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孟子與象山心性學之詮釋意涵
作者:黃信二
出版日期:2014
出版項:臺北:里仁
集叢:里仁宋明儒學叢刊;7
ISBN:9789866178849
主題關鍵詞:中國哲學詮釋學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8)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期刊論文
1.楊祖漢(19771200)。孟子「盡心知性知天章」略解。鵝湖,3(6),25-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牟宗三(19750900)。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鵝湖,3,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董金裕(19900600)。楊簡的心學及其評價。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1,3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信二(20130800)。朱子釋孟理論預設分析。哲學與文化,40(8)=471,115-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信二(20080100)。論儒家「禮」之形式意義與功能。當代儒學研究,3,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信二(20081000)。反思「禮」觀念:論儒家之「禮」從「樂中禮」向「法中禮」轉變之意義。哲學與文化,35(10)=413,65-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鍾彩鈞(20000900)。楊慈湖心學概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7,289-3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祖漢(19920600)。陸象山「心學」的義理與王陽明對象山之學的了解。鵝湖學誌,8,79-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清平(1999)。儒家倫理:道德理性還是血親情理?。中國哲學史,1999(3),36-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勇(2005)。解釋學的兩種類型: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45-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信二(20101000)。論儒家「天人合一」之可能與不可能性。哲學與文化,37(10)=437,159-1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信二(20110700)。論原始儒家之宗教性:以方東美先生觀點為例的探討。哲學論集,44,7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信二(20080500)。在儒學與宗教之間:論「以人象天」之哲學意涵。哲學與文化,35(5)=408,73-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信二(20090800)。論儒學之宗教性:以唐君毅、牟宗三先生為例的思考。哲學與文化,36(8)=423,119-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游騰達(20080600)。慈湖學說在明代中葉的迴響--以陽明後學評騭「不起意」說為焦點。國文學報,43,75-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鼎國(19970200)。「實踐智」與新亞里思多德主義。哲學雜誌,19,66-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信二(20111100)。論孟子命觀之哲學基礎。哲學與文化,38(11)=450,23-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祖漢(19880900)。孟子與告子義內義外之辯論。鵝湖,14(3)=159,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信二(20140500)。從朱子與陽明論蒯聵與衛輒比較朱王之「禮」論。哲學與文化,41(5)=480,47-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牟宗三、盧雪崑(20050400)。《孟子》演講錄。鵝湖,30(10)=358,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俊傑(20041200)。從中日比較思想史的視野論經典詮釋的「脈絡性轉換」問題。臺大歷史學報,34,381-4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牟宗三、盧雪崑(20040500)。《孟子》演講錄。鵝湖,29(11)=347,7-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孫齊魯(2010)。陸象山與楊慈湖師弟關係辨證。現代哲學,109,116-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信二(20140200)。論陽明「心即理」哲學中的隱蔽之知:一種背景哲學的現代詮釋進路。哲學與文化,41(2)=477,71-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心竹(2003)。楊慈湖之「毋意」道德修養論芻議。玉溪師範學院學報,19(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吳怡(19760800)。孟子之思想及其精神。鵝湖,2(2),20-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周群振(19831000)。由孟子三章看其思想理念之間架與進程。鵝湖,9(4)=100,1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許思園(19801200)。中國哲學之弱點。鵝湖,6(6),14-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黃信二(20121000)。明體達用:評象山心性論對其讀書方法之影響。哲學與文化,39(10)=461,43-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黃信二(20130600)。陸象山孟子學之詮釋學意涵。當代儒學研究,14,115-1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黃信二(20120600)。論宋明儒之內在張力:以宋明理學家對楊慈湖之批判為例之分析。當代儒學研究,12,59+61-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黃信二(2013)。論陸象山對孟子理論之繼承與轉化。當代儒學研究,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楊澤波(2004)。《孟子》,是不該這樣糟蹋的--《孟子》中與所謂腐敗案例相關的幾個文本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蔡家和(20140500)。朱子與陽明的孟學詮釋差異之比較。哲學與文化,41(5)=480,19-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劉清平(2005)。論孟子推恩說的深度悖論。齊魯學刊,187,15-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楊澤波(2004)。牟宗三超越存有論駁議--從先秦天論的發展軌跡看牟宗三超越存有論的缺陷。文史哲,284,109-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賴虹、傅東平(1997)。《楊簡》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脫俗之作。江西社會科學,199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蔣年豐(1997)。丙子札記。鵝湖月刊,22(9)=2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林月惠(20040900)。從宋明理學的「性情論」考察劉蕺山對《中庸》「喜怒哀樂」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5,177-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黃俊傑(20120600)。東亞文化交流史中的「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現象及其研究方法論問題。東亞觀念史集刊,2,55-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楊祖漢(20011200)。朱子「盡心章注」與胡五峰思想之關係。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4,213-2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黃信二(20090200)。論儒家倫理觀--以「親親互隱」為中心的探討。鵝湖,34(8)=404,24-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梁啟超(1983)。梁啟超論孟子遺稿。學術研究,1983(5)=60,77-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成中英(1997)。本體與實踐:牟宗三先生與康德哲學。中國哲學史研究,19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信二(2013)。再論儒家倫理觀:以《孟子》「竊負而逃」為例之分析。儒學傳統與現代詮釋研討會,淡江大學儒學研究中心 (會議日期: 2013/06/07)。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陽明(1985)。陽明全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曉江(2006)。六經注我:象山學術及江右思想家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Grondin, Jean(1994)。Der Sinn für Hermeneutik。Darmstadt: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new window
