝政運作的狀況試論宇文護沒有篡位的原因。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文研究緣起與目的;第二章「宇文護執政前的局勢」在說明宇文護的出身與成長背景,略述宇文護叔父宇文泰在關中的發展,說明宇文護逐漸成為宇文泰體系中重要的角色,以及宇文護如何面對與處理宇文泰病逝後的局勢;第三章「宇文護執政後的衝突」是說明宇文護執政後開始面臨到的權力衝突與宇文護如何藉由朝中六官與霸府幕僚運作朝政;第四章「宇文護執政時期綜論」則是討論宇文護的心態,以及他的親信與幕僚,並且略述宇文護的貢獻;第五章「結論」總結宇文護執政期間的政治局勢,可以發現宇文護並不是沒有篡位的意願,只是在朝臣支持度不夠與禁軍控制力不足的情況下,宇文護篡位的時機尚未成熟。
壹、史料類

一、基本史料

司馬光(宋)著、胡三省(元)注:《資治通鑑》,新校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第1版第11次印刷。
司馬遷(漢)撰、裴駰(劉宋)集解、司馬貞(唐)索隱、張守節(唐)正義:《史記》,新校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第2版第21刷。
令狐德棻(唐)等撰:《周書》,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令狐德棻(唐)等撰:《周書》,新校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9月初版第8次印刷。
沈約(蕭梁)撰:《宋書》,新校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初版第8次印刷。
李百藥(唐)撰:《北齊書》,新校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初版第8次印刷。
李延壽(唐)撰:《北史》,新校標點本,臺北:鼎文書局,1982年第4版。
李延壽(唐)撰:《南史》,新校標點本,臺北:鼎文書局,1982年第4版。
杜預(晉)注、孔穎達(唐)正義:《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初版15刷。
房玄齡(唐)撰:《晉書》,新校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第1版第9 刷。
姚思廉(唐)撰:《梁書》,新校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9月初版第7次印刷。
姚思廉(唐)撰:《陳書》,新校標點本,臺北:鼎文書局,1982年第4版。
范曄(劉宋)撰、章懷太子(唐)注,司馬彪(晉)作志、劉昭(蕭梁)注:《後漢書》,新校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初版第11刷。
班固(漢)撰、顏師古(唐)注:《漢書》,新校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1版第13刷。
脫脫(元)撰:《宋史》,新校標點本,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第2版。
陳壽(晉)撰、裴松之(劉宋)注:《三國志》,新校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第2版第21刷。
鄭玄(東漢)注、賈公彥(唐)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初版15刷。
歐陽修(宋)、宋祁(宋)撰:《新唐書》,新校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第1版第7次印刷。
劉昫(後晉)等撰:《舊唐書》,新校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第1版第7次印刷。
蕭子顯(蕭梁)撰:《南齊書》,新校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初版第8次印刷。
魏收(北齊)撰:《魏書》,新校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初版第7次印刷。
魏徵(唐)等撰:《隋書》,新校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第1版第9刷。

二、其他

王 溥(宋):《唐會要》,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初版。
王夫之(清):《讀通鑑論》,新校標點本,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王應麟(宋):《玉海》,收錄於《景印四全書》冊946,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王鳴盛(清):《十七史商榷》,台北:大化書局,1977。
王欽若(宋):《冊府元龜》,臺北:清華出版社,1976年初版。
杜佑(唐):《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李吉甫(唐):《元和郡縣圖志》,京都:中文出版社,1973。
李林輔(唐)著、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月第1版第1刷。
李昉等(宋):《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李昉等(宋):《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第1版第5刷。
李昉等(宋):《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2006。
周嘉猷(清):《補南北史年表》,收錄於《兩晉南北朝十史補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周嘉猷(清):《補南北史帝王世系表》,收錄於《兩晉南北朝十史補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周嘉猷(清):《補南北史世系表》,收錄於《兩晉南北朝十史補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宋授、宋敏求(宋)合編:《唐大詔令集》,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初版。
汪士鐸(清):《南北史補志》,收錄於《兩晉南北朝十史補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汪士鐸(清):《南北史補志未刊稿》,收錄於《兩晉南北朝十史補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林寶(唐)撰:《元和姓纂十卷》,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袁樞(宋):《通鑑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72。
萬斯同(清):《西魏將相大臣年表》,收錄於《二十五史補編》,臺北:開明書局,1959年。
萬斯同(清):《北周公卿表》,收錄於《二十五史補編》,臺北:開明書局,1959年。
董誥(清)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第3刷。
溫大雅(唐)撰:《大唐創業起居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初版1刷。
趙翼(清)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訂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4刷。
樂史(宋):《太平寰宇記》,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鄭樵(宋):《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7月初版。
劉義慶編(劉宋),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初版。
錢大昕(清)著:《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2刷。
顏之推(北齊)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3月。
顧祖禹(清)著:《讀史方輿記要》,臺北:新興書局,1956年。



