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塘南思想研究:明代中晚期良知學的辯證發展
作者:陳儀
出版日期:2017
出版項:臺北:政大出版社
ISBN:9789866475917
主題關鍵詞:王時槐學術思想陽明學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楊祖漢(20071200)。論蕺山是否屬「以心著性」之型態。鵝湖學誌,39,33-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侯潔之(20090600)。劉師泉「悟性修命」說的工夫內涵與理學意義。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3,95-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月惠(2010)。唐君毅、牟宗三的陽明後學研究。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1),2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榮灼(20100300)。回歸「徹底內在性」--東西方「生命現象學之比較研究」。清華學報,40(1),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錢明、程海霞(2007)。江右思想家王時槐考述。中國哲學史,2007(2),58-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敏浩(20111200)。王龍溪〈天泉證道紀〉所衍生的問題。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8(2)=16,237-2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學智(1997)。王時槐的透性研幾說。中國哲學史,1997(3),103-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鍾彩鈞(19961200)。羅整菴的心性論與工夫論。鵝湖學誌,17,41-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學智(20080600)。江右王門王塘南的哲學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2)=70,97-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榮灼(20101000)。黃宗羲氣論之重新定位。中央大學人文學報,44,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榮灼(20091200)。論唐君毅與牟宗三對劉蕺山之解釋。鵝湖學誌,43,7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蔡家合(20091200)。從所以然到自然--羅整菴對朱子理氣論的修正。當代儒學研究,7,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汎森(19951200)。明代後期的造偽與思想爭論--豐坊與「大學」石經。新史學,6(4),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慧琪(20070100)。從黃宗羲的質疑看羅整菴的思想。當代儒學研究,1,229-2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侯潔之(20091200)。由王塘南的宗性思想看晚明王學的轉折。東華漢學,10,151-1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衛紅(20130600)。江右王門學者鄒東廓之戒懼說論析。當代儒學研究,14,157+159-1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韓曉華(20131200)。論牟宗三先生對王塘南「透性研幾」的詮釋。當代儒學研究,15,217-2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榮灼、鄭志健(20090200)。劉蕺山的「生命現象學」。鵝湖,34(8)=404,3-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月惠(20050300)。本體與工夫合一:陽明學的展開與轉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6,359-3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鍾彩鈞(19950300)。羅整菴的理氣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6,199-2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祖漢(20070700)。羅整菴、李栗谷理氣論的涵義。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1,209-2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月惠(20090300)。良知與知覺--析論羅整菴與歐陽南野的論辯。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4,287-3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月惠(20040900)。從宋明理學的「性情論」考察劉蕺山對《中庸》「喜怒哀樂」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5,177-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程海霞(2010)。晚明江右士人王塘南「全歸」思想探析。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3-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岑溢成(2012)。王弼之「名」、「稱」之辨的再探。中國經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2年10月25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錢明(2011)。明學派研究--陽明學派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明學派研究--陽明學派國際學術研討會。杭州市:杭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羅洪先(1997)。念菴先生集。臺南:莊嚴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時槐(1997)。塘南王先生友慶堂合稿。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伯峻(1992)。孟子譯註。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岑溢成(1997)。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鄧克銘(2012)。王陽明思想觀念研究。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丁福寧(20130000)。語言、存有與形上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2004)。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展良(20070000)。東亞近世世界觀的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崔瑞德、牟複禮、楊品泉(2006)。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弼、韓康伯、孔穎達(2001)。周易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震(2003)。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溫偉耀(1996)。成聖之道:北宋二程修養工夫論之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維杰(20080000)。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容肇祖(1978)。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朱熹、張伯行(1996)。近思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載、章錫琛(2006)。張載集。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吳汝鈞(2013)。當代中國哲學的知識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祖漢(2002)。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明輝(1991)。儒家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來(1997)。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儒賓、馬淵昌也、艾皓德(2013)。東亞的靜坐傳統。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獻章、孫通海(2008)。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聶豹、吳可為(2007)。聶豹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朱熹、呂祖謙、王陽明、古清美(2000)。近思錄今註今譯‧大學問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Kasoff, Ira E.、羅立剛(2010)。張載的思想(1020-10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牟宗三(2002)。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牟宗三(1984)。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守仁(2006)。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楊國榮(2009)。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林月惠(2008)。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蔡仁厚(19900000)。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唐君毅(1991)。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畿(2003)。王龍溪語錄。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高宣揚(1988)。解釋學簡論。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立勝(2005)。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向世陵(2008)。理氣性心之間--宋明理學的分系與四系。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鄭宗義(2009)。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吳光(2006)。黃宗羲與明清思想。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岡田武彥、吳光(2000)。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宇野哲人、馬福辰(1982)。中國近世儒學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鮑世斌(2004)。明代王學研究。四川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2007)。詮釋學I、II:真理與方法。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聶豹(1997)。雙江聶先生文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錢明(2002)。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古清美(1990)。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牟宗三(2003)。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吳震(2001)。聶豹、羅洪先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蔡仁厚(2006)。王學流衍--江右王門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李明輝(2003)。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立文(2002)。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陳榮捷(19980000)。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錢明(2009)。王陽明及其學派論考。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李瑞全(2013)。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牟宗三(2000)。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朱熹(1984)。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彭國翔(20030000)。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周志文(1999)。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楊國榮(1997)。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蔡仁厚(1999)。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周敦頤、陳克明(2009)。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王畿、吳震(2007)。王畿集。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程顥、程頤、王孝魚(2004)。二程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劉宗賢、蔡德貴(2009)。陽明學與當代新儒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楊儒賓(19960000)。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楊儒賓、祝平次(20050000)。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勞思光(1997)。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陳來(1993)。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2004)。論語義理疏解。臺北市: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吳震(2006)。王畿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李明輝(1997)。儒學與康德。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李明輝、邱黃海(2010)。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唐君毅(200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宋明儒思想之發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高瑋謙(20090000)。王龍溪哲學系統之建構:以「見在良知」說為中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張海晏、熊培軍(2011)。國際陽明學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張豈之(2002)。精編中國思想史。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陳立勝(20110000)。「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陳來(2003)。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陳儀(2013)。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于化民(1993)。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牟宗三(1995)。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高柏園(19960000)。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陳榮捷、朱榮貴(19960000)。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鍾彩鈞(1993)。王陽明思想之進展。台北: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賴賢宗(20010000)。體用與心性: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楊儒賓(20160000)。儒門內的莊子。臺北市: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呂妙芬(20030000)。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古清美(2004)。慧菴論學集。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林月惠(20050000)。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牟宗三(1990)。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蔡仁厚(20070000)。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張學智(2000)。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黃信二(2006)。王陽明《致良知》方法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島田虔次、鄧紅(2009)。中國思想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楊伯峻(1960)。孟子譯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牟宗三(1996)。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楊儒賓(20120000)。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楊祖漢(19920000)。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洪漢鼎(2008)。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杜保瑞(20130000)。中國哲學方法論。臺北:臺灣商務。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杜維明(1992)。人性與自我修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嵇文甫(1996)。晚明思想史論。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葛兆光(2001)。中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黃宗羲、沈芝盈(2008)。明儒學案。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楊祖漢(20050000)。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2002)。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1997)。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嵇文甫(1990)。左派王學。國文天地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李明輝(20050000)。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張鼎國、汪文聖、洪世謙(20110000)。詮釋與實踐。臺北:政大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唐君毅(1986)。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王邦雄、楊祖漢、岑溢成、高柏園(2005)。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吳光(2007)。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吳震(2004)。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繫年:1522-1602。上海市: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