4.湯一介(2001)。和而不同。遼寧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洪漢鼎(2003)。中國詮釋學。山東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汝鈞(1998)。儒家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繼平(2001)。陸象山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清良(2001)。中國闡釋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維杰、邱黃海(2010)。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Behuniak, James Jr.、Ames, Roger T.、梁溪(2005)。孟子心性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阮元、盧宣旬(1965)。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明輝(2004)。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譚家哲(2010)。孟子平解。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鄭曉江、李承貴(1996)。楊簡。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方東美(2005)。科學哲學與人生。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柯志明(2008)。惡的詮釋學:呂格爾論惡與人的存有。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Ames, Roger T.、Rosemont, Henry Jr.、余瑾(2003)。《論語》的哲學詮釋:比較哲學的視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Bauman, Zygmunt、張成崗(2003)。後現代倫理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成中英(1991)。世紀之交的抉擇--論中西哲學的會通與融合。上海:知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Wachterhauser, Brice R.(1994)。Hermeneutics and Truth。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1.Hirsch, Eric Donald Jr.(1967)。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2.錢穆(1989)。朱子新學案。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維杰(20080000)。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立文(1992)。走向心學之路--陸象山思想的足跡。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黃宗羲、沈芝盈(1987)。明儒學案。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Eco, Umberto(1992)。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7.黃筱慧(2003)。詮釋學專題。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劉宗周、戴璉璋、吳光(1997)。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黃信二(2009)。陸象山哲學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Ricoeur, Paul、林宏濤(1995)。詮釋的衝突。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朱熹(2003)。點校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勞思光(1986)。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Palmer, Richard E.、嚴平(1992)。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牟宗三(1989)。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Hall, David L.、Ames, Roger T.、蔣弋為、李志林(1996)。孔子哲學思微。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徐復觀(2002)。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黃俊傑(2008)。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馮耀明(1989)。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建(1971)。學蔀通辨。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沈清松(2000)。呂格爾。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Schwartz, Benjamin I.(1985)。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2.劉笑敢(2009)。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陳榮捷(1990)。朱熹。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李瑞全(1993)。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張立文(1993)。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陸敬忠(20040000)。哲學詮釋學:歷史、義理與對話之「生化」辯證。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申小龍(2001)。漢語語法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劉述先(1993)。理想與現實的糾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趙岐、孫奭(1982)。孟子趙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陳大齊(1997)。孟子待解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洪漢鼎(2004)。中國詮釋學。山東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唐君毅(1987)。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牟宗三(1991)。心體與性體。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高宣揚(1990)。李克爾的解釋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任繼愈(1983)。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陳德仁(1974)。象山心學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崔大華(1984)。南宋陸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Dilthey, Wilhelm、艾彥、逸飛(2002)。歷史中的意義。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侯外廬(1960)。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牟宗三(1970)。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張隆溪(1998)。道與邏各斯。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馮友蘭(2002)。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牟宗三(2003)。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李明輝(19940000)。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Palmer, Richard E.、嚴平(1995)。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牟宗三(1979)。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錢穆(1998)。朱子新學案。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全祖望、何紹基、黃百家(1971)。足本宋元學案。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李明輝(2001)。孟子重探。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李明輝(1991)。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勞思光、劉國英(2000)。思想方法五講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李瑞全(2013)。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陳來(1995)。宋明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成中英(2005)。從中西互釋中挺立--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的新定位。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19990120)。真理與方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陳榮捷(1988)。朱子新探索。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蔣年豐(2000)。文本與實踐(二):西方解釋學觀點。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嚴平(1997)。高達美。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李明輝(1995)。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林啟屏(20040000)。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劉述先(20040000)。現代新儒學之省察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洪漢鼎(2006)。中國詮釋學。