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危機與重構--清代臺北的區域發展-
作者:顏亮一
書刊名:記憶與地景:臺北城市變遷的多重詮釋;第六屆臺北學;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主編)
頁次:111-139
出版日期:2015
出版項: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主題關鍵詞:臺北區域發展
學門:區域研究及地理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期刊論文
1.陳威志、石之瑜(20090300)。從亞洲認識中國:濱下武志研究「朝貢體系」的啟示。政治科學論叢,39,55-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玉茹(20021200)。歷史學與區域研究:以東臺灣地區的研究為例。東臺灣研究,7,103-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尹章義(20051200)。臺北的歷史飛躍與臺北人的精神特質。臺北文獻(直字),154,61-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尹章義(20091200)。從原住民的獵場到臺北、新北兩大直轄市--臺北開發三百年史綱。臺北文獻(直字),170,7-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溫振華(20050900)。清代臺灣淡北地區的拓墾。臺灣風物,55(3),15-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溫振華(19780500)。淡水開港與大稻埕中心的形成。歷史學報,6,245-2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宗賢、李其霖(20110900)。由淡水至艋舺:清代臺灣北部水師的設置與轉變。淡江史學,23,141-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溫振華(19810500)。清代臺灣漢人的企業精神。歷史學報,9,111-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蔡承豪(2002)。從染料到染坊--17至19世紀臺灣的藍靛業(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巫育山(2009)。消極治臺論之商榷:大清帝國治臺政策再審視(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溫振華(1978)。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Wallerstein, Immanuel(1979)。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Frank, Andre gunder(1966)。The 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ment。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new window
3.Marx, Karl、Engles, Friedrich、唐諾(2001)。共產黨宣言。台北:臉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妮玲(1989)。臺灣的社會動亂--林爽文事件。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祖基(2008)。臺灣歷史研究。臺北:海峽學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孔立(2003)。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培桂(1977)。淡水廳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東嘉生、周憲文(2000)。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宗仁(1996)。從草地到街市:十八世紀新莊街的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Soja, Edward W.(2000)。Postmetropolis: Critical studies of cities and regions。Blackwell Publishers。  new window
11.王世慶(1996)。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Jacobs, Jane(1969)。The economy of cities。Random House。  new window
13.伊能嘉矩、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1)。臺灣文化志。臺北:臺灣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史景遷、溫洽溢(2001)。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濱下武志、朱蔭貴、歐陽菲(1999)。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0)。臺北市志。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Amin, S.(1973)。Unequal exchange。New York:Random House。  new window
18.Lefebvre, Henri(1976)。The survival of capitalism。New York:St. Martin Press。  new window
19.濱下武志、高淑娟、孫彬(2006)。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玉茹(19960000)。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世珍(1988)。臺中縣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陸傳傑(2001)。禆海紀遊新注。臺北:大地地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周憲文、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清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戴寶村(19840000)。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柯志明(20010000)。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滿紅(19970000)。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許雪姬(19930000)。北京的辮子: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臺北:自立晚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許雪姬(19870000)。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張勝彥(19930000)。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林偉盛(1993)。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溫振華、戴寶村(1998)。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尹章義(19890000)。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Soja, Edward W.(1989)。Postmodern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Verso。  new window
34.尹章義(1980)。新莊發展史。新莊市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Davidson, James Wheeler、蔡啟恆(1972)。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Skinner, George William(1977)。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7.蔣毓英、高拱乾、范咸(1985)。臺灣府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Harvey, David(1982)。The Limits of Capital。Basil Blackwell。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業鍵(2003)。十八世紀福建的糧食供需與糧價分析。清代經濟史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國棟(2005)。「軍工匠首」與清領時期臺灣的伐木問題(1683-1875)。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滿紅(1999)。臺灣商業經營的中國傳承與蛻變:以近四十年臺灣相關研究為基礎之省察。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世慶(1994)。清代臺灣的米產與外銷。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施添福(1992)。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聚落發展和形態。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南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Massey, Doreen(1993)。Power-geometry and a Progressive Sense of Place。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s, Global Change。Routledge。  new window
7.林玉茹(20120000)。由私口到小口:晚清臺灣地域性港口對外貿易的開放。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卜正民、李榮泰(2004)。資本主義與中國的近(現)代歷史書寫。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台北:巨流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國斌、邱澎生(2004)。農業帝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及其在當代的遺跡。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臺北:巨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Blue, Gregory、宋家復(2004)。「中國」與近代西方社會思想。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臺北:巨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文凱(2011)。再論清代臺灣開港以前的米穀輸出問題。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岸本美緒(2011)。臺灣史對近世東亞史研究的啟發。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宗仁(2011)。十七世紀前期北臺灣水域社會的商品及其交易型態。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Wallerstein, Immanuel、郭慧英(2004)。西方、資本主義和現代世界體系。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臺北:巨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曹永和(1990)。中華民族的擴展與臺灣的開發。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文魁。臺灣紀略碑文。重修臺灣福建府志藝文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曹永和(20000000)。十七世紀作為東亞轉運站的臺灣。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國棟(2005)。清代中葉(約1780-1860)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