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史學遇到客家:解構後的重新認識
書刊名:全球客家研究
作者:林正慧
作者(外文):Lin, Cheng-hui
出版日期:2020
卷期:14
頁次:頁149-196
主題關鍵詞:客家客人廣東人福佬福建人HakkaKe-langHokloFujianes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87
  • 點閱點閱:20
就歷史研究而言,史料文獻是立論的重要基石;而以後見之明來看,客家是晚近才形成的概念。但臺灣在戰後展開客家研究時,已普遍存在客家有著悠久的中原南遷歷史的成說。隨著研究的愈加深入,卻在歷史文獻中找不到客家,於是開始反思何謂客家,進而重新認識客家。本文擬以自身研究客家歷史的經驗,參照既有研究成果,觀察臺灣在戰後以來,以史學方法研究客家的歷程中,如何將由不同成說所堆砌的客家樣貌予以解構後,再重新認識的過程。史學反思客家的過程,同時見證了社會科學的邊緣理論、建構理論等在歷史上真實發生的過程。那些族源論述不能直接視為歷史事實,必須回到發生的時空脈絡,理清其形成的經過,才可能還原歷史的事實。因此,就客家研究而言,史學除了固守對史料的重視之外,已難閉門造車,必須多方與其他學科溝通對話,才能探究出比較真確的客家歷史。
We both know that historical materials are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in historical research, but there has a special case in Hakka research. When Taiwan launched Hakka research after the war, the term "Hakka" has lately been formed, but the concept of "Hakka" has had a long history of the Central Plains moving to the south. However, as the research deepens, researchers could not find the term "Hakka" in historical materials, so they began to reflect on what Hakka was, and then re-recognized Hakka. This process witnesses the real process cycling from? the social history of the edge theory, to construction theory in the historiography. Those theories of ethnic origins cannot be directly regarded as historical facts. They mustreturn to the context of time and space, clarify the process of their formation, and then they can move a little close to historical facts. Therefore, take Hakka research as an example. I consider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historical materials, it is necessary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disciplines in order to explore a more genuine/authentic Hakka history.
期刊論文
1.林雅婷、韋煙灶(20101200)。桃園縣新屋地區粵東族群的空間分布特色及其與歷史地理區域劃分之關聯性。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3(1),97-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賴玉玲(20000800)。新埔枋寮褒忠義民廟的客家公號。史匯,4,19-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麗華(20130300)。「消失」的族群?南臺灣屏東地區廣東福佬人的身分與認同。臺灣史研究,20(1),169-1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志豪(20080200)。臺灣隘墾史研究的回顧--以竹塹地區的研究成果為例。臺灣史料研究,30,70-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煥雲(20030600)。臺灣客家學初探。漢學論壇,2,125-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邱彥貴(19920600)。三山國王是臺灣客屬的特有信仰?--粵東移民原居地文獻考察的檢討。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3,66-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尹章義(19970600)。臺灣客家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文獻,48(2),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采秀(20040600)。以順稱義:論客家族群在清代臺灣成為義民的歷史過程。臺灣史研究,11(1),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韋煙灶、林雅婷(20130500)。清代大溪墘庄閩、客宗族互動關係之探討:以姜、范姜、郭三姓為例。地理研究,58,33-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韋煙灶(20130600)。詔安客家族群空間分佈的歷史地理詮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0,81-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韋煙灶、曹治中(20131200)。以閩、客式地名來重建臺灣閩、客族群原鄉之歷史方言界線。臺灣博物,32(4)=120,54-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正慧(20061200)。從客家族群之形塑看清代臺灣史志中之「客」--「客」之書寫與「客家」關係之探究。國史館學術集刊,10,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雪娟(20070900)。北臺灣客家義民信仰:以苗栗市義民廟為例。史匯,11,43-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正慧(20150300)。19世紀西方人眼中的臺灣Hakka。臺灣文獻,66(1),107-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正慧(20050900)。閩粵?福客?清代臺灣漢人族群關係新探--以屏東平原為起點。國史館學術集刊,6,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智欽、韋煙灶、林雅婷(20091100)。祖籍的空間分布特性與歷史地理區域形塑之關聯性探討--以楊梅及新屋地區為例。人文及管理學報,6,95-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施添福(19981000)。從臺灣歷史地理的研究經驗看客家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1,1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尹章義(19851200)。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以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臺北文獻(直字),74,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欣宜(20140500)。「財產是十四大庄公共」:日本統治前期新竹枋寮義民廟廟產經理公共制度化的形成。