山東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徐洪興(1996)。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洪漢鼎(2001)。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洪漢鼎、傅永軍(2007)。中國詮釋學。山東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傅偉勳(1999)。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王畿、岡田武彥、荒木見悟(1975)。龍谿王先生全集。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唐君毅(1992)。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陳鐘凡(1996)。兩宋思想評述。中國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楊儒賓(19960000)。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洪漢鼎(2008)。當代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袁保新(19920000)。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張立文(1986)。朱熹思想研究。谷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蔡仁厚(1993)。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曾春海(1988)。陸象山。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蒙培元(1998)。理學範疇系統。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劉宗賢(1997)。陸王心學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唐君毅(1988)。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黃震(2007)。黃氏日鈔。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羅欽順(2007)。困知記。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臺灣開明書店編輯部(1991)。斷句十三經經文。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洪漢鼎(2008)。中國詮釋學。山東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編輯委員會(1993)。分析哲學與語言哲學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高柏園(19960000)。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傅永聚、韓鐘文(2003)。儒家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Berdyaev, Nikolai Alexandrovich、張百春(2002)。精神與實在:神人精神性基礎。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van der Heiden, Gert-Jan(2010)。The truth (and untruth) of language: Heidegger, Ricoeur, and Derrida on disclosure and displacement。Pittsburgh, Pennsylvania: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08.陳來(2000)。朱子哲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朱熹、陳俊明(2000)。朱子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何淑靜(19880000)。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1987)。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黃信二(2006)。王陽明《致良知》方法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徐紀芳(19900000)。陸象山弟子研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林啟屏(20070000)。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黃俊傑(20060000)。孟學思想史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張載、章錫琛(1978)。張載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陸九淵、鍾哲(1980)。陸九淵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林安梧(1998)。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黃俊傑(1991)。孟學思想史論。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Shun, Kwong-Loi(1997)。Mencius and Early Chinese Though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3.唐君毅(1991)。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周予同、朱維錚(1983)。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劉述先(19950000)。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黃俊傑(2002)。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李明輝(2002)。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喜馬拉雅研究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方東美、孫智燊(2004)。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臺北:黎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牟宗三(1990)。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陳榮華(1998)。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杜保瑞(20100000)。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朱熹、黎靖德、王星賢(1994)。朱子語類。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葛榮晉(1993)。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李明輝(20050000)。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郭齊勇、楊澤波(2004)。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楊祖漢(19980000)。當代儒學思辨錄。臺北:鵝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蔣年豐(2000)。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黃信二(2005)。哲學表達及其基礎: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新思維。臺北:理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荀況、李滌生(1979)。荀子集釋。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鍾彩鈞(2002)。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楊簡(2007)。慈湖遺書。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杜小真(2004)。遠去與歸來:希臘與中國的對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明輝(1995)。《孟子》知言養氣章的義理結構。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笑敢(2004)。經典詮釋與體系建構:中國哲學詮釋傳統的成熟與特點芻議。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述先(2004)。哲學分析與詮釋:方法的反省。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袁保新(1995)。盡心與立命--從海德格基本存有論重塑孟子心性論的一項試探。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振豐(2004)。《論語》所隱含「述而不作」的詮釋面向。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Ames, Roger T.(1995)。孟子哲學與秩序的未決性。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de Bary, William Theodore(1959)。理學家中的一些共同趨勢。儒家思想的實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鼎國(2003)。詮釋、修辭與論辯、溝通。中日四書詮釋學初探。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清平(2004)。美德還是腐敗。儒家倫理爭鳴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杜維明、段德智(1999)。論儒學的宗教性:對〈中庸〉的現代詮釋。杜維明文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昭瑛(2003)。「通」與「儒」 : 荀子的通變觀與經典詮釋問題。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述先(1995)。孟子心性論的再反思。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儒賓(1995)。儒家身體觀的原型--以孟子的踐形觀及荀子的禮義身體觀為核心。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