貳、論著類

一、中文專書

王吉林:《唐代宰相與政治》,臺北:文津,1999年6月1刷。
王仲犖:《北周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第1版第2刷。
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1980。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新華書局,1979年。
王怡辰:《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臺北:文津,2006年10月初版1刷。new window
王怡辰:《魏晉南北朝的貨幣交易與發行》,臺北:文津,2007年月初版1刷。new window
王壽南:《中國歷代創業帝王》,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叢書,1960。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1997年9月第1版第2刷。new window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2004年6月第1版第3刷。new window
田餘慶:《拓跋史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1993。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銓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朱大渭:《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
朱大渭:《六朝史論續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朱堅章:《歷代篡弒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4年。
李 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臺北:文津,1999年6月1版1刷。
李文才:《南北朝時期益梁政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李劍農:《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
李 憑:《北朝研究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
朱鑄禹:《世說新語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呂思勉:《魏晉南北朝史》,臺北:開明書局,1977年。
呂春盛:《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臺北:稻鄉,2002年3月初版。new window
汪 波:《魏晉南北朝幷州地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宋 傑:《兩魏周齊戰爭中的河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專刊之29,1975。
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
具聖姬:《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塢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6月1版2刷。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續編》,北京:北京大學,1991。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周偉洲:《敕勒與柔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周偉洲:《中國中世西北民族關係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之變革》,肇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吳廷燮:《北魏方鎮年表》,收錄於《兩晉南北朝十史補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
馬長壽:《烏桓與鮮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1月1版1刷。
馬長壽:《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中部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版。
高 敏:《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第2版1刷。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上海:新華書局,1978年11月第1版4刷。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臺北:帛書出版社,1985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1版1刷。
陶賢都:《魏晉南北朝霸府與霸府政治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張金龍:《北魏政治與制度論稿》,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3。
張金龍:《魏晉南北朝禁衛武官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
張鶴泉:《魏晉南北朝史-一個分裂與融合的時代》,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張偉國:《關隴武將與周隋政權》,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林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3月初版。
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79年。
陳 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1刷。
康 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臺北:稻禾,1995年。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new window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2000年2月初版。new window
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2刷。
黃永年:《唐代史事考釋》,臺北:聯經,2005年4月第1版2刷。
勞 榦:《魏晉南北朝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0年8月新1版。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12月1板1刷。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演講錄》,台北:雲龍出版社,2002。new window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2002。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雲龍出版社,2002。
劉學銚:《鮮卑史論》,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8月初版。
趙 超:《漢魏南北墓誌彙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趙 超:《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1版。
鄭 欣:《魏晉南北朝史探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
鄭欽仁:《北魏官僚機構研究》,台北:牧童出版社,1976。
雷依群:《北周史稿》,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劉學銚:《歷代胡族王朝之民族政策》,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new window
閻步克:《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台北:三民書局,1975。
韓理洲輯校:《全隋文補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韓國磐:《南北朝經濟史略》,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韓國磐:《魏晉南北朝史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韓樹峰:《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
嚴耕望:《唐僕尚丞郎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刷。

二、外文專書
(一)日文

川勝義雄:《中國の歷史》,第三冊《魏晉南北朝》,東京都:株式會社講談社,1981。
川勝義雄:《中國中世史研究》,東京都:東海大學出版會,1973。
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會の研究》,東京都:岩波書店,1982。
川勝義雄:《中國貴族制社會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7。
田村實造:《中國史上の民族移動期-五胡、北魏時代の政治と社會》,東京都:創文社,1985。
宇都宮清吉:《中國中世史研究-六朝隋唐の社會と文化》,東京都:東海大學出版會,1970。
宇都宮清吉:《中國古代中世史研究》,東京都:創文社,1977。
谷川道雄:〈府兵制國家と府兵制〉,收於《律令制:中國朝鮮の法と國家》,唐代史研究會編,東京都:汲古書院,1986年。
谷川道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の基本問題》,東京都:汲古書院,1997。
越智崇明:《魏晉南北朝の貴族制》,東京都:研文出版,1984。
越智崇明:《魏晉南北朝の人と社會》,東京都:研文出版,1985。
福島繁次郎:《中國南北朝史研究》(增定版),東京都:名著出版,1979。
濱口重國:《秦漢隋唐史の研究》,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71。
布目潮渢:《隋唐史研究唐朝政權の形成》,京都:同朋社,1968。
內田吟風:《北アジア史研究‧鮮卑柔然突厥篇》,京都:同朋舍,昭和五十年一月。