全球客家研究,2,165-2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蕭新煌(20180500)。臺灣客家研究的典範移轉。全球客家研究,10,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連文希(19721200)。客家之南遷東移及其人口的流佈。臺灣文獻,23(4),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文良(20030600)。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臺大歷史學報,31,141-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秋坤(20041000)。清代臺灣地權分配與客家產權以屏東平原為例(1700-1900)。歷史人類學學刊,2(2),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石萬壽(19861200)。乾隆以前臺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臺灣文獻,37(4),69-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杜立偉(20080900)。臺灣三山國王信仰研究述評。臺灣文獻,59(3),129-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韋煙灶(20101200)。桃竹地區姜姓宗族源流與分佈的考察。新竹文獻,42,58-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韋煙灶(20131200)。「兩岸閩客交界地帶族群分布所顯示的地理與語言意涵」之研究歷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5(1),53-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韋煙灶、葉佳蕙(20101200)。新竹紅毛港區域的形塑與發展。新竹文獻,42,22-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莊青祥(20171200)。福佬客?廣東福佬?三山國王信仰與堆外粵人廣東移民屬性研究--以屏東崇蘭、海豐、九如為例。屏東文獻,21,125-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麗華(20111200)。談泛臺灣客家認同--1860~1980年代臺灣「客家」族群的塑造。臺大歷史學報,48,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羅烈師(19990600)。臺灣地區客家博碩士論文述評(1966-1998)。客家文化研究通訊,2,117-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施志汶(19940600)。「臺灣史研究的反思」--以近十年來國內各校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為中心(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二)。歷史學報,22,413-4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施添福(20140500)。從「客家」到客家(2):粵東「Hakka.客家」稱謂的出現、蛻變與傳播。全球客家研究,2,1-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施添福(20131100)。從「客家」到客家(1) : 中國歷史上本貫主義戶籍制度下的「客家」。全球客家研究,1,1-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施添福(20141100)。從「客家」到客家(3):臺灣的客人稱謂和客人認同。全球客家研究,3,1-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唐立宗(2005)。清代廣東方志的「客民」、「客匪」與「客家」論述。第四屆青年學者論壇,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風學社(主辦) (會議日期: 2005/1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添福(2011)。從「客家」到客家(二):客家稱謂的出現、傳播與蛻變。「第三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11/09/23-09/24)。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運棟(2000)。台灣客家研究的考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45-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唐立宗(2002)。敬恭桑梓:近代廣東志書的編纂活動與「客家」途述。第二屆客家研究研究生論文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主辦 (會議日期: 12月24日)。中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中杰(2007)。六堆周圍地區清代廣東移民屬性初探。「六堆歷史文化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9月20-21日)。屏東縣內埔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韋煙灶、林雅婷、李科旻(2009)。以地圖作為研究工具來解析臺灣閩、客族群分佈的空間關係:以桃園新屋與彰化永靖的比較為例。第十三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烈師(2003)。客家邊緣:尋找台灣竹塹地區閩粵界線。客家、族群與多元文化研討會,苗栗縣文化局主辦 (會議日期: 12月13-14日)。苗栗縣苗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林正慧(2010)。19世紀西人眼中的臺灣Hakka(1945-1987)。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韋煙灶(2011)。清代竹塹地區粵籍移民裔的遷徙、語言重整與認同客家化歷程之探討。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正田(2010)。從族群關係看清代臺灣桃竹苗地區義民信仰區域差異--以清代苗栗堡為觀察中心(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雅婷(2011)。桃園閩客交界地帶的族群空間分布特色與族群互動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詩涵(2011)。由古書契論北淡地區客家移墾--以汀州客江、潘二氏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宏武(1994)。清代台灣義民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江金瑞(1998)。清代臺灣義民爺信仰與下淡水六堆移墾活動(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秀昭(2007)。北客南遷高雄地區的開發與義民爺信仰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嬿羽(2011)。苗栗公館泥坡子陳立富家族在臺的拓墾與發展(碩士論文)。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田金昌(2005)。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科旻(2013)。清代新竹鳳山溪流域閩客族群空間分布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游振明(2001)。當客家遇到福佬--中壢地區的社會變遷研究(1684-1920)(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嘉貿(2010)。寺廟、家族與東勢地區的客家社會(1683-1920)(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簡志維(2005)。