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花蓮工藝產業史初探(1945~2019)
書刊名:東台灣研究
作者:陳怡方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Yi-fang
出版日期:2020
卷期:27
頁次:頁135-167
主題關鍵詞:工藝史工藝產業文化史花蓮東臺灣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7
  • 點閱點閱:3
本文深入探究花蓮工藝產業的發展脈絡,問題意識為:(一)今日在花蓮所見的工藝景象,是如何在歷史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二)政策規畫下的工藝產業發展,和部落或社區的自主發展之間,有何差異?本文以人類學和歷史學結合的研究取徑,探究上述研究問題,從工藝產業的社會文化脈絡理解其意義,進而掌握工藝產業背後的發展動力。本研究期盼能藉由工藝產業看見東臺灣的不同面向,東臺灣的工藝產業長期落在一個不被(或尚未被)經濟、商業、工業、或產業研究關注的位置,對於它的探究卻可能有助於我們更理解東臺灣產業與社會變遷的歷史過程。初步研究結果發現,論及花蓮工藝產業史,由於日治時期的工藝產業化情形並不普遍,工藝受到日本殖民政府殖產興業政策的影響也不顯著,主要是在戰後開始發展,並且深受政府政策與規畫的影響,1960年代發展石工藝、1970年代發展玉工藝、1980年代發展石材加工、1990年代展開石藝國際交流與輔導在地工藝產業,2000年代發展社區工藝與文創產業。然而,從日治時期以來,政府看待工藝產業的角度與政策規畫多半是將其視為可藉由發展獲利的物產、資源,一直到「多角化社區工藝產業扶植計畫」才比較能夠展現從人民的角度所看待的工藝與人民所需要和想要的發展,與在地價值、思想和美學的呈現。本文主要論點有二:(一)戰後至今花蓮的工藝產業,雖然受到國家政策影響,但在1980年代以後並不是主要的區域政策規畫的對象,意即並非區域重點發展的產業項目,也因此並沒有較多的資源投入發展。(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民間的自主發展,則有著與國家政策出發不同的看待角度與情形,其工藝發展的動力來自於文化傳統的需求、可獲得的收益、以及文化復振的需求。
期刊論文
1.林玉茹(20021200)。歷史學與區域研究:以東臺灣地區的研究為例。東臺灣研究,7,103-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夏黎明(1996)。一個在地區域研究構想的提出與實踐。東臺灣研究,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玉茹(20111200)。2009年度臺灣產業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成大歷史學報,41,237-2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鴻濬、王翠菱、洪嘉瑜(20160600)。花東地區產業六級化之合作事業發展。國土及公共治理,4(2),22-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夏黎明(2001)。To Write against State:「國家與東臺灣區域發展史」研討會側記。東臺灣研究,6,213-2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怡方(20160600)。無形文化遺產與地方社會:以傳統手工藝為核心的探討。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6,7-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康培德(20041100)。清代「後山」地理空間的論述與想像。臺大文史哲學報,61,299-3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姚誠(1998)。文化想像與空間建構:臺灣發展模式的探討。守望東臺灣研討會。臺北市: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3-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怡方(2011)。Rush-weaving in Taiwan: Percep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Heritage(博士論文)。University of Edinburgh。  new window
2.陳怡方(2001)。描繪苑裡草編--一個傳統工藝產業生態與脈絡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謝深山、吳淑姿、康培德、李世偉、許麗玲(2006)。續修花蓮縣志(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年).文化篇。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晴佳(2002)。臺灣史學50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譚昌國、黃芳琪、莊日昇、波開樂(2008)。傳達薪藝:雅美(達悟)族傳統手工藝文化圖錄。臺東:臺東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翁徐得(2017)。共振與獨白:談臺灣文化創意產業運動--一個四十年工藝人的觀點。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Wolf, Eric R.、賈士蘅(2013)。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夏黎明、林慧珍(2016)。編織花東新想像--十四個地方創新發展的故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Matay, Ipiq(2018)。支亞干部落編織地景。花蓮縣:花蓮縣萬榮鄉西林社區發展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方鈞瑋、陳怡方(2019)。太魯閣族人的知識與織藝:花蓮水源部落家藏織品調查報告。臺東縣: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玉茹(2007)。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的政治經濟發展。臺北市:曹永和文教基金會: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玉茹(2011)。國策會社與殖民地邊區的改造: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的經營(1937-1945)。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秀美(2017)。臺東木工發展史,卷一,東海岸木工傳奇。臺東縣: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秀娟(2006)。藝在原鄉:社區工藝扶植與發展。南投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秀娟(2007)。工藝扎根發新苗:社區工藝扶植與發展計畫專輯。南投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秀娟(2008)。工藝心鄉土情: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專輯,96年。南投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秀娟(2008)。從工藝崛起: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專輯,97年。南投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秀娟(2010)。物產: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專輯,98年。南投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姚仁寬(2011)。原物: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專輯,99年。南投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姚仁寬(2013)。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專輯,101年。南投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姚仁寬(2014)。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專輯,102年。南投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姚仁寬(2015)。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專輯,103年。南投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姚仁寬(2016)。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專輯,104年。南投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正端(2017)。典石:Hualien stone sculpture。花蓮縣:花蓮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喬瓊恩、楊雅筑(2011)。石璞玉潤:臺灣特色玉石工藝文化。南投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莊英章(20040000)。田野與書齋之間 : 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家菁(1996)。一個城市的誕生--花蓮市街的形成與發展。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應貴(2005)。社會過程中的中心化與邊陲化。邊陲社會及其主體性論文集。台東:東台灣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夏黎明、林玉茹、黃宣衛(20160000)。國家內部次區域發展:東臺灣的論述與經驗。發展研究與當代臺灣社會。高雄: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玉茹(2004)。殖民地邊區的企業:日治時期東臺灣的會社及其企業家。邊陲社會及其主體性論文集。臺東縣:東臺灣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夏黎明(2007)。拓墾學術邊地,構築臺灣全貌。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的政治經濟發展,序。臺北市: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夏黎明(2016)。花東列車,駛向何方。編織花東新想像--十四個地方創新發展的故事。臺北市: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翁徐得(2017)。發展兼具經濟及文化意義的手工藝產業。共振與獨白:談臺灣文化創意產業運動,一個四十年工藝人的觀點。臺北市:唐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怡方(2019)。以織布串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太魯閣族人家藏織品與當代織作的社會意義。太魯閣族人的知識與織藝:花蓮水源部落家藏織品調查報告。臺東縣: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顏水龍(2016)。臺灣「工藝產業」之必要性。臺灣工藝。南投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Rubin, Miri(2008)。今日,何謂文化史?。今日,何謂歷史?開創性的歷史學研究方向。新北市: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應貴(2005)。進出東臺灣:區域研究的省思。戰後東臺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工作實錄。臺東:東臺灣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