(二)譯書

谷川道雄、耿立群譯:《世界帝國的形成》,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
谷川道雄、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
谷川道雄:《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第1刷。
青山定雄:《中國歷代地名要覽》,台北:樂天出版社,1984。
堀 敏 一:《均田制研究》,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
鎌田茂雄、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80年。



參、論文類

一、中文部分

(一)學位論文

王愛玲:《尒朱氏與北魏政治》,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左華明:《北周亡齊論-西魏北周政治試說》,山西大學歷史與旅遊學院碩士論文,2004。
杜正宇:《西魏北周時期具官方色彩的佛教教邑》,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杜志成:《由分裂到統一:北朝末期東、西戰爭(531-577)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2011。new window
宋德喜:《「關隴集團」中的代北外戚家族研究—以獨孤氏及竇氏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new window
林國良:《北朝人事制度之研究》,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林靜薇:《楊堅代周建隋之側面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吳慧蓮:《六朝時期的選任制度》,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new window
吳恭全:《北魏末年變亂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1997年。
姜遠飛:《府兵制與西魏北周政治》,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08。
陳冠穎:《北齊北周早期政爭的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new window
楊東益:《高齊士人入周隋後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楊俊峰:《南朝末年士人的處境及其北遷問題》,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鍾旻圜:《西魏北周時期地方勢力型態探討-以軍事結合為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二)期刊論文