清代苗栗大湖墾隘的發展--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賴玉玲(2001)。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中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正慧(2013)。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高怡萍(2005)。徘徊於聚族與離散之間--粵東客家的族群論述與歷史記憶(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薛雲峰(2009)。臺灣客家史觀:以義民與1895乙未抗日戰爭為例(博士論文)。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潘孟鈴(2000)。屏東萬巒開發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賴文慧(2009)。臺灣汀州客二次移民研究:以苗栗縣造橋鄉平興村謝姓家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麗如(2011)。臺灣北部地區客家婦女生活的演變--以婚姻和教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柯光任(2012)。日治以來彰南地區客家移民與竹塘醒靈宮之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吳正龍(2013)。清代台灣的民變械鬥與分類意識的演變--以林爽文事件為中心所作的探討(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啟仁(2007)。恆春地區客家二次移民之研究--以保力村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美珠(2015)。日治時期新竹州人口外移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林正慧(1997)。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莊之演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孫連成(2011)。客家義民形象及義民爺信仰的建構--文獻與影視的交融互證(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凱英(2015)。南投信義鄉客家聚落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慈韻(2012)。日治時期新埤聚落與外庄互動情形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林佳締(2012)。客家聚落發展歷程比較研究:以長治鄉潭頭與屏東市田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林偉盛(1987)。清代台灣分類械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欣儀(2004)。天主教會與地方社群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溫林文(2010)。清代新竹橫山地區隘墾社會的發展(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劉吏桓(2016)。美濃聚落發展與伯公信仰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鄧楨燁(2016)。汀州客家再移民與認同變遷研究 --以陳留堂謝姓族人為中心(1797-1952)(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羅烈師(2006)。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還月(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台灣客家的初墾與二次移民。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劍鳴(2007)。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還月(1999)。臺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臺北:常民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運棟(19890000)。臺灣的客家人。臺北市:臺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還月(2000)。臺灣的客家人。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呂思勉(2002)。歷史研究法。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藍鼎元(1958)。東征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杜正勝(2004)。新史學之路。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正慧(20150000)。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簡炯仁、陳謹瑛、林秀昭(20090000)。高雄市客家史。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Maza, Sarah、陳建元(2018)。想想歷史。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晴佳(2003)。臺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丘昌泰(2011)。臺灣客家。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杜維運(1985)。史學方法論。臺北:杜維運。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朝海(1984)。普寧樂善堂陳家族譜。臺北:美國猶他家譜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施添福(1987)。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正珍(2005)。台灣五十年來「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1950-2000。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明珂(2005)。民族史的邊緣研究:一個史學與人類學的中介點。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尹章義(1991)。臺灣移民開發史上與客家人相關的幾個問題。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馨蘭、莊英章(20180000)。導論:遷徙適應與認同建構。客家移民與在地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本炫(2011)。苗栗縣客家地區鄉鎮志與縣志中的客家宗教意象。客家書寫:方志展演與認同。苗栗縣三灣鄉: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莊英章(20190000)。族群互動、文化認同與「歷史性」:客家研究的發展脈絡。客家研究與客家學。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麗華(20180000)。從臺灣「客家」到「中原客家」︰臺北市中原客家聯誼會的淵源與轉變(1920-1980年代)。客家移民與在地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彭明輝(2005)。五四史學的方法與方法論意識。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俊傑(2005)。戰後臺灣關於史學方法論的研究(1950-1980)。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