王吉林:〈北魏繼承制度與宮闈鬥爭之綜合研究〉,《華岡文科學報》,第11期,1978年。
王吉林:〈西魏北周統治階層的形成〉,《民族與華僑研究所學報》,第3期,1981年。
王仲犖:〈北魏初期社會性質與拓拔宏的均田遷都改革〉,《文史哲》,1955年。
王仲犖:〈東西魏北齊北周僑置六州考略〉,《文史》第5輯,1978年。
王怡辰:〈周隋之際的舊北齊勳貴〉,《通識研究集刊》,2006年12月。new window
王治平:〈北周宇文氏政治思想研究〉,《中正歷史學刊》,第7期,2004年12月,頁121-142。new window
王萬盈:〈論拓跋鮮卑民族的漢化與融合〉,《北朝研究》,1997年4期,1997年12月,頁17-27。
王德權:〈「核心集團與核心區」理論的檢討-關於古代中國國家權力形成的一點思考〉,《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2006年5月。new window
毛漢光:〈從中正評品與官職之關係-論魏晉南北朝之社會架構〉,《史語所集刊》第64本第4分,1975。new window
孔 毅:〈論北朝時期鮮、漢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北朝研究》,1990年上半年刊,1990年6月,頁66-74。
石冬梅:〈宇文泰實行六官制的目的新論〉,《廣西社會科學》第4期,2006。
石冬梅:〈西魏北周六官制度新探〉,《西南大學學報》第33卷第1期,2007。
石冬梅:〈論西魏尚書省的改革〉,《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8年第3期。
古正美:〈北涼佛教與北魏太武帝發展佛教意識形態的歷程〉,收錄於《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年,頁227-266。new window
史 睿:〈北周、隋、唐初的士族政策與政治秩序的變遷〉,《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3期,頁43-49。
朴漢濟:〈西魏北周時代胡姓再行與胡漢體制〉,《文史哲》,1993年3期(總216期),1993年5月,頁17-19。
任冬善:〈北周麟趾殿的設立構成及其歷史意義〉,《社科縱橫》,22卷6期,2007年6月,頁192-197。
艾 冲:〈論北周總管府制的創立與發展〉,《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18卷1期,2001年3月,頁63-66。
李燕捷:〈魏周府兵組織系統與賜姓研究〉,《河北學刊》1988年第5期。
呂春盛:〈試論東西魏沙苑之役及其影響〉,《臺南師院學報》第34期,2001年6月。new window
牟發松:〈舊齊士人與周隋政權〉,《文史》,2003年2月。
谷霽光:〈北魏六鎮的名稱和地域〉,《禹貢半月刊》,1934年。
周雙林:〈北周趙貴、獨孤信事件考論〉,《文史》第40輯,1995年4月。
周偉洲:〈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民族融合〉,《社會科學戰線》,1990年。
周積明:〈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胡漢文化衝突〉,《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
姜望來:〈西魏時期關隴集團之形成〉,《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3期,2009年5月。
胡如雷:〈北周政局的演變與楊堅的以隋代周〉,《社會科學戰線》,1990年9月。
胡如雷:〈隋文帝楊堅的篡周陰謀與即位後的沉猜成性〉,《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1991年9月。
俞大綱:〈北魏六鎮考〉,《禹貢半月刊》,1934年。
陶賢都、劉霞:〈魏晉南北朝時期霸府頻繁出現的原因探討〉,《煙台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6年。
祝總斌:〈都督中外諸軍事及其性質、作用〉,《紀念陳寅恪先生誕宸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1989。
陳長琦、易澤陽:〈韋孝寬與玉壁之戰〉,《南都學壇》2008年第1期。
陳蘇鎮:〈北周隋唐的散官與勳官〉,《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徐美莉:〈試論南北朝時期弘農楊氏之興衰〉,《北朝研究》2000年第一輯。
張 焯:〈北朝的總管制-兼論周、隋府兵軍府的建置〉,《北朝研究》,1990年。
張興勝:〈北朝武川軍人集團述論〉,《北朝研究》1995年第4期。
張興勝:〈論宇文泰〉,《北朝研究》1997年第3期。
張維訓:〈宇文泰建立政權的社會經濟等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
馮君實:〈北魏官制的八座〉,《史學集刊》,1982年第4期。
高蘊華:〈宇文護述論〉,《北朝研究》1992年第3期。
黃永年:〈宇文泰所以建立八柱國制的一種推測〉,《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一輯,1993年。
黃柏昌:〈北周武帝之研究〉,《花蓮師專學報》第七期,民國64年6月。
勞 榦:〈北魏後期的重要都邑與北魏政治的關係〉,《史語所集刊外篇》,1960年。
勞 榦:〈論北魏的都邑〉,《大陸雜誌》,1961年。
勞 榦:〈北魏州郡志略〉,《史語所集刊》,1961年。
黃 烈:〈略論魏晉南北朝的民族關係〉,《文史知識》,1986年。
黃修明:〈略論北朝後期的武川軍人集團〉,《四川師大學報》,1990年。
湯長平、周倩:〈西魏北周時期的河西〉,《敦煌學輯刊》,1988年第1期。
楊翠微:〈西魏北周政治鬥爭與中央集權之加強〉,《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
楊翠微:〈論楊堅代周建隋〉,《齊魯學刊》,1998年。
雷家驥:〈從督軍制、都督制的發展論西魏北周之統帥權〉,《中國中古史研究》第8期,2008年12月。new window
趙文潤:〈論北魏的滅亡和孝武帝西遷的幾個問題〉,《北朝研究》1995年第3期。
趙文潤:〈論西魏與東魏之間的幾次戰役〉,《北朝研究》1996年第2期。
趙文潤:〈西魏宇文泰伐蜀滅梁戰役述論〉,《北朝研究》2000年第一輯。
閻步克:〈西魏北周軍號散官雙授制度述論〉,《學人》第十三輯,1998年。
閻步克:〈西魏北周官制的尚左尚右問題〉,《北大史學》第五輯,1998年。
魯西奇:〈西魏北周時代「山南」的「方隅豪族」〉,《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第4期,2009。
劉 戈:〈論突厥與北朝、隋的政治關係〉,《新疆大學學報》,1986年。
劉精誠:〈論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評價〉,《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
劉春玲:〈試論北周、隋與突厥的「和親」〉,《陰山學刊》1994年第3期。
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3本第3分,民國82年。new window
龍柏濤:〈北周露門學研究〉,《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42期,2010年10月。new window
蘇小華:〈西魏北周軍隊構成的變化及其對北朝軍事的影響〉,《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25卷第2期。
蘇小華:〈東魏北齊重北輕南的原因及其影響〉,《社會科學評論》,2009年第4期。
蘇慶彬:〈元魏、北齊、北周政權下漢人勢力之推移〉,《新亞學報》,1964年8月。new window
龐 駿:〈魏晉南北朝「霸朝」概念辨析〉,《揚州大學學報》,2010年第14卷第4期。
嚴耕望:〈北魏尚書制度考〉,《史語所集刊》,1948年。new window
嚴耕望:〈北魏六鎮考〉,《第二屆亞洲史學家會議論文集》,1962年。

(三)研討會論文

甘懷真:〈楊堅集團與隋朝開國-兼論隋朝立國文化政策〉,《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1999。
甘懷真:〈隋文帝時代軍權與「關隴集團」之關係〉,《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1991年7月。new window
呂春盛:〈西魏北周的霸府〉,中國史地關係學術研討會-紀念張其昀先生百歲誕辰,中國文化大學,2000年11月,頁1-25。
邱添生:〈唐初纂修前代正史析論〉,《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1年2月。new window


二、外文部分

(一)日文

會田大輔著,〈北周〈叱羅協墓誌〉に関すゐ一考察──宇文護時代再考─手がかりとして──〉,《文学研究論集》(明治大学大学院),23(2005,東京)。

(二)譯著

會田大輔著、林靜薇譯:〈北周宇文護執政期再考──以宇文護幕僚人事組成為中心〉《早期中國史研究》第4卷第1期,2012